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

3、安徽滁州科技稻虾种养成果丰硕

4、安徽滁州:4个强化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徽温室大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安徽省是全国5大设施蔬菜主产区之一,多年来,为全省城乡居民乃至“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周年均衡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蔬菜种植653.3万hm2(9800万亩),总产量2118.2万t,总产值约953.6亿元。淮河以北平原区多以日光温室为主,淮河以南多为棚式温室,棚式温室又可细分为简易设施(如防虫网、遮阳网)、单层塑料钢架大棚、双层保温大棚3类。

安徽省分为4个大棚菜产区。皖北大棚菜产区,以发展宽体标准化钢架大棚为主,推广结构标准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节能日光温室,开发和引进新型棚、新材棚。江淮大棚菜产区,以塑料大中棚为主,大力推广标准化钢架大棚,适度建造连栋大棚和温室。

沿江大棚菜产区,主推跨度8m左右的标准化钢架大棚,创建绿色蔬菜生态示范区。皖南大棚菜产区,塑料大中棚和遮阳棚、防虫网并举推广,城郊适度发展连栋大棚或温室,试验示范EVA膜、紫光膜、转光膜等新型覆盖材料棚。

安徽省的温室行业面广、点多、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大,但同时也面临着低质、低价的建造水平,行业标准缺失、低门槛准入、市场不规范操作,导致行业内无序竞争、重复建设。

根据安徽省设施农业装备行业协会的统计:目前省内专业从事温室、大棚建设的企业30余家,其中具备生产及加工能力规模以上企业6~8家。

截止到2018年,安徽省温室总面积55790hm2,其中连栋温室(玻璃温室、塑料连栋温室)1365hm2,日光温室6741hm2,塑料大棚44950hm2

一、安徽省主流温室类型

1. 玻璃温室

玻璃温室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温室内部具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高。玻璃温室在防抗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 塑料连栋温室

这类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

3. 日光温室

日光温室优点是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适合小型机械作业。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其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很好,便于机械作业,其缺点在于环境的调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主要种植蔬菜、瓜果及花卉等。

4. 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是传统的温室类型,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竹混合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塑料大棚造价比日光温室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于越冬生产。

二、存在的问题

1. 总体技术较低

安徽省温室大多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较低;栽培管理主要依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中筛选出来的,专用型、系列化温室栽培品种较少,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技术滞后生产需要。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外来技术、外来人员现象突出,数字化集约化产业化理念不清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综合技术方面,缺乏装备技术与生产农艺技术的有机融合,一些影响温室发展的关键技术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

2. 设施水平低下

安徽省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低下,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设施装备建造不标准。同一地区设施类型缺乏标准,大中小棚和日光温室齐头并进发展。多数是科技含量低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中小拱棚,科技含量高的连栋温室发展缓慢。由于设施数量的快速增加,出现部分产品相对过剩,同时设施用地与种粮用地的矛盾逐渐突出。一些设施结构不合理,采光、保温、通风等性能不好。

3. 机械化程度低

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不论是露天还是棚式生产,仅在耕整地、机械化植保灌溉环节是简单机械化,机具类型多与大田相同;在蔬菜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还基本依靠人工劳动。

现有温室大多不适宜机械化操作,适宜的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露地小型耕耘机械。

以蔬菜生产大县和县为例,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87万hm2(43万亩),其中大棚1.33万hm2(20万亩),年产蔬菜110万t,产值22亿元,拥有微耕机4376台、微滴灌设备12267套、蔬菜育苗流水线5套,蔬菜育苗工厂4家。

全县大棚机耕水平98%,播种环节有部分机械化,大棚微滴灌率97%,机械植保86%。但是,收获环节还是依靠人工。

4. 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政府对设施农业都很重视,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规模也逐步扩大。但对于投资主体而言,单位投入成本很高,仍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

安徽滁州市南谯区5千余万农业补贴发放完毕

资料图

今年开始,滁州市南谯区推行农业“三合一”补贴改革,将原先农作物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接补贴政策,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目前,该区5641万补贴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完毕。

南谯区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改革实施方案”、“面积统计”等相关文件,对补贴政策改革内容、实施范围、资金发放对象和发放标准、兑付方式等作了明确要求。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营造“人人知晓、户户支持”的改革氛围。

为避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等现象发生,该区成立督查组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补贴面积认定是否规范、政策宣传是否到位、资金兑付是否及时、补贴清册是否齐全等。此外,补贴登记清册按规定进行村、镇、区三级公示,内容包括农户姓名、补贴面积、监督电话等,村级公示村委会要留有公示影像资料。

安徽滁州科技稻虾种养成果丰硕

安徽滁州科技稻虾种养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安徽省滁州市把稻虾种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依托资源优势,借助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示范带动,稻虾种养取得了较快发展。

截止到5月底,全市“稻虾共作”面积达4.37万hm2(65.5万亩),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比2018年增加1.8万hm2(27万亩);小龙虾产量5.2万t,产值17亿元。

一、规划引导加快稻虾种养基地建设

按照“两线为主、星罗开花”布局,在全椒、定远、明光等地,聚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稻虾种养基地。

目前,全市建成百亩示范点1320个、千亩示范片47个、万亩示范区5个,分别比2018年增加774个、11个、2个。建成国家级稻渔综合示范区2个、省级稻渔综合示范区3个,全椒县二郎口镇曹埠村获得国家级稻渔种养“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

二、政策扶持加快稻虾种养规模化发展

滁州市农业农村局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了《滁州市“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落实支持政策,对2018年10月以来新增“稻虾共作”连片基地经营主体给予一次性补贴;各县(市、区)也积极谋划制定配套政策,支持稻虾种养基地建设。

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同时,引导、鼓励、支持宜养稻田向养殖大户、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集中,加快稻渔种养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合作社115个,家庭农场759个,大户1365户。

三、生态优先促进稻虾产业绿色发展

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稻虾种养模式,促进稻虾种养生态绿色发展。据监测,全市养虾稻田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减少40%、农药使用量减少70%以上。

全市5家稻虾种养基地“虾田米”和2家“稻田虾”等稻虾种养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多年来国家和安徽省对滁州市稻虾种养基地小龙虾质量安全例行抽样检测结果全部合格。

全市有9家稻虾种养基地通过了稻、虾产品商标注册,面积0.17万hm2(2.6万亩),年产“稻田虾”近4000t、“虾田米”1万余t,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北京和合肥等大中城市,深得消费者认可。发展稻虾种养产业,有效带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小龙虾产业人数达到10万多人,小龙虾加工企业1家,饲料、鱼药和网具销售门店327家,小龙虾餐饮店1200多家,小龙虾加工、流通、服务业产值近18亿元。近3年来全市有2147户、4735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稻虾种养,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科技推动不断提升稻虾种养水平

加强产学研合作,分别与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水产研究所等水产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协作关系,开展技术试验、攻关、技术集成与创新,先后获得了《稻田养殖小龙虾技术集成与优化》等8项国家发明专利及9项省级成果,编制和修订了2项省级、6项市级稻田小龙虾养殖标准。

上海海洋大学在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合作社养殖基地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安徽农业大学在定远建立了博士工作站。结合科技下乡、千名专家进百村等活动,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多种方式的技术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稻虾共作”专题培训班34期,培训3400多人。

安徽滁州:4个强化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安徽滁州:4个强化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近几年,安徽滁州采取4个强化措施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

一是强化示范先行引路。组织120多名基层农技、农机技术人员,利用农机大院、农事服务组织,在田间地头、作业现场,在小麦收割、水稻机械玉米大豆播种期间,就秸秆粉碎还田农机作业技术路线、作业标准、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共开展各类集中培训、现场培训45场次,培训作业机手和种植大户、农民群众等5000余人次。2018年建设7处机械化秸秆还田示范片,今年计划再建设6处。

二是强化高效综合利用。逐步完成收储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40个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年收储能力达到30多万t;计划今年再新建15个。不断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综合利用。

2018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427.5万t,实际利用量384.91万t,同比增长8.5%;综合利用率90.03%。今年“三夏”期间,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约26.7万hm2(400万亩)、140万t,秸秆能源化利用量约40万t、其他利用量约10万t。

三是强化龙头企业培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形式,培育秸秆发电、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秸秆板材、秸秆有机肥生产等支柱型龙头企业50余家,年综合利用秸秆160万t。今年以来,新增秸秆发电龙头企业2家,建设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企业5家、大中型秸秆沼气项目1处、基料商品化利用项目1处,秸秆综合利用能力新增80万t。

四是强化政策支持鼓励。优化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稳步支持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利用,大力发展秸秆能源化、原料化利用。联合市环保、财政、发改等部门印发《滁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5个文件,对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的标准、范围、使用、要求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自2015年起每年均安排约1100万元用于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2018年争取省级以上资金2065.9万元,市县两级配套资金921.4万元,对秸秆产业化利用实施项目进行奖补。2019年,市级财政已安排2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补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并要求各县按1:1配套,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

标签:温室   发展   安徽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