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2、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

3、吉林省白城市品牌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4、吉林省白山市大田春耕基本完成 水稻插秧工作逐步展开

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吉林省生态草地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   经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批准,吉林省西部荒漠化治理区域的生态草地被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每年将获得3100万元补偿基金。日前,2007年度的补偿基金已经到位,为做好补偿工作,吉林省林业厅做出专门部署。

  吉林省林业厅副巡视员尚静敏介绍,吉林省西部的13个县(市)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植被盖度在30%以下的严重荒漠化土地达到1100万亩,并且每年以1.4%的速度扩展。为了恢复生态环境,省林业厅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创造性地实施了以生态草建设为主体的治理工程,开展了"百万亩荒漠变绿洲"活动,吸引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投资生态草建设。6年来,共投入资金5.05亿元,建设生态草620万亩,提前5年超额55%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

  经过科学治理,这里的一片片不毛之地,重新焕发了绿色生机,一块块裸露百花花碱斑的荒漠化土地被改造成了优良的牧场,当地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每年还可以阻止耕地碱化2000多万亩。

  随着生态草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草绿了,眼红了",管护难题开始显现,工程维护缺乏后续资金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吉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草建设,向国家提出了将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区域纳入中央财政补偿范围的建议。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同意,吉林省1100万亩荒漠化治理区域被纳入重点公益林管理,从2007年起,经过治理后的620万亩生态草地正式纳入中央财政补偿范围。

  为了使用和管理好补偿基金,吉林省财政厅、林业厅联合制定下发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由省林业厅统一实行报账制和项目集中管理,根据建设质量和管护效果,定期拨付经费,确保补偿基金封闭运行。同时,省林业厅还制定了生态草地补偿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了补偿工作。

  吉林省林政稽查局局长韩永哲介绍,生态草地监管稽查工作将实行省、市、县、片(乡镇、林场、苇场)四级管理,分级负责,生态草基地设专职管护人员,乡镇林业站或林场(苇场)设巡护人员,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设监管稽查人员,一年一签合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评聘。被招聘和选聘的管护、巡护、监管稽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将有50%-10%的人员被末位淘汰。

  据了解,各级生态草管护稽查部门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共查处各类破坏生态草地案件204起,行政处罚147人次,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

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

吉林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综述


  今年9月下旬,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劲发展势头,吸引众多省内外媒体关注。时隔半月,吉林省玉米产业协会正式成立,一时在业内外引起不小的震动。时值金秋,农民喜悦的笑脸预示着今年的大丰收——据了解,今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将达到265亿公斤以上,创历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农民告别卖粮难,丰收再不用愁了。历史性巨变从何而来?来自思维的转变,观念的更新——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有这样的现实才有这样的思路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这句话现在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形成一个思路,并贯穿农业生产的始终,却经过一段长期的摸索和尝试。一位专家曾这样评说:经历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阶段,吉林省玉米经济发展思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是250亿公斤阶段性水平,玉米占一多半。农民把玉米称作铁杆庄稼,几乎年年丰收,产量稳定。从1984年开始,我省进入了粮食过剩时期。伴随着粮食产量的连年增长,虽然经过种种尝试,卖粮难还是成了基层干部和农民心头的一块。增产不增收,丰收成难题,怎么办?吉林农业面临考验。
  
转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粮食转化的战略,畜牧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1989年,我省将大量的粮食转化成肉、蛋、奶,当年解决了我省肉类不能自给的历史——如今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8年全国第一,畜牧业步入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吉林德大公司就是在这时候应运而生的。
  
有了畜牧业这条产业发展路径,还要研究另一条加工路径”——用玉米做原料,不经过畜牧业的过腹转化,直接进行加工,进而实现增值。黄龙公司是当时我省玉米深加工业的一个标志性企业。发展玉米经济的视野豁然开朗:吉林玉米是优势,不是包袱。一系列玉米加工企业纷纷上马。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一个新思路和新战略逐渐成形: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和思维来思考农村问题,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
  
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2001年,吉林省正式提出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新理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摆在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局的战略位置。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传统落后的惯性思维悄悄发生转变。面对质优量大的农产品,农民不用再犯愁,心里有数:一旦和产业链条对接,大苞米就变成金灿灿的黄金粒
  
找对思路,才有出路。一大批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加工企业在吉林省迅速崛起。
  
2005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20亿元,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量,就达到1100万吨,其中玉米的加工量就占了一多半,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00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5%。这些龙头企业建立的粮食生产基地遍布全省农村,种植面积达到3600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60%以上。如今,全省有六成以上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户均增收1200元。
  
龙头崛起,背后是政策的扶持与支撑。落实好国家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的同时,吉林省实施农机补贴和三项重大技术补贴,数千万的补贴规模,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省政府设立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去年为5000万元,今年为1亿元,明年将达到2亿元;在税收扶持上,对于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初加工的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免征所得税……
  
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完成5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从前是卖粮难,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如今是丰收乐,玉米成了工业原料,农民增收,企业受益。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与汽车、石化产业三足鼎立,更成为我省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支柱产业。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就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吉林省一边强化科技支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一边突出品牌培育,全方位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围绕种植业、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大力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标准化饲养技术和高新技术。目前,全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全面完成了品种更新,肉牛、生猪、肉鸡全面完成品种改良,其中五元PIC猪成为全国最好的品种。在一系列新技术的支撑下,基地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主要粮食优质品率超过90%1000万亩水稻、800万亩大豆实现优质专用,专用、特用玉米达到2000多万亩。
  
有基地,有技术,有精深加工后的新产品,还要有销路。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名牌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培育、宣传、整合品牌,在开拓市场上,确定了南下、北上、东拓、西进战略。目前,吉林黄玉米、变性淀粉、绿色大米、畜禽加工产品、山野菜、中药材和有机杂粮杂豆等,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品牌;大成的赖氨酸、德大的鸡肉、皓月的牛肉、华正的猪肉等,都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思路对了,所有症结迎刃而解,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一个令人振奋的产业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2010年,建设5-10个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企业,建设20个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粮食综合加工率达到75%以上。到那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将会实现一个大跨越:突破3000亿。

吉林省白城市品牌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吉林省白城市品牌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近几年,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产品信誉,促进农产品销售,推进白城市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白城市各地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使品牌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近几年,白城市各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不懈地打好江、河、湖、海、吉鹤牌,搞好品牌的开发和整合。2000年,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为108个,到200510月,注册商标已达300余个。
  
品牌建设内容丰富。白城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包括注册商标,还积极开展了名牌产品认定、质量安全认证等项目。目前,全市农产品获得各种奖牌268个,其中国家名牌6个,绿色食品22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1个。
  
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几年来,白城市各地通过组织举办和参与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集中宣传打造地区品牌的知名度。黑水西瓜、福顺辣椒、大安白鹅、通榆草原红牛、瀚海牌葵花籽等名优特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几年,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产品信誉,促进农产品销售,推进白城市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各地转变观念,不断学习,使品牌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品牌创建意识不断增强。近几年,白城市各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坚持不懈地打好江、河、湖、海、吉鹤牌,搞好品牌的开发和整合。2000年,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为108个,到200510月,注册商标已达300余个。<?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吉林省白山市大田春耕基本完成 水稻插秧工作逐步展开

吉林省白山市大田春耕基本完成 水稻插秧工作逐步展开

  从5月初开始,白山市大田春播全面铺开,截至目前,各地已经基本完成大田春耕工作。5月20日前后,各地水稻插秧逐步展开。

  今年白山市粮食播种面积指标数为104.5万亩,比去年增加1.07万亩。日前,在浑江区红土崖镇珠宝沟村,600多亩青食玉米的播种工作已经进入尾声,村党支部书记丁月宾带领合作社的种植大户正在查看土壤墒情,了解作物发芽和出苗的情况,并及时进行补种。丁月宾介绍说,该村种植合作社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已经从往年的1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600多亩。忙碌的春耕工作基本结束,下一步,他们将会抓紧给青苗打药施肥,进一步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红土崖镇是白山市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域内在册耕地达到9.3万余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大豆为主,粮食年产量在两万吨以上。为全面抓好今年全镇粮食生产工作,红土崖镇从年初开始,就积极着手农资调运工作,组织本镇种植户做好种子、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各种农业生产物资的调配工作,指导各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春耕物资充足。目前,镇农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走进田间地头,与种植户们一起,探讨研究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防旱防涝等问题,同时紧抓助农惠农相关工作,保证粮食生产。

  进入5月中旬,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白山市各地迎来了了水稻插秧的黄金时段。在长白县十二道沟镇船卧子村,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水稻田里,到处是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伴随着农机手娴熟的操作,手扶拖拉机在田间往来穿梭,处处响彻着机器的轰鸣声,农户们三五成群,将秧苗整齐抛撒在稻田里。船卧子村村民刘建忠高兴地告诉记者,咱们每年最忙的时候就是插秧,乡亲们互相帮助,确保每家每户都能按期完成插秧工作。村里对插秧工作的前期准备也特别到位,村民都十分满意。

  十二道沟镇气候湿润温暖,盛产优质大米,素有“长白小江南”之称。今年,将依托十二道沟村、孤山子村、船卧子村传统种植水稻的优势,投资建设大米加工厂,并申请东部火山岩大米绿色有机认证,以合作社+农户形式开展运营,带动群众增收。长白县十二道沟镇船卧子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鹏介绍说,船卧子村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适合水稻生长,现有150余亩稻田,预计水稻插秧将在一周左右结束。今年镇里也正在建设大米加工厂,秋天就能投入使用,可以帮助村民统一加工销售大米,增加收入。

标签:吉林省   农业   生态   农产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