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

2、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

3、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4、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

2022年,上海市共对415个农机补贴产品不予归档

近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办公室通报了上海市2022年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不予归档的情况。

其中显示,在第一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中,141个产品因承诺书版本不符、漏填信息、错填参数等填报不规范导致投档材料不齐全不予归档。

在二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中,22个产品因承诺书版本不符、缺信息、缺参数等填报不规范导致投档材料不齐全不予归档。

在第三批农机购置补贴产品中,249个产品因承诺书有误、缺信息、缺参数、缺材料等填报不规范导致投档材料不齐全不予归档。3个产品不在上海市补贴范围,按要求取消该3个产品在上海市的补贴投档资格。

上海市2022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产品(国家补贴范围)信息表(不予归档).xlsx

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

2022年,拖拉机行业洗牌的4种力量!

国内拖拉机行业经过了20年的野蛮疯狂生长,以30万台的年需求量,居然出现了220多家生产企业,这可能是历史上所有的拖拉机企业数量总和。

在有限的市场里,出现了超量的企业,在没有增量的市场里,不断的有新企业进入,狼多肉少的背景下,国内拖拉机行业的洗牌不可避免。

推动行业变革的力量早有端倪,2021年已经开始洗牌,2022年必将是加速洗牌的一年。

笔者认为推动拖拉机行业洗牌的有以下4种力量:政策、技术、实力和资本。在这4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拖拉机行业的洗牌速度会加快。

一、政策洗牌

补贴政策是农机行业的最大自变量,企业都在围绕着补贴政策转。

2022年,对拖拉机行业影响最大的仍是补贴政策。但与以往相比,2022年的政策利好的因素有限,相反利空比比皆是。

度过风云激荡的17年,拖拉机的政策红利所剩无几,整体看2022年拖拉机的补贴政策有以下几点利空。

一是调低补贴比例。《2021—2023年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逐步降低区域内保有量明显过多、技术相对落后的轮式拖拉机等机具品目的补贴额,到2023年将其补贴额测算比例降低至15%及以下,并将部分低价值的机具退出补贴范围。

其实补贴比例调低并不是最大利空,单机实际补贴额降低才是杀伤力最大的。与此前补贴政策相比,各功率段拖拉机产品单机补贴限额整体均有所下降,其中 200 马力及以上四轮驱动拖拉机的单机补贴限额下降幅度达到 51%。

二是对“K值”的强要求。K值,即拖拉机最小使用质量与功率的比值。K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能判断1台拖拉机的质量水平和机制的强度。从理论上说,较大的K值表明拖拉机有较高的质量和较好的耐用性。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大马拉小车”等恶性竞争。

2022年,将会继续严格控制拖拉机K值。在K值之下,企业的竞争回归于成本,没有规模化、总成本优势的小品牌加速死亡。

从补贴政策层面看,2022年将是拖拉机产业的滑铁卢。政策虽然是一视同仁,但是对小品牌更不利。

二、技术洗牌

如果能在技术处于绝对领先位势,企业就相对安全。

上一轮的竞争,比拼的是机会和利用补贴政策的能力,以及成本控制能力。但是,随着政策的优化、机会的减少和成本空间压缩,国内拖拉机行业必将迎来技术洗牌和技术立身时代。

可以预见的技术手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一是排放标准升级。也就是非道路国四的实施,2022年12月1日是非道路国四正式切换的时点。标准实施的第一年,将是大量品牌退出的元年。

二是传动技术的升级。动力换向、动力换挡、CVT无级变速真正的批量化、产业化之后,制造成本将快速降低,大量没有技术储备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品牌会退出,技术的洗牌是“降维打击”。

三是信息化手段助推拖拉机整机技术升级。以自动控制、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结合动力换挡、CVT无级变速技术,拖拉机不再是硬件的比拼,而是信息化技术、软件控制系统和智能化技术的比拼。

这是更高维度的技术洗牌。只有拥有雄厚实力的头部企业和掌握智能化技术的企业才能完成。

三、实力洗牌

随着行业进入存量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比拼已经由机会、政策、速度、效率等层面的比拼转向综合实力的比拼。

2021年,国内农机行业,尤其是拖拉机行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拖东方红、潍柴雷沃、东风农机等大企业市场占有率在迅速提高。反观200多家中小企业日子则非常难过,不少的企业退出了市场,有一些转向打捆机、畜牧机械等新热点。

2022年,这一趋势将会延续,潍柴雷沃将是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沃得要冲刺IPO,一拖也将会有更加积极的市场表现。

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只会促进大企业更好更快的成长。竞争升级之后,跟不上节奏的品牌将会变成炮灰。

四、资本洗牌

最高层面的竞争是资本竞争,最有效的洗牌是资本洗牌。

国内拖拉机行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洗牌,只有强大资本介入,实力派才能一统江湖,新的江湖霸主一定是背后资本实力最强大。

目前,拖拉机行业资本战已经打响,挑起战火的是潍柴雷沃。自从潍柴雷沃入主农机行业之后,拖拉机行业稳定的竞争格局被颠覆,潍柴雷沃成为行业最不稳定的因素。

潍柴入主雷沃之后,新成立的潍柴雷沃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战略:聚焦高端农业装备,打造世界一流的农业装备集团,2025年前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进入全球行业第一梯队。

潍柴打破了拖拉机行业的平衡,同时也点燃了农机行业的资本大战,潍柴雷沃背后有潍柴动力,而一拖东方红背后是国机集团和A股、H股两地上市公司,沃得正在奋力冲刺创业板IPO。

此外,行业内还有中联重科、柳工、碧桂园等“资本+跨界大佬”,农机行业的资本洗牌大战一触即发。

资本洗牌是最高层次的洗牌,但有资本介入的行业洗牌会更加残酷。

结论

国内拖拉机行业期盼洗牌期快点到来,目前条件已经成熟,行业将会经历政策、技术、资本、实力多方力量推动的洗牌,无论是行业内企业,抑或是跨国公司,能笑到最后的一家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实力派。

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抗风险,地力提升1—2个等级

“旱能浇、涝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突突突……”拖拉机在稻田里来回行驶,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田间一片忙碌。低洼地段的农田里,村民正用水泵排水;被冲掉庄稼的农田里,村民忙着进行补种。

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左手托着秧盘,右手熟练地拨弄着秧苗,一束束秧苗划着弧线从手中飞出,稳稳当当地“站”在田里,“早上5点就起来补插晚稻了,要把洪灾损失补回来!”

这些天,江西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逐步退水,达到耕种要求,农业部门紧急调拨种子,组织农民灾后恢复生产,抢抓晴好天气栽插晚稻,截至7月23日全省已栽插1393.5万亩。

今年6月以来,降雨频繁,李炳如承包的160多亩稻田,受灾面积达到105亩。“多亏有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说起刚退去的洪水,李炳如心有余悸。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李炳如说,经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里沟渠四通八达,排水能力大大增强。“这次洪涝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到一天水全排干了。如今旱能浇、涝能排,大田有了抗风险能力,咱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大水无大灾,靠的就是基础设施。”新市村党支部书记李园如说,这次全村有1000亩农田受灾,但高产改造后的农田,排水及时。县里启用农田维护专项资金,被冲损的田埂、田块快速修复,政府还免费提供秧苗、化肥,目前受灾农田已基本补种完毕,秧苗长势不错。望着身后逐渐泛青的晚稻禾苗,李炳如坚定地说:“接下来,一定要加把劲,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粮食产能,又能提升抗灾能力,这次洪涝灾害,不少南方地区的高标准农田经受住了考验。”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介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能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0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稳住了高标准农田,就能稳住国家粮食产能的大头。”陈章全说,高标准农田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全国可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可以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给土地‘减肥’提质,好地才有好收成”

走进山东莱西市姜山镇怡禾家庭农场,满地是碎碎的小麦秸秆,双脚像踩在地毯上,新播的玉米使劲往上蹿,随手抓起一把土,黑色疏松。“这土都能养花了,前不久播玉米时,蚯蚓随处可见,真肥啊!” 农场主王志涛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530多公斤,其中10亩高产示范田更是创下市里的单产纪录——806.2公斤!

王志涛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养了380头奶牛,种了1500亩地,年产小麦120多万斤、玉米130多万斤。“租地种粮,真是误打误撞!”王志涛说,300多头奶牛饲料量惊人,全株玉米需要将近1000亩,跟一家一户村民购买,经常凑不齐,为解决饲料难题,他决定流转土地种玉米。

没想到,刚上手就遇到了难题。“不少流转的土地土壤板结、土质差,好不容易种上了玉米,又赶上了秋涝,排水不畅,水积到小腿深。”王志涛说。

好地才有好收成。王志涛向农业部门求助,莱西市农机局技术人员帮他制定了土壤改良方案:农机深松整地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蓄水保墒,还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下扎,把牛粪做成有机肥,每年拉1000多吨用来肥田。

几年下来,王志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给土地“减肥”提质,每亩少施化肥20多公斤,有机质达到3%以上;土壤由板结状变成团粒结构,作物出苗更整齐了;粮食产量翻着花儿往上增,小麦亩产从2010年的150—2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30多公斤。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陈章全说,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必须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藏粮于地,提升地力,才能保障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上。”陈章全说,全国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约300亿元,实施面积超过3亿亩次,全国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绿色田野种出放心粮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

吉林省榆树市桂家村增益农机合作社的田里,玉米明显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有啥秘诀?

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黑土地正在恢复元气!”合作社将秸秆、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风吹雨淋,慢慢腐烂入土,成为有机质,而且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土地出现退化。数据显示,榆树市耕地开垦之初有机质含量在3%—6%之间,黑土层厚度在50—100厘米左右,前几年,有机质含量仅为2.5%,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介绍,秸秆全覆盖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另外,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已坚持16个年头,面积已达300多万亩,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保护了黑土地的地力。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马占有说,靠着秸秆还田,每公顷土地化肥减量100公斤,合作社每年节省几十万元;测土配方施肥,每公顷少用化肥100公斤,却能增产200公斤,每年可节支增收16.5万元。

“解决黑土变瘦、变薄、变硬问题,财政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陈章全说,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015—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31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投入近60亿元,“黑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健康和绿色。”

一片片田野“变绿”,种出更多放心粮。“鸭儿肥,新米香,稻花香里有丰年。”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稻田里,成群的鸭子正在找虫子吃。“鸭子找到害虫吃,鸭稻共生,两全其美。”徐禹庆说,在种植多年鸭田稻的基础上,今年合作社新尝试种了100亩的蟹田稻。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更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要想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必须加强水土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

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徐禹庆的稻田鸭再过三个月就能上市,40块钱一只还要排队订购。不用农药、化肥,种出的有机大米口感非常好,注册 “鸭寨村”商标后,一斤卖十几元,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徐禹庆计划继续把大米品牌做响,让农田变花园,让生产基地变景区,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重新打量这片土地。

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高标准农田抗风险,地力提升1—2个等级

“旱能浇、涝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突突突……”拖拉机在稻田里来回行驶,江西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村田间一片忙碌。低洼地段的农田里,村民正用水泵排水;被冲掉庄稼的农田里,村民忙着进行补种。

新市村种粮大户李炳如左手托着秧盘,右手熟练地拨弄着秧苗,一束束秧苗划着弧线从手中飞出,稳稳当当地“站”在田里,“早上5点就起来补插晚稻了,要把洪灾损失补回来!”

这些天,江西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农田逐步退水,达到耕种要求,农业部门紧急调拨种子,组织农民灾后恢复生产,抢抓晴好天气栽插晚稻,截至7月23日全省已栽插1393.5万亩。

今年6月以来,降雨频繁,李炳如承包的160多亩稻田,受灾面积达到105亩。“多亏有了高标准农田,排水及时,否则就要绝收了。”说起刚退去的洪水,李炳如心有余悸。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李炳如说,经过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里沟渠四通八达,排水能力大大增强。“这次洪涝来得快,走得也快,不到一天水全排干了。如今旱能浇、涝能排,大田有了抗风险能力,咱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大水无大灾,靠的就是基础设施。”新市村党支部书记李园如说,这次全村有1000亩农田受灾,但高产改造后的农田,排水及时。县里启用农田维护专项资金,被冲损的田埂、田块快速修复,政府还免费提供秧苗、化肥,目前受灾农田已基本补种完毕,秧苗长势不错。望着身后逐渐泛青的晚稻禾苗,李炳如坚定地说:“接下来,一定要加把劲,争取秋粮有个好收成!”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能提高粮食产能,又能提升抗灾能力,这次洪涝灾害,不少南方地区的高标准农田经受住了考验。”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陈章全介绍,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一般能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提高10%—20%,亩均粮食产量提高约100公斤。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粮食产能稳定性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稳住了高标准农田,就能稳住国家粮食产能的大头。”陈章全说,高标准农田能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家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到今年底全国可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将建成10亿亩,可以稳定保障粮食产能在1万亿斤以上,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给土地‘减肥’提质,好地才有好收成”

走进山东莱西市姜山镇怡禾家庭农场,满地是碎碎的小麦秸秆,双脚像踩在地毯上,新播的玉米使劲往上蹿,随手抓起一把土,黑色疏松。“这土都能养花了,前不久播玉米时,蚯蚓随处可见,真肥啊!”?农场主王志涛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今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530多公斤,其中10亩高产示范田更是创下市里的单产纪录——806.2公斤!

王志涛介绍,他的家庭农场养了380头奶牛,种了1500亩地,年产小麦120多万斤、玉米130多万斤。“租地种粮,真是误打误撞!”王志涛说,300多头奶牛饲料量惊人,全株玉米需要将近1000亩,跟一家一户村民购买,经常凑不齐,为解决饲料难题,他决定流转土地种玉米。

没想到,刚上手就遇到了难题。“不少流转的土地土壤板结、土质差,好不容易种上了玉米,又赶上了秋涝,排水不畅,水积到小腿深。”王志涛说。

好地才有好收成。王志涛向农业部门求助,莱西市农机局技术人员帮他制定了土壤改良方案:农机深松整地2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蓄水保墒,还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下扎,把牛粪做成有机肥,每年拉1000多吨用来肥田。

几年下来,王志涛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给土地“减肥”提质,每亩少施化肥20多公斤,有机质达到3%以上;土壤由板结状变成团粒结构,作物出苗更整齐了;粮食产量翻着花儿往上增,小麦亩产从2010年的150—2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530多公斤。

“耕地质量事关粮食产能。”陈章全说,人多地少的国情使我国的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必须加强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

“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藏粮于地,提升地力,才能保障任何时候都产得出、供得上。”陈章全说,全国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2015年至今,累计投入约300亿元,实施面积超过3亿亩次,全国耕地质量稳中有升。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绿色田野种出放心粮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

吉林省榆树市桂家村增益农机合作社的田里,玉米明显比周围的高出一大截。有啥秘诀?

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黑土地正在恢复元气!”合作社将秸秆、残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风吹雨淋,慢慢腐烂入土,成为有机质,而且还能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土地出现退化。数据显示,榆树市耕地开垦之初有机质含量在3%—6%之间,黑土层厚度在50—100厘米左右,前几年,有机质含量仅为2.5%,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

“黑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介绍,秸秆全覆盖5年后,土壤有机质可增加20%;另外,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已坚持16个年头,面积已达300多万亩,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保护了黑土地的地力。

“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生态账、长久账!”马占有说,靠着秸秆还田,每公顷土地化肥减量100公斤,合作社每年节省几十万元;测土配方施肥,每公顷少用化肥100公斤,却能增产200公斤,每年可节支增收16.5万元。

“解决黑土变瘦、变薄、变硬问题,财政持续投入真金白银。”陈章全说,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2015—2019年中央财政投入31亿元专项资金,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等投入近60亿元,“黑土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健康和绿色。”

一片片田野“变绿”,种出更多放心粮。“鸭儿肥,新米香,稻花香里有丰年。”在榆树市保寿镇民悦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稻田里,成群的鸭子正在找虫子吃。“鸭子找到害虫吃,鸭稻共生,两全其美。”徐禹庆说,在种植多年鸭田稻的基础上,今年合作社新尝试种了100亩的蟹田稻。

“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让粮食丰收更可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要想提供更多高品质农产品,让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健康”,必须加强水土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土地持续“减肥”“节药”,补充“营养”。

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徐禹庆的稻田鸭再过三个月就能上市,40块钱一只还要排队订购。不用农药、化肥,种出的有机大米口感非常好,注册?“鸭寨村”商标后,一斤卖十几元,一公顷有机稻田的收益要比普通稻田高出4万多元。徐禹庆计划继续把大米品牌做响,让农田变花园,让生产基地变景区,吸引更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乡,重新打量这片土地。

标签:农田   拖拉机   行业   补贴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