农机化改革之“眼”(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近日首发)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化改革之“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近日首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3、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举行,15篇文章获特别奖
农机化改革之“眼” ♂
农机化改革之“眼” 如果今天有人跟你提出要探讨“允许不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拖拉机”这个问题,你一定认为这个人可能“有病”,因为这实在是一个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因为目前的农业装备已经绝大多数归农民所有。然而,回溯30年前,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正是由于1983年中央1号文件正式允许农民购置拖拉机的决定,彻底冲破了生产资料不允许个人所有的禁区,引发了农机化领域一场最深刻的变革,犹如在濒死的棋盘中做了一个活“眼”,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农机化主体问题、动力问题和效益问题,为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决战3年”与私营农机现象的出现
1978年是决定我人生走向的重要一年。那一年高考时,正是全党动员,决战3年,为实现毛泽东主席1955年提出用2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遗愿而奋斗的时候。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全党、全社会重视的焦点,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为此热血沸腾,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当时的华北农机学院(后搬迁回北京,恢复为北京农机化学院),从此与农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待4年之后,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农牧渔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工作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环境早已是时过境迁,从天上掉到了地下。其间,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960万km2的大地上波澜壮阔地展开,一家一户成为农村基本生产单位,彻底动摇了实行了30年的以行政命令推动农机化发展模式的基础。农业机械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导致的农业机械与使用者利益脱节、超越经济需求、超前发展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初期,贫穷的、重新掌握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似乎对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业机械“视而不见”,一时间,农机作业量下降,便有了“包产到户,农机无路”之说,出现了“拖拉机离职休养,老黄牛趾高气扬,小毛驴重上战场”的局面。1980年,农机部杨立功副部长在就当前农机化形势问题答《农业机械》记者问时表示:“‘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多年来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口号在农业机械化事业中曾经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是难以实现的。”正式宣布“决战3年”的失败。从此,“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为行政推动发展模式的顶点,以昙花一现的方式走进了人们的记忆。
1982年我参加工作后,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当时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弥漫着困惑、苦闷、无助、探索的气氛。一方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机械化究竟应该如何发展,人们希望有一个答案。大量集体原有的农业机械如何处理、如何发挥作用?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生事物却又争论不休。如果说一些地方将承包的经验移植到农机上,不改变拖拉机所有权性质,采取承包经营的办法,人们还可以接受的话,对一些地方主张将拖拉机分了或卖给愿意要的农民的主张,就难以接受了。特别是对改革中出现的农民自发购置小型农业机械现象,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议论纷纷。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因为农民自己购置小型拖拉机早在1979年就出现了。就好像一个没有名分的孩子已经长了三四岁了,而大人们还在十分严肃地讨论是否允许这个孩子出生的问题。
一次历史的大跨越
尽管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机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时代毕竟已经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对拖拉机已经相当熟悉,何况要种地就离不开“牛”,不用“铁牛”就得用黄牛。农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社会,他们并不反对机械化,反对的是不顾实际、不讲效益的超前发展。
实际上,在农村开始改革不久的1979年,在素有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就出现了私人购买拖拉机,接着安徽、湖南、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也相继出现,不过当时数量很小,一个省最多100多台,不太引人注意。私人购买拖拉机现象的真正大发展是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部分农民收入增加,有了一定购买力的1980年以后。据原农机部统计资料,到1981年底,全国私人购买的拖拉机总数达到384 344台,占全国保有量的13.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 239台,小型拖拉机366 105台。全国私人拖拉机超过5万台的有安徽、河南、广东3省,超过2万台的有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安徽省私人拖拉机比例高达47%,宁夏回族自治区46%,广东34%,河南27%。1982年底我跟随领导到安徽省调查,怀远县拖拉机超过1万台,号称全国第一个拖拉机万台县,其中私人所有占了绝大部分。
私人购买拖拉机现象刚出现时,各地基本上持反对态度。原因很简单,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私人不能占有生产资料。拖拉机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私人购买,可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大事,那还了得。经过文化大革命10年洗礼的人们对此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河南、辽宁、山西、贵州曾经通过发文或领导讲话的方式明确反对私人购买,一些地方还发出通报批评或派出工作组制止。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购买拖拉机就像一棵雨后出土的春苗,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到1982年,私人购买拖拉机的环境已经有所松动,多数省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等待中央表态。是否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的问题,到了不能回避必须做出明确回答的时候。
1982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召开了有10个省、市和国家13个部门参加的座谈会,会议讨论了允许不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汽车的问题。对小型拖拉机,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应该允许私人购买经营,少部分认为应该适当控制;对大中型拖拉机,多数人认为不应该让私人购买,因为大中型拖拉机属于重要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理论。第二种意见认为在土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允许私人购买。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允许联户购买。这些意见很快在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得到了体现。文件指出:“农民个人或联户购置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小型拖拉机和小型机动船,从事生产和运输,对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是有利的,应当允许;大中型拖拉机和汽车,在现阶段原则上也不必禁止私人购置。”短短90个字,正式为农民购置、拥有、经营农业机械开启绿灯,不但为“私人购买拖拉机”这个顽强地生存、成长了4年的“孩子”正了名,给四年争论划上了句号,为中国农机化事业从官办为主转向民办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绿灯,代表着一个新的以民办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的到来。
农机化发展的新时代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月球。阿姆斯特朗船长首先走上舱门平台,将右脚踏上月面。他说:“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而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对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来说,或许是很小的一个事件,但对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而言,却是一个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飞跃。它是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彻底冲破了生产资料不允许个人所有的禁区,犹如在濒死的棋盘中做了一个活“眼”。所谓一招活全盘活,农民农业机械化自主权的获得,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农机化主体问题、动力问题和效益问题,为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凤凰涅槃,中国的农机化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使农民获得了自主购买、经营、使用农业机械的权力。突破了农业机械只能国家、集体经营的模式,出现了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和联合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局面,形成了以农民个体投入为主体,国家、集体、合作、股份投入等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更快的发展。2007年全国总动力达到7.69亿kW,与1979年相比,增加了6.35亿千瓦,28年的增量是出现私人购机前30年增量的4.7倍。
(2)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配合,实现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密切结合。解决了改革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农机化孤军深入的问题,使农业机械真正成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农业机械真正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3)允许农民购买拖拉机,形成了以市场引导为主的配置机制和以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动力机制。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明显改善,扭转了长期依靠国家补贴、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由于收入低,往往需要动用多年积蓄,甚至需要通过借贷,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投资能力,对经营农机的经济效益、资本回收更为重视,具有天然的趋利性。正是由于这种趋利性,决定了农民不但要求农业机械“有用”,必须有投资价值,还会千方百计地实现这种价值,创造更多的利润。轰轰烈烈的跨区作业就是农民探索的结果。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中国的农机化事业也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年后重温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农业机械最需要?农民最清楚。什么样的农业机械能挣钱?农民最明白。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充分地尊重、保证农民行使在农机化发展上的自主选择权,农机化事业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近日首发 ♂
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近日首发2019年9月22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先农智库最新成果——《40年,我们这样走过:纪念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优秀作品集》,在京隆重首发,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献礼。
中国农业出版社总编辑胡乐鸣,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斯华,共同为新书揭幕。
本书收录了170多位作者的220余篇文章(含后记),600多幅各类图表,总计100余万字。其中,既有对农机化改革开放40年总体成就的宏观总结和思考,也有一个个从业者所经历的真实故事;既有管理者的总体认知与期待,也有企业界、科技界、基层服务组织的创业历程;既有理性的探讨,也有热情的讴歌,客观地阐释了农机化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构建了一部参与者视角的40年农机化发展史。
首发仪式上,中国农业出版社胡乐鸣总编辑,农业农村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斯华先生,向本书作者代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优质农产品》杂志宋毅总编辑、国机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赵剡水副总经理、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张宗毅研究员、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农机站孔德军站长、安徽特源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吴清槐总经理等赠书。
现场举行赠书仪式
2018年3月到12月,中国农机化协会组织了“纪念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行业内外的积极响应,历经近一年时间,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1月20日,在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
农业农村部张桃林副部长对征文活动作出指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好好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汇聚力量,为新时代农机化转型升级做出新贡献。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张兴旺司长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协会做了一件很有价值、很有质量的工作,对这一活动的成功表示祝贺,对大家的付出表示感谢!要进一步研究用好这些心血之作,使之成为农机化转型升级的精神动力。希望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在讲好农机化故事、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首发仪式现场,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优质农产品》杂志宋毅总编辑代表作者发表感言。
为贯彻领导的指示精神,也为了响应作者的心愿诉求,协会决定自出经费,将征文文稿加以汇编,出版文集。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先生,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汪懋华教授,为本书作序。
本书正文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6章,侧重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争鸣;第二部分包括7-9章,侧重讲述个人的人生故事、创业故事、对事业的讴歌与畅想。
活动现场,中国农业出版社胡乐鸣总编辑与本书责任编辑合影留念。
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举行,15篇文章获特别奖 ♂
农机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举行,15篇文章获特别奖2019年1月20日,中国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颁奖大会在京隆重举行。农机行业相关领导、嘉宾、论文获奖作者及媒体记者等近200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
会议由农业农村部机关服务局局长、中国农机化协会副会长刘敏主持,中国农机化协会副秘书长夏明介绍了征文活动的有关情况。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展示我国农业机械化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和贡献、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弘扬农机化行业人士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自2018年3月开始,开展了“纪念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积极投稿,参与活动。
会议现场
自2018年9月底开始,组委会将初审合格的稿件在中国农机化协会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开推送。征文自10月份开始进入高潮期,出现了一场持续了数月之久的庆祝改革开放、讲述身边故事的热潮。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组委会共收到各类稿件198篇。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作者精心撰写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机化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各从业者百折不挠、坚强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
刘敏副会长主持会议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经协会公众号推送的征文总阅读量达到10万~15万次,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达到近6700次,单篇推送文章的最高评论留言数量达到近百条。那些发自肺腑的评论留言,成为本次活动的精彩注脚。
征文截稿后,组委会邀请专家对应征稿件进行了评审,根据文章的行业价值、史料价值及文艺价值,共评选出特别奖15篇、一等奖5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30篇、优秀奖114篇,组织奖5人(单位),并发布了正式公告。
颁奖
2019年1月15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张兴旺司长做出批示,对协会组织的征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协会做了一件很有价值、很有质量的工作,对这一活动的成功表示祝贺,对大家的付出表示感谢!要进一步研究用好这些心血之作,使之成为农机化转型升级的精神动力。希望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在讲好农机化故事、促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1月18日,农业农村部张桃林副部长在协会的汇报上批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好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汇聚力量,为新时代农机化转型升级做出新贡献。”
颁奖会现场,还举办了座谈交流活动,部分与会嘉宾、征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大家交流了征文写作过程及对我国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感悟。
座谈交流环节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巡视员王家忠在致辞中表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很成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活动的特点概括为“三高一好”。
第一个“高”是各方的参与积极性高;第二“高”是文章的质量高;第三个“高”是参与者积极性高。
王家忠副巡视员致辞
一个“好”是活动的效果好。一是发掘了一批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将成为我们今后宣传农机化的素材。二是发现了一批优秀人才,获奖作者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又有刚参加工作的后起之秀。三是凝聚了一股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这股农机化正能量将成为推动农机化转型升级的宝贵动力。四是展示了农机化发展的伟大成就,鼓励和激励了农机化人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王家忠对近年来中国农机化协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他希望协会在农机化转型升级发展中继续讲好农机化故事,服务好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刘宪会长致辞
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代表本次活动主办方致答谢辞。他表示,“我们感谢每一位作者,感谢评委,感谢给予我们支持的所有农机人!我们一定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继续努力奋斗。”
农机化教育培训行动开展 ♂
农机化教育培训行动开展 农业部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2009年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是:建设三支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思想坚定、思路明确、决策科学、作风正派、执行政策有力、组织管理有方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建设一支能够结合实际、学风优良、技术过硬、支撑有力、指导有方的技术人才队伍。三是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会操作、善经营、能致富、保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人才队伍。
2009年培训目标是:在开展全面培训的基础上,对骨干人才重点培训,全国10%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人员接受培训,全国共培训农业机械化人才500万人次,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次。
培训重点:一是精心组织好全国性培训工作。农业部将结合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好全国性的保护性耕作、水稻育插秧、部级推广鉴定、农机维修、安全监理、质量投诉、农机认证、科技攻关和农机化信息等培训活动,培训2000人次,培训人员总数要比去年增长10%以上。二是深入开展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全年培训农机管理人员10万人次,培训对象以乡级以上农机管理人员为主,培训内容重点是国家惠农政策、农机化法律法规、购机补贴管理办法等内容。三是加快农机技术人员培训步伐。全年培训农机技术人员80万人次,培训对象为农机科研、推广、监理、鉴定、教育培训等人员,培训内容是结合当前重点推广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试验鉴定技术及安全监理技术等内容。四是加大农机作业服务人员培训力度。培训目标400万人次,其中培训新购机农民100万人次,培训对象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2009年购买新农机的农民,内容侧重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等内容,同时结合技术推广项目,培训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由各级农机推广、农机校、农机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实施。五是稳步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培训考核农机职业技能人员10万人次以上,培训对象为从事农机生产维修服务的农民工和技术员等,培训内容是实用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经营等知识和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