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揭晓 王儒林代省长为获奖专家颁奖(吉林省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揭晓 王儒林代省长为获奖专家颁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省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揭晓 王儒林代省长为获奖专家颁奖
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揭晓 王儒林代省长为获奖专家颁奖 ♂
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揭晓 王儒林代省长为获奖专家颁奖 1月12日,历时两个月的吉林省我最喜爱的“12316”农业专家评选活动在东方大剧院举行颁奖盛典,代省长王儒林,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省人大副主任杨绍明,副省长王守臣,省政协副主席支建华,省军区副政委刘佰和,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岫等领导为15位获奖专家颁奖。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农委,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颁奖盛典。省政府副秘书长李福升代表省政府致欢迎辞。他说,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的发展,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求空前强烈。适应新形势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农业部和中国联通总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吉林省农委,吉林联通公司等部门率先在全国建设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几年来,热线在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政策解答、法律咨询等涉及“三农”工作诸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全省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喜爱。希望吉林省“12316新农村热线”的各位专家充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本着服务“三农”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热线服务工作中,为全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农委任克军主任在致辞中说,2006年5月,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开通“12316新农村热线”。几年来,全省600多位专家共接听305万个农民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省农委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基层为农民化解各种矛盾,无偿培训了150万新型农民,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近30亿元。“12316新农村热线”在促进党的惠民政策落实、传递科技致富信息、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朋友亲切地称它为连心线,解忧线和致富线。今天,获奖的15位农业专家是众多农业科技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情系黑土地,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他们播下的种子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们是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科技财神,他们是广大农民的良师益友。今后我们将继续秉诚为“三农”服务的宗旨,继续与省委组织部、中国联通吉林省分公司、吉林省电视台密切合作,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发展的空间,为吉林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再谱“12316”新的光彩的篇章。
据了解,本次评选活动共有68.3万人次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邮寄等形式参与投票,通过大众投票和专业评审两个阶段,最终评选出3位杰出贡献奖、5位最佳贡献奖和7位优秀贡献奖,共计15位最受农民喜爱的农业专家。
吉林省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
吉林省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吉林是农业资源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调出省。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在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
粮食产量实现高位增产。截至目前,粮食总产量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2022年达到816.16亿斤;单产940.52斤/亩,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8%,跃居全国第三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一位;净调出量居全国第二位。?
黑土地保护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4330万亩,盐碱地治理探索出吉林路径。?
种业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种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快速强化,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正在迅猛发展。?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果喜人。打造了“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等“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
按照《吉林省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省农业农村厅以“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绿色有效供给”为目标, 在省市场监管厅的支持下,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等领域标准供给,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效益提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抓标准体系建设,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主导产业、优势产区及特色产业产品为切入点,在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产品四个环节建立了涵盖粮、油、菜、果、菌、参、蚕、蛙、渔等农业各门类全链条农产品绿色生产标准,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团体标准为先导、企业标准为补充,系统配套、科学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目标,聚焦玉米、水稻、杂粮杂豆、果蔬、食用菌、人参(中药材)、林蛙等吉林特色农产品十大产业集群,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全产业链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每年平均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达到50项以上。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制定农业方面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近750余项。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的基本目标,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抓标准研制创新,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提质增效、过程节本降耗、生态环境保护和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坚持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理念,配合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加强标准创新引领,重点开展了特色作物产品质量、病虫害信息化测报、智能化绿色防控、农药肥料减施增效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等内容的标准研制。其中4项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24项标准获得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在粮食生产方面,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制定了粮油作物高产优质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水稻优质品种标准;在优势特色作物方面,开展了人参农药残留限量及使用规范等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轻简化栽培、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生产技术及耕地质量等一系列标准研制,制定了全国首个《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为吉林省保证粮食安全、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等工作提供了标准化支撑。?
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促进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在标准化实施的基础上,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创建等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两品一标”认证有效用标农产品达到1359个,“两品一标”等优质农产品监测面积达到1239.06万亩;通过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 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36个申报单位38个产品。共培育创建省级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60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3个、全国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发展园区1个、全国有机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园区1个。?
抓“吉字号”精品培育推进,树立吉林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以标准为引领,推动十大产业集群的农业品牌建设。制定了吉林长白山黑木耳、香菇、灵芝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26项地方标准;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领域制定157项地方标准;围绕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种业等生产等领域,批准发布105项地方标准;围绕人参、柞蚕、冷水鱼等吉林省特色资源制定122项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实施工作,构建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相衔接的品牌建设标准化体系,持续打造“吉字号”农产品品牌名片,做优做精区域公用品牌。?
吉林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吉林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寨村貌环境治理,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通过以上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概括为五新:新面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演变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政策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想、政策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早在2003年3月,吉林省就开始实施了“财政支持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全省已建成白城交通村等一批小康示范村,目前,还有一些正处于建设之中。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按照“财政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项目支撑,分类指导、总体考核”的原则,重点支持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水、路、电、绿化等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方面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现已建成的小康村,基本实现了村居城镇化、村路标准化、村寨整洁化、村规制度化、村风文明化;在农业生产上初步实现了种植产业化、养殖区域化、耕作机械化、加工专业化、经营规模化。
小康示范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改善了农民起居环境,农村生活趋向城镇化。二是发展壮大了产业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农民从单一种植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农民收入从单一的种粮收入转变为种、养、加、务工等多种收入,使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四是建立了农村各类合作组织,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全省重点支持了小康村农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五是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素质。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农业生产要素组合高度化,是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度化。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是传统农业的全面变革。从国内外实践看,现代农业是持续地、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高效率的综合性生产。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与传统农业相比有如下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如单一粮食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领域更加拓宽、农工商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远离城市、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局限,城乡统筹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优势农产品布局合理,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点判断,吉林省的农业现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始阶段。吉林省农业的特点主要是种植业,种植业中又主要是玉米,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种粮。农民收入较低。连续五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百强县中吉林省一个也没有,而全国10个产粮大县中(2000—2002年),吉林省就有7个县,其中前4位都是吉林省的。
鉴于现代农业的特点,吉林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业发展思路上应实行五个转变:一是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二是由工农分离、城乡脱节的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工农协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三是由传统的以粮食为主的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四是由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五是由传统的依靠劳动力、化肥投入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向依靠科技为主的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六是由长期追求粮食产量最高,向以销定产综合经营效益最大化转变;七是农民增收来源由主要依靠粮食增产和提价向主要依靠多种经营、精深加工和非农产业转变;八是由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封闭低效产业向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高效产业转变;九是要从各地资源的特点出发,从粮食产区向畜牧业主产区、从畜牧业主产区向农产品加工基地、食品工业基地转变。
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还要发展“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郊区及其延伸地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农业,或是适应城市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结合、统筹城乡发展的集中表现。“都市农业”的任务是,既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并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要很好发挥其生态、文化生活等功能,并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和拓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要突出特色产业,合理布局“都市农业”。把“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建设总体之中,使“都市农业”更快地发展。要建立农工商、牧工商、渔工商和各种生产出口基地,以及龙头企业和加工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各类新鲜食品供应区、花卉果品区、农产品加工区、观光休闲区,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推进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性战略工程,面对诸多矛盾,一定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扎实推进。
第一,要提高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新农村建设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两个趋向”的有效载体,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第二,要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规划要多姿多彩,突出区域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不能整齐划一。
第三,新农村建设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回归小农经济的原有形态,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使农民弱势、农业弱质、农村弱化的地位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强化。因此,要紧紧抓住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这条主线,以发展合作组织为突破口,实施综合配套改革,探索一条标本兼治的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形成多元投资机制。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投资投劳的投入机制。要改进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式,可以借鉴农业直补的方式,如补贴建筑材料、补贴与农民自己投资挂钩等。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4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