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

2、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

3、疫情对农机市场整体影响有限,后市发展值得看好!

4、疫情对小麦机收影响不大 大规模跨区作业由南向北推进

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

疫情催动农机企业加速营销模式重构

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农机企业生存、发展模式的一次极端压力测试,对产品信息传递、订单获取、产品交付、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倒逼企业营销模式转型。

面对未来,农机企业应加快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业态发展,全面构筑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营销模式,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加快线上线下同步

疫情造成农机市场线下销售大幅下滑,企业的生存、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不得不采取线上线下协同的营销模式实施自救。      

农机企业、经销商普遍开展了线上业务,进一步减少沟通、运营成本,实现消费转化,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努力追求营销能力的“弯道超车”。

一些大企业由于提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进行营销模式升级,完成了线上线下营销布局,构建全方位的用户深度数据,初步具备全域营销网络覆盖。

在疫情期间,他们大力应用网上商城、集成小程序、CRM、SAAS、H5、云计算等技术的智能销售系统,大力推广线上业务,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产品体验、产品推广、整机销售、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业务培训、客户管理等信息化运营功能,基本实现了阶段性线上线下的并重互补。

线上营销资源投入缺失的企业,加快补短板,积极利用各平台资源,通过电话咨询、线上看车、线上卖车、线上培训等一系列线上营销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加速实现线上业务的推进。

线上营销活动短期看是救急行为,长期看是需求驱动。线上销售的便利、快捷和节省成本的优势,得到企业、经销商、用户的认可。传统的由线下主导的营销方式已经改变,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

线上营销的制约因素

细数疫情期间行业暴露出的营销短板,主要集中在思维、资源和能力3个方面。

1. 思维认知制约

从农机企业发展历程的规律看,一些企业因不接受或接受新技术、新模式慢,错失了产业、产品发展最佳机遇,陷入更大的竞争困境。

据调研,在传统模式能够维持的情况下,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初始冲击,部分企业普遍存在天然的抵御、排斥心理,短期内难以改变认识。受此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线上营销模式无法进入到战略决策之内。

2. 资源布局影响

农机行业是微利行业,资源投入相对不足。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关注的多是制造、研发资源方面的投入。部分企业延迟线上资源投入,更多的企业未将线上营销模式列为首选项。

据悉,一家农机企业为抓住市场机遇,多年前就制定了客户关系管理、线上线下营销协同的营销体系发展规划,因资金问题迟迟难以启动,各种建设方案无奈被束之高阁。      

3. 能力手段限制

部分企业缺乏系统的资源支撑,缺少客户信息、产品信息和服务信息等一体化形式,没有形成系统的线上营销系统,只能采取单一的营销方式,无法发挥线上营销的整体优势。

有的企业虽有完善的系统,但对员工缺乏系统技能培训,出现相关人员不会用不愿用的现象,达不到精确追踪用户行为、精准预测市场需求、难以把控住用户购机和服务需求。

这些企业短期内虽能有局部效果,但中长期难以满足线上多样化需求,不能快速形成线上线下协同优势。      

线上营销仍在加强

疫情虽然给农机行业线下销售按下了暂停键,却也为行业实现营销升级、加快线上业务开展按下了快进键。      

一是线下促销活动难以开展。传统的产品培训、产品宣传、产品体验、产品促销等活动延迟或取消。随着大中拖及其配套农机具、小麦收等产品在3月中下旬逐步进入销售旺季,线上销售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是部分用户购车需求改变。用户群体在变更,线上渠道在拓宽,倒逼经销商销售行为改变。线上购买对于部分涉农企业和个体农田作业经营者购买习惯有一定影响,他们更愿意接受送货上门、货到付款、不满意就退货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质量担忧和购买时间、次数。在缺乏线上渠道的情况下,自用用户为减少出门次数,将耕作任务交由农事服务组织,延迟购机。      

三是新的销售习惯初步养成。据调研,已经有80%以上的用户不希望依靠传统的“进店购买”方式购买农机,更愿意通过线上工具,实现熟悉产品、便利购买和享受溢价服务。

加快营销转型

疫情带来的不利因素将在短期内使企业及经销商的利益受损,但如果企业加快线上线下协同建设,就具备了未来发展的基础。     

 一是把握趋势抓机遇。洞察市场发展规律、需求趋势,抓住用户购买方式转变带来的信息化需求,利用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优势,做好企业、经销商、用户数字化基础建设,努力满足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目标,实现营销。      

二是优化资源铸平台。加快思维转型和能力养成,提高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认知。理解农机产品线上营销的规律、特点和资源配置诉求,畅通产品链、营销链和价值链。

充分认识线上布局的紧迫性,加快推进实施。将营销模式转型的系统战略融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明晰战略目标、发展路径、竞争定位,加大线上资源布局、提高运营能力,尽早构建适应未来竞争的营销新模式。    

三是厂商协同育优势。针对竞争状况、竞争对手策略,用优惠的促销政策、高品质的产品、适度的价格,提升客户的认可度、购买意愿。对经销商进行赋能,把握新经销模式的竞争特点和规律,提升其线上线下一体化结合度、运营的能力,打造强势营销品牌,努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营销模式转型到了企业自我变革的关键期,疫情加速了农机营销模式重构。抓住机遇行动早的企业,将是赢家。

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

疫情后时代再审视农机经营策略

毫无疑问,疫情后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同步下滑,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经济大势如此,对于处于深度转型期的农机行业影响极为深远,诸多经营领域正在发生着颠覆性变革,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崭新竞争特点。在此背景下,农机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确定性增多,后续面临的竞争更加残酷,行业“洗牌”将持续加速。

疫情后时代,如何调整生存发展策略,是值得每个企业经营者深入思考的发展命题。以下5个方面就需要企业重新审视。

1.投资战略

企业原来的投资扩张规划,都是建立在疫情危机发生前的消费规模预测分析基础上的。全球疫情爆发,必定会在很长时间极大影响全球经济,改变购买消费力及总体消费规模,消费购买力的恢复,将需要相当长时间。

因此,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投资扩张战略,尤其是产能扩张性投资战略。

要客观评估农机市场容量与前景,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盲目激进,要量力而行,要奉行先做强再做大的战略思想,着眼长远,稳扎稳打。

疫情过后,农机企业在谨慎对待产能扩张性投资的同时,需密切关注用户消费的复苏,把握时机,抓住用户需求机会,实现销量提升。

2. 产品结构与创新方向

疫情突来,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绿色保健等领域备受关注,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农机企业必须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在进一步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过程中,注重绿色生产,改善制造工艺,尤其是镀锌、喷涂、铸造等工艺,按照国家法规建设污染解决设施,寻找具有完善实施规范管理的部件配套企业,减少制造污染。

针对生态农业和经济作物、畜牧产业等发展需求,创新研发适用性强、高品质的产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找准创新方向,精细投入、持久深耕、拓展思维,实现长足发展。

3. 对外贸易策略

疫情爆发,对外贸易业务受到极大影响,农机产业也不例外。大势不可逆,唯有快速调头,因此,涉及进出口业务的农机企业,必须快速审视和调整外贸出口经营策略,及时改变经营方向,必要时削减外贸出口的费用与投资,集中资源优先巩固好国内的“根据地市场”。

4. 渠道建设和智能应用策略

疫情期间,互联网发挥了空前有效的智能优势,疫情加速了线上销售渠道的发展。

众所周知,当你做的产品优势不能转化为消费者的认知优势,再好的产品就是卖不掉。同时,如果你的销售渠道能力不足,整体营销活动必定受挫。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任何农机企业都不可能脱离互联网的应用。

因此,所有农机企业都必须高度关注线上、线下渠道建设,关注AI、物联科技、自动巡航、无人驾驶等互联网科技应用,促进智能化农机发展。

5. 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建设

工业产业领域,机器换人是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关键举措,而我国的工业水平在某些领域短板较为突出。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和技术均有较大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尤其是大型特色农机整机及大型农机具,竞争力依然偏弱。

疫情之后,农机产业必须重新审视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建设,切实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创新产品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控制手段,提升原材料工艺处理水平,促进农机装备产业整体能力升级。

小结

当然,直面今后及未来竞争,农机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的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说的5种经营策略,同时要持续优化用户评估策略、服务策略、传播策略、价格策略和区域竞争策略等。

无论如何,围绕着用户需求满足展开经营活动,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大厦之基”。

疫情对农机市场整体影响有限,后市发展值得看好!

疫情对农机市场整体影响有限,后市发展值得看好!

近日,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宁学贵发表的文章显示,2020年1季度全国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4.11%,而2019年同期机械行业营业收入增长5.08%。其中,规模以上农机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9%,2019年同期增长4.69%。

相比之下,机械行业中其他行业的下滑更为明显,内燃机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26%,工程机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46%,汽车工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0.6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对机械行业其他子行业,受疫情冲击的“农机工业在第1季度的表现可圈可点”。

诚然,我国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有力防控、基本战胜疫情的事实,已经说明疫情对于农机行业的影响是暂时的与有限的。从支撑农机市场的一些因素看,目前并未褪色甚至有一定强化。

一是从政策方面看,国家出台的政策举措比较给力,2、3月全国疫情严峻的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要重视春耕农业生产,因此今年春播形势喜人甚至好于往年。

同期,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又出台了农机报废更新、农机深松整地、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同时倡导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采取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支持服务主体集中连片开展社会化服务。

而在稳定粮食市场方面出台的多重消息,对于水稻生产机械是重大利好。

如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不误农时切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着重强调要“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稳定,视情可适当提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粮食和储备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以及黑龙江省等商品粮大省都出台了最低收购价的实际举措。

水稻收获价格的稳定与提升,对于农机产业链上的水稻生产机械,包括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机械、收获机械和烘干机等都是利好。

二是从支撑农机购买的因素看,尽管疫情持续时间长、春节后较长时间的停工停产和中小企业受疫情冲击严重,让不少民众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对于农机购买市场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主体亦即农机作业需求者自身收入的影响;二是提供机器作业服务的机手收入(包括可预期的国家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等)的影响,这方面主要参考上年的实际收入与对当年的收入预期。

从当前的形势分析,前期主要看粮价和其他(大农业)收入,后者主要看机器的保有量与市场更新量。从这两大因素看,影响农机市场的消费力与购买力并没有大幅变化,因此也就不会对全年农机市场构成较大冲击。

4月29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管理司组织8个冬小麦主产省农机主管部门参加的“三夏”跨区作业调度会商线上会议,与会各省主管部门领导均预期今年的“三夏”机收价格会略有增长。

综合今年全球油价下调和人工价格上涨等因素,笔者预计今年的机手收入水平总体会好于2019年,当然,这个因素会对2021年的市场预期更有利。只要“三夏”期间作业服务收入不下滑,会继续传导至下半年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对机器的购买需求。

从农机市场“大头产品”看,今年下半年玉米机市场亦比较可期。

一是1季度购机的延缓,对后期资金的使用会有一定压力,各地主管部门可能加大资金的使用进度,这对于下半年玉米机以及用于秋后翻地的拖拉机、秸秆打捆机等都是一定的利好。

二是玉米的去库存效果已经显现,玉米价格缓慢回升,有利于刺激玉米机的使用与购买。

三是从玉米收获机的市场特点看,玉米机的低迷行情已经延续了4年,很多产品已经到了存量更新期,加上今年报废更新政策杠杆发挥作用,预计今年玉米收获机市场会好于2019年。

对于农机企业来说,只要品牌的信任度还在,疫情过后不用过于担心发展。疫情对农机产业的冲击呈现阶段性与结构性的特征。

从目前的形势看,主要是对销售集中于1季度的插秧机和部分播种机企业有一定影响,但这类机械占农机产业的整体权重非常小,加上随着这些企业自身的努力、加快复工复产以及后期市场的反弹,疫情的影响会逐步减小。而疫情也让一部分植保机械企业(包括农用无人机)有一定增长。

可以说,农机企业特别是那些产品单一的企业,只要挺过去2月的艰难阶段,下半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生存压力。当然,这里说的是正常经营的企业,笔者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再好的市场形势,也有企业因运营不善等原因被市场淘汰。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农机行业重要构成的支柱性企业在1季度受到的影响较小,有的企业还呈现同比上升之势。如雷沃阿波斯1季度整体销售同比增长13.3%,3大业务中拖拉机增长14.2%、水稻机增长2.1%、小麦机增长15%。

一拖股份1季度营业收入达20.77亿元,仅比2019年同期下滑1.80%,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同比大幅增长341.54%。

此外,从农机行业主要的动力供应商玉柴看,1季度逆势增长8%,农用发动机销量达到22796台。这些发动机一部分作为当期主机的配件走向市场,另一部分用于企业的备货。玉柴1季度销量增多或更说明主机企业对后市看好,今年农机市场总体可期。

实际上,因为1季度的“非典型”特征,农机市场的表现对全年来讲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前期压抑的需求,不排除在一定时间段内某些农机产品领域会出现“报复性消费”。

比如除一些插秧机企业正加快满足市场需求外,笔者还了解到一些拖拉机企业也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而1度季下降的水稻收获机也正呈现这一变化,只是部分企业的供应链组织仍不够通畅、组织生产乏力,预计2季度水稻生产机械在数字报表上会好看很多。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年疫情并未让国内农机市场的基本面发生变化,我国农机化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更没有发生变化。

一是从广度(规模)看,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机器将在更广的范畴替代人力,农机产业链不断向纵向(全程)与横向(全面)拓展,使我国农机市场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并具有全球最大的发展体量潜力。

二是在深度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升及行业竞争与国家政策的推动,将促进我国农机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爬(带动产品高溢价)。我国的农机化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与趋势。

因此,短期内农机工业遭遇调整、滞涨的局面,是农机产业的正常发展路径,也只是农机化发展进程中的枝节问题。未来,中国的农业不大可能依靠外国企业来武装,中国的农机化事业不大可能靠国外品牌予以支撑。

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让中国的农机市场具备很强的发展韧性。退一步讲,自2016年开始下行的农机市场,特别是负增长的2019年是已经是农机行业近20年来最差的一年。

农机行业艰难的形势已经大大锤炼了农机商界人士的心理承受力,也有利大家看清市场不是一个永远都处于波峰的“非正常”市场。

既然2019年市场已经够不好的了,今年还能差到哪去?因此,农机行业人士大可不必过于悲观。有希望,就有未来!

疫情对小麦机收影响不大 大规模跨区作业由南向北推进

疫情对小麦机收影响不大 大规模跨区作业由南向北推进

农机转运是畅通的

5月20日,安徽宿州埇桥区昌乾合作社理事长武昌金率领36名农机手,驾驶36台大型小麦收割机抵达河南安阳,经过两天短暂调整,就投入了麦收作业。他们与安阳种粮农户签订了2万多亩小麦收割订单,预计5天左右就收割完毕。然后,他们将返回宿州收割小麦,再北上山东、河北,跨越千里,耗时近1个月。

我国冬小麦97%以上都靠机收,有30%需要机械跨区来收割。当前疫情严峻复杂,对农机上路、跨区作业带来一定影响。有的农机手担心突发疫情被隔离、被管控,跨区作业转运途中受阻、农机下田不畅,不愿意出门跨区作业。

在疫情多发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已经明确了保夏收政策。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各地务必及时打通堵点卡点,统筹调剂机具机械,分农户、分地块落实作业服务组织和机具机手,不能出现空白和死角。要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组织为农机手集中办理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推动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开设农机转运绿色通道,对联合收割机及其运输服务车辆实行优先查验、优先放行,为跨区作业人员提供核酸和抗原检测、属地登记备案等“一站式服务”,保障农机转运畅通。各地要开通公布小麦机收保障热线电话,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发生疫情县市的封控区、管控区,要发挥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迅速组建应急抢收队,开展代收代种等服务,做到应收尽收,决不因疫情漏收一块麦田。

有人说,今年高速公路上机收队伍明显少了,这也是事实。对此,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认为,小麦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主要的口粮作物,播种面积超过3亿亩。以前我国农机化水平低,小麦联合收割机数量少、分布不均衡,需要长距离跨区机收实现均衡。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拉动下,全国稻麦联合收割机已达到157万台,投入“三夏”小麦机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基本稳定在60万台以上,保有量充足。全国农机服务组织基本覆盖所有乡镇,各地农机分布不均衡逐步缩小,能够基本满足各地机收作业需求。

降低机收环节损失

小麦机收在整个生产环节中损失最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2019年我国小麦平均收获损失率为4.7%。小麦机收损失高,不仅影响农民种粮收入,也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减损就是增收,机收环节少损失一斤粮,农民朋友收成就多一斤,国家粮食安全就多一点保障。”刘宪说。

河北柏乡县金谷源合作社理事长常清多年来一直想方设法降低小麦机收环节损失,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合作社小麦机收损失率已经从2018年每亩损失六七十斤,下降至2021年每亩损失十五六斤。常清介绍,降低小麦机收损失,首先要精准选择收割时间。他建议,制定修订小麦机收减损技术指导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收获。其次,在麦收前做好收割机的检修工作,确保收割机精准作业,降低损失。

“收割机制造技术不够先进也是造成前几年小麦机收损失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信息处副处长朱礼好表示,部分联合收割机零部件设计不合理,作业时损失率就比较大。近年来,我国农机制造水平不断提升,大型智能化收割机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小麦机收损失率。从实践情况看,当前亟需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绿色高效收获机械,着力推进粮食精细化收获,强化农机、农艺、品种的集成配套,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

刘宪认为,农机手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是机收损失大的重要原因。一些新手操作不规范、不能因地制宜对收割机进行精准调试、收割速度控制不好,都可能造成收割时跑粮漏粮。收割作业路径、掉头转弯频次、行进速度控制,也会影响小麦机收籽粒损失率。因此,要下大力气开展机收减损宣传培训,将农机手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机手规范操作能力。

“麦客”开展转型服务

随着联合收割机数量增加,农机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机作业收益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武昌金表示,以前机收作业收益高,1台60马力以上的小麦收割机收割一季能赚3万元左右,现在1台180马力以上的大型小麦收割机,一季作业也就赚三四万元。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会同农业机械化总站近日发布的《2022年“三夏”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服务价格和成本变化趋势调查报告》认为,今年“三夏”生产期间,预计小麦机收价格为每亩60元,较去年上涨了8元左右,同比增长15%。“三夏”机械化作业服务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为燃油成本和农机手雇工费用的增加,其次,原材料价格与物流成本的增长导致的机具及零配件购买维修成本的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麦客”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仅靠农机作业提高收益难上加难。武昌金早在2006年就成立农机合作社,在继续开展农机作业的同时,利用自身的农机资源优势开展小麦生产全程托管服务,并租种3000亩土地种植小麦。

实际上,很多“麦客”见识广、能力强,不断寻求经营方式上的变革。他们或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或成立家庭农场,或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麦客”变身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前景广阔。各类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涌现,促进了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朱礼好说。

?

标签:农机   企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