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

2、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3、奶牛可抵押 融资不再难

4、她在周总理关心下成立!她是农机研发的“国家队”

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

奶机发力“智慧牧场” 奶牛戴上“紧箍咒”产出“放心奶”

11月20日,在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杰帅奶农农民专业合作社,乳牛分喂器持续运转,不断搅拌酸化奶并保持恒温。

通往挤奶厅的通道上,一头头壮硕的奶牛排队而行,红外线通过扫描牛颈项圈的芯片,监控奶牛的身体状态,自动分区门将发情、生病的奶牛隔离,进一步处置……唐山市奶业协会会长、该合作社经理王振存说:“近年奶牛的饲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喂养,科技赋能,让老百姓吃的牛奶更安全、更放心。”

王振存说,14年来,合作社从30多头奶牛发展到2000多头,从日产奶两三吨发展到现在的30多吨。他收购散户的奶牛,实行封闭的养殖方式,采用规模化养殖场的管理方式,科学饲养、科技监管,打造高智能化“智慧牧场”,为奶产品质量安全戴上了科技“紧箍咒”。养牛场里24小时无死角监控,奶牛的脖颈上戴着装有芯片的项圈,时刻识别奶牛的发情、伤病等情况。

据介绍,为了做好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工作,唐山市近年持续开展了乳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运用现代科技装备、信息技术,建设高品质奶源基地。目前,该市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所有奶牛养殖小区全部建成标准化牧场,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100%。同时,唐山市还建成了县级和乳企生鲜乳收购站网络视频监管平台,安装了生鲜乳运输车GPS定位系统,落实了生鲜乳收购数量大幅波动和质量不合格48小时追溯机制。

目前,全市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9家,建成部级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4家、省级示范场34家。 

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饲料黄曲霉毒素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受2021年洪涝和秋汛影响,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多地玉米青贮饲料收获、运输和制作环节水分含量变化大、压实排氧难度加大,霉变等安全隐患增加。为防范玉米青贮黄曲霉毒素超标风险,切实保障生鲜乳和乳制品质量安全,制定有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一、科学取用玉米青贮饲料?

  (一)青贮质量感官评定

  取用前密切关注青贮质量。优质的青贮饲料颜色呈青绿色或黄绿色,气味酸甜,带有浓烈的酒香味或酸香味,攥在手里柔软湿润。如果青贮颜色变黑或褐色,气味酸臭,抓在手里发黏或干燥粗硬,说明青贮发酵质量较差或者霉变,使用前必须检测霉菌毒素含量。

  (二)规范青贮取用

  青贮应现取现用,避免二次发酵,青贮窖顶部、墙壁边缘有结块或者霉变的青贮必须及时挑出舍弃,不能饲喂奶牛。做好窖面管理,青贮窖取用表面整齐,每天取料深度宜达到30厘米及以上。每次取料后,将洒落到窖底的青贮饲料清理干净,避免二次发酵和霉菌毒素的产生。

  (三)规范全混合日粮(TMR)配制流程

  养殖场要严格执行饲料原料采购标准,对玉米、DDGS、花生粕和棉籽等饲料原料霉菌毒素含量,要求供货商提供检测报告。加强对日粮制备人员的培训,保证TMR搅拌时间,避免因搅拌不匀造成的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风险。

  二、定期监测玉米青贮黄曲霉毒素B1含量?

  (一)限量值和预警值

  泌乳牛所用全株玉米青贮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限量值为≤30μg/kg(以干物质计),预警值为21μg/kg(以干物质计)。泌乳牛TMR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限量值为≤15μg/kg(以干物质计),预警值为10.5μg/kg(以干物质计)。

  建议养殖场春季至少每2周、夏季和秋季至少每1周开展一次玉米青贮和泌乳牛TMR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玉米青贮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过限量值时,禁止饲喂泌乳期奶牛;超过预警值时,须通过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调整配方、降低玉米青贮使用量,稀释霉菌毒素含量后再饲喂泌乳奶牛;含量低于预警值时,可正常饲喂奶牛。同时,牧场应做好检测记录、档案保存,做到检验结果可追溯。

  (二)检测方法

  可采用市售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试剂盒,对玉米青贮和TMR等饲料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测;配套专业实验室的大型牧场可采用胶体金/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初步检测(NY/T 2550-2014,NY/T 2548-2014);阳性结果送专业实验室检测复核。

  (三)加强其他霉菌毒素检测

  饲料中其他霉菌毒素超标也会增加奶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的危害,加大生鲜乳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风险。因此,要定期开展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等其他霉菌毒素的检测。

  三、监测奶牛健康状况和生鲜乳质量状况?

  (一)奶牛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大量、长期采食黄曲霉毒素超量饲料的奶牛出现中毒症状如下。体表症状:精神萎靡,反刍次数减少,嗳气减少,瘤胃臌气,食欲废绝,腹泻,消瘦,行走摇摆,姿势不稳。多数奶牛表现为营养不良,被毛粗糙,逆立无光泽,鼻镜干燥,皲裂。后腿踢腹,惊恐,转圈,盲目地徘徊。生理症状:一般体温正常,病牛的脉搏和呼吸频率加快。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变为下痢,排绿色水样便或粪中混有肠黏膜,有时还带有血丝,粪便呈灰色,肠蠕动音消失。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角膜浑浊,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睛失明。一般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

  (二)治疗措施

  奶牛黄曲霉毒素中毒后应立即停喂霉败饲料或可疑饲料,增加饲喂苜蓿草、燕麦草等优质粗饲料,做好采食通道卫生管理。患病牛以强心补液、排毒、利尿、消炎护肝为治疗原则。治疗主要采用输液解毒、抗菌消炎等方法。选用葡萄糖1500mL、生理盐水1000 mL、氨苄西林钠15g、氢化可的松100 mL、维生素C100 mL、强尔心15 mL,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续两天。

  (三)检测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

  奶牛黄曲霉毒素B1中毒多为散发,症状不典型。而奶牛摄入黄曲霉毒素B1,经代谢为黄曲霉毒素M1分泌到乳汁中的速度较快。有关国家强制标准中,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值为0.5μg/kg,符合条件的生鲜乳方可交售。超过预警值0.4μg/kg时,养殖场应立即核查饲料原料等污染源,消除隐患。

  四、准备应急预案?

  做好玉米青贮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时的替代饲料储备。配方调整可咨询专业营养师或使用牛人配方(http://www.niu305.cn/ration)等软件自行调整。玉米青贮减量替代方案如下。

  一是其他青贮替代。可用小麦青贮、燕麦青贮、外购裹包青贮等其他青贮等量替代,最多可替代50%的玉米青贮用量。同时增加玉米用量以保障日粮淀粉水平不变,微调蛋白原料等其他原料,保持调整前后营养水平一致。

  二是优质干草替代。可用优质苜蓿干草(苜蓿青贮按干物质折算)、燕麦干草等替代,1公斤干草约替代3公斤玉米青贮,干草用量可达到7~8 kg,最高可替代50%的玉米青贮。同时提高玉米等淀粉类原料用量,降低蛋白原料用量,保障调整前后营养水平一致。

  三是综合替代。大多数情况下牛场采用综合替代措施,即综合以上两种替代思路,并提高短纤类饲料如甜菜颗粒粕、全棉籽、湿啤酒糟、大豆皮等使用量,甜菜颗粒粕用到2~3 kg,全棉籽用到1.5 kg,湿啤酒糟用到5~6 kg,综合措施可全部替代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玉米青贮。

奶牛可抵押 融资不再难

奶牛可抵押 融资不再难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乌力吉图牧场的标准牛舍里,900多头奶牛膘肥体壮,正悠闲地吃食。牧场主包杰是一个蒙古族汉子,2014年,他建成了可容纳2000头奶牛的牛场。但牛场建起来了,奶牛却只有300多头,规模上不去,管理费用可不少。包杰想扩大规模,但银行贷款门槛高,融资难题让他一度心灰意冷。
  包杰说:“养殖户最值钱的就是牛、牛舍,但当时没有活体抵押贷款的先例,贷款找不到门路。”
  “找担保公司吧,要收2个百分点的担保金,太贵了!”包杰算了一笔账,他贷款600万元,仅担保金就要12万元。
  在包杰束手无策的时候,县领导带着畜牧局和银行工作人员到牛场现场办公,解决养殖户融资难问题。但银行有规定,没有抵押说什么也没用。县畜牧局副局长刘志刚说,为这事县委书记没少跟银行部门争执,“我们老百姓的牛就不是钱啊?”
  在县里争取下,2014年,省畜牧局和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对“活体奶牛抵押贷款”进行调研论证,2015年设计出了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产品,并在大庆市率先试点。县畜牧局为奶牛活体抵押贷款搭建了抵押登记平台。2015年10月,邮储银行杜尔伯特县支行率先推出了“奶牛活体抵押登记+奶牛保险+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模式。
  2015年,包杰终于用奶牛抵押贷到600万元,当年他购进了奶牛352头,奶牛存栏量达930头,日产鲜奶8吨,毛收入可达3万多元。
  包杰说,现在他是银行的授信客户,奶牛全部抵押给了银行,授信额度600万元,随用随取,既保证了用钱的方便快捷,也节省费用。
  据统计,自2015年10月29日发放首笔奶牛活体抵押贷款以来,全县已累计发放奶牛活体抵押贷款42笔,金额7503万元,支持牧场34个。
  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行长王迅说:“我们将扎实做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在省内增量扩面,推动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助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

她在周总理关心下成立!她是农机研发的“国家队”

她在周总理关心下成立!她是农机研发的“国家队”

农民日报记者 何定明 刘一明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作为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研发的“国家队”,1956年成立,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原一机部农业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合并,正式成立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屈指算来,中国农机院至今已走过了63年的辉煌历程。

63年来,新中国的农机化事业从这里出发,拉开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序幕,也改变了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今天,中国农机院以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为牵引,以推动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使命,面向农业现代化主战场,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正成为我国农机领域的战略策源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辐射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坚持创新引领

一批原创性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博介绍,近年来,围绕高端装备、农业工程、信息技术与服务三大主业,立足我国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中国农机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积淀优势、创新平台优势、人才团队优势和政策信息资源优势,自主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玉米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就是中国农机院紧跟市场需求研发的成果。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我国玉米种业规模虽然很大,但制种玉米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完成,制种作业装备品种少、技术水平落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瞄准产业急需,中国农机院“玉米田间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攻克了玉米雄穗动态识别定位与高度随动抽取等技术难题;

创新提出了取代动力输出轴的气源驱动方法,提升了气吸排种性能,彻底解决气压不稳造成的田间漏播多、地头雍种问题;突破了轮距动态自适应调节等多功能自走式高地隙底盘技术瓶颈,首次实现了高大植株密植条件下施药、中耕、追肥作业机具一体化;研制了茎穗兼收玉米割机、秸秆收集打捆型玉米收获机,推动形成了摘穗收获与秸秆处理、茎穗收获和青饲收获机械化模式。

该项目填补了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装备空白,技术性能及作业质量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项目成果已实现批量生产和市场推广应用,其中玉米播种机、喷杆喷雾机、联合收获机、大型青贮饲料收获机共24个品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


图为9800自走式饲料收获机P15

“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果园机械化栽培体系与关键装备的研制与示范”“棉种智能精细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 “东北玉米全价值仿生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

近几年,中国农机院研制的一大批农业装备相继面世,提升了我国农业装备水平。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秉承“器利农桑”的国家使命,作为中国农机行业惟一一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目前,中国农机院有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占从业人员一半以上,专业涵盖农牧业机械、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信息与智能技术、材料与制造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5大学科36个专业方向的完善科研体系,建立了科研和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

建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开发项目2500余项,拥有国家专利70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500余项,其中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30多项。

特别是2016年以来,中国农机院累计投入科研经费就达4亿多元,在产前的种子加工、农田整理,产中的田间耕种与栽插、植保、灌溉、收获,产后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农业废弃物处理以及畜禽养殖等装备领域,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有21个项目荣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国防)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9项。

“互联网+云服务”

农机作业进入“云时代”

农民坐在躺椅上,悠闲地喝冷饮,戳下手机屏幕,几台农机就开进了自家农田,作业数据则实时出现在手机上,后台对大数据分析处理后,还能编制不同阶段农机作业计划……这是中国农机院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苑严伟为记者描述“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服务农民的一个画面。

近年来,中国农机院承担了由国家发改委发起的北斗产业化专项研究,开始尝试“互联网+农机作业”的推广应用。“北斗刚刚提供亚太地区服务的时候,我们拿到了农机行业第一个北斗产业项目,在1000多台联合收割机上装了北斗定位装置,成功解决了跨区作业机械与农田、农民‘失联’的窘境。”苑严伟说道。


图为苑严伟带领团队研讨“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的功能

为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又相继拓展到播种监测、植保和收获作业。“播种机装上我们的检测系统后,不仅能统计作业面积、作业时间、机手信息,对漏播断行进行报警,还能知道一亩地播了多少粒种子,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断行减产甚至提前预测产量,对后端加工和销售都有指导意义。”苑严伟说。

现在,“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已成为涵盖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机物联网平台,具有农田信息采集、农机工况检测、作业质量分析、专家智能决策和水肥药精准投入等特征,大大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减少了灌溉水、化肥、农药的投入,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精准化的突破。

继“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后,2018年10月26日,由中国农机院主导开发的“好收成"农机合作社管理云服务平台暨APP在武汉国际农机展上正式上线运行。苑严伟告诉记者:“通过使用‘好收成’农机合作社管理APP,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远程调度、监控作业情况,还能用北斗GPS定位地块分布、作业轨迹等,也可以实时查看作业面积和进度,实现实时跨区作业管理;合作社通过APP还可以对机手进行作业量统计、评价考核和费用结算,对日常农机具的管理及维修保养、油耗记录等建立档案库,分析作业面积、作业效率及收益等。”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加快中国农机“走出去”步伐

2017年12月13日,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部,一场特殊的演示活动在这里举行。中国农机院专门针对当地主要农作物——苔麸,自主研发的播种机、收获机、清选机等全程机械化产品轮番上场,良好的设备性能和作业效果得到了在场官员和农业专家的一致好评。演示结束后,中国农机院以捐赠形式向埃塞俄比亚农业部移交了部分演示设备。移交仪式上,埃塞俄比亚农业部部长艾亚苏博士从中国农机院院长王博手中接过象征开启未来合作的金钥匙后,兴奋地表示:“这是改变埃塞农业历史的一天。”

而在此前的12月10日,在埃塞俄比亚中北部的阿姆哈拉州苔麸收割现场,中国农机院研发的苔麸联合收割机和脱粒清选机进行的作业演示中,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亲临现场。海尔马里亚姆总理详细了解了苔麸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后,对中国农机院研制的苔麸机械化设备表示了由衷的赞赏。他表示。中国制造的苔麸设备攻克了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政府曾寻求西方国家帮助却一直未解决的当地土壤粘性大、作物易倒伏、种子颗粒小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据了解,在约1亿人口的埃塞俄比亚,苔麸种植面积达300万公顷,有近5000万人以苔麸为重要食物来源,但是埃塞俄比亚一直以传统的人工方式播种和收割苔麸,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下。实现苔麸生产的机械化,一直是埃塞俄比亚人民多年的期盼。中国农机院研制的苔麸机械有望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将会极大地促进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对此,王博介绍说,苔麸农机系列产品是中国农机院面向埃塞俄比亚市场开展“定向研发、定点推广、定位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推动中国农机院农机化技术成果国际化转化,促进国际化经营,加快中国农机“走出去”步伐,探索了有效途径。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延伸,中国农机院“走出去”的步伐铿锵而坚定。

今年4月11~30日,中国农机院承办的多边援外技术培训项目——“一带一路”国家小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国际培训班在京举办。来自巴基斯坦、菲律宾、蒙古、斯里兰卡、泰国、伊朗6个发展中国家的20名农业专员参加了为期20天的学习实践活动。

今年3月1~7日,中国农机院所属中机华丰公司董事长吴德胜代表中国农机院分别与尼泊尔3个省就“尼泊尔奶业发展助推农村社区减贫项目”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018年9月3日,王博与加纳食品和农业部部长阿科托博士在京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两国政府农业和经贸合作框架内,利用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协助加纳在农业灌溉、农业示范中心、农业价值链提升等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提升加纳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

……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展望前程,王博表示,作为中国惟一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国家级平台,中国农机院将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模式、创新的举措,为我国农机工业和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图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标签:农机   奶牛   中国   玉米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