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2、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

3、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3000亿

4、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建议(下)

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6月2日,高分六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国内第一颗搭载了能有效辨别作物类型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将与在轨的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大幅提高农业对地监测能力,加速推进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据介绍,“高分六号”首次在卫星传感器中配置了能有效反映作物特有光谱特性的“红边”波段,能够显著提升作物精准识别能力,可以实现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级精细识别,为高精度、定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可靠的支撑手段。

“高分六号”还配置了2米全色/8米多光谱高分辨率相机,16米多光谱相机观测幅宽达到800公里,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等特点。卫星设计寿命8年,入轨正式运行后,通过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重访周期从4天缩短到2天,数据获取能力将翻一番,卫星数据自给率明显提升。

这颗卫星的发射,在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农业资源本底调查中,实现了高分卫星数据全部替代国外同类数据,打破了农业遥感监测中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卫星的局面。

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周清波介绍,“高分六号”精、宽、高的功能特点,适应了农业监测时效性和准确性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是我国有史以来最符合农业需求、最接地气的遥感卫星,也可以称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等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实施农业“天网”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专属卫星星座,努力形成全覆盖、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新型农业遥感观测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精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

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 3000亿

  随着马铃薯主食产业化开发的推进,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加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被发掘,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和改善国人食物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在不少大型超市,消费者能买到各式各样马铃薯做成的主食产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在改变人们饮食习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农科讲坛”专题报告会上,长期从事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的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表示,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预测到2025年,主食战略有望拉动马铃薯产量达2.2亿吨,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超3000亿元。
  鲜食未能释放马铃薯附加值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产量可观,但消费量不足。数据显示,2013年,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达3.76亿吨,其中我国马铃薯产量达9600万吨,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仅42公斤,消费量仅有马铃薯原产地秘鲁的一半。同时,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主要以加工形式消费,加工产品占总产量近70%,而我国仍以鲜食形式消费,加工产品不足总产量的10%。2015年,我国提出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战略,着力培养大众消费营养健康马铃薯主食的习惯,积极培育和拓展市场。“鲜食方式没释放出马铃薯的附加值,我们缺乏满足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消费结构。”张泓告诉记者,马铃薯是蔬粮兼用的全营养食品原料,具备热量低、营养丰富、蛋白优质等诸多优点,全面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进程是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引领农业升级换代,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现阶段的主食以大米和小麦为主,营养不全面、热量较高,造成主食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主食产品,符合我国居民改善营养状况的需要。
  主食中马铃薯粉并非含量越高越好
  马铃薯变主食,技术突破是个大问题。张泓认为,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存在产品消费渠道单一、主食化品种缺乏、加工率低、人均消费量低、产业链整体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开展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一端连接消费,一端连接生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创新,成为实现马铃薯主食化的难点和关键。
  为早日将马铃薯主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科研团队不断突破马铃薯加工的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马铃薯面条、米粉、复配米、年糕、馕、月饼等系列新产品,创制一体化仿生擀面机、工业化马铃薯面条生产线等成套化装备。目前,许多技术和工艺已经在全国20多家企业试验应用,马铃薯主食产品达200多种,还将唱响“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
  据介绍,目前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中马铃薯粉的含量已经达到了50%。那么,主食里马铃薯粉是不是越多越好?“马铃薯主食营养虽丰富,但并非添加量越多越好。”张泓向记者解释,科研团队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综合加工成本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分析,对于主食产品来说,马铃薯粉的添加量以20%~50%最为合理。
  未来还要降低低产产品加工成本
  马铃薯主食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前景十分广阔。根据农业部规划,2020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达1.3亿吨,其中30%用作主食加工,可加工2000万吨主食。2025年达2.2亿吨,约1亿吨用作主食加工,马铃薯营养主食消费需求达5000万吨。按照3∶1折算,可实现7300万吨粮食供应能力。
  张泓分析,到2015年,马铃薯主粮战略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有望超过3000亿元。按照马铃薯每亩效益增加300元测算,1.5亿亩的播种面积,薯农种植马铃薯纯收入有望增加450亿元。在主食战略社会效益上,马铃薯主食适宜超重、肥胖、高血压以及高钠低钾等慢性病人群食用,符合我国居民营养需求,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贫瘠等,多种植马铃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尽管前景广阔,张泓也坦言,马铃薯主食加工成本高也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马铃薯主食产品,薯泥最好,一吨成本不超过3000元,甘肃的企业正在尝试。如果把这项技术推广,成本的问题还是能解决的。”张泓同时补充道,“加工装备也非常重要,一旦研发出我们中式加工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装备,产业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

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3000亿

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有望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3000亿

资料图

如今在不少大型超市,消费者能买到各式各样马铃薯做成的主食产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在改变人们饮食习惯的同时,也在影响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农科讲坛”专题报告会上,长期从事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的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表示,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已达200多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预测到2025年,主食战略有望拉动马铃薯产量达2.2亿吨,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值超3000亿元。

鲜食未能释放马铃薯附加值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产量可观,但消费量不足。数据显示,2013年,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达3.76亿吨,其中我国马铃薯产量达9600万吨,排名世界第一,但人均消费仅42公斤,消费量仅有马铃薯原产地秘鲁的一半。

同时,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主要以加工形式消费,加工产品占总产量近70%,而我国仍以鲜食形式消费,加工产品不足总产量的10%。2015年,我国提出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战略,着力培养大众消费营养健康马铃薯主食的习惯,积极培育和拓展市场。

“鲜食方式没释放出马铃薯的附加值,我们缺乏满足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落后消费结构。”张泓告诉记者,马铃薯是蔬粮兼用的全营养食品原料,具备热量低、营养丰富、蛋白优质等诸多优点,全面推进马铃薯主食化进程是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引领农业升级换代,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现阶段的主食以大米和小麦为主,营养不全面、热量较高,造成主食结构的不合理,因此,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营养主食产品,符合我国居民改善营养状况的需要。

主食中马铃薯粉并非含量越高越好

马铃薯变主食,技术突破是个大问题。张泓认为,当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存在产品消费渠道单一、主食化品种缺乏、加工率低、人均消费量低、产业链整体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开展马铃薯主食化加工,一端连接消费,一端连接生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创新,成为实现马铃薯主食化的难点和关键。

为早日将马铃薯主食端上老百姓的餐桌,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科研团队不断突破马铃薯加工的技术难题,成功开发出马铃薯面条、米粉、复配米、年糕、馕、月饼等系列新产品,创制一体化仿生擀面机、工业化马铃薯面条生产线等成套化装备。目前,许多技术和工艺已经在全国20多家企业试验应用,马铃薯主食产品达200多种,还将唱响“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

据介绍,目前我国马铃薯主食产品中马铃薯粉的含量已经达到了50%。那么,主食里马铃薯粉是不是越多越好?“马铃薯主食营养虽丰富,但并非添加量越多越好。”张泓向记者解释,科研团队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综合加工成本和营养物质等因素分析,对于主食产品来说,马铃薯粉的添加量以20%~50%最为合理。

未来还要降低低产产品加工成本

马铃薯主食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前景十分广阔。根据农业部规划,2020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达1.3亿吨,其中30%用作主食加工,可加工2000万吨主食。2025年达2.2亿吨,约1亿吨用作主食加工,马铃薯营养主食消费需求达5000万吨。按照3∶1折算,可实现7300万吨粮食供应能力。

张泓分析,到2015年,马铃薯主粮战略将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有望超过3000亿元。按照马铃薯每亩效益增加300元测算,1.5亿亩的播种面积,薯农种植马铃薯纯收入有望增加450亿元。在主食战略社会效益上,马铃薯主食适宜超重、肥胖、高血压以及高钠低钾等慢性病人群食用,符合我国居民营养需求,且马铃薯耐寒、耐旱、耐贫瘠等,多种植马铃薯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尽管前景广阔,张泓也坦言,马铃薯主食加工成本高也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马铃薯主食产品,薯泥最好,一吨成本不超过3000元,甘肃的企业正在尝试。如果把这项技术推广,成本的问题还是能解决的。”张泓同时补充道,“加工装备也非常重要,一旦研发出我们中式加工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装备,产业发展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建议(下)

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建议(下)

三、马铃薯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机具生产供给能力不足。一是马铃薯生产机械研发水平低,生产批量小,机械系列化程度低,配套性差;低端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有的作业环节机具还是空白,比如马铃薯打秧机。二是机械的技术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示范推广过程中,有些机型还存在着性能不稳定、质量欠佳的问题。

2、农民购买能力低。马铃薯产区多为边远贫穷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能力弱。尽管政府部门将购机补贴比例提高至50%,对农民仍然是杯水车薪。部分地区马铃薯生产机械未能列入到政府规划,投入不足。

3、马铃薯生产机具利用率低。一是机械播种与收获发展不协调。在应用过程中,因收获劳动强度大,机械与人工作业效率悬殊大,存在重收轻播的现象。由于人工播种较机械播种的马铃薯种植行距不统一,致使机械收获时出现破薯、漏薯等现象,影响了机具的推广使用。二是马铃薯农机化作业服务的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许多马铃薯种植户以自己作业为主,没有形成较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导致机械利用率低,经营效益欠隹。

4、马铃薯种植标准化程度低。一是不同地区马铃薯生产条件、种植方式不同,马铃薯规范化生产水平较低,农机与农艺配套难,机具作业难度大。二是规模化种植程度低。马铃薯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种植地块小,生产规模小,使机械作业移动性大,影响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挫伤了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

5、精深加工设备、工艺技术落后。国内企业看好马铃薯精、深加工,规划在建项目很多,单个企业建设规模在加工量5000~10万吨之间,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投资预算严重偏高、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因此,要降低投资、提高效益,设备、技术国产化是个关键。只有降低加工业进入壁垒,才能扩大加工规模,使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否则,老是跟在人家的屁股后面,花一流的价钱,进二流的技术设备,怎么能够提高国际竞争力?

6、龙头企业太弱小。我国马铃薯90%是鲜食,而国外90%用于加工,可以加工成40余种食(产)品。我国马铃薯只有5%左右用于加工转化,年加工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总量为仅30万吨,开发品种仅10余个。马铃薯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一是数量少,二是规模小,三是技术含量低,四是管理水平差、产品还比较单一。从我国目前使用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行业看,年需求量约80万吨左右,至今仍有60%依赖进口。

四、加快我国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的政策建议

我国马铃薯亩产不到1500kg, 发达国家约3000㎏以上不到其1/2。如果我们种植脱毒种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规范化机械化生产,完全有可能在近期内将亩产提高500~1000

1、完善和提高机械技术性能。

一是农机推广部门要及时将应用推广信息反馈生产部门,及时完善改进机具,提高机具质量,完善机具性能,提高机具的适应性、稳定性,增强农民购机用机信心。

二是加大对马铃薯机械的研发力度。采取引进消化、创新提高、成套化发展的方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机具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如自走式收获联合作业机,集成后作业效率和质量可以成倍提高;再如整地、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中耕(培土、除草、防病虫害)复式作业机等。据专家测算,如果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规划1.5亿亩以上,其机械化市场需求或将达到1050~1500亿元。相关企业应抡抓机遇,加大投入,研发马铃薯生产机械。同时,应加快成果转化,开发生产出能满足各主产区要求的马铃薯生产机械,在满足生产需求中,谋求更大发展。

三是坚持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建立完善不同区域和种植模式的农机农艺集成配套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

四是提升机具质量。做好机具鉴定、强化质量监督,积极组织开展马铃薯生产机械的试验选型、质量调查工作。通过召开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现场会等形式,引导农民选用。并及时督促生产厂家提高服务质量和“三包”水平。

2、加大马铃薯生产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在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公司化运作的农机化生产新路子,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建设,解决好马铃薯产、购、销一系列问题,提高广大农民主动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马铃薯种植产业。

二是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在经营规模小、服务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大力扶持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培育壮大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作业市场,提高机具经营效益,促进其快速发展。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快速发展。目前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的马铃薯种植机型共有31种、收获机型38种,今后要继续扩大补贴机具种类。把马铃薯生产机械列为各级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除了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还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出台促进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奖(补)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从事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补贴力度,保障参与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项目的科研单位、推广单位、生产企业以必要的科研试制、推广经费,推进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的长远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4、集成创新技术模式按照区域化、模式化、轻型化、标准化的要求,集成创新马铃薯生产技术模式,并重点抓好6项配套工程技术:

一是免耕栽培技术。在南方秋冬种地区,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北方地区也可积极试验探索相适应的免耕栽培技术。

二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增温、保墒、增产等特点,是挖掘马铃薯增产潜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适宜北方旱作区和西南山区推广应用。

三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状况、品种、栽培方式、目标产量和生长特点,采取科学配方施肥方法,适宜于马铃薯主产区推广应用。

四是旱作节水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抗旱品种、保水剂包衣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

五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加强病虫害监测的同时,因地制宜做好晚疫病、蚜虫等生物灾害的防控工作,重点是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控技术。

六是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耕地、播种、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北方旱作薯区的节水灌溉(喷灌、微灌、膜上灌溉)机械化技术。开展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积极探索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等服务方式。

5、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尽快组织开展促进马铃薯生产发展良种补贴、生态补偿等支持政策,以良种补贴为抓手,调动企业繁育和农民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马铃薯免耕栽培、地膜覆盖等重大实用技术推广项目的储备,积极争取立项,及时推广应用

二是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开展与马铃薯主产国及国际有关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合作交流的领域和机制,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互换、高产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工艺、人才与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体,加强对发展马铃薯生产的宣传,通过宣传引导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马铃薯生产的健康发展。

四是扶持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链,致富一方百姓。按此思路长期坚持,形成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应加快技术、体制、机制、观念创新步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创新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利益分割的现状,按产业发展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组织和信息网络,做大做强马铃薯加工业,使其走上跨越式的产业经济发展道路。

标签:马铃薯   主食   加工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