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

2、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

3、智慧化 国际化 多元化

4、智慧引领农业转型,广西应用大数据推动春耕生产纪实

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

智慧农机见证农耕之变

?

柳工农机的一处生产车间内景。 (柳工农机供图)

河南省周口市,联合收割机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麦田里收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江苏省海安市胡集街道周吴村田间正在工作的智能自走喷杆喷雾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金秋时节,是收获的季节。入秋以来,全国各地秋粮大规模收获陆续展开,一台台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田间地头,成为秋收“大舞台”的“主角”。河南省安阳市曹固村,无人驾驶收割机两天收完1200亩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的现代蔗业示范区,大型甘蔗收获机将甘蔗切段收集、蔗叶分解成碎渣……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的各类农业机械将达到3000万台(套)。智慧农机改变了传统农耕方式,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农机装备是提升农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快速提升,由2012年的57%到如今超过72%。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也取得积极成效,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地上的农机连上了天上的“北斗”

无人收割机瞄得精准、行得笔直

进入10月,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优质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内,8000亩花生田透出丰收的喜气。一早,伴着机器轰鸣,一台4垄8行的无人驾驶农机从仓库开出,按照规划路径,精准开进田里。“收得干净、瞄得精准、行得笔直、不用人管、天黑了也不怕。”产业园生产负责人宋法军表示,一台无人花生捡拾机一天能收700亩地,比传统收割效率提升了5倍。

没有农机手操作,无人农机是如何看得准、行得正的?园区技术主要负责人王东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这些农机连上了天上的“千里眼”——北斗导航系统。

“在我们收割机的顶端,有两个蘑菇状的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装有GNSS天线,可以接收北斗定位信号。我们会事先对田块进行打点定位,规划最优作业路径,然后将作业地块的经纬度数据输入系统,之后把机器开到田里,打开开关,它就能自己按照设置好的路线跑起来,还会智能转弯。”王东伟介绍,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园区的各种农业机械装备中,每台设备上都装有一个北斗导航智能终端。

“北斗”是我国农机装备领域近年来的新晋热词。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投入商用,越来越多搭载北斗智能终端的农机装备出现,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北斗卫星精准定位的赋能下,农机可以自动控制方向,提升了机械化作业的精准度,更引领了我国精准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在江苏省高邮市的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康源乳业公司),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飞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无人化农机一字排开,组成一个“机械方阵”,让农牧场实现了“耕种管收”的全环节无人化作业和农机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和无人农机设备,目前农牧场已形成农业生产全程精细管理和精细作业技术的协同工作模式。

“我们从去年开始使用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农机设备,农场耕种收的质量显著提高,行距株距精确无误,大幅度降低作业行间重叠、遗漏。今年春播的时候,我们用了北斗播种机,播种均匀、深浅一致,不仅提高了播种质量,而且节约种子使用量达到15%以上,提高壮苗率20%以上,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70%以上,节水30%以上。”康源乳业生产技术科张宜辉这样表示。

为了鼓励农户使用北斗农机,近年来,不少省区市已将农用北斗智能终端纳入购机补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农户购置一台农用北斗作业监测终端可获得补贴1000元。安徽省多地今年也陆续开展农机补贴比例提升工作,深化北斗系统的农业应用,推动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

《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有超10万台农机安装北斗自动驾驶系统,安装农机定位作业监测等远程运维终端超过45万台(套)。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我国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将全面普及以导航技术为主、具备自动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装备,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农场,具备高度自主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农机将成为作业主力。届时,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

2

数字化智能化设备走进茶园果园

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产品品质

国庆期间,正是秋茶收获的季节。福建省福州市春伦集团的万亩茶园里,绿意浓浓。一排排茶树中间,一台台由采摘装置和茶叶收集装置组成的自动采茶机来回穿梭,不到十分钟,一排茶叶便采摘完毕。

春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傅天龙告诉记者,这片10000多亩的茶园是集团的数字茶园基地,从采摘到管理,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就拿采收环节来说,现在茶园里有自动采茶机23台,采茶效率比传统手工采摘提高了300%以上。在制茶方面,也投用了8条全自动毛茶初制生产线,只要调节好温度、速率、鲜叶量、揉捻力度等工艺参数,设备就可以自动将鲜叶制成毛茶,比起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效率提升600%以上,优化人工成本330%,茶叶的品质也更加稳定。

“我们是2018年开始进行数字茶园建设的。”傅天龙说,“这不仅是为了提升茶叶品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茶园实现产业化发展,进而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傅天龙给记者列举了茶园的一系列数字化设备:视频监控、VR全景、5G网络等感知设备,可以对茶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实现茶园可视化、可追溯管理;茶农通过手机上的春伦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随时随地可查看茶叶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数据。温度、湿度、光照度、风向、风速、二氧化碳浓度……哪个地方出现异常,系统都会实时提醒;茶园里还设有多个24小时运转的监测站,主要用于采集虫情信息、诱捕害虫,并将昆虫的高清照片传送到集团物联网平台中控中心。平台系统可以诊断害虫类型,分析、预测虫害发展趋势并对症下药。这些设备,都让茶园的管理更加精细化。

农业农村部指出,发展农机大数据和智慧农机装备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对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带动下,数字农业、智能农业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

手机扫一扫就能获得施肥方案,坐在监控中心轻点鼠标就能远程浇灌……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米箩镇的猕猴桃产业园里,一系列高科技手段为丰收助力。市农投公司万吨冷链物流中心分选车间,一台全自动“CT机”通过AI视觉系统,对猕猴桃进行360度检测分级,挑选出优质果打包、分装、发售。当地一家猕猴桃企业仓储冷链部部长姜广介绍说:“这台智能分选设备,可以对猕猴桃的重量、外观、糖分、硬度等进行智能识别、标准分选,每天分选出来的高标准商品果数量在200吨以上,保证到了消费者手里,都是个头饱满、色泽诱人。”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果蔬智能分选设备近年来在贵州不少地方得到推广应用,选出的都是精品,极大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附加值。贵阳市修文县猕猴桃种植大户施朋启介绍,“县里安装了果蔬智能分选线,每条果蔬智能分选线都设置了大数据中控台,可以自动采集分选数据和入库情况,告别了过去人盯人的模式,大大减少人工消耗,降低用工成本,今年果子应该又能卖个好价格。”

3

蔗农用上了国产大型甘蔗收获机

相比进口农机更物美价廉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现代蔗业示范区内,成片甘蔗被甘蔗收获机切割成段。一台甘蔗收获机,一天能收割100吨甘蔗,而人工砍收,每人每天只能收割1吨。

这些甘蔗收获机的生产制造商是广西的一家本土企业——柳工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农机)。公司自主研制的S935甘蔗收获机曾创下单机单日采收甘蔗500吨的成绩,是全球同行中最大型高效的产品。

广西盛产甘蔗,制糖业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但广西丘陵山地多、地块小,这些地理特征让甘蔗机械化种收变得艰难。宾阳县现代蔗业示范区负责人柯小清说,以前,为了种好甘蔗,示范区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高价进口国外的机械,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好,不适合广西的地理环境,售后维修也不方便。现在用上了国产农机,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好用实用。

柳工农机生产的甘蔗收获机之所以好用,在于量身定制。柳工农机品牌宣传负责人韦晓春介绍,柳工农机的甘蔗收获机针对广西丘陵地形设计,灵活性高,动力储备也大。除了甘蔗收获机,柳工农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院还聘请了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队伍,从甘蔗育、耕、种、管、收、运出发,开展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研究。有了国产农机的助力,从2011年到2021年,广西全区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了近25个百分点。

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中旬是甘蔗收获的季节,从9月开始,柳工农机的甘蔗收获机订单量就会增多。韦晓春说,2016年柳工农机注册成立时,公司仅有一款产品,就是S935甘蔗收获机,销售也并不理想。而近年来,柳工农机的甘蔗收获机系列不断迭代升级,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公司展出的全新一代甘蔗收获机S713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

“这种甘蔗收获机专为小地块作业设计,掉头灵活,能在300米内由人远程操控,在丘陵地带可以保障操作者的安全。”韦晓春介绍,“收获机先用刀片将甘蔗切断,之后输送至切段箱切段,再把切好的甘蔗收集到料斗。标准收割状态下,一台收获机的收割效率是每小时10吨。”

为乡亲们生产自己的农机,这是做甘蔗收获机起家的柳工农机的初心。由此出发,如今,柳工农机的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

柳工农机的发展可以说是国产农机领域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国产农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都较低,一些核心零部件、核心技术也受制于人。在甘蔗这种经济作物领域,相比三大主粮作物,收获机械发展速度更显缓慢。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形成了65个大类、4000多个机型品种的产品系列。“十三五”时期,国产农机产品供给能力稳定达到90%,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主展馆现场所展示的农机机器,几乎都是国产。展馆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产大型农机在研发制造技术、质量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绩,改变了进口农机长期垄断高端农机市场的局面。

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

智慧农机让粮食生产尽显“科技范”

粮稳,天下安。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粮食生产中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提质减损、稳产增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今年,山东莱州围绕智慧农业建设,融合拖拉机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深耕深松,小麦、玉米和花生播种,农作物机械化植保以及苹果、葡萄种植等,农机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为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与往年忙碌的“三夏”场景不同的是,2022年“三夏”期间,田地里少了扎堆劳作的农民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像“大铁牛”一样奔跑的拖拉机,无论白天还是昼夜,它都能高质量完成播种任务,这到底是咋回事?记者走近一看,拖拉机驾驶室内竟然空无一人,不禁让人大吃一惊。

“装上了北斗终端系统,等于给农机安上了‘天眼’,在驾驶室的触摸板上把作业宽度、行间距等设置好以后,拖拉机就会自动直线行进,千米行驶误差不超过2厘米,我们的工作量减少将近一半。真正实现了祖祖辈辈梦想的种地自动化。”6月14日上午,莱州市建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启平蹲在地头,手捻着深松的土壤,眼瞅着播种后玉米地,面露喜色。眼下在莱州农村,农机作业终端的智慧化场景比比皆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给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深刻变革,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开了这么多年拖拉机,突然感觉到自己可能要‘失业’了。”陶启平种了十几年的地,三年前,他就开始在各类农业机械上安装北斗终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几年北斗系统也进行了不断升级。原来行进速度每小时只有8千米,如今却发展到每小时行进15千米,大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与有人驾驶的拖拉机相比,在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几乎以直线进行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土地耕整、精密播种、铺设滴灌带、分垄,这些平时费时费力的农活,它通通不在话下,无论野外光线好坏,也无关驾驶员疲劳程度,不但能轻轻松松搞定,而且十分精准。

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地里作业,地头上的陶启平当起了“甩手掌柜”,悠然地享受着智慧农机带来的高效、高质和便捷服务。陶启平笑呵呵地说,智慧农机在原有高性能机具上安装高清摄像头、AI处理器、AI控制器、传感器等多种智能元件,在作业过程中能实时感知是否漏播,一旦出现漏种情况,这台机器会马上报警。

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田里的“铁骑军”装上“智慧大脑”,由他们来耕种管收,从而降低驾驶员操纵劳动强度,改善播种质量,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为夺取2022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强大的农机装备支撑。

智慧化 国际化 多元化

智慧化 国际化 多元化

?  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以下简称“国际农机展”)日前在山东省青岛市世博城国际展览中心圆满落幕。本届展会由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集中展示了我国农机化事业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果,智慧化、国际化、多元化的看点不断,为业内奉上了一场精彩的现代农业装备盛宴。

据展会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国际农机展展览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报名参展的中外展商达1900多家,高端论坛与重要活动30余场次,专业观众达15万人次。几天来,记者走进展会现场,深度体验,感受我国农业现代化奋发路上的农机交响盛典。

智慧农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1国际农机展主题为“乡村振兴·智慧农业”,因此,高精尖的智能农机亮相以及整体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也成为展会上一大吸睛亮点。本届展会智能农业专区参展企业达73家,产品涵盖智能导航、自动驾驶系统、作业探测、物联网平台、植保无人机、数字化管理平台等。

“区别于传统农机,我们的这款智能拖拉机具有高超的电控程度与智能作业模式,作业精准、操作简便,能提升田块利用率,减少农资浪费。”在N4场馆内,博创联动的工作人员带着他们的“新伙计”“五征WZ2004博创inside”智能拖拉机精彩亮相,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围观,不少参展观众更是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登上高大的农机,现场亲身体验新产品。

潍柴雷沃重工以“科技创未来·领航新时代”为主题,携旗下智能农机、高端农机具、核心零部件三大类产品参展。中国一拖集团带来的“东方红2BL-4型”多功能自走式智能辣椒直播机,具有智能施肥、旋耕整地、铺管、覆膜、精量播种以及智能喷药等多种功能,包括遥控驾驶、自动驾驶等多种操作方式,通过物联网平台进行数据实时传输及数据分析,其工作效率是人工作业的20倍至30倍。

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本次展会带来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参展阵容涵盖北方旱田作业机械、南方水田作业机械、经济作物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等4大系列,在展会上积极介绍、推动“数字种植+智能农机”新模式,围绕作物健康成长,低成本、多维度采集农业海量数据,搭建以作物模型为驱动的大数据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最终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为了让智能化生产的魅力更加真实可感,展会在室内和室外推出演示活动。展会期间还举办了“2021中国农业机器人大赛”,立足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智能农机装备的迫切需求,寓教于赛,为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农业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努力开发更多成熟的商业化产品服务于乡村振兴。

国际化大展群星璀璨

虽然全球疫情导致部分企业无法参展,但并未影响此次展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关注度。很多现场观众表示,国际农机展参展产品是“一年硬过一年”,在国际舞台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是“一年强过一年”。S2、S4场馆是今年国际农机企业的“主战场”。作为国际精品专区,S4馆汇集了来自德国、意大利、韩国展团等带来的国际精品零部件展览盛宴。S2馆主要集中展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耕整地机械、收获机械、拖拉机、畜牧机械,共有参展企业28家,展览面积近6000平方米。科乐收、迪尔、爱科、凯斯、道依茨法尔、库恩、马斯奇奥等国际巨头悉数参展,还有不常见到的格林豪夫割台也亮相展会,吸引了不少观众。

这些全球知名农机制造品牌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例如法国库恩带来了耕整地、牧草收获、畜牧生产等解决方案,展示了包括传送带式搂草机、免耕/少耕联合整地播种机等多款先进产品。同时,一些国际产品展台还设立了直播区,为未能到达现场的用户通过直播平台介绍展示设备。

线上线下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将展会内容呈现给更多观众,“国际农机展线上展会”也在不断升级与完善。2021中国国际农机展线上展会依然遵循“时间集中、内容集中、流量集中”的展会基本属性,确保实现展馆中“线下+线上”一致性的呈现,线上展会总体设计容量为2000余家展商上线以及30万观众在线观展。为了让观众保持线下线上参展、参观习惯的一致性,主办方将线上展的场景设置都尽量还原为线下展馆场景,让观众更好地体验线上逛展。

在去年的基础上,线上展会再一次进行了调整。一是增加“往届展会”展示功能,观众可在国际农机展线上展会中查找往届展会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二是应多数观众要求,采用全程录播的方式,将更多现场论坛会议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今年直播环节增加了巡馆功能,邀请多家第三方合作单位入场观展,通过他们的视角将线上观众带入到展会现场、主题专区,了解展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主办方还与十余家优质企业进行合作,让直播间走进企业展厅,进一步聚焦企业新品发布等活动。为协助展商面向海外推广产品,主办方还向2021中国国际农机展的展商征集英文版展会现场视频,以便在展会国际网站播放,并向国外相关企业和组织推荐。

线上展会形式的变化是技术潮流变化的一个缩影,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更是体现了线上展会的重要补益作用。

不仅是办展模式上的“多元”,展会在内容上也进一步延伸和包容,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智慧农业”主题,农业机械化从主要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全过程延伸,由粮食作物向棉油糖、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扩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初加工业、设施农业等全面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拓展,精心规划展区,全面优化传统展区,全新升级功能与特色专区,进一步创新体现国内产业集群概念。

目前,2021中国国际农机展已经完美收官,这届展会总体来说内容质量高、体量大、影响广、创新与亮点多,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加油助力。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在展会上宣布,经三家协会研究决定,2022中国国际农机展将于明年10月26-28日移至天津举办。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国际农机展的更多精彩。

智慧引领农业转型,广西应用大数据推动春耕生产纪实

智慧引领农业转型,广西应用大数据推动春耕生产纪实

二月壮乡,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农业农村厅多措并举,应用新建成的春耕备耕生产调度大数据平台推动春耕生产,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对广西农业生产态势分析研判,准确采集掌握春耕备耕的数据以及对农产品稳产保供给、促销助脱贫、涉农企业复工复产等信息监测,指导全区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化解疫情对农业生产冲击,让生产更高效、种植更绿色,助推农业转型升级走进“春天里”。

开发春耕备耕大数据平台

“连日来,桂林荔浦1500吨砂糖橘及沃柑因集中上市卖难、崇左市那隆镇1000吨中国台湾地区蜜丝枣因无人收购卖难、南宁武鸣区里建农场750吨沃柑因运输受限卖难、玉米饲料原料运输难等问题都有新的对接并逐步得到解决。”广西农业农村厅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处长韦斌华介绍。截至2月27日上午11时,“广西稳产保供对接平台”上线开通以来,共收集到因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复工复产等问题930条,买难、卖难、生产难、复工复产、找物流等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跟进与帮扶。

为及时掌握、协调、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农产品销不出、农业生产物资运不进、农民生活必需品供不上、涉农企业复工复产难等问题,广西农业农村厅联合平安智慧城市开发了春耕备耕生产调度大数据平台,全区各地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平台提供的手机端二维码,扫码登录平台,并根据自身情况简单填写和点选遇到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复工复产等问题,一分钟即可完成信息录入上传;

全区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专门指定一名信息员负责平台管理及信息监控,实时查看辖区内问题分类、区域、原因分析及发展趋势等统计情况,及时反馈给当地政府及农业农村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武鸣区应对沃柑卖难问题,实行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加快本地电商建设,引导本土电商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户等260多个市场主体加入“壮乡网圩”产业联盟,打造“壮乡网圩”主导品牌销售主渠道,并和京东、淘宝等国内知名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同时出台了电商补贴政策。

目前,武鸣区有电商1000多家,运单数不断增多,线上平台更加活跃,预计线上沃柑销量可达总产量的10%。近日,到武鸣区收购沃柑的客商张新田给当地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沃柑线上流通服务频频点赞:“信息提供到位,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哪里的果好,哪里的果便宜,产销对接高效方便。”

针对“广西稳产保供对接平台”收集到玉林面临的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复工复产等问题,玉林市农业农村部门精准施策、主动作为,建立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安排一名处级干部联系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安排一名科级干部作为联络员,及时协调解决农业企业生产资料运输、农产品销售等问题,督促农业企业开足马力生产,保障农业全产业链正常运行。近半个月来,玉林市共为农业企业协调解决豆粕、玉米等饲料原料运输11万吨、饲料产品运输13万吨,帮助企业销售鸡苗1000万羽、家禽600万羽、生猪13万头、蔬菜水果200余吨。

激活全区生产调度一盘棋

广西农业农村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要求,引导农民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双赢。

广西春耕备耕生产调度大数据平台实时汇接农业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农业灾情监测、农产品价格采集等业务系统,对接3300多个农资经营主体,汇集100多万条畜牧农情、畜禽产品市场流通、生猪监测等数据以及12万条水稻、马铃薯、食用菌和旱地作物等种植品种相关数据,2000多份农业病虫害图片样本及防治知识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广西农业大数据在这“一张图”上得以汇集、归整、筛选、分析与提取。

各类分析报告按周、月、季度、年度向社会公布,正常时期每周一简报,疫情特殊时期每天一通告。激活了全区生产调度一盘棋,助力全区春耕生产,同时为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有力的信息数字参考,推动企业复工复产。

近日,广西美吉食品科技公司的外包装车间里,工人们正将一袋袋螺蛳粉装箱、打包,装运上车,一切井然有序。自2月1日复工以来,该公司3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平均生产近6万袋螺蛳粉,确保各项订单任务及时交付。截至2月27日,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8家,复工230家,复工率96.6%;全区各县企业10182家,复工8920家,复工率87.6%。

架起春耕春种网络新桥梁

“用数据说话、用数字分析,大数据管理平台以‘快、准、齐’实现逐县调度,它渗透和覆盖到全区农业农村的各个领域。”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说。

广西农业大数据APP聚集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综合等4大类37项数据,引入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了农业数据资源智能检索、农作物物联网识别应用,组建了产业扶贫、农产品单品种等6大专项数据库。同时,广西还开发出30多个农业信息应用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服务。

农业新媒体发展助力春耕生产发展,继广西农业农村信息网、广西农产品贸易网之后,广西农业微信、微博、手机APP、今日头条号等,成为广大农民朋友获取春耕生产信息的“新宠”。

大数据平台的农业应急指挥调度视频管理系统上,以“非接触”方式,统一部署农机化作业工作。当前,各地协调好农机具、零配件和油料的储备供应,广泛运用网络等媒介发布春管备耕技术信息,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农机田间作业的安全指导,确保春耕农机安全生产。同时,大数据平台优化了传统监测统计、物联网、互联网渠道采集的数据,方便粮食生产行政责任首长、“菜篮子”负责市长随手调阅与参考。

平台大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广西春耕旱地作物1566.55万亩,同比快195.26万亩;早稻浸种197.32万公斤,育秧2.30万亩,同比多2.12万亩。全区农用物资储备已超八成,早稻杂交稻种已备1445.58万公斤,春玉米杂交种已备925.11万公斤,氮磷钾肥已备258.80万吨,农药、农膜分别已备1.76万吨和1.82万吨。

标签:农机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5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