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

2、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3、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4、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方位:沉着应对 攻坚克难

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

我国“一村一品”已渐成规模


  本网讯: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
一村一品已逐渐形成规模。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已经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这是本网记者从16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部经管司司长郑文凯介绍说,自从今年5月农业部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后,现已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目前,正在抓紧起草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和全国发展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为全面了解各地一村一品发展情况,农业部还将研究制定一村一品统计指标。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建立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机制,有11个省区按照本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发展一村一品的具体规划。江西、陕西、广东、福建等省还制定了扶持政策,加大对一村一品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一村一品是农业市场化、农产品商品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产物。实践证明,它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一些地方脱贫致富步伐,受到农民群众欢迎。郑文凯说,发展一村一品,有利于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将有效地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农民也将通过一村一品,在参与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中,更好地学到先进种养技能、加工技术和营销技巧。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了推动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农业部要求各地要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一村一品的产业集群。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构建支持一村一品的政策体系和资金投入机制。要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引导一村一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子。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成为龙型经济,为一村一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要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商标注册等手段,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要积极开拓市场,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通过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   13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随着中央支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国“三农”发展步入历史最好时期:农业连年丰收,农民连年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同比增长13.3%,为1995年以来最快。农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超过6%。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棉、糖、油、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稳定发展,畜牧业、渔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4年以来的连续4个中央1号文件,让9亿农民吃了定心丸。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今年达到了3917亿元。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得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的突破:

  ——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到2006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4842个,带动农户9098万户。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种植业生产基地13亿亩,带动养殖水面9570万亩,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已建立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139个,标准化示范带动面积达5亿多亩,优质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持续增加。2006年,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月平均工资水平为958元,比上年增加103元,增长12.1%,增幅比上年提高约6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7.2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难、吃药贵”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覆盖2068万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今年将使1.5亿农村中小学生家庭减负。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举措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摘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三农问题是中央非常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涉及面广,这里简单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其他农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单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今年以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得以保持,夏粮、早稻获得较好收成,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


  在增粮增收的同时,农业自身基础建设也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防旱防涝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2亿亩,占耕地面积50%。大江大河经过治理,一般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从2004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包括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争取再用5年时间,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使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几年来,全国农村一直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从2003年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13种优势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合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种养模式,制定一整套扶持措施,争取到2007年培育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从2004年起又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争取到2007年末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现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乡镇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小城镇迅速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已拥有近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还有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已初步形成多学科配套的科研体系和覆盖全国的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对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超级稻等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同时,创新、集成、推广了一批良法。如测土配方施肥,既增产,又省肥,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从今年起,我们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50个主导品种、20项主推技术,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辐射带动200万农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系统和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从近期看,今年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从长远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如何既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第二,我国农业既面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第三,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形成了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在发展方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方略,是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实施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是实行三个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理解,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农业和农村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三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少取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现在,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就是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让两亿多小规模经营农户生产的小批量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绝不能走土地归大堆的老路,而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发展行业协会。


  第二,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业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使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保证农村的稳定和谐。农村的稳定和谐,关系全国的稳定和谐。建设和谐农村,既要靠干部带头,更要靠群众参与,要建立能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民主制度,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乡镇体制改革。


  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业更加发展、农民更加富裕、农村更加和谐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信息来源:<?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50729 人民日报)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方位:沉着应对 攻坚克难

我国“三农”工作的新方位:沉着应对 攻坚克难

  沉着应对 攻坚克难
  ——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看我国“三农”工作新方位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 车玉明 董峻 王立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攻坚克难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

  会议明确提出了200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会议提出的战略部署,是基于对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发生重大深刻变化的分析判断,是基于对“三农”工作新方位的准确把握。

  粮食安全:头等大事必须确保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战胜了洪涝、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在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2004年到2007年,粮食生产成功实现连续4年总量增加,扭转了前些年面积下滑、总产下降、单产徘徊的局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在连续4年丰收之后,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难度加大,确保粮食安全的压力加大:

  ——耕地日趋减少。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与10年前相比,我国耕地减少1.24亿亩。与此同时,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

  ——自然灾害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明显增多,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防治压力加大。1月到9月我国因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损失达890亿斤。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的2亿多农民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外出务工农民兼营农业,劳动时间投入不足,经营比较粗放,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生一定影响。

  ——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农业部统计,2005年以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成本每年都以6%到8%的速度增长。

  ——政策性激励因素在减弱。随着农资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政策性补贴对种粮农民的激励作用有所减弱。一些双季稻产区已经出现了“双改单”现象。

  ——国际粮价持续上涨。全球油价上升刺激了粮食的能源利用,全球粮食库存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全球有37个国家面临粮食危机,缺粮国用于进口粮食的开支今年将比去年增加25%。

  主要依靠自身来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13亿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始终长鸣。

  强化基础:农业现代化的瓶颈亟待突破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增产增效取得重大成绩,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难得的好局面,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重要支撑。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矛盾:

  ——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受人均耕地、水资源数量等自然资源制约,继续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实现连续四年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

  ——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整农产品进口难度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依存度上升,国际粮食和石油价格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力加大。

  这一切都表明,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和瓶颈。

  我国农业基础脆弱,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均等服务:农村民生急需更多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在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实质性动作,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任务繁重:

  ——城乡发展差距依然明显。2001年至200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9:1扩大到3.3:1。其中,甘肃省从3.44:1扩大到4.18:1;贵州省从3.73:1扩大到4.59:1。

  ——农村金融服务明显滞后。2006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为1.32万亿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86%。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

  ——农民外出就业保障仍然不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工在住房、职业安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方面仍急需更多的帮助。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仍然不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把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农村,加快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差距,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会议还提出,要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和管理制度。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成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要求,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标签:农业   发展   我国   农村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