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

2、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

3、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产业新变革

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

科技创新团队把科技兴农的“火种”播撒在甘肃通渭的广袤田野上   “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可以形成合力,更好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给全县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甘肃省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陈晓文说

  立秋之后,凉意将至。在甘肃省通渭县襄南镇东坪村,一块占地两亩多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技中心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忙着查看大豆、玉米的长势情况。

  在田间地头深耕?谋科技兴农新路?

  “1、2、3、4……28,这一株大豆结荚少,我们再数一数其他的”,眼下正是大豆生长的鼓粒期,豆荚里的籽粒开始逐渐饱满膨大,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试验田里,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蓉戴着一顶遮阳帽,手扶一株大豆正在数结荚情况。

  今年2月份,通渭县农技中心选出11位骨干工作人员成立了通渭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科技创新团队”),这11人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十多年,专业涉及植保、土壤肥料、园艺、种子、遗传育种等,成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其中一员,张蓉在这个团队中负责旱作农业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及其栽培技术的筛选和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试验是团队成立以来,他负责的重要项目之一。

  “这个试验选取的玉米品种是‘华美一号’,大豆品种有陇中黄601、陇中黄602等6个品种,依托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采取‘4+2’模式:玉米四行,大豆两行。”张蓉介绍,该试验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品种筛选试验,目的是筛选出大豆的最佳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有效提升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目标。目前,试验已经进行了四个月,虽然今年雨水偏少,但试验田里的大豆整体长势还不错。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要经过三步走,首先是试验田试验、其次是小范围示范、最后经过三年示范之后,才可以大面积推广。”在试验田里,张蓉说道,他理解的农技推广是一个缓慢的、分步骤的过程。

  在旱作农业上,麦收完的土地一直处于闲置的状态,针对存在的这一现实情况,今年该团队试验了新的栽培模式:小麦茬蔬菜复种高效栽培技术。“在旧店子村试验田和有条件的地方,将麦收地进行耕翻,再复种一茬蔬菜,这样土地不闲置,可以产出一茬短生育期的蔬菜。”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师增胜说,农技中心试验田的小麦收获后,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他们对地进行了及时翻耕,准备试种卷心白菜和绿头萝卜等短生育期的蔬菜,通过试种想要大面积推广复种模式,有效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值,在保障粮食和蔬菜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益。

  科学增产增收?绿色有效防控?

  从测土配方施肥到科学绿色防控,在这个团队,每个人对自己专攻的领域都有很深的认识。

  通渭县农技中心耕保站站长孙长红也是该团队中的一员,他说,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各乡镇普遍存在老百姓盲目施肥导致的土壤板结严重、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等问题,他希望在团队中通过科学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具体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孙长红介绍,他们会从全县各个乡镇不同的土壤类型上取土,对土样进行化验,通过化验数据,再对照“3414”试验标准,对不同作物上试验出来的结果进行校正,形成化肥配比比例合理的施肥配方,再以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给农户,让全县的老百姓知道如何科学施肥。“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就像是大夫给病人看病取药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给庄稼、土地看病制定配方,我希望可以在土壤化验和配方肥研究、推广上做更多的工作,通过团队推广让全县更多老百姓可以科学使用化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孙长红说。

  而对于该团队成员杨子梅来说,如何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她关注的议题。“在防控上,提倡绿色防控,绿色防控其实就是人类、农作物、生态环境、病虫害处于一种有效和谐、安全、科学的状态。”据介绍,她长期以来在农技植保部门工作,和同事常去各个乡镇,在田间地头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动态监测,对有必要防治的农作物病虫害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及时提供农技服务,让大家去防治。

  将科技育种扎根在通渭大地上?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陈晓文谈及团队成立的初衷时说,针对县域内旱作雨养种植模式常年存在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希望通过团队协作,发挥团队成员作用,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通渭种植的抗旱、抗病、适宜性广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我们团队针对县里小麦、玉米、马铃薯等旱作农业作物,在覆盖保墒和高产高效技术研究与示范,新品种引进试验、推广以及新技术集成示范上做了一些工作。”陈晓文说,近几年农技中心不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优品种,筛选出了一批适宜全县推广的小麦、玉米、马铃薯优良品种,其中,筛选出的“兰大211”新品种,在今年的测产过程当中,发现每亩能够达到400多公斤,同时试验的秸秆带状栽培技术,比常规露地栽培每亩要提高50公斤,而下一步,他们将在全县冬小麦适宜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据了解,近五年来,团队成员所在的县农技中心共开展粮食作物试验示范100余项,引进筛选出适宜通渭县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马铃薯和小麦品种20多个,在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与推广应用方面,集成的“旱地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创新模式与推广应用”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县域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集成的“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冬小麦种植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为全县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团队成员们参与完成了省部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4项、县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33篇,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这些显著的成绩既为团队接下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也让他们更有信心在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做出更多的贡献。

  “培育的新品种产量高,老百姓问你这是什么品种,给他换几亩当种子的时候,看老百姓很高兴,大家都愿意种,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觉得从事农技推广事业很有意义。”作为团队成员的张蓉说,身为农技人是在和“三农”打交道,工作的成就感既来自于从上百个试验品种中找出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也来自于将新的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到老百姓的地里。

  试验田里的“常驻者”,田间地头的“技术专家”,这是一群贴近土地的农技人,是一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技团队,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动人故事的人。说起从事农技推广的感受时,他们说:“说实话,农技推广是一个苦活累活,但是干了这一行,有付出、有成绩、更有成就。”

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

科技创新开辟粮食产业新路径

?面对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问题

  眼下正值“三夏”农忙,生产形势喜人,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比如粮食加工浪费、秸秆焚烧等。这些老问题悬而未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粮食加工业普遍存在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产业链条短的“四低一短”问题,粮食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QQ截图20160614091505.jpg

资料图

  “必须用科技创新抢占粮油加工制高点,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正行说。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粮食行业探索的脚步正在加快。

  推进绿色粮食产业发展

  我国过度加工造成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据测算,小麦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粮食约50亿斤,稻谷过度加工每年损失粮食70亿斤以上。谷物50%以上的营养附着在皮层和胚芽上,过度加工造成谷物营养严重流失。

  倡导适度精准加工,发展全谷物加工、保全谷物天然营养成分正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认为,大力推进绿色全谷物口粮工程,要把“适度、营养、健康、方便”作为发展方向,提高纯度,合理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保存原料中的固有营养成分。

  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居民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这是我国第一次把全谷物写入国家膳食指南,有助于全谷物口粮工程的顺利推进。

  “目前全谷物食品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粮食加工业面临很多技术难题。要加强技术研发,建立全谷物食品品质评价和品质改良体系,注重新技术在全谷物食品开发方面的应用,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研究谷物的适度加工。”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卞科说。

  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员谭斌多年来一直从事全谷物食品的研究开发,他们研发的苦荞挂面、高粱挂面、青稞挂面等杂粮产品系列,克服了传统杂粮不含面筋蛋白的技术难题,去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糙米、速食糙米粥今年在江西、山东等地上市销售。 “全谷物产业链的发展带动杂粮杂豆食品需求增加,带动边远地区、高寒地区农民种植杂粮杂豆。全谷物加工业有望成为粮食行业新的增长点。”谭斌说。

  精深加工拓展市场空间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粮食资源利用率的又一重要途径。

  以玉米淀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可生物降解塑料,制作出的一次性纸杯、餐具等产品在使用后可堆肥降解,这是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淀粉改性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公司董事长张先炳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年产6万吨生物基材料,生产的生物材料可替代普通石化塑料而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化妆、餐饮具等领域。

  “目前国内粮食加工多停留在葡萄糖、氨基酸等附加值低的传统工业上,向新型环保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这样才能提高粮食附加值,带动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张先炳说。

  在玉米深加工行业深耕多年的中粮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国君看来,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玉米深加工带来无限发展空间。用玉米加工成淀粉、酒精、果葡糖浆等初级产品可提高附加值12倍;加工成柠檬酸、赖氨酸等中级产品可提高附加值310倍;加工成酶制剂、苹果酸等高级产品可提高附加值1020倍;加工成威兰胶、谷氨酸、黄原胶等更高级产品可提高附加值20倍以上。

  “全球玉米深加工产品近4000种,我国玉米加工产品不到1000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我国应该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用工业化思维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岳国君说。

  做好“秸秆经济”大文章

  我国每年可生成9亿多吨秸秆,大量秸秆被弃置田间地头甚至一把火烧掉。现在随着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发展“秸秆经济”,利用秸秆做肥料、饲料,生产人造板材、生物燃料、木质纤维素,可以提高秸秆附加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以各种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生产的无甲醛生态环保板材,可以满足装修、家具、地板、吸音板、写字板等生产需要,这是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公司工作人员龚茹告诉记者,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公司生产的人造板供180多家家居企业使用。

  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绿色能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生物质燃气运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公司已经建立起生物质工业化的完整产业链,可以利用稻壳、秸秆等做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气,代替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

  纤维素燃料乙醇是我国近年来力推的生物质能源利用项目。秸秆中就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中粮集团2014年研发成功的5万吨级的全套纤维素制乙醇技术,可将农作物秸秆中的五碳糖、六碳糖全部发酵转化,还开创了燃料乙醇、生物电的醇电联产模式,在生产燃料乙醇的同时,将很难利用的木质素用来发电,使秸秆得到充分利用。

  “在推进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的同时,我们还在开发木质纤维素生产有机酸、氨基酸的技术,进一步提升秸秆附加值。”岳国君说。

?

?

?

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产业新变革

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产业新变革

  ?刚进入8月上旬,河南信阳部分地区就开始了收割水稻,这里种植的是再生稻,收割的是头茬稻。

金色稻田,一派丰收景象。8月8日,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千亩连片再生稻基地,叶青籽黄,长势喜人。省市县专家经随机选点取样测产,头季亩有效穗20.15万穗,平均穗粒数153.8粒,结实率85.5%,品种千粒重理论值为27.0克计,理论产量达715.4公斤/亩。通常专家取样测产会按85%折算实际产量,这片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08公斤。

“从2017年在刘院长的指导下开始种植再生稻,今年全村再生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基地负责人曹启铜介绍。老曹所说的“刘院长”是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祥臣研究员。五年前,当不少人还认为信阳不适宜种植再生稻,种植户也担心种不成时,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经过试验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

如今,在信阳再生稻已成为一项“热门”的水稻高效种植模式。罗山、平桥、光山、商城等县区到处都是丰收的稻田,收割机正在田间收割。刘祥臣介绍,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是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这项技术对信阳的积温进行深度分析,对信阳温度精准组装,“早育一个月,多收一茬稻”,不仅充分利用了信阳稻区的光温资源,也已成为水稻增产增收的主导技术,列入信阳市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2万亩。根据往年的实践,再生季水稻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这样再生稻一种两收,亩产吨粮不成问题。

在光山县富仁辉实业有限公司基地,记者看到了再生稻的另一番景象,头季稻已早早收割,再生稻与一季中稻的长势一样,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普通的一季中稻。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片再生稻是水稻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赵全志教授安排的“粮饲双优”试验示范田,头季稻在蜡熟期收割作为牛羊的青储饲料,再生季的目标亩产是500公斤以上。

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的试验表明,头季适期早割可生产3000公斤优质饲料,再生季稻米是更加优良的大米,固始县一家公司称之为“爱胎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认为,我国再生稻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北移到淮河两岸推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引领了信阳水稻产业向优质高效发展的新变革。

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介绍,他的合作社种植水稻5000亩,在水稻体系专家的指导下,推广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优质粳稻和再生稻生产,不同茬口合理搭配,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农时紧张问题,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加上配套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等,这几年合作社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陈贵权一再表示,没有省市县专家送来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不会发展到这么大规模,更不会有这么高的效益。

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合作总社理事长包乃勇曾主要经营农资门市部,卖种子、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在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指导下,科技给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开始逐步发展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如今,他的企业越做越红火,让他真正体会到了科技的威力和甜头。包乃勇说,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到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干,该如何发展。他从一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发展到工厂化育秧为周边农民开展育秧插秧服务,如今又建起了豫南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为水稻生产提供“两头”服务,今年仅代育代插服务,他就赚到了70多万元。

水稻体系专家团队在服务产业的实践中,也积极灵活运用“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接服务指导工作,树立了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在信阳市调研科技支撑水稻产业发展和“一三五五”机制落实情况时指出,农民需要新技术新方法,专家能够及时提供技术和指导,这就是产业体系的努力方向。

据介绍,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以来,不仅组建了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团队,还建立了创新团队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以加强产业技术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落地生根。让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经营过程中,从经验式生产经营,到用科技指导生产,再到与科技专家交上朋友的过程变化,让他们在学新科技、用新科技中,获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向科技要粮食要效益。农业专家要接地气,要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和难题,带着问题导向、目的导向,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以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服务水稻产业发展的义务和职责,从实实在在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胡若哲介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一三五五”机制深度融合,专家下沉,技术入田,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引领和支撑信阳水稻产业转型发展,实践证明这个机制是可行的、管用的,是可复制推广的好理念、好路径、好措施、好方法,这也将为全省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

标签:产业   科技   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