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

2、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

3、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薄弱环节受重视程度再提升

4、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将迎发展之春

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

农产品供需形势7月分析报告发布

资料图

7月12日,农业部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2017年7月)》。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对玉米、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等5个产品的供需形势结合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玉米

本月预测,2017/18年度,中国玉米播种面积约35496千公顷,比上月预测数调减94千公顷。一是由于玉米种植收益继续减少,河北、山东、河南等省夏玉米播种面积减少超过预期;二是持续干旱导致内蒙古东部等地区玉米改种豆类和杂粮面积增加。

预测玉米单产每公顷5970公斤,比上月预测数每公顷增加23公斤;玉米总产有望达到2.12亿吨,比上月预测数有所提高,但仍比上年度减少766万吨,减幅3.5%。

尽管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拍卖数量持续增加,但受玉米出库和运输等环节制约,玉米市场仍然存在阶段性、地域性有效供给不足情况,导致玉米价格继续上涨,估计2016/17年度中国玉米产区批发均价将上调到每吨1550~1650元。

大豆

本月估计,2016/17年度,中国大豆播种面积7208千公顷,比上年度增加618千公顷;收获面积7202千公顷;单产每公顷1796公斤,比上年度增加34公斤;总产量1294万吨,比上年度增加133万吨。

豆粕需求提升使得大豆进口量增加至9155万吨,较上月估计数增加210万吨;大豆压榨消费量9109万吨,比上月估计数增加208万吨;新季大豆播种面积增加,大豆种子用量上调至64万吨,比上月估计数增加4万吨;膨化大豆消费量增加,大豆损耗及其他消费量增加至325万吨,比上月估计数增加35万吨。2016/17年度进口大豆到岸税后均价预测区间与上月保持一致。

本月预测,2017/18年度,中国大豆播种面积8196千公顷,比上月预测数增加297千公顷;预计全国大豆平均单产较上年持平略增;总产量1473万吨,比上月预测数增加63万吨。

棉花

由于近期储备棉抛储成交率较高,截至2017年7月7日,累计抛储达178万吨,因此本月估计,2016/17年度棉花消费量调增10万吨至779万吨;期末库存减少10万吨,其他估计不变。

本月预测,2017/18年度,中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200千公顷,较上年度增加3.2%,与上月预测持平。棉花单产预测为每公顷1594公斤,较上年度提高2.5%。棉花产量预测为51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8%。棉花进口量为100万吨,消费量为774万吨。期末棉花库存749万吨,较上月度预测下降17万吨。

新年度国内棉花市场平稳运行,3128B级棉花均价预测保持在每吨14500~16500元。国际棉花价格有下行压力,但空间有限,预测2017/18年度Cotlook A指数均价在每磅75~85美分。

食用植物油

本月估计,2016/17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706万吨,较上月估计值调增49万吨。其中,受豆粕需求增加、大豆进口量调增影响,豆油产量调整为1596万吨,较上月估计值调增36万吨;随着国内储备菜籽油逐渐被市场消化,供需缺口显现,进口需求增加,菜籽油产量调整为576万吨,较上月估计值调增12万吨;对花生及花生油产量不作调整。

本月预测,2017/18年度,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2721万吨,较上月预测值调增14万吨。其中,豆油产量为1605万吨,较上月预测值调增13万吨;菜籽油、花生油产量分别为571万吨和324万吨,与上月预测值一致。2017/18年度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消费量预测值不作调整。

食糖

2016/17年度全国食糖生产已经全部结束,国内食糖市场处于纯销糖期。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销糖60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5万吨;累计销糖率64.9%,比上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

本月估计,2016/17年度国际食糖平均价格每磅16~21美分,上限、下限均比上月调低2美分,主要原因是巴西食糖生产正常,强化了下一年度国际食糖市场产大于需的预期。

当前,糖料产区呈现“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南方甘蔗主产区降水较多,广西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对甘蔗中耕管理造成一些不利影响,粘虫病等病虫害在部分蔗区有所反映;北方甜菜进入田间管理及虫害防控期,内蒙古及河北张北甜菜产区干旱严重,甜菜生长较常年有所延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甜菜产区中耕浇水、追肥、打药工作已完成,田间管理较好,甜菜长势良好。综合判断,不利气象条件对糖料作物生长及最终产糖量的影响仍需继续关注,因此对2017/18年度预测数据暂不作调整。

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

农产品冷链建设成绩、瓶颈和发展建议 ? ? ?(翟世贤 彭超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基本民生的日常所需。同时,有利于实现择期错季销售,能够有效提升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农产品冷链建设事关“六稳”“六保”,对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迅速

  近年来,国家不断发布鼓励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政策,政策红利加速释放。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是关于冷链物流的首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指明了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方向和路径。近年来,还有大量行业性的引导、规范、扶持政策推出。例如,2020年4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落实优惠电价等措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建设一批田头仓储保鲜、分拣包装、产后初加工等设施。截至2021年12月末,该项目已支持建设约5.2万个设施,新增库容1200万吨以上,1800个县(市、区)、7000个乡镇、2.2万个村参与其中。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冷链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11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3800亿元,年复合增长16.8%。冷库库容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7万辆,分别是“十二五”末期的2倍和3倍左右。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升级。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商已经从单一提供仓储或运输配送服务,逐渐演变成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集成服务不仅高效便捷地满足了客户多场景需求,也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对于降本增效和规模化经营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已经实现一体化的网络集成布局,服务从产地到销地延伸至供应链两端。业界领先企业建设产地仓,装配了预冷、保鲜、分级、分选、加工、包装、发货集成化的生产线,生鲜农产品腐损率仅为3.3%,已经低于发达国家的腐损水平。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高速发展、年轻群体消费习惯改变、新零售业态崛起等,生鲜电商规模迅速扩大。在冷链物流价值链中,生鲜食品占冷链物流的比重接近90%。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消费快速升级的影响下,我国生鲜电商带动农产品冷链物流迅速发展、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冷链物流为预制菜行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2021年预制菜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56%。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不足

  当前,冷链建设仍显不足,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从产地的“最先一公里”到集散地的“中间一百米”,再到销地的“最后一公里”,冷链还没有配备到全链条诸环节。根据中冷联盟统计发布的《全国冷链物流企业分布图》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冷库保有量达到5224万吨,只能满足不到20%的需求;具有法人企业的冷藏车保有量达到143649辆,但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仅为35%、57%、69%,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90%的平均水平;从人均保有量看,我国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每人0.037吨,冷藏车为每万人配有一辆,人均冷链设施拥有率远低于美国、日本与韩国。

  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区域和结构失衡问题。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仍然存在东多西少、销地多产地少等现象。在存量资源中,老旧设施依然偏多,亟待升级换代和优化配置。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一部分高能耗、低产出的设施设备亟须加速淘汰。特别是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链物流设施在区域分布、产销地分布、温区功能等方面,存在区域性、结构性失衡问题。

  冷链物流成本仍然较高。目前,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是物流仓储成本太高。据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至40%,损耗率达10%至15%。仓储成本加上生鲜产品保质期有限,若运输过程中出现温度偏差,很容易出现腐坏变质、挤压损坏等问题。因此冷链物流的成本远高于普通快递,仓储物流成本成为最大痛点。

  冷链环节上仍有“断链”。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转联运换装和两端干支衔接易脱冷断链、温控难以确保始终在适宜温度等,导致“最初一公里”和“中间一百米”损耗率高。在仓储运输环节上,生鲜农产品一般是先进入冷藏箱,再使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将其冷藏,空间规划方面较为薄弱;在大中型的批发市场中,冷藏设施性能较差,从冷藏车到冷库转运的“软环节”中,往往出现生鲜冻品露天堆放、转运转储环节脱离冷链等问题。而在配送方面,由于基本采用泡沫箱或保温袋,加之配送路线不完善,容易导致货物在配送途中经受不住高温而融化、变质。

  农产品冷链出村进城瓶颈亟待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阶段我国冷链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相对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城市人均冷库容量偏小,农村前端预冷和港站枢纽冷链设施资源不足、冷藏保鲜设施较少、冷藏车难以直达田间地头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田间预冷设施设备往往需要水电路气房和信息化设施配套,但是农村相关设施设备建设仍然滞后。冷链各环节利益分配动力不足。农产品电商仓储、冷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分布散、种类杂、监管难等问题突出,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承受冷链建设的较高投入成本。能够为小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标准化仓储、冷链物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又特别少。由于冷藏车、冷库设备、温度控制终端等建设需要投入较高成本,因此对单一的生鲜电商来说,自主投入建设不现实也不划算,于是就兴起了生鲜电商之间的合作或与第三方合作的经营方式,这就牵扯到利益分配,包括经营利益和政策补贴等。此外,冷链专业人才“培养不出,挽留不下”、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提升缓慢等,仍然制约着冷链发展。

  未来,有必要夯实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数字技术贯穿渗透全链条诸环节,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广阔天地,合理引导资本向农产品冷链投资。夯实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用好中央和地方专项支持资金,明确冷链建设的公益属性,争取将乡村振兴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以及专项债券统筹集中使用投入冷链建设。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短板。重点支持农产品产地仓库、冷库、冷藏车等仓储、冷链设施的建设。充分做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全流程衔接和强标准建设。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所在地的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完善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提升兼容性与衔接性,在农产品“最初一公里”实现冷链运作,确保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功能先进、运转安全、效益良好,实现全程可监管、可追溯、可视化。加强冷链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冷链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知识和专业技能。强化冷链技术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工作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探索订单式培训、联合制培养等多元化冷链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冷链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加强专业职业院校对冷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强化乡村冷链技术人才供给。

  提升冷链产业数字化、产业化水平。从农产品源头开始,农产品按标准化分级,直接装入标准化物流筐,按照规范化标准化配备计量称重、视频采集、温湿感应等设施设备,实现仓储保鲜冷链信息的自动采集、汇总处理和统一发布,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追踪监测,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在供应链中不被篡改,筐中农产品直接预冷并进入产地仓存储、分拣,商流信息通过电商平台直接与客户对接。在物流系统中通过数字化进行智能调拨与配送,借助数字化互联互通进行各种资源整合,推动共享物流创新,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全链条信息追溯、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社区冷链智能配送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优化和改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构建冷链物流惠农生态共同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联盟、股权投资等方式合作,与冷链物流企业深入合作,让冷链发展的利益更多惠及农民。各参与主体应加强沟通、促进协同,在政策、市场、技术、金融等多方利好下,构建冷链经济生态共同体,形成共振效应,实现价值升级,推动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薄弱环节受重视程度再提升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薄弱环节受重视程度再提升

农业机械杂志社11月18日讯    11月1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推进会。

会议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将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制定发布本地重点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技术装备需求目录,促进初加工机械迭代升级。推进创设落实相关购机用机、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将农产品初加工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范围。强化技术推广和试验鉴定工作,遴选绿色高效、先进适用机械,示范打造高水平应用场景,促进初加工装备与工艺融合应用。延伸初加工机械化服务链,加快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产品初加工全环节、全产业拓展,提高装备利用效率效益。 

在3月1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中就提到,当前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39%。在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重点增加了包括农产品初加工急需的机具品目,包括食用菌生产、果业发展、茶叶生产以及薯类、瓜果菜蔬和莲子、板栗、辣椒等特色产品生产初加工等方面的品目,不断满足脱贫地区农民群众的购机需求。

针对于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发展,也符合当前《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对农机节粮减损提出新要求。

原文链接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将迎发展之春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将迎发展之春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有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名副其实的“农头工尾、粮头食尾”。作为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工程”,农产品初加工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单位价值,有力促进农户增收致富,也可以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材料,降低后续加工成本,完善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可以说,农产品初加工是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提升效益的重要支撑。从统计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

也要看到的是,与产业发展和农户实际需求相比,我们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相比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同品种、不同区域间初加工机械发展并不平衡,部分初加工装备还存在短板弱项甚至空白等情况,农产品初加工机械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机制也亟待健全完善。

瞄准稳产保供、增值富农等目标,农业农村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50%以上;到2035年,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国,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情下,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加大产后烘干、储藏、保鲜等能力建设,有效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有助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撑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发展,首要还是瞄准农民的实际需求。从需求侧出发,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加快补齐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的短板弱项。比如,农民迫切需要减少粮食和油料产后损失,那么相关企业能不能在清洁能源烘干、机械通风储藏等技术装备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比如农民急需提升果蔬、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品质品相,那么相关企业能不能将预冷、保鲜、清洗、冷藏等技术装备作为发展重点,通过提升初加工机械化水平,助力农民扩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促进农产品初加工产业发展,还要注重装备与工艺的应用融合。就好像在粮食生产环节,性能优秀的“大铁牛”需要高效实用的农艺配合,才能真正助力实现丰产丰收。农产品初加工领域同样如此,加强农机装备与农产品初加工工艺融合研究,促进机艺衔接配套,才能真正方便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用得上、用得好。

标签:农产品   物流   万吨   初加工   建设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