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

2、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

3、加快南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之建议

4、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 科技攻关是难点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

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  全省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
  本报6月20日讯(记者韩雪洁)今天,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表彰暨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启动大会在长召开,副省长牛海军出席会议,并为自然村通电话工程正式启动揭牌。会议对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进行了总结,表彰了村村通电话工程先进单位和个人,并对下一阶段自然村通电话工程进行部署。

  会议提出,从今年6月开始的自然村通电话工程,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力度。今年力争再投入10亿元,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村通信网络,提高综合通信能力,提升网络利用率。实现80个未通电话自然村通电话,使我省自然村电话村通率达到96%。二是进一步提高农村信息服务应用水平。今年要建成100个乡镇信息服务示范站、1000个村信息服务示范点,推进全省农村信息化进程。三是进一步降低涉农电信资费。确保今年实现电信资费惠农千万元以上,保证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

加快创新协作 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

  ?12月15—16日,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下称“总站”)组织召开的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专家指导组工作推进会期间,同期举办了“创新协作·共推农机化转型升级”报告会。报告会由总站副站长徐振兴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总站站长刘恒新,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雷沃重工战略总监田大永在会上做了报告。

微信图片_20201220203412.jpg

  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方式与途径

  在报告会上,罗锡文院士做了《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与实践》的报告。他把目前的农业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是以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农业2.0”是指机械化农业时代,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农业3.0”是指自动化农业时代,是信息社会的产物;“农业4.0”是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时代,是智能社会的产物。

  而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罗锡文院士进一步指出,无人农场应有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 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这五个功能,并依托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智能农机,应具力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智能管理的功能。同时,他指出,推广无人农场应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地块较大,机耕道和灌排设施较好,卫星信号和网络信号好。

  农机化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报告会上,总站站长刘恒新做了《农机鉴定推广服务农机化转型升级》主题报告。“十三五”末,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农业机械总量达到2亿台套,农机装备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成为农机第一生产使用大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三大主粮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历史性转变;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蓬勃发展、鉴定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初显成效,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速推进、农机化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改观、大型复式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应用、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加速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刘恒新站长指出,从“十四五”发展任务看,“十四五”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完成《国发42号文》提出的2025年农机化发展目标,任务还很重。因此,“十四五”农机鉴定推广监理机构要积极作为,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和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全力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农机行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在报告会上指出,目前国内农机工业企业总数近万家,规模以上企业1600余家,可生产4200多种农机产品、主要产品年产500万台套。2019年2900多家企业的200余万台(套)产品获得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形成了与我国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农机技术和产品体系。

  在陈志会长看来,目前国内农机行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如300马力级拖拉机产业化开发,400马力CVT拖拉机样机,无人电动拖拉机、智能农机定制芯片、氢燃料电动拖拉机等开始探索,信息获取、传感控制、定位导航等技术进入实用阶段,10 公斤/秒喂入量及以上谷物联合收割机、甘蔗收获机、6行采棉机等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畜禽养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

  陈志建议,要加强顶层设计,贯通技术创新链。政府主导,针对“突出短板”和技术瓶颈,以用带研、研用直接对接,吸纳和整合创新资源;打通上游,促进全产业链协同探索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整机—零部件新型共生平等关系,鼓励基础零部件企业向专业化分工、细分市场、特色明显的方向发展;工艺与装备并重,提升制造水平针对农机特点,在使用先进制造装备时,研究工艺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整体制造水平提升;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财政扶持资金作用,重点扶持一批目前在国内充分领先的优势拳头产品和行业内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

  农机市场呈现稳健增长走势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涛在会上介绍了今年中国国际农机展的相关情况,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但作为今年全球唯一的农机大展,中国国际农机展仍然受到了农机行业人士的高度青睐。另据他介绍,从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市场监控看,今年前11个月,农机市场呈现出稳健增长的发展走势,从月度同比看,走势曲线均在2019年、2018年的上方运行,4—11月的8个月中,有4个月处于景气区间。

  陈涛副会长分析,今年市场增长的原因主要表现包括多方面。一是更新需求拉动,大中拖、收获机市种植机械等多种传统市场进入更新高峰期,加之我国大田作物机械社会保有量巨大,更新资源丰富。二是疫情限制了部分跨区作业,撬动了潜在客户需求,同时因疫情而回流的部分农民工投资农机,成为新用户,市场调查显示,今年回流农民工购机比例在15%—30%之间。三是政策助力,包括今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启动早、推进快,中央和地方对大型高端拖拉机和农机具进行专项补贴促进、部分区域的叠加补贴政策,以及保护性耕作政策推动等。四是活跃的二手农机市场和报废拆解业务的兴起,推动了农机市场的增长。五是区域市场拉动,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等传统主流市场在沉寂数年后今年重新发力。六是市场竞争推动,二三线品牌的低价倾销以及一线品牌的快速跟进,直接导致价格战,拉低了农机价格,迎合了低价客户的需求,对市场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七是市场周期性变化,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低迷之后今年市场进入快速复苏的繁荣期。

  数字农业的普及是大势所趋

  雷沃重工战略总监田大永在主题为“智慧农业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认为,粮食品质不均一、优质粮供应不足、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并不断提升,吃好、吃得安全成为强需求。通过数字施肥、播种、灌溉等科学管理技术节本增效、提高产量,可为粮食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和潜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数字施肥、土壤、播种管理技术对农业生产效能的贡献率高,未来集成农机、农资、农业技术和环境数据的智慧精准农业技术将是大势所趋。

  据他介绍,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雷沃重工开发的iFarming智慧农业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农机与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有效结合,为农业生产全生命周期提供科学生产、有效管理和业务决策方案,并通过简化操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支出。该方案具有简洁易操控的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全时链接远程信息处理平台、无缝联接整个作物生产周期、开放的标准数据系统。iFarming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架构规划,以智能终端的运营为基础,开发运营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耕种管收农业生产全程智能化,全程无人驾驶、全程作业质量监控。截止到2020年11月5日,实现农机远程监控10万套,自动导航3000多台,活跃用户2万多人,产生10万多台农机数据。

加快南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之建议

加快南郑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之建议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在传统间作、套种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一季双收两种作物的种植模式,现在试点试验的多数为两行玉米二到四行豆,所以称为带状复合种植。该种植模式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玉米大豆同时播种的玉米大豆带状间种和玉米先播,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套播大豆的玉米大豆带状套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具有高产出、机械化、可持续、低风险等优势,极大地解决了大豆玉米争地的问题。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针对我国旱地间套多熟种植习惯,采用玉米大豆、木薯大豆、马铃薯大豆等大豆带状间作套种方式,集成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单项技术的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三位一体,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机具)和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为提高我国大豆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农业农村部2021年114项主推技术之一,对满足我国粮食需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汉中市南郑区把此项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充分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高效推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工作,不折不扣完成了种植任务,取得了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南郑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现状,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策及建议。与同行交流。

一、南郑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展与成效

汉中市南郑区地处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区域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为主,常年种植面积分别在1.8万公顷、1.56万公顷、0.8万公顷和0.46万公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今年是南郑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为在该项技术的示范推广上取得突破,在农机、农艺、种子、植保技术人员的联合攻关下,从种子选用、机具选型、农艺配套等方面进行了优选组装,形成了完整的配套技术和机具体系。根据工作需要,省级农机部门将4家农机生产企业的7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机具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新产品,一方面加快了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同时也为完成好这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机械保障。

2022年,南郑区布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350亩。玉米实产569.63公斤/亩,大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22.3公斤,两作物合计较大面积生产亩增产值686.8元,新增成本224元(种子64元、化肥农药60元、机械服务100元),每亩可新增利润462.8元。实验证明,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具有明确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创新带状复合种植新理论新技术。拓展了土地生产率提高新路子。我国土地资源稀缺,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理论新技术无疑拓宽了我国农产品增产新路子。

(二)、各地结合生产实际研制与带状复合种植配套的新机具。为确保带状复合种植下的小株距密植播种施肥、窄幅收获及分带定向喷雾作业,研制种管收专用机具,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

(三)、集成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核心是选用紧凑型玉米和耐阴型大豆,利用2行密植玉米带与2~6行大豆带复合种植,将玉米行距增加到120~140厘米、株距减少到8~14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扩大到60~70厘米,确保带状玉米密度与净作相当、每亩增种大豆8000~12000株,这就更好地利用了光和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玉米受光空间由净作的平面受光变成了立体多面受光,行行具有边行优势;大豆受光量显著增加,边际劣势显著下降;实现玉米不减产、亩多收大豆100~150公斤,一亩地产出1.5亩地的粮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处于国际领先位置。

二、南郑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主要技术措施

(一)选用配套良种

玉米大豆技术采用玉米与大豆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高位作物玉米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空间,玉米大豆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年际间交替轮作,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生产目标。在品种选择上非常关键,玉米要选择株型紧凑、抗倒性强的品种,能保证通风透光。大豆要选用耐阴、抗倒、中早熟、高产、宜机收的新品种,保证在和玉米套播情况下,产量依然较高。
     1、玉米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适宜耐密植、宜机收、边际效应强的早中熟高产良种。如登海605、延科288、强盛101、中金368、潞玉6号、华盛2000等品种。

2、大豆品种:大豆选用耐荫抗倒、直立宜机收的高产良种。如陕豆125、禾丰25、6月保、中国台湾地区292、秦豆8号、秦豆2018等品种。

(二)科学合理选择适宜播种期

播种前种子须提前进行清选、包衣拌种、晒种、发芽试验等处理,以提高出苗率,保证田间密度。一般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0%时播种为宜,玉米播深5-6cm,大豆播深3-5cm。

根据南郑农业生产实际和气候特点,应科学合理选择适宜播种期,春玉米为3月下旬-4月上旬,夏播为5月中下旬;大豆为5月下旬-6月下旬,在前茬收获后抢时抢墒播种。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左右时。

(三)优选种植模式

按照“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保证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在面积较大、便于机械作业的玉米大豆种植区,合理选择种植模式,设置带型密度。玉米与大豆间距60cm,大豆行距30cm。玉米株距13-15cm,亩播种玉米4000-4500穴/亩,成苗3600-4000株/亩;大豆人工播种株距20cm,每穴播2粒,机械播种株距10cm,每穴1粒,播种密度9100粒/亩,成苗8700株/亩。

1、玉米大豆2∶3间作模式:即选择2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间作模式,玉米行距40cm,玉米与大豆间距60cm,大豆行距30cm。

2、玉米大豆2∶4间作模式:即选择2行玉米间作4行大豆间作模式,玉米行距40cm,玉米与大豆间距60cm,大豆行距30cm。

(四)示范推广实用机具及技术

在机具选配时,选用专用机械规范播种,保证行距、株距、播深和施肥量,还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机械化技术现状,优先选用现有机具。通过引进推广一批新型机具,适当改装以适应复合种植模式行距和株距要求来满足机械化种植和收获的需要。

1、平川区域主推种植机具  

在地块连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便于机械作业的高台镇、新集镇、阳春镇、协水镇、圣水镇、胡家营镇、汉山街道办事处等平川镇(办),建议选择动力在20-50马力以上的中大型拖拉机为动力机械,配套的+玉米(大豆)播种机。

①玉米种植机械:可选用2PSP-2型玉米大豆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2BYDF-2玉米大豆精量播种机或2BMF-2玉米大豆带状免耕施肥播种机(2行播种机,配套25马力左右四轮拖拉机)。

②大豆种植机械:可选用2BYFSF-3型玉米大豆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2BYDF-3玉米大豆精量播种机戒2BYFSF-4型玉米大豆免耕施肥精量播种机(3行或4行播种机,配套50马力左右四轮拖拉机)。

2、丘陵山区主推种植机具 

丘陵山区地势高低不平、地块宽窄不一、道路崎岖、存在中大型农机具难以下地作业等实际困难。在黎坪镇、碑坝镇、福成镇等山区镇,以黎坪镇为例,全镇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500米。碑坝镇、福成镇地势地貌大体同黎坪镇相当,建议选择以9马力微耕机为动力机械配套+玉米(大豆)单行播种器。

3、机收环节机具

根据玉米大豆成熟顺序和收割机械选择收获方式。先收玉米后收大豆时,玉米可用4YZ-2A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收获果穗,也可选择当地整机宽度在1.6-1.8m以内可通过的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果穗或籽粒。先收大豆后收玉米时,大豆可用GY4D-2型联合收获机收获,也可选择整机宽度1.8-2.2m以内可通过的大豆联合收割机实施收获。大豆玉米同时收获时,可采取大豆和玉米收获机械前后协同收获。

①玉米收获机械:可选用小型单行简易玉米收割机(配套9马力,适宜坡度较大的地块)和4YZ- -2A 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

②大豆收获机械:可选用GY4D- 2型履带自走式大豆联合收割机。

(五)植保机械及配套技术

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应加强调查监测,及时掌握病虫草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病虫草害防控关键时期,可以采用植保无人机、高杆喷雾机等喷施高效低风险农药,提高防控效果,来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

1、合理选用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

2、杂草防控难度较大,应尽量采用播后苗前化学封闭除草方式,减轻苗后除草药害。播后苗前喷施除草剂应喷洒均匀,在地表形成药膜。
    3、苗后喷施除草剂时,可改装喷杆式喷雾机,设置双药箱和喷头区段控制系统,实现不同药液的分条带喷施,提升隔离效果。
    4、喷施病虫害防治药剂时,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区域,选择大豆玉米统一喷施或独立喷施。可使用“一喷施两防治”复合种植专用一体化喷杆喷雾机。

三、存在的问题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提高到战略性政治任务去认识,由于今年是第一年种植,存在农户对此政策不够了解,心里带有消极畏难情绪。加之种植技术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了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

2、适用种植机具缺乏。大面积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要尽可能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使用高效种管收作业机具是关键。通过走访调查,多数农户反映,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的难点在于不能满足不同区域复合种植主推技术模式的播种、植保、收获环节农机作业需要。
    3、补贴资金力度不大,没有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目前只有中央财政补贴每亩150元,地方累加补贴资金不足,玉米与大豆套种在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收获期等方面不同步,环节多、成本较高,补贴不到位,收益增长不明显,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4、种植技术有难度,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虽然各镇(办)前期也相继开展了技术培训和举办了示范现场会,但对直接从事种植的农民群众技术培训指导工作没做到位,深层次掌握这项农业种植技术的人比较少。

5、病虫草害防治不能同时进行。以黎坪镇为例,该镇有常年种植玉米大豆历史,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若二者在一起种植,病虫草害防治使用药物不一样,会发生相互串药伤苗情况。

6、传统种植模式难以改变。在种植环节、收获环节中,该模式要比过去单一品种的种植,在操作上更麻烦一些,部分种植户不愿意改变传统种植模式。

四、加快玉米大豆带复合种植的对策及建议

1、构建高效工作机制。扩大玉米大豆种植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长远,立足新形势下国内玉米、大豆等初级产品供给安全,进一步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作出的战略决策部署。要切实发挥政府职能,通过政府引导、部门牵头、主体承担,合力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工作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局面。

2、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建立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专家指导小组和服务团队,落实技术保障措施,组织技术骨干实行分区域包片指导,对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在模式选定、机具选型、技术标准、作业规范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传授调试方法和操作技能,确保复合种植机具用得上、用得好。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机具性能优势、配套机具应用指引、购机补贴政策等宣传,鼓励和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带头承担推广种植任务。

3、强化机具保障。要对标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目标任务,制定完善农机装备保障方案,将年度种植任务,复合种植机具层层分解到镇(办)、农机(农业)服务组织、种植大户、农机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通过复合种植专用机具购置、常规兼用机具购置、在用机具改造、跨区引进等多元渠道,千方百计把机具保障任务落细落实,加快补齐关键环节短板。适时适地召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农机装备观摩会、展示会,展示观摩先进适用机具。

4、强化多元扶持。要加强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的协调协作,建立栽培、植保、农机等协作机制。强化与财政、科技、金融等部门及农机研发、生产、经销等单位协调力度,加大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和科技项目倾斜力度,探索专用配套机具作业奖补模式,从机具、技术、物资、服务等多元发力,发挥政策集成优势,有效降低群众购机成本、作业成本。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对于补贴范围内复合种植急需的相关机械要优先补贴、应补尽补。

5、建立高产机械化示范种植基地。以百亩示范田、千亩示范片为依托,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等在不同机型、不同技术模式下对比试验示范,筛选出满足南郑区农艺要求的适用性机具,总结形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形成机具研发端与应用推广端信息互补,推动机具试制试验、改进熟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

6、强化督导检查。加强种植过程中的督导检查,层层落实技术措施和机具保障措施,确保玉米大豆种得好、管得好、能收到。对工作推进慢、任务落实效果差的镇(办)进行通报批评,对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建立周通报、月评比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切实帮助种植主体、农机服务主体解决生产实际困难。

7、加强产销对接。提前与玉米、大豆加工及收购企业沟通协调,争取签订收购订单,保障玉米、大豆收获后能及时售卖,稳定农民收益预期,提高农民群众种植积极性。

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 科技攻关是难点

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 科技攻关是难点

  我国农业已步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制约因素相互交织,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成为准确研判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特别是推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将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元素、提供新的动力。
?

1.jpg

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 科技攻关是难点

  去年底,农业部出台了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一个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对未来5-10年农业大数据发展和应用作了总体部署。近日正式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又对农业大数据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划。
  发展农业大数据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以智慧农业为目标,以发挥大数据预测的核心功能为根本,以实践应用和实际成效作为检验标准,建立健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发布、服务体系,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农业大数据的路径选择
  市场主体是方向。大数据的理念是分布式、去中心化。发展大数据,一定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树立众筹共享理念,通过政府引导,最大程度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一定意义上讲,在大数据产业上,企业比政府嗅觉更敏锐,思想更解放,行动更迅速,对产业发展脉搏把握得更准。
  数据采集是基础。大数据不在大,关键是准,即能够准确预测未来,本质是要在线、实时和全貌。尽快形成农业农村海量数据,发挥大数据分析、预测等功能,是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的关键,也是难点。要推进数据共享,促进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有序流动。要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在继续巩固和提升传统监测统计渠道的基础上,一是要开辟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利用遥感、传感器、智能终端等形成实时海量数据,推进农业在线化、数据化;二是要开辟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通过网络爬虫等互联网数据抓取和挖掘技术,采集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应用是关键。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关键在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要加快形成综合农业各行业、各区域、各品种的多维数据,通过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各品种收益比价等数据,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提供支撑。要通过大数据促进产需精准对接,通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倒逼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生产。
  科技攻关是难点。大数据与传统统计数据相比,具有数据量大、来源多元、结构复杂等特点,传统技术难以应对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要求,必须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获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挖掘、分析、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
  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措施
  一是夯实基础。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数据共享开放,摸清数据资源底数,健全数据指标和标准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大数据工程项目支持,在农业农村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应用上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立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上下合力、全国一盘棋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
  二是推动应用。鼓励农业各行业从品种上突破,比如葱、姜、蒜、辣椒、土豆等,逐个品种建立起从生产到消费,包括科研、加工、餐饮等各方面的全产业链大数据,从单品种、小数据逐步形成全品种、大数据。探索联合地方从区域突破,选择有积极性的省份,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结合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大数据建设试点,探索大数据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的战略部署,遵照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要求,农业部立足开放市场条件下全球配置农业资源的战略需求,统筹国际国内两种数据资源,突出重点国家、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加快形成数据共享、渠道共建的农业数据监测体系,加快完善以供需平衡为核心的农业数据分析体系,加快构建权威、集中、有序的农业数据发布制度,加快培育农业数据信息服务市场,以共享促共建,加快推进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建设,努力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

标签:大豆   玉米   种植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