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

2、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

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

为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甘肃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多点开花

  找产业推技术

  和政县油菜种植面积15万亩,是著名的“双低油菜之乡”,油菜因果荚成熟度不一致,机收时容易造成裂角落粒,油菜籽联合收获损失率大是制约油菜生产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之一。

  为破解这一技术难题,今年8月,由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和山东金大丰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甘肃省科技厅民生科技专项“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与应用”项目,通过宜机收品种选育、宜机收种植模式和低损油菜籽联合收获协同攻关,实现油菜籽低损收获。

  “通过测试专家组现场测试,油菜籽机收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国标6%的要求指标,实现了油菜籽低损高效收获。该技术的示范推广,可有效促进油菜种植区农民增收和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赵武云表示,该技术的示范推广,一举破解了油菜籽机械化低损收获难题,可有效促进油菜种植区农民增收和油菜产业提质增效。

  如今,甘肃每年都要围绕产业组织实施一批抓点示范项目,建设试验基地,省市县三级联动,开展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集成主推技术,遴选适用机具,打造典型样板,总结成熟经验,有力支撑乡村产业发展。其中“西北旱作马铃薯半膜单垄双行生产机械化技术”“玉米全株青贮机械化收获技术”被中国农机化协会、部总站遴选为“2020年度十项适用农机化技术”,“玉米全株青贮裹包机械化技术”还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2021年度农业主推技术”。

  抓节点促应用

  春耕、三夏、三秋等关键节点是全面做好农机化生产技术指导的重中之重,为此,我省在特殊时期积极统筹谋划举办各类示范推广活动,让农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农业新技术带来的便利高效。

  今年6月25日,在平凉市灵台县,伴随着十几辆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鸣穿梭于小麦田间,全省小麦机收开镰暨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在此启动。与传统人工收割小麦相比,联合收割机犹如一头战斗力十足的“铁牛”,高效快捷省时省力,所到之处只剩下短短的秸秆,而饱满的麦穗早已尽入“腹中”。

  两天之后的6月27日, 2022年中国农机推广“田间日”暨新技术培训班在庆阳市宁县中村镇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农机鉴定推广机构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甘肃省各市县农机部门代表、当地农机合作社和农民代表、有关企业代表等约300人参加了“田间日”现场活动。

  “此次‘田间日’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农机化产学研推交流合作,促进了全国农机技术人员、新型农民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加快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将引领和带动各地围绕机械化推进粮食生产与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机械化增产减损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省农业推广总站站长张恩贵说。

  今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按产业、分区域建好机械化示范基地,举办演示活动,牵引多方力量办好农机推广“田间日”活动,把“田间日”活动办成农机推广系统的亮丽名片,地方政府重视,农民群众欢迎,既提升了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农机化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张恩贵说:“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基层大调研、技术大培训、机具大展示、能力大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到产业到哪里,农机化主推活动就到哪里,技术培训就到哪里,鲜红的党旗就高高飘扬在哪里。”

  强带动有支撑

  我省通过发挥农机鉴定与推广两站合并后的人才优势,以服务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为主线,创新建立站领导班子成员包抓产业机制,并牵头组建全省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专家团队,汇聚技术推广、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多方技术骨干,共同推进研发制造示范推广一体化应用。

  7月2日,甘肃省农业装备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在甘肃农业大学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我省第一家专注农业设备创新研发中心,吹响了甘肃省农业装备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的号角。

  据了解,该中心成立后将围绕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问题短板,找准主攻方向,制定中长期补短板计划,以需求侧引导农机补短板,分批次、分步骤开展协同创新。

  技术的创新关键是要落在田间地头。为此我省创办了“甘肃农机大讲堂”,邀请省内外技术专家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宣传农机化新政策,解读农机化新形势,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引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形成“产学研推”合力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此外,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安排农机装备补短板、现代农机装备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资金3000万元,统筹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试验鉴定、质量监督等各项工作。全省农机推广系统更有朝气了,呈现出多向发力、多点开花、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

为了呵护黑土地 他们钻研免耕农机十二载

?

?

杨宏伟(左一)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王明昕摄

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想到自己的工作跟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心里很骄傲,也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

杨宏伟

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

春耕时节的东北黑土地上,万物复苏,一望无际的沃野田畴里,2万多台智能免耕农机在轰鸣欢歌;而在长春理工大学实验室的智慧云屏上,农机总量、各地区农机数量、工作农机数、待机农机数、异常农机数等一目了然。5月17日,记者了解到,今年,黑土地上使用这种机械进行免耕播种的面积突破了600万亩。

呵护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关键。而免耕播种机,又是保护性耕作中的关键环节。吉林省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教师杨宏伟及其团队,12年如一日投身于智能化免耕农机的研发、推广,把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贡献给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利用。

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

保护,是为了让“一把能攥出油来”的黑土地更长久地惠及后人;利用,则是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二者之间没有取舍,只能兼顾平衡。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推广免耕播种成为必然之举。

免耕播种要求不翻动表土,并在地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实施开沟、精准落籽、精量施肥、埋沟的智慧农机,是实现免耕播种必不可少的装备。

坐标,吉林省四平市。一台台播种机在田间呼啸往来,拖拉机时快时慢、停停走走,扒开土,种子的间距却分毫不差。“距离设定多少就是多少,有问题的时候机器会报警,闭眼睛开都没事!”伊通镇兴隆村村民孙洪亮说。

在四平市玻璃城子镇海丰刘村,村民丁品祥告诉记者,春节前,他就已经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数据,盘算出了种子、化肥的投入成本,预估今年的收成。“种子用量跟我估计的几乎一模一样。按去年的价格,今年能挣4万多块钱吧。”

在四平市学文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学武在自家的院子里掏出手机,5公里之外的玉米播种情况尽收眼底。“照这个速度,最多再有两天,就都种完了。还能再给别人干点。” 张学武说。

孙洪亮、丁品祥、张学武互不相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生产的康达智慧农机的用户。科技特派员团队研制的这种免耕农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

春耕开始以来,在长春理工大学农业物联网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杨宏伟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屏幕前,时刻关注免耕播种设备的总体运行状态,并及时协调解决设备故障。

“虽然发生故障的概率很低,但农时不可误,还是得以防万一。” 对于设备售后服务,作为科技特派员的杨宏伟颇有心得,每年春耕季,他都不止一次在凌晨三四点接到农户的求助电话。“设备几乎没出过问题,大多都是操作失误造成的,连接视频指导一下,差不多都能解决。再不行,就立马过去一趟。” 杨宏伟说。

“这玩意儿(智能设备)皮实(耐用),用七八年了都没坏过。”“这属于高科技,科技特派员、长春理工大学老师做的,质量确实好。”在康达公司设备调试处,农户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着。

“科技特派员就是要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推向田间地头,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杨宏伟说,“想到自己的工作跟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息息相关,心里很骄傲,也倍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做得越来越好。”

产品要过硬,背后下苦功

使用免耕播种设备确实可以保护土地,但如果做不到精准播种、精准施肥,产量就没办法保证,老百姓就不会买账。作为免耕作业的倡导者和推广人,康达公司总经理杨铁成直言:“康达公司和长春理工大学联手开创了播种机械智能化的先河。没有长春理工大学研发的智能系统,没有科技特派员的努力,免耕不会普及得这么好。”

2010年2月,首款设备正式配装,智能播种机3年内销量翻了两番。2017年、2020年,第二代、第三代设备相继投产,总销量突破2万台,在免耕农机市场的占有率突破70%。丁品祥说:“不用总翻地、保墒,地也有劲儿。种子、化肥一点不糟践(浪费),产量上来,钱也多挣了。”随着康达公司和长春理工大学的合作进入“蜜月期”,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如今,第四代产品的各项指标检测工作已经结束,即将开始生产,第五代产品的研发也正在进行中。

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一方面源于用户需求,另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对农业领域科研的敏感。“脑子里总琢磨,做出来就不难了。”杨宏伟笑着说,身为科技特派员,自己对农业、对土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熟悉、亲切。

但智能系统研发远没有他说的那样轻松。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理论和实践的角力纠缠。这一过程中,大家伙儿都吃了不少苦头。

样机初成,在实验室好用,到了地里就不行;干燥的时候没问题,一下雨就“罢工”……类似的“翻车”现象,一度把杨宏伟折磨到抓狂,整宿整宿失眠。另一位参与科研攻关的韩永林为确保封装质量,一口气买回来几十种胶水,连续超负荷做了一周实验,直到心脏病犯了,才被迫休息了两天……

论文写在大地上,心里踏实

“连价格都没问,就开始给我们做产品了。这是诚意,也是自信。” 杨铁成坦言,长春理工大学跟康达公司合作不是为了钱,正是长春理工大学的诚意打动了自己。

事实的确如此。对于长春理工大学而言,搞智慧农机并不划算:一台设备不过两三百元的利润,再刨去后续的跟踪服务投入,远不及其他项目来得实在。但是,他们不但搞了,而且一搞就是十多年。

杨宏伟说,自己喜欢跟农民打交道,看到他们增产增收的喜悦,心里特别满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那种踏实的感觉是什么都换不来的。“乡村振兴、保护黑土地,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作为科技特派员,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韩永林说,自己多付出一点辛苦,产品的质量就多一份保障。农民赚钱不容易,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一个致富梦,他们富起来,国家才能强起来。

自2009年至今,长春理工大学与康达公司建立了成果转化合作,研制开发了三代免耕播种及施肥监测相关产品,已完全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其间,生产研发销售智能监测相关设备累计20000余套(合同金额1500余万元),服务免耕播种面积累计达3000余万亩。

长春理工大学校长杨华民告诉记者,吉林省是农业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黑土地保护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长春理工大学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学校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在服务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上着重发力,尤其要在智能汽车、智慧农业等领域下好先手棋,全力以赴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我们会轰轰烈烈地干,说到做到!” 杨华民说。

?

标签:农机   推广   科技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