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

2、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

3、破解内卷,农机企业从种内竞争转向种间竞争

4、破解农产品储运难题 产地冷藏保险设施建设再前进

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

破解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难题

“黑土地就像一个精干的小伙子,每天干活消耗大量体力,需要吃两三碗大米饭,但是现在只给他一碗大米饭,长此以往,不累趴下才怪。”年过六旬的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介绍说,“东北黑土地的黑土层薄了,耕作层瘦了、硬了,整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已经退休的他本该颐养天年,如今却还带着一群学生下地继续做试验。

广袤无垠的东北黑土地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粮食。然而在连年丰收的背后,“耕地中的大熊猫”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的黑土地不黑了,黑土地变馋了,黑土地变渴了。”根据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张旭东提供的数据,相比开垦前,如今东北地区的黑土层平均厚度由50厘米至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黑土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50%至60%,土壤潜在生产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

“耕地中的大熊猫”是怎么病的?面对濒临险境的它,我们又该如何科学保护和利用?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吉林、黑龙江,展开采访调研。

亚健康的黑土地

如果有一天东北黑土地严重退化,将会怎样?

可能引起沙尘暴,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关义新以美国黑土区沙尘暴举例:1934年5月12日,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条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移动尘土带,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风暴刮走。

不过,相比沙尘暴,更让关义新担心的是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危机。

我国东北黑土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我国第二次耕地普查显示:虽然全国各地耕地有机质都在上升,但是东北黑土地的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却在下降,理化性状与生态功能退化。这意味着什么?简单通俗地说,就是黑土地“变瘦了”,品质变差了。

这一土壤变化趋势对粮食产量有何影响?

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35年观测对比的各种数据表明,黑土地退化的实质是黑土层发生退化。当黑土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在4.5%以上时,有机质再提升对作物产量影响不大,但当土壤有机质从4.5%降低到3.5%时,粮食产量就会显著下降。目前,黑龙江全省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6%。

“东北粮仓关系着‘中国饭碗’,我担心,以后‘土将不土’,粮仓将不是粮仓。”关义新表示。

担忧并非多余。作为大自然的珍贵馈赠,黑土只能在寒温带草原或草甸植被才能发育,形成过程极为缓慢,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左右。然而,经过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利用,如今的东北黑土地黑土层不仅变薄,也在变瘦、变硬。

“所谓变薄,是指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变硬,即黑土过度利用导致土壤压实、渗水等性能降低,变瘦是土壤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减少。”在韩晓增看来,黑土地最重要的是黑土层,是“大熊猫”的“脑黄金”,如果这“脑黄金”没了,大熊猫就变成四处可见的狸猫了。

“生了病”的黑土地怎样才能恢复到健康状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在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黑土地保卫战拉开了大幕。

“懒汉种法”的梨树模式

5月初的东北大地,春播正忙。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泉眼沟村的万亩示范田间,去年秋收后的秸秆没有清理,粉碎后堆在地里,此时已腐烂过半。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在拖拉机的牵引下,免耕播种机在地里只需穿梭一次,即可一次性完成全套作业。

不清秸秆也不翻地,这样的“懒汉种法”正是关义新、张旭东等人探索出来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方法——玉米秸秆覆盖少/免耕技术,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梨树模式”。

张旭东说,一方面,东北地区黑土地一直以来重用轻养,秸秆焚烧和离田致使有机物料投入不足,土壤资源过度利用,黑土层就会变薄、有机质变少、养分库容量降低;另一方面,地表裸露且频繁耕翻,导致黑土层流失、水分涵养能力下降、风沙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而过量的化肥投入又进一步加剧了黑土退化。

“传统耕作制度下的掠夺式经营是黑土退化的根源。”关义新说,面对透支的黑土地,最好的保护办法其实是休耕。“不种田,直接种草就行,但咱们的国情不允许。”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2007年,张旭东、关义新与时任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等专家合作,开始探索和研发适合东北气候特征和土壤特性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并将梨树镇高家村的15公顷耕地作为保护性耕作实验示范基地。至此,中科院在东北率先开启了黑土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理与效果的长期定位研究。

何为“梨树模式”?其核心,一是秸秆覆盖还田。关义新打了个比方:秸秆覆盖地表,好比给黑土地盖了一层棉被,风来了土刮不走,雨来了土流不走,风蚀水蚀少了,黑土地变薄的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土壤水分流失的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是减少土壤扰动。“种庄稼会消耗地力,特别是传统的旋耕和翻耕,不仅会造成土地裸露,引发风灾、水蚀,还会加速土壤养分释放,降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关义新说,少耕后,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的速度变慢,再加上秸秆还田,退化的土壤肥力就可以逐步得到恢复。

三是改变玉米种植模式。过去在梨树县,农民种玉米大多是均匀垄种植,垄距均为60厘米。这样的种植习惯如果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法,既影响播种质量也影响地温提升。怎么办?中科院科研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提出了宽窄行的玉米种植方法。即将传统的60厘米等行种植方法改为80厘米和40厘米,或50厘米和80厘米的垄距交替排列。

“垄距交替排列的种植规则是,今年窄行种玉米,宽行覆盖秸秆,来年宽行种玉米,窄行覆盖秸秆。这样就解决了我国玉米连作的瓶颈问题。”关义新表示。

从“破皮黄”到大丰收

“改变耕作方式好不好?”

“好好好。”

“那上你家地种种可以吗?”

“别来别来。”

“老百姓有句话,‘你说得再对,到我这白费’。”梨树县委副书记闫鹤告诉记者,“梨树模式”听上去很美好,示范推广却不容易。一听说要在自家地里搞试验,庄稼人连连摆手不同意。“按照过去的老种法一年下来几亩地可以赚个一两万元,他害怕这一‘豁楞’,他连一两万元也挣不到了怎么办?”

不过,东北老百姓还有一句话,叫“傻子过年看界壁儿”。解决“梨树模式”示范问题,就要先找人种起来。2008年关义新等人创建了东北第一个合作社——康达农机合作社,农户杨青魁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年春播,只见头一年丰收后的玉米秆还参差不齐地留在地里,有的留三分之一,有的覆盖一半,还有的是留高茬,地也没翻耕。前来看热闹的村民纷纷笑话,“这是‘二流子种地,成不了气候’”。没想到,当年秋天的结果令村民们吃惊。就这一锹子下去就能露出黄土的“破皮黄”,15垧玉米竟然平均增收10%至12%。由于是秸秆全量还田,化肥用量减少20%,种子用量减少60%,种田成本也大大降低。

如今,多年秸秆覆盖还田,昔日村民眼中的“破皮黄”也在不知不觉间变了样。“现在的土地又养肥、养黑了,也比原来更松软了。”杨青魁说,多年过去,15垧“破皮黄”平均产量可以达到1.1万至1.2万公斤/公顷,最高达到过1.6万多公斤/公顷,创下全县最高。“算下来每公顷可节省肥料、人工等成本1650元,玉米产量每公顷增加1000公斤以上,可增加收入1400元左右,两项合计每公顷玉米节本增效3050元左右。”

眼瞧着杨青魁的“破皮黄”迎来大丰收,农户开始改变看法,“梨树模式”就这样慢慢推广了起来。张旭东介绍,在东北黑土区,“梨树模式”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超过3000万亩,实现经济效益27.3亿元。

“梨树模式”对黑土保护利用的实际效果如何?2012年,一场台风“布拉万”袭击东北,试验地周围所有地块种的玉米均严重倒伏。张旭东说:“秸秆覆盖免耕试验地只有15%左右的玉米倾斜,之后连续多年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免耕可有效防止玉米根倒,减少大风灾害,特别是强台风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梨树基地10余年的保护性耕作定位实验和示范表明,“梨树模式”有效提升了黑土地农田土壤增碳培肥、抗旱保墒、节肥增效等功能,为黑土地产能提升提供了长效保障。土壤养分库容增加10%至20%,养分利用效率提高15%至20%,土壤水分贮存容量增加10%以上,减少了风沙灾害,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80%以上。

因地制宜的龙江模式

蓝天白云下是一望无垠的大片黑土地。走进位于黑龙江海伦市六合村的中厚层黑土保育示范田,深翻后的黑土踩在脚下格外松软,拨开随着深翻裸露在外的秸秆,往下轻轻一挖,几条粉红色的蚯蚓立刻露了出来。

这里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大豆之乡,土壤剖面分布着大于30厘米的中厚层黑土。与“梨树模式”尽量少耕免耕不同,示范田的黑土地保护似乎有些“逆其道而行之”。在这里,秋收后的玉米秸秆粉碎后,不是覆盖在土壤表层,而是随着深翻的机械一起翻埋进30厘米的耕层,然后耙地、起垄、镇压达到待播种状态,保证来年适时春播的质量,从而达到苗齐苗壮。

同样都是黑土地,为何一个要少耕免耕、全覆盖,一个要深翻、不覆盖?韩晓增解释,“梨树模式”主要适用于春季较为干旱的地区,而海伦属于半湿润地区,土壤湿度较大且偏冷凉,如果采用“梨树模式”实施秸秆覆盖,土壤中的水分会增多,既不利于春季播种,也会使土壤更加冷凉影响出苗效果。

“中厚层黑土主要的问题是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分解失去平衡。”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邹文秀介绍,针对问题他们提出了秸秆深埋还田和玉米大豆轮作为核心技术的“黑土层保育模式”。如今这片土壤已经开展了3年轮作实验。

海伦市农业农村局黑土地保护办公室主任刘向波告诉记者,中科院在海伦市连续6年的实验示范,在原本就不低的产量基础上,实现玉米平均增产10.2%以上,大豆平均增产12.3%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2g/kg以上,黑土层保护深度在30厘米至35厘米,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保护纲要要求,今年示范面积达60万亩。

“一服药只能治一种病。”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韩晓增等人提出了适合黑龙江黑土地保护利用的6个子模式,并将其归纳总结为“龙江模式”。

比如,因风蚀和水蚀造成黑土层比较薄,或者暗棕壤等中低产田,适用以有机肥加秸秆浅混还田为核心的黑土层培育模式;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地区,适用以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治疗”白浆土和黑钙土“有病”土层等,则要用到障碍性土层消减快速培肥模式……

“东北黑土地区域,地形多样、土壤类型多样、气候多样、种植作物多样,这决定了保护黑土地一定要因地制宜、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韩晓增多次表示。

?

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

破解保护性耕作下的秸秆还田疑虑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的土壤根系剖面。

为了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各地区采取秸秆还田等保护措施,为黑土地“打气”。但在秸秆还田利用的利弊上,各方说法不一,到底秸秆是黑土地的“保护伞”,还是滋生病虫草害的“温床”?秸秆还田,成为目前保护性耕作实施推广过程中的讨论焦点之一。

全覆盖固水,高留茬防风

伏旱时节,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开安镇孙家屯村铁友农机合作社的一片玉米地里,厚厚的秸秆覆盖在地表,像是盖了一层被子一般。

“现在,我们这里种植地块实施保护性耕作已经成为常态化,农民也充分认识到保护秸秆的重要性,常说‘秸秆是宝,种地离不了’,秋天地里留存覆盖的秸秆,周边村民已经不会再焚烧秸秆了,而是争着要让自己的地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作业,不仅秸秆不用管、费用低,而且后期出苗好,省钱、省力、又省心。”理事长倪勇边说边拿起一把铁铲撬起了一小堆土,“你看,这是秸秆全量覆盖下的保护性耕作田块,土质又软又湿润。”

一转身,倪勇走了几十米来到另外一块玉米地,用力把铁铲往地里使劲一插,只有几块碎土散落。“看,这是普通地块的土质,又硬又干,都铲不动。我们通过多年的对比试验证明,使用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各个方面表现都强于传统农田。”

据倪勇介绍,目前他的合作社试验田中效果最好的是采取秸秆全覆盖高留茬还田的玉米田,不仅秸秆漂移现象消失,土壤板结现象也大为缓解,而且由于秸秆的存水作用,雨季也不会存在积水现象,干旱时玉米也不会受旱,非常适合在当地推广。

同样作为保护性耕作的实践者,吉林四平市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宫雪在接触保护性耕作之初,还将信将疑、缩手缩脚,而这几年通过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效,看着田间长得齐刷刷、绿油油的玉米苗,听着周围农户反馈的赞美声、认同声,他们这些示范带头人信心满满。

“秸秆覆盖下的地表,耕层土壤风刮不走、水冲不走。过去农户烧秸秆弄得烟气四起,刮风时尘土飞扬,采用秸秆覆盖后,这些问题就没有了。记得以前我们当地有一部分沙岗地,采用传统垄作的时候,苗期碰到连续大风天气,垄都被风吹平了,玉米苗被连根拔起。而现在,合作社采用保护性耕作之后,秸秆覆盖在地表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再也不怕刮风了。”宫雪说,如今合作社对保护性耕作模式更加坚定,对农民接受程度更加自信,对应用效果更加期待。

还田阻力大,全量最多留三成

虽然我国黑土地保护取得一定成效,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如果没有了国家补贴的资金支持、完全由农民出钱,推广的效果则不尽理想;有些地区尽管进行了多年的对比试验,但目前还没有总结出最适宜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统一的技术路线与标准还在进一步探索明晰中;一些地方在秸秆综合利用与秸秆还田等政策方面有待商榷。

在留存秸秆方面,很多合作社理事长和种粮大户都流露出些许无奈。

“首先要扭转的是农户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前,农户收完玉米直接一把火就把秸秆烧掉,感觉省时又省力,合作社阻力很大。2018年,合作社刚开始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的时候,周边农户都很难接受。当时有农户提出了质疑,说这秸秆都堆地里,毛毛糙糙的,庄稼能长好吗,态度非常抵触。”宫雪说,当时他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不断对比实验逐渐扭转农户的思维,向他们展示了秸秆还田的诸多好处,“至此,农户才对保护性耕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农户自己在心里也算了一笔账,平均每户至少多收入2500块钱。从此以后,农户再也不随便烧秸秆了。”

宫雪坦言,既要看住秸秆不被烧,又要抵住乡邻的闲言杂语,压力真的不小。然而,当看到农田一年接着一年盖上了一层层厚厚的秸秆,“埋汰地”变成了高产田,心里也就舒服了。

在秸秆禁烧上,虽然农户的观念有很大的转变,但打包离田综合利用又成为还田路上的一大“阻力”。

“秸秆全量还田并不是把收获玉米棒后的茎秆全部铺回田里,而是指把留茬的部分留在土壤里,留茬高度各地不一样,从10-30厘米不等。”农安县许马三家村大光家庭农场主许大光说,“这还没有算上秸秆离田综合利用消耗的部分,其实能留在地里的秸秆最多能有三成就不错了。”

据了解,秸秆饲料化及能源化利用的占比很大。近年来,东北各地纷纷加大秸秆饲料化新技术推广,逐步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推广秸秆饲料膨化技术。同时,随着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需求逐步扩大。此外,推广秸秆、畜禽粪便协同处理成生物天然气,将秸秆作为燃料加工和发电原料改造,也成为各地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项目之一。

“说实话,就算我们想扩大秸秆全量覆盖还田的面积,一时间也找不到足够的秸秆。现在,秸秆还田不是问题,而留多少、留什么样的秸秆在地里才是问题。”倪勇坦言,如今合作社打算向秸秆全覆盖免耕不断升级,通过引进秸秆归行机、条带耕整联合作业机,逐渐改善秸秆全覆盖技术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农民不认可的播种条件,从而为大面积推广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即玉米秸秆全覆盖技术模式突破难点,创造条件。

秸秆越多,病虫草害越旺?

在国家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同时,一种声音却认为秸秆还田只是“童话中的美好”,大量秸秆还田会加剧病虫草的危害,成为它们的“温床”。事实是否如此?

宫雪通过几年来实施保护性耕作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秸秆还田能抑制杂草生长,防止土壤板结。“如果秸秆量足够大,并且覆盖均匀,覆盖区域是不长草的。而且,秸秆腐烂后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增加孔隙率,降低土壤耕层容重,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活性。”

凡事都有两面性。“保护性耕作因为各地的环境、气候、具体操作方法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因为免耕或者浅耕作业导致虫口密度增加的情况,但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证明,这些病虫害都在正常的范围内,并没有出现极端异常情况。而且,在种子进行处理后,还是能够有效地把害虫控制住。同时,在保护性耕作中,秸秆覆盖会增加像蚯蚓和白星花金龟子这样的中性或腐蚀性的昆虫,它们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把这些秸秆转化成有机肥,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振营认为,虽然秸秆覆盖有可能增加单位面积的虫口密度,但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

“这两年,我们调查了吉林省十几个县市发现,秸秆覆盖下的土壤中,动物种类的确变得更加丰富了。它们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增加土壤肥力,分解秸秆形成腐殖土,如腐生性蛴螬、蠼螋、马陆等;第二类利于打破土壤犁底层,如蚯蚓等;第三类是一些害虫的天敌,以其他害虫为食,如步甲的幼虫。所以,不能武断地说保护性耕作会导致病虫草害的增加。”吉林省保护性耕作专家认为,当前应该想办法减少土壤中的化学物质,保护有益土壤动物。

有部分合作社理事长表示,保护性耕作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而是少耕、免耕、精量播种、变量喷药、精准施肥、深松整地等环节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制定3-5年循环的耕作模式。

保护性耕作是一个系统的模式,不单单只有秸秆还田一个环节,品种筛选、秸秆归行、免耕播种、生产管理各个环节都要细化,尽量做到农资、耕种方式、田间管理的统一,以达到保护性耕作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才能真正保护好黑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

破解内卷,农机企业从种内竞争转向种间竞争

破解内卷,农机企业从种内竞争转向种间竞争

“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壮的,也非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改变的”,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进化论的思想精髓,是说商业世界里要重视环境变化,适应变化,拥抱变化。

这一篇里我们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讲讲农机的竞争。《天演论》作者严复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商业领袖们说“商场如战场”。在进化论中,竞争是一个能够同时贯穿生物世界、人类世界和商业世界的概念。

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生物如此,人类的社会组织和商业组织也不例外。当我们说到生存发展问题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联想到“生存竞争”,而我们脑海里的生存竞争,往往又是一幅弱肉强食的竞争格局。

但竞争其实并不是只有一种。作为生存竞争概念的始作俑者,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生存竞争,并不仅仅是同类两个生物个体赤裸祼的斗争,它至少包含了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和环境竞争这三个层次。

在拆解这三层生存竞争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它们对于我们农机行业的商业活动也在很强的指导性。

一、 种内竞争:竞次和多输

种内竞争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是我们每天睁开眼睛就能感觉到的,这就是同类生物个体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赤裸祼的斗争。

此类竞争解决的是基本生存的问题,如每顿饭的来源问题、每次交配的成败问题、今天能否活着的问题。它最具紧迫性,因此也表现最为残酷激烈。

种内竞争的残酷性,根源在于同一类生物个体生存空间高度重叠,个体行为方式、生存方式高度一致,争夺的资源也完全一样。

因此,生物自利的本能、过剩的数量和环境中稀缺的资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谁多吃一口,意味着其他的个体少吃一口,必须通过竞争来争夺资源。也正因如此,种内竞争对象,就是同一个特种内的其他个体。

以一个著名的笑话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种内竞争:非洲草原上两个人被狮子追赶,其中一个人说不要跑了反正我们跑不过狮子,另一个人说,不,虽然我跑不过狮子,但只要我能跑过你就行了。

这就是典型的种内竞争,物种之间竞争以你死我活为终局。既然同类个体之间各方面的特征都高度相似,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进化出独特的生存技能,那么种内竞争的制胜的因素,就是速度、效率、狼性、竞争导向,并不需要顾及大环境。

说到这里,是不是大家能和我们农机行业的竞争一一对应起来呢?的确,国内农机行业处处都能体现出种内竞争,具体种类上看,单独拎出任何一个品类,都可看到残酷的种内竞争。

如国内的拖拉机行业有230多家生产厂家,其中山东潍坊地区就有100多家,在这个农机企业集聚的地方,100多家拖拉机厂生产的都是一种叫“福田底盘”的拖拉机,每家的产品除了外观之外,结构、零部件、配置、价格几乎一模一样,针对的用户都是中低收入人群。

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低价竞争就几乎成了拖拉机等农机行业主要的关键制胜要素。为了体现价格的优势,一些企业还整出了“大马拉小车”机型,无非也是为了多获取补贴来增强自身产品的价格优势,之所以要用这种最原始最残酷的竞争手段,背后的逻辑:不同厂家的拖拉机是高度同质化的,用户最关心的、用户最终买谁家不买谁家的决定因素是价格。

所以,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环境下,生产企业就有动力不停的降价或变相的降价,用“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惨烈方式达到打击竞争对手,赢得种内竞争的胜利。

事实上,国内的拖拉机行业长期陷入种内竞争的泥沼,竞争逼迫一些大企业也参与到“大马拉小车”等恶劣手段中去,当然这是谁都不愿提及的尴尬。

但这种恶性的种内竞争其实没有赢家,农机补贴20年了,国内拖拉机还停滞于梭式换挡时代,而欧美早在50年前就已经普及了动力换挡和CVT技术了,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现象,欧洲国家的企业不断地更新技术,产品越来越高端,这是“竞优”。国内企业竞相“摆烂”、“竞次”,好技术无法落地推广,“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反复上演,补贴二十年,拖拉机应用技术在退步,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最终看不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进口产品没有用技术换来市场,国产大品牌被逼到了墙角,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选择了“和光同尘”,而占了便宜的中小企业也没能高兴太久,因为更多的竞争者进来了。

可见,种内竞争是一种恶性竞争,多输的结果几乎是可以预料的,那么还有没有办法跳出这种陷阱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下面要讲的种间竞争。

二、 种间竞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谓种间竞争,指的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生存竞争。竞争的双方不再是单独的生物个体,而是两个物种本身,比如老鹰和狼群。

在很多时候,种间竞争不像种内竞争那样攸关生死,但肯定是有竞争的。

两个物种之间有竞争,那么两者的生存空间、能力范围、资源禀赋之间会有一定的重叠,但是不重叠的部分更大,否则就不是同一物种而是同一物种了。

而两个物种之间不重叠的那部分,两个物种就都可以享受较低的竞争压力和更大的生存机会。于是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就出现了竞争排除和生态位分离这两种生物学现象。

在自然界中,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物种,能通过巧妙的区分避免直接竞争,双方都能占据独特的生态位,比如长颈鹿吃树叶、非洲角马吃草、瞪羚吃草根,大家和谐相处,井水不犯河水。

回到商业世界里,如目前声名赫赫的三大门户网站很好地处理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基本做到了由种内竞争转向种间竞争,拼多多的用户群体定位于“五环外”和下沉市场,京东定位于高端用户,淘宝的定位介于二者之间的腰部用户,它们之间固然还存在重叠和商品和用户,也固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但已经不太可能,也不太需要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了。

说到种间竞争,如果具体到商业竞争中,笔者脑海中会出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平行时空”等情景。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当下,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克拉斯等欧美品牌和国产农机似乎就处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平行时空”的竞争格局。

如270马力以上拖拉机和10公斤以上的联合收获机,国产占有率几乎为零,反过来说全部是欧美大品牌的天下;而270马力以下,则90%的份额是国产品牌,某种程度上讲,在国内的农机市场里,国产品牌与跨国公司各自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取得了竞争的胜利,国产品牌想向上升级会遇到跨国公司的迎头痛击,而跨国公司想向下渗透,而会遭遇国产品牌的围追堵截,这种竞争状况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但最终双方都会找到平衡点。

当然种间竞争,有很多形式,国产品牌与跨国品牌一定程度上的相安无事是因为国产品牌还处于弱势的地位,是一种不得已的绥靖政策,但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农机企业也可以人为创造种间竞争格局出来。

比如湖南龙舟公司当年发明了履带式旋耕机,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农机品类,适应了一个新的作业场景,创造了一个新的农机品类的同时,避免了原来在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领域的苦苦缠斗,变残酷的种内竞争为“平行时空”的种间竞争。

三、 环境竞争

最后我们讲讲第三层竞争,就是生物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竞争。

这种竞争似乎是无关痛痒的,因为大多数生物寿命很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虫不可语冰”,很多生物本身是感知不到环境的变化的,但个体感觉不到,作为种类则一定是与环境密切关联且互动的,比如著名的澳大利亚草原兔事件。

1859年,澳大利亚农场主托马斯.奥斯汀出于思乡之情,在自家农场里放养了24只来自英格兰老家的野兔。因为没有天敌,这些兔子在新大陆迅速赢得了种内和种间竞争的胜利,它们肆意繁殖,短短五六年间数量达到了10亿只,短期看兔子是胜利者,但在环境竞争的层面,最终这些兔子遭受了惨痛的惩罚,没有天敌制约的兔子很快啃光了他们能吃到的青草和灌木,陷入了经常性的大饥荒,动辄饿死数百万只,到了20世纪中期,忍无可忍的澳大利亚政府决心要消灭这些外来户,他们修建隔离带,研究消灭兔子的病毒和鼓励农民狩猎,最终90%的兔子被迅速消灭,在和自然环境的终极对决中,兔子一时胜利换来的是最终的一败涂地。

所以生物体要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身为社会细胞的公司也要与商业环境和谐相处,否则就会面临和澳大利亚兔子一样的命运。

如拖拉机企业,国内230多家恶性竞争的拖拉机企业是国内农机商业环境不可承受的畸形怪胎,所以从2020年开始农机化司开始纠偏,通过出台“K值”,大幅度的调低补贴额度和比例,制造能力认证,优机优补,不同技术阶段区别对待等手段来净化环境,2020年以来,每年会有50多家拖拉机品牌淘汰出局。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里提出,环境竞争的制胜因素有三条:建立连接,保持克制,甚至主动参与到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去。

商业世界里能看到公司主动改善环境的案例,如1914年福特汽车发起了著名的“日薪5美元”运动,通过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来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同时工人收入增加了就会有钱来购买汽车等高档生活工具,实现了公司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农机行业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植保无人飞机行业,大疆进入之后,通过自己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把植保无人飞机的价格从15万元级别打到5万元级别,之后又打到3万元级别.

但随着价格的下降,飞机的性能、配置和作业效率且以“摩尔定律”的迅速在提升,用户用原来三分之一的价格购买到性能更好的飞机,从而扩大了用户基数,使用的人越多,就会越有人愿意使用,而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则生产厂家的成本会降得更低。

结语:农机人睁开眼睛就面临着竞争,在存量市场,竞争已经由原来的市场份额之争变成生存之间,农机人也要学习进化论,要想法从种内竞争窠臼中跳出来,要找到更好的生态位,要变成种间竞争,当然企业要与环境和谐相处,要自律,要积极维持行业的竞争环境。

破解农产品储运难题 产地冷藏保险设施建设再前进

破解农产品储运难题 产地冷藏保险设施建设再前进

  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有效举措,是现代农业重大牵引性工程和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在国家、省市的关注和支持下,鞍山市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2022年,全市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2个,进一步促进解决了鲜活农产品流通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问题。?

  2023年新年伊始,辽宁省委发出了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动员令,打响了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鞍山市产地冷藏保鲜能力、商品化处理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市农业农村局将依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农办市〔2022〕5号),继续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及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对从事水果、蔬菜、薯类、中药材、食用菌等种植类鲜活农产品的建设主体,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资金补贴。补贴比例上限不超过建设设施总造价的30%、单个建设主体补贴规模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下一步,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将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强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地损耗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竞争   黑土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