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

2、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

3、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努力推进五个转变

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

促进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吉林省政府出台《意见》

  为抓住国家对农机装备加大补贴扶持政策和吉林省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等机遇,加快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重新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新优势,日前,省政府出台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

  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长春拖拉机厂、四平联合收割机厂、延边插秧机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但由于多年的调整冲击,吉林省农机装备企业规模较小,品种单一,技术基础薄弱,人才流失严重,质量体系不健全,支撑体系不配套。到2008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160户,完成年产值10亿元。农机销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占全国销售收入的1.2%。

  《意见》指出, 通过招商引资、同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农机龙头企业,带动零部件配套滚动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机产业体系。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以长春九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为中心,建设家用动力机械生产基地;以四平地区为中心,打造玉米、水稻收获机械生产基地;以延边地区为中心,着力建设移栽播种机械产业基地;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建设长春绿园农机大市场。大力发展农机大市场和农机服务业。打造农机品牌,建立人才队伍,提升研发实力,把农机装备制造发展成一个优势产业。争取到2011年,全省农机装备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规模以上整机制造企业40户,配套企业200户。

  《意见》明确了当前吉林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鼓励同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农机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机装备企业集群式发展。加快农机大市场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农机销售体系。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机推广使用搭建平台。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农机补贴政策,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

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 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多项殊荣

  为期3天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于今天落下帷幕,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获得国家颁发的优秀设计奖、优秀组织奖、吉林农业手机报优秀案例奖、“12316新农村热线”推广应用奖等多项殊荣。

  省农委副主任吴晓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参展信博会,旨在通过展示、宣传和推广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全省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体现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成果,推动国内外有关单位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这次,是我们向兄弟省市学习的最好契机。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手段。通过学习与交流,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水平。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工作力度,信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12316新农村热线”日均接听农民电话1万多次,最高达2万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比例达99%;“12582短信平台”农村用户超过200万户,平均每年发送涉农短信4亿条(次);吉林农网一级栏目共设46个,累计发布信息50多万条,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发布信息430多万条。据统计,全省信息化建设成果,将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0多亿元。

  目前,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已达4亿多元,基本建立起一个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省、市、县、乡、村5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强基础、扩覆盖、拓功能、上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支撑作用。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努力推进五个转变

促进农民增收工作要努力推进五个转变

资料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严重倒挂的持续,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部动力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民增收形势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农民收入增速下降趋势明显。2015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以及2016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分别为8.9%、8.3%、8.1%、7.5%、7.0%、6.7%、6.5%和6.2%,增速逐季回落。

从收入来源看,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两大支柱,近年来二者的增收贡献双双走弱,对农民收入走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2004—2013年,家庭经营收入贡献率从65%下降到27%,工资性收入贡献率由26%上升到60%左右;2014—2016年,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贡献率回落到46%左右,经营净收入贡献率仍保持在26%左右。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已经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农民收入增长始终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明显回落,农民收入增速也两次急剧下降,并且低速增长都持续几年时间。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到7%以内,仍有进一步下行压力。而且,现阶段农民增收面临的环境要比以往更加复杂,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和国内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双挤压”、农民工外出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增速“双下降”、经济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双放缓”的局面。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新旧动能的对冲转换,使得农民收入增速放缓的趋势将持续一个阶段。

三是农村地区群体间的收入日趋分化。由于各地的发展水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机会以及个人的家庭条件和发展能力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民群体之间一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收入差距。总体上,中西部地区、传统农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收渠道较少。2015年,农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甘肃的3.35倍。全国有60%的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3%。

20%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86元,20%高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14元,前者不到后者的12%;2015年与2013年相比,前者增长7.2%,后者增长22.0%。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6年我国基尼系数连年下降的势头再度发生变化,由上年的0.462上升到0.465,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种粮农民由于粮价下跌出现收入减少,加剧了收入分化。

四是农民增收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过去,由于农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加之农产品总量需求依然旺盛,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依然充裕,直接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选项较多。例如通过提高收购价格和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可以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而现阶段的情况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农民收入由市场决定的程度越来越高,农业已经过了量价齐升的阶段,农民工总量增长大幅降低,继续提高最低收购价和最低工资标准,可以带来一时的收入增长,但也会进一步加剧供求失衡,政策制定面临的两难选择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创设直接支持农民增收政策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总体上看,农民增收又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促进农民增收既是一场硬仗,也将是一场持久战。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民增收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在“面”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挖掘增收潜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另一方面,要着力在“点”上做文章,根据农民增收面临的阶段性突出问题,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聚焦重点难点,推进“五个转变”。

一是在目标上,从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增收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幅几经起落,说明收入增长的脆弱性还没有根本改变。

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增收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提速”,让农民更快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现阶段,农民收入基数已经明显提高,下一步工作应更加关注“提质”。在确保增速不突破底线的前提下,强化增收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为此,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稳定增收渠道,拓宽增收来源;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构建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

二是在对象上,从支持农村人口普惠增收向重点支持特定区域与特定群体增收转变,更加注重普通农户和贫困人口。

现阶段的农民收入支持政策中,普惠性政策多、投入大,差异性政策少、投入小,传统农区和普通农户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基础差、能力弱,增收面临更大困难。

下一步,应从完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基本建设项目安排入手,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有限的政策资源更多地向增收困难区域、群体特别是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者倾斜,加快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是在手段上,从主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增收”向兼顾利益联结“共增收”转变,更加注重各类主体平等分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建设。从完善政策的角度看,目前产业扶持政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发展后的“溢出效应”,农民一般只享有部分终端收益。

下一步应把农民增收深度融入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让农民全程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分享各环节增值收益。

为此,应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方式、构建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农村生产要素获得合理收益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在渠道上,从主要挖掘传统动能向同步培育增收新动能转变,更加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

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和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传统动能需要继续挖掘潜力。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要素的不断进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会和空间,新动能需要加快培育做强。

下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应在新旧动能两端同步发力。为此,需要更加精准的制度设计,强化政策的协同配套。应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工作,加快传统动能改造提升,促进新动能尽快成长,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多轮驱动”。

五是在制度上,从主要直接支持农民增收向同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转变,更加注重全方位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促进农民增收,出发点是要让农民有更充分的生产生活保障,有更多的获得感。在收入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可以让农民得到实惠、增强获得感。

当前,农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有的份额依然较低,二次分配应当更加向农民倾斜。中央明确提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目前看,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也远远低于城镇居民。

为此,应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为目标,尽快建立起覆盖全面、保障有力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预期,不致因收入波动而陷入困顿焦虑。

标签:农民   收入   增收   农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