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

2、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

3、农业环境恶化需加快走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

农业物联网系统或可解决”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

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对物联网行业的的政策倾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物联网产业被急速的催生,根据国内外的数据显示,物联网从1999年至今进行了极大的发展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到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技术、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向物联方向转变优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发展方向,物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科技融合。

农业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点击键盘,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一、农业物联网的实现步骤及优势

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处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里的电脑或者手机,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我国移动的IDC,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具有以下优势:

1、科学栽培:经过传感器数据剖析可断定土壤适合栽培的作物种类,经过气候环境传感器能够实时收集作物成长环境数据。

2、精准操控:经过布置的各种传感器,体系迅速依照作物成长的请求对栽培基地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进行调控。

3、进步功率:与传统农业栽培方法不一样,物联网农业栽培方法根本完成体系主动化智能化和长途化.比手工栽培模式更精准更高效。

4、绿色农业:传统农业很难将栽培过程中的一切监测数据完好记录下来,而物联网农业可经过各种监控传感器和网路体系将一切监控数据保存,便于农商品的追根溯源,完成农业出产的绿色无公害化。

二、农业物联网超强功能

1、实时监测功能

通过传感设备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棚外温度与风速等数据;将数据通过移动通讯网络传输给服务管理平台,服务管理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远程控制功能

针对条件较好的大棚,安装有电动卷帘,排风机,电动灌溉系统等机电设备,可实现远程控制功能。农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控制温室内的水阀、排风机、卷帘机的开关;也可设定好控制逻辑,系统会根据内外情况自动开启或关闭卷帘机、水阀、风机等大棚机电设备。

3、查询功能

农户使用手机或电脑登录系统后,可以实时查询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参数、历史温湿度曲线、历史机电设备操作记录、历史照片等信息; 登录系统后,还可以查询当地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供求信息、专家通告等,实现有针对性的综合信息服务。

4、警告功能

警告功能需预先设定适合条件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设定值可根据农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季节的变化进行修改。 当某个数据超出限值时,系统立即将警告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农户,提示农户及时采取措施。

三、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与市场的多重约束,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的压力依然存在,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的任务越来越重。实施区试工程,对于探索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系统集成、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提高农业物联网理论及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我国农业或将因此回答“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

1、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发展模式。信息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种学科技术的集成,兼具系统性和整体性。农业是个古老产业,兼具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实施区试工程,研究物联网技术在不同产品、不同领域的集成、组装模式和技术实现路径,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促进农业物联网基础理论研究、适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探索构建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框架体系及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将为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积累农业物联网应用经验,促进农业物联网科学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应用尚处于尝试性起步阶段,整体应用水平和建设规模明显落后于电力、医疗、环保等其它行业。各地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本呈各自为战、散兵游勇式发展,点多面广,严重缺乏顶层设计,为示范而示范的现象较普遍,重复投入问题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商业模式较少。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逐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全面、整体、系统推进农业物联网积累经验。

3、实施区试工程,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虽然一些地方农业部门发展农业物联网的积极性较高,但由于缺乏稳定投入,系统推动的后劲明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物联网效果发挥和长远发展。实施区试工程,不仅有利于调动地方农业部门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政府工程项目的示范、引导和带动,能够促进社会各方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四、我国农业物联网近期目标和重点任务

1、农业物联网工程目标。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研究,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发展模式及推进路径;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标准、政策体系;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产学研和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适时开展成功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

2、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总体思路。按照"统一规划、系统设计、领域侧重、统分结合、整体推进、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遵从"先集中规划后分区试验,先集中建平台后组装集成,先试点试验、积累经验后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分步推进实施。在系统规划设计的同时,支持天津、上海和安徽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及农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分别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和农业电子商务推进、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监测为重点领域开展试验示范,力图探索形成农业物联网可看、可用、可持续的推广应用模式,逐步构建农业物联网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应用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分阶段推广应用。

3、农业物联网重点任务

一是研究和部署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农业物联网重大行业应用,重点突破多源信息融合、海量信息分布式管理、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面向农业资源规划与管理、生产过程精准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领域的共性的服务。

二是研究和制定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行业标准。联合产学研用单位,研究和编制农业领域条形码(一维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的使用规范,制修订一批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及传感节点、数据采集、应用软件接口、服务对象注册以及面向大田、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应用等方面标准。

三是中试和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和装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土壤、水、大气)、生命信息(生长、发育、营养、病变、胁迫等)传感器,研制成熟度、营养组分、形态、有害物残留、产品包装标识等传感器,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的系统引进和自主研发,加强动植物生长过程数字化监测手段、模型研究,突破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四是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技术应用模式针对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电子商务、大田粮食作物生产等的监测监控,分别研发系列专用传感、传输、控制等设备,开发相应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构建全程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机制。

五是培育农业物联网产业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围绕农业物联网的感知识别、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和信息服务等环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开发及相关服务,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产业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

六是强化政策措施研究。总结区试工程经验,研究提出促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的政策建议,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出台,营造农业物联网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我国推进农业物联网的试验探索

1、天津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试验区

天津毗邻北京,经济和交通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设施农业发达,目前拥有高标准设施农业面积6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2万亩,规模化水产养殖小区55个,蔬菜和水产品自给率高。试验重点是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等开展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信息化管理,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有效减少交易环节,提高交易效率。该试验区预计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环境信息采集技术产品集成应用。选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水产养殖小区,探索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及可持续商业模式。

二是设施农业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引进与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作物生命信息感知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作物径流、叶面温度、蒸腾量等作物关键生理生态信息在线获取,实现即时灌溉决策与在线营养诊断。

三是设施蔬菜病虫害和水产病害特征信息提取与预警防控融合设施环境、视频、动植物生命感知信息,引进创新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实现设施农业主要作物的重点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信息实时提取与预警、事前防治与控制。

四是探索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与服务模式。集成现有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设施农业物联网集成应用服务平台,面向农业主管部门、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人员、农户等提供多渠道、内容丰富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总结形成可持续、可推广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

五是农产品交易流通平台。以天津韩家墅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综合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实现物流、配送、仓储高效管理,并依托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在全国的2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探索构建"产地装车、销地卸车、网上交易撮合、单品种全国互联互通"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格局。

2、上海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区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农产品主要依靠外阜输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验,对确保大中城市食品安全具有普遍意义。试验重点是农产品(水稻、绿叶菜、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销售等环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条码技术,搭建农产品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全过程智能化监控,有效追溯农产品生产、运输、储存、消费全过程信息。该试验区预计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建设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生产环境信息实时在线采集技术,研究生产履历信息现场快速采集技术,开发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物联网系统,实现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反馈。

二是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物联网系统在农业生产环节,建立水稻、绿叶菜等农产品田间操作电子化档案,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规范管理,做到来源清楚,领用清晰,用量明确。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物联网技术引进与创新。引进、消化国外农业物联网先进技术,在消化吸收相关技术基础上,研制集多种传感器、车辆定位、无线传输于一体的冷链物流过程监测设备,力争在稳定性、可靠性、低成本和低能耗方面有进展。开发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基于物流过程的实时化监测与智能化决策。

四是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构建与服务模式创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数据库,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物联网应用平台,提供从农田到餐桌为主线的物联网综合应用服务,实现以追溯为核心的多方式溯源服务。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模式。

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示范。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追溯系统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和推广从农产品生产至终端销售全程追溯的应用系统,搭建农产品产销服务信息平台。

3、安徽大田生产物联网试验区

安徽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大田作物"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服务为重点,通过远程视频监控与先进感知相结合的农情数据信息实时采集、高效低成本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智能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该试验区预计取得以下成果:

一是建设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基于传感网数据采集,集成开发大田作物农情监测系统,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灾情的动态高精度监测。

二是建立基于感知数据的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基于信息采集点感知数据,集成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模型,开发大田生产智能决策系统,实现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预警防治等生产措施的智能化管理。

三是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调度指挥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基于无线传感、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终端与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农机资源管理、田间作业质量监控和跨区调度指挥。

四是构建集成于12316平台的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以12316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基础,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服务系统,构建大田生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情监测、生产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机调度、市场监测预警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五是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在小麦、水稻等主产县(市、区)建设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开展"四情"监测预警、农业生产管理、农机作业调度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探索物联网在大田作物生产上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机制。

六是探索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在设施蔬菜、畜牧、渔业、茶叶、水果等产业,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规模种养殖场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试点,探索适合不同种类农产品、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

六、我国加速农业物联网发展政策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为有序、高效推进区试工程任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区试工作由农业部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建区试工程技术专家组,由国家有关科研、教育系统的专家参与,负责研究制定区试工程总体技术解决方案,指导区试工程建设,研究和突破关键技术,制定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等。试点省市要成立以分管省市领导为组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涉农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技术专家组,负责推进本省区试工程。

2、明确工作分工。农业部负责组织制定区试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区试工程,组织专家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理论、标准规范、共性技术和设备研究与熟化工作,构建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应用模式及经验推广;试点省市领导小组及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实施方案、落实配套经费、推进区试工程及技术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加强资金监管及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等工作。

3、确保稳定投入。要按区试总体方案安排,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确保区试工程整体、稳步推进。农业部负责监督中央补助资金使用。试点省市要按不少于1: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并制定相应资金管理办法;注重积极引导有关IT企业和有实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参与区试工程,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注重商业模式的培育,探索可持续发展机制。


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

农业物联网,让农机连上了天,更让农机脚踏实地

万物互联互通,物联网早就进入各个行业。无人农机、智慧农业、无人农场等一系列名词,占据了2020年的各种农业类排行榜。

高端、智能、数字化,这一系列词语更是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频频亮相。

作为一项即高端智能,又是数字化的技术,农机物联网(IoT in Agriculture)到底是个什么?

农机君也为找了一些说法,大多是这样定义的,即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的物联网。 

可以说,我们的农机早就开始“触网”了,最常见的就是众多农机品类上安装的北斗系统。其实还有很多,那些用于采集信息、情况监控的传感器,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农机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 

天机相连,物联网应用带来了什么?

农业物联网都连通了哪些

农机君曾听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育泽这样评价北斗终端的作用,他称其为“四位一体”。 

在农机上安装北斗系统之后,首先是为政府部门在数据统计上带来极大便利。其次是解决了农机、农业生产组织、农场主的监管问题。第三是可以作为机手个人技术提升的证明。最后是起到了协助政府对行业进行科学决策。 

据农机君了解,早在2013年,湖北省就已经开始谋划北斗技术的应用,到目前已经正式实施了5年。目前装机数量接近2万台(套),累计监测面积达到4300多万亩。 

而在规模化水产养殖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依托于物联网、智能技术,通过2020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养殖企业产能到年底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70%。 

随着各地对北斗终端品目补贴的调整,部分地区已经停止发放相关补贴。但是在很多地区,机手仍会购买装有北斗系统的农具。 

这种购买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以及规模化推广,保证了装机设备价格的大幅降低,让用户得到了切实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利用,作业机手作业数量和效果都更便于量化统计,由此用户也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牵绊物联网手脚的到底是什么?

农机连上了天地

尽管,北斗在很多地方都有了比较成功的应用。就如其他新农机一样,在推广过程中也还是有着形形色色的问题。 

首先一点就是价格问题。 

之前,我们的农机使用的GPS设备,价格也很高。但使用者却都认为好用,所以也就没有人说价格高。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这类设备在市场上并没有竞争对手。属于完全的卖方市场。用户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企业技术前期开发的投入成本必然很大,成本也自然处于高位。任何技术发展都是有过程的,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应用规模的增加,成本自然也就会降低。今后,在没有购置补贴的情况,价格不会成为主要的限制因素。 

其次,大家都在担心“信息孤岛”状况的出现。也就是说,换一套设备、换一个平台,甚至说换一个作业地区,都有可能就需要重新安装一个APP。这无形中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这方面,湖北省为我们做出了有益尝试。 

湖北建设的是全省共享的免费平台。对于涉及的所有企业、合作社、用户等都免费提供服务。整个系统是放在政府的开放系统之上,每年所产生的费用都是由政府买单。这样就为使用者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共享的数据,也将为数据的进一步清洗、挖掘,并最终形成可用数据提供了基础。 

但事实上,我们对数据的积累以及数据间的关联性,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物联网技术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对于装备本身发的监测,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可以应用于服务和后市场。另外,也可以延伸至农业生产指标的获取。 

这些,都将是物联网应用在农业上的意义。 

农业物联网到底会走向何方? 

农用北斗自动驾驶系统

工程机械领域与农机领域比较接近,但在物联网的应用方面,工程机械领域领先农业机械很多年。 

农机君从北京卓远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那里了解到。 

2005、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从全款销售进入信用销售、融资租赁,在使用2~3年后需要还款,否则就会被锁机。 

企业发现了收集到的数据对其服务有帮助,同时能清楚的了解自己所生产的设备情况。所以,从2006年首次将北斗系统写入挖掘机标配。 

而工程机械走过的路对于农机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补贴只是推手,从业人员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设备提供方,一定要清楚会带来政策支持之外的很多附加值在里面。如果看不到这点,在未来就会缺乏积极性。 

针对于农业领域,物联网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将农艺、农机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 

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在农业方面具体问题更是不少。

如农业生产环节多,且各环节影响因素众多。此外,生产对象个体差异显著。 

就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养鸡场。但鸡舍中到底哪只鸡生病、哪只有问题,鸡的行为有哪些问题等基础性研究技术缺乏。 

技术和产品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众多大数据到底应用在哪里,只有明确,才能与生产相对应。这也是今后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江苏北斗研究院曾与国内水稻机企业合作制作了全程大数据采集。水稻从催芽播种到最后成为一粒米,全过程共有48个环节,全程进行数据监测、掌控,但试验结果仅能留在实验室。原因是成本测算下来要500元/亩,而水稻的种植利润仅为200~300元/亩。 

由此造成,生产全过程需要进行的数据监测及掌控,需要投入的成本有可能远超应用场景所产生的实际价值。 

基于此,当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还受限于高附加值产品。 

整体来说,智能农机的发展在北斗研究院分成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数字化,第二个层面是信息化,第三个层面是智能化。是一种点线面的关系,在不同场景下适用不同的方式。

在大田种植层面,我们认为只要实现数字化就可以了,这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而在有些层面要实现精细化,比如蔬菜种植方面,产值会稍高,把信息串联起来避免周期性价格波动。最后是智能化,一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也会是应用场景相对稍窄。


农业环境恶化需加快走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业环境恶化需加快走出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收入“十一连快”,但随着环境和资源的制约越来越大,农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统计显示,地球每年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1700多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仅为3%左右,开发和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是粮食大国,也是农业生物质特别是农作物秸秆生产大国。我国去年粮食产量达到6.07亿吨,按谷草比1:1.5计算,农作物秸秆产量9亿吨以上。

千百年来,由于受到传统理念和技术的束缚,特别是在传统农业条件下,我们对农业生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往往把农作物秸秆等农业生物质视为农业“废弃物”、“副产品”,把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废弃、焚烧和丢掉。因此,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实现“变废为宝”,首先要必须破除传统观念,创新利用农业生物质的新理念。

树立农作物二元结构成果的理念。农作物既有果实成果,也有秸秆成果,要把秸秆也看作为农作物的一种成果。

树立农作物秸秆是重要农产品和重要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理念。现代技术加工条件下,秸秆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原料,应为其提位正名,即农作物秸秆是重要的农产品。农作物是重要的太阳能的转换器,农作物把一部分太阳能转化成人类生存需要的食物能量,同时也把一部分太阳能转化成秸秆能量。因此农作物秸秆是可储存和移动的生物质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可观的收益预期。

树立农作物秸秆具有综合加工价值的理念。农作物的应用价值非常广泛,可以加工成能源、生物质建材、生物质肥料、生物质饲料,还可以作为基料发展食用菌等。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向农业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多项技术结合和应用可开发多种产品。

树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就是“捡回另一半农业”的理念。据有关专家测算,农业投入的一半用来生长籽料,一半用来生长秸秆。从热量角度看,秸秆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一吨秸秆的营养价值与0.25吨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我国农作物秸秆理论产量为9亿吨,若全部用于燃料可折合约4亿吨标准煤的热值。

我国农业生物质资源要走综合开发利用之路,发展潜力非常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每年我国有约9亿吨秸秆,0.8亿吨林业剩余物,30亿吨畜禽养殖粪便,1.5亿吨生活和有机垃圾,以及10几亿吨农产品加工的废水废渣,如果把这些生物质的东西收集起来进行加工利用,走多元化综合开发利用之路,前景非常广阔。

农业生物质资源在我国有广阔前景和产业基础,有很好的资源条件。现在我国沼气利用的总量达到160亿立方米,占我国燃气利用总量约7%;全国生物质发电780万千瓦,在发电装机容量12.5亿千瓦的0.6%。随着近几年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以及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步伐加快,上述规模还会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物质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但从生物质能蕴藏和生产规模来看,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据统计,目前巴西乙醇燃料应用已占该国汽油燃料消费量的 50%以上;瑞典生物质热电联产年发电量约 1000 亿千瓦时,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6.5%,占供热能源消费总量的68.5%;丹麦的生物质直燃发电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150万吨,提供全国5%的电力供应;美国和奥地利生物质能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4%和10%。

就政策层面而言,目前我国生物质产业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如,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有立法做保障。目前农业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相继推出相应发展规划,同时还制定了若干具体的政策措施。

如国家拿出一定补贴鼓励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发电优先上网,电网公司全部收购上网电量,全时段各地区上网统一电价为0.75元。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出台了2015年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工作的方案,还出台了秸秆气化的工作方案,鼓励大型沼气和气化项目建设。

进入新世纪,生物质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利用领域不断拓展,生物质资源价值和商品属性日益增强,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把发展生物质经济作为重大战略,美国等国家更是制定了生物质产业发展的路线图。经济发达国家奋勇争先,发展中国家努力迎头赶上,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生物质能与生物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目前,与美国、欧洲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能力总体还比较落后,应把生物质能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放在首位。

重点加快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加快成套设备国产化步伐,降低投入成本。加强秸秆饲料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加大青贮饲料和氨化等成熟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技术集成和配套,完善综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生物质资源的“吃干榨净”。

二是重视和发展生物质资源生产。

根据我国土地、淡水资源稀缺情况,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前景等因素,理顺和科学制定生物质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合理的生物质资源收购政策,使农民获得合理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由于不同类型的生物质资源,其能量和营养价值差异很大,因此,在优化生物质资源生产结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类农业生产成果的综合产出。特别是生物质资源生产要与种植业生产布局结合起来。在优化种植业布局时,要考虑生物质资源的高效、便捷利用和综合利用能力。要统筹种植业、畜牧业、饲料业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生物质资源的管理。

加快研究制定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加工和流通管理机制。生物质资源和其它产品一样,也是集中收获,全年消费和利用。

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储备办法,保证生物质资源均衡供应。加大对生物质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物质综合利用领域,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

四是制定和完善生物质资源的收储、加工和流通政策。

由于生物质资源分布广、密度低、收获季节性强,收集和储存比较困难,要研究建立生物质资源收集、储存、运输管理政策和机制,保证生物质资源数量和质量。在利用生物质资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新领域,要研究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品顺畅流通。

五是创新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生物质生产、储运、加工、科研、营销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生物质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农民、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市场主体,基本形成了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各得其利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要进一步总结生物质经济的模式及特点,不断完善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引入政府购买服务、BOT、PPP等多种生物质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六是制定质量标准,完善监督管理。

应从一开始就注重制定生物质能源产品的质量标准,健全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关键产品统一标准,确保生产质量。

同时,对生物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体系也应实施严格的标准并依法监督执行。现有机械设备和技术体系千差万别,对原料的要求各不相同,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技术标准,并将其纳入相应的法规政策体系中贯彻实施。

标签:农业   联网   技术   生物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