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

2、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

3、中国科学院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保护性耕作连续四年创亩产过千公斤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京召开

2017年8月23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科协第31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互联网+未来农业装备”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农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协办,粮邦传媒、北京新型智慧农业研究院、正和岛大农业部落、北京紫荆创新农业研究院支持。

来自全国80多家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生产企业等单位的150余位青年科学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相关负责人参加论坛,中国农机学会秘书长张咸胜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农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吕黄珍研究员主持。

中国农机研究院吕黄珍研究员、北京水木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晓庆教授、中国农机研究院机电所王辉研究员、现代农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刘忠军高工担任本次论坛执行主席,论坛还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宋正河教授、浙江大学徐惠荣教授、湖北农机研究设计院陈元教授和青岛农业大学王东伟教授作为联合主席。

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创立于1995年,是中国科协学术会议示范品牌建设工程支持项目,该项目是为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学术成长、培养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而设立的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以及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推动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与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关的重要建议。此次“互联网+农业装备”论坛是我会首次承办的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也是该项目第一次聚焦中国农机行业。

张咸胜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深入实践成果,正在推动着经济形态的不断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对于《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农业装备行业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互联网+都将深入参与其中,实施互联网+战略必将实现农业装备的转型升级和创造新的生态。 

论坛以专题报告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37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未来农业”“互联网+智能设施”“互联网+农机研发”“互联网+农机制造”“互联网+农机流通”“互联网+农机应用”6个主要方向,针对未来农业转型之路,智能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互联网+农机研发、制造,农业物流,智慧农场、农业云服务等议题作了专题报告,并与会议代表进行深入切磋交流、研讨和互动。

本次论坛,会场采用“套U型”摆桌,创新性的桌子摆放样式,便于参会人员沟通,各抒己见,中国科协的创意性会场布置要求将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朝气和扎实睿智表现的淋漓尽致。

每个环节每位嘉宾发言10-15分钟,讨论环节超过20分钟,甚至30分钟,思路碰撞火花四溅,参会代表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参加本次会议十分感动,这是一个农机青年展示自己思想的平台,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通过这次会议,思想技术视野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不设分会场的流程设计,突破了专业性限制,使得大家在知识的广度上大开眼界,时间短,内容极其丰富,两天的时间,近40个专题发言和大量讨论,与会代表大脑飞速运转,“消化不良”但是“开心的无法用语言表达”,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的交融汇聚,一场思想的盛宴。

本次论坛为会后大家展开深度合作奠定基础,服务中国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这种新式的会议形式,跳出行业看行业,打破思想困局,迅速解决农业领域实际运行中的难题。中国的未来更需要的是一群这样有思想有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科学家,用睿智的思想,积极的行动,回馈行业,报效国家。

除了理论研讨外,论坛还安排了主题考察活动,与会代表参观中国农机院城市农场有机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和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工厂,切身体会互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

中国科学报称未来农业将由数据信息驱动

当今时代,每个事物每个人几乎都被裹挟在数字信息的浪潮中。农业也不例外。人们发现,农业决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等都离不开数据和信息。

农业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分析、数据科学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进行创新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四大学科领域。作为农业信息所所长,孙坦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不断深化扩展,不仅研究所对此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关键技术创新与突破,各主体、各要素未来还应加强全面创新。

农业信息技术动态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领域应用数字信息技术主要分四个方面,即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感知与控制、信息分析。”孙坦介绍。

具体而言,信息服务是围绕农业农村信息化为“三农”提供服务,包括为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决策及农业产业等提供信息服务。信息管理是以信息为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集成化管理。

信息感知与控制主要是指以无人机、卫星遥感、传感器等“空、天、地、海”一体化设施来进行信息感知,进而通过农业物联网设备和网络传输实现农业生产的操作和控制。信息分析是根据感知到的信息,依据一定的模型、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信息的深度处理,给出解决方案。

“数字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的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概念代表着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主流技术。”孙坦表示。

最初,农业信息应用以信息服务为重点,典型代表即农业农村信息化,慢慢地开始出现针对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等。

之后,随着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精准农业涌现,农业生产者不再像以前那样依靠经验的模糊判断,而是基于精确数据进行动态生产。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而促使向智慧农业迈进。

“数字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应用是不断深化扩展的,但目前主体上仍处于信息服务的阶段,如村村通、信息进村入户、手机推送等基础信息建设与服务,其他方面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性的发展态势。”孙坦说。

而且信息服务目前多是广播式的而非个性化的,并以单向传播为主。孙坦说:“下一步要利用信息的开放获取、信息感知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加强信息服务创新,支撑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孙坦认为,过程控制是信息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应用。当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手段是采用追溯机制,实际上这是一种倒查和“补救”,积极的做法应是流程、过程和节点控制。信息管理应对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的每一步进行信息感知和控制的全程管理。

“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感知体系还可用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保护中,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如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是否已调整、轮作休耕是否落实到位等,都可以通过遥感获知。孙坦说:“应继续提高感知手段的技术成熟度和创新,在成本问题上要使其适应产业化应用。”

人工智能、认知计算、智能装备构成了智慧农业的主要内容。信息由感知而来、到生产中去的中间过程,也就是智慧农业要解决的核心——智慧决策。依托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机器像人一样去架构、去思维并作出决策,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不再是之前依赖人为预设进行固化操作。“智慧农业领域要瞄准产业问题,进行应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孙坦说。

引领农业转型升级

孙坦表示,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

“首先是认识和定位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些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如以基因编辑、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它们之间交叉融合、相辅相成,将对农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而不仅仅是支撑作用。”孙坦说。

其次,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尤其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再次,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由企业定制研发产品和服务。因为只有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才能系统地、规模化地推动信息服务、信息管理、信息感知与控制、信息分析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孙坦认为,当前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最大问题是成本与效益不平衡。人们通常遇到的一个尴尬是,投入了不少经费应用了一套信息系统,产出却不足以弥补投入,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就放弃了。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发展还将长期处于大国小农的阶段。在此前提下,应用农业信息技术就应考虑上述投入与产出问题,农民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孙坦说,市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其四,从信息技术创新到落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推动其成熟度和可应用性。目前一些农业信息在技术上很先进,但考虑到自然环境、市场条件等就缺乏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只能囿于示范基地。

最后,从政府层面上,首先应加强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开放应用。只要不涉及机密或其他重大问题,就应支持各类主体对信息的开放获取。其次应出台一些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补贴措施。因农业领域创新周期长、投资回报率偏低,对于愿意参与农业信息建设的企业,可给予一定减免或激励。

孙坦表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应根据我们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信息化服务能力的建设,提升农业信息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精准、绿色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据信息驱动发展的绿色农业之路。

中国科学院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保护性耕作连续四年创亩产过千公斤

中国科学院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保护性耕作连续四年创亩产过千公斤

近日中科院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模式研发基地,对保护性耕作高产增效技术模式进行产量现场测产,2021年测评结果为1077.94公斤/亩,该地块已经实现连续四年超吨粮。

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作为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基地,通过15年的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技术,土壤肥力已经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扩库限源增效”玉米高产超高产理论为指导,优化集成高产高效机械化管理技术,构建玉米保护性耕作高产增效技术模式。

该技术实施以来,2018年产量为1062.43公斤/亩;2019年产量1152.45公斤/亩;2020年产量为1039.17公斤/亩。今年,该试验地已经成为我国东北玉米主产区唯一一个连续四年实现吨粮的地块。


标签:农业   信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