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

2、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

3、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4、我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智能化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一线

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

我国农机行业迈向大型高端智能化

  今年上半年,国产农机具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国产拖拉机在转型升级方面亮点频出。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截至5月底,骨干企业拖拉机总产量下滑11.59%,而130马力以上拖拉机产量出现较大增幅。国三排放标准升级、200马力动力换挡拖拉机批量投放市场、4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研发成功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国产拖拉机向大型高端智能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也标志着国产农用拖拉机进入绿色环保的“自动挡”时代。

1.jpg 

  三大技术助推升级
  今年农机行业的头等大事无疑是国三农机产品的推广应用。近日,在安徽阜阳召开的“2016国三农机产品推广应用活动”上,中国一拖展出的10台国三大马力拖拉机表现抢眼。“农机排放标准升级是世界趋势,也是我国农机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国三标准不是农机发展的终极目标,未来还会实施国四甚至更高排放标准。”中国一拖副总经理王克俊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动力换挡技术被称为拖拉机中的“自动挡”,是一次技术革命。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介绍,动力换挡技术大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操作难度和劳动强度,减少了油耗。目前动力换挡拖拉机在我国已实现批量化生产,与常规机型相比,作业效率提升了40%,平均节能30%。
  在近日北京举办的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中国一拖的400马力无级变速重型轮式拖拉机亮相,代表了当前国产拖拉机的最高技术水平,特别适用于大型农场的耕、耙、复式作业等重负荷作业,但实现产业化生产还需要3至5年时间。
  王克俊认为,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代表着拖拉机技术发展的方向,动力换挡拖拉机是当前全球拖拉机主打产品,未来无级变速拖拉机将逐渐取代动力换挡拖拉机成为领导性产品。动力换挡拖拉机批量生产和无级变速拖拉机研发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加速了我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将会带动一批国内农机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
  培育高端农机市场
  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是当前我国拖拉机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王克俊认为,未来国产拖拉机的发展趋势是:动力由机械换挡向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方向发展,排放向国三、国四甚至更高标准升级,控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不过,高端拖拉机市场的形成尚需时日,有待于农村改革、农业精细化的发展逐渐把市场打开。
  受市场需求不足、农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国产拖拉机行业增速下滑,但是大马力拖拉机市场表现不俗。今年上半年,130至140马力段拖拉机产量上升57%以上,150马力以上拖拉机产量也出现较大增幅。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作业需求不断增长,国产高端拖拉机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动力换挡拖拉机比同类型普通拖拉机高出10万元左右,影响农民购买意愿。农机推广部门和用户希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能够向国产动力换挡拖拉机倾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农机制造企业普遍担心高端大马力拖拉机能否被用户接受。安徽阜阳市颍州区振宏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刘怀红说,以前听说国三拖拉机对油品质量要求高、服务难度大、配件难买、销售价格高,他们顾虑挺大。今年合作社购买了几台国三大马力拖拉机,作业效率高,干活更轻松,维修也更方便。以前农机出故障主要靠经验检测,国三拖拉机可以进行智能化检测和远程诊断,准确找到故障点。他表示,今年还打算购买几台国三大马力拖拉机。
  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在发达国家已是非常成熟的主流产品,我国与其差距至少在10年以上。国产高端拖拉机研发制造技术进步明显,但是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配套还很落后,还没有掌握变速箱的设计、制造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技术,尚需要依赖国外。
  专家认为,要缩短差距,需要国内拖拉机制造企业勇敢地走出去,通过国际化运营整合全球农机资源,在欧美日等农机制造业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利用成熟技术进行集成创新,突破高端智能拖拉机研发制造技术的瓶颈障碍。
  中国一拖是最早“走出去”的典型。2011年,中国一拖收购了意大利ARGO集团旗下一家法国工厂,并设立了研发中心。2013年9月,一拖生产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下线,终结了国际巨头的垄断。目前中国一拖的动力换挡技术已经应用到了80至400马力拖拉机。继一拖之后,雷沃重工、中联重机等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也纷纷走出去。中联重机2014年发布的动力换挡拖拉机,整合了北美、欧洲研发资源;雷沃重工今年推出的雷沃阿波斯动力换挡拖拉机,采用了欧洲最新设计的电子控制系统。
  “在利用国外成熟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推进国内动力换挡拖拉机和无级变速拖拉机整个制造体系的升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农机制造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研发制造能力,在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宁学贵说。
?

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

我国农机行业,产业进步可喜,短板仍未补齐

  10月底,素有“亚洲第一”称号的“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一落下帷幕,11月上旬,仅次于德国汉诺威展“全球第二”的“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在博洛尼亚如期举行,作为全球农机行业的两大盛会,吸引着世界各地农机专业人士关注的目光。

  大型展会一直素有产业发展“风向标”的美誉,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以不同角度去审视,透过不同类型的展会看国内农机产业,每次都能获得崭新的感悟。

?

?

  一、进步:国内农机行业进入新阶段

  按照行业规律,国内农机展会最能直接地反映出行业进步情况,展会上所展出的产品足以证明各企业“拔高”后的水平。在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1900余家参展企业携各自精品参展,共同打造了一场农机产业的“饕餮盛宴”,侧重于国内企业参展情况而言,有几点进步值得记录。

  01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

  在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参展产品涵盖了各种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各类拖拉机、收获机、耕整、播种、施肥等机械,而且在饲料作物收获、处理、加工、饲养机械,脱粒、清选、干燥、仓储、温室大棚机械,运输、装卸、道路作业机械,水泵、喷灌机械,碾米、磨粉、榨油等机械领域,品类丰富,与此同时,农用航空、数字加工、智能系统等运用得以充分体现,农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足以证明,我国在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全面机械化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进步。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达到66%以上,全国农机总动力接近10亿千瓦,亩均动力约为0.38千瓦,农作物全程机械作业程度提升有力地推进了农业进步;在全面机械化环节,小众新兴品类不断涌现,不少产品迅速升温,炙手可热,诸如畜牧机械、秸秆加工机械、植保无人机、甘蔗收获机械、采棉机等,都伴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而实现了突破式发展。

  02传统产品性能升级加快

  纵观当下国内农机市场,轮式小麦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履带式水稻收获机、大中拖、中小型耕整地机械、播种机等传统农机产品性能日趋稳定,并逐年升级,同时,品牌效应已经得以彰显,外观、结构、服务等个性化识别基本形成。走进国内农机展会的会场,行业领先品牌的广告牌、指引牌格外醒目,撑起整个展会门面的仍然以传统产品为主,经历了不断技术改进、工业设计升级、逐步趋向大型化的传统产品见证着国内农机制造的进步过程。众所周知,今年玉米收获机以两位数的市场销量增长,成为了传统品类下滑通道中的唯一亮点,中小型产品整体性能、作业效率、结构设计等环节都逐步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籽粒机、鲜食玉米等新机型也在逐步改进、创新,在巩固成熟产品的同时,衍生出更多崭新形态。再如,200马力以下大中拖产品,目前国内制造的成熟度逐年提高,不管是一线品牌还是二三线品牌,都在不同区域建立了专属市场区域,赢得了不同用户的认可。

  03新兴品类有益尝试

  参加完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我们必定会感受到一点与往届展会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参展的小众品类在增加,比如花生联合收获机、土壤火焰杀虫机、板栗脱苞机、韭菜收获机、可播种覆土的三七精量播种机、多臂救援机器人、半喂入洋葱收获机等等,这些原来鲜有耳闻的小众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了出来,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自2015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来,农机市场销售结构也随之由传统品类向小众农机品类过渡,国内农机市场正在逐步进入“小众市场”的新时代,也正是这些不断进入农业作业的新兴品类,最能够印证农机人的创新精神,我们也相信,只要有作业需求,就有对应的机械产品,农机人追求进步的脚步会一直向前。

  04工业设计、科技创新、AI智能提速

  近年来,工业设计逐步被国内农机制造领域所关注,尤其是产品外观设计,已经达到全球一流水平,不管是国内展会还是国外展会,中国农机产品的外观比其他国家农机产品毫不逊色,与此同时,国内农机在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机器人、数字化控制系统、植保无人机等领域进展迅速,每次展会,丰富多彩的科技产品演示、展示、信息发布等,绝对称得上亮点之一,在科技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机与科技的融合愈加迸发出鲜活的时代感,焕发出可持续进步的活力。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针对“先进农机装备”领域明确指出,要聚焦核心竞争力提升,突破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技术、技术可靠性与价值工程开发技术、关键零部件标准验证技术、传感与控制技术、动力机械智能化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农业机械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等,由此可见,中国农机智能化进程正在不断提速。

  整体来看,国内农机行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传统品类产品全面升级,增速放缓;新兴小众品类迅速兴起,体量逐步增大;与此同时,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接近70%的门槛,转型调整、刚性需求满足成为市场运行的主要特征,技术突破、工艺创新、产品升级和短板补齐正在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

  二、不足:产品、品牌、核心资源等短板突出

  不管是“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还是“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国内农机产业的短板和不足,甚至于某些技术、某些产品、某些部件还存在国产化空白,我们必须客观面对。

  01供需不匹配仍突出

  在“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上,国内参展企业展品在大型化、高端化产品领域仍处于绝对劣势,比如400马力超大拖拉机、大型综合耕整地设备、大型青贮机、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等等,都是全球农机巨头们的天下,国产品牌无一可望其项背。不仅如此,在中小型产品上,国产品牌在诸多领域也是技不如人,如水田作业半喂入水稻机、高速插秧机等等,日韩产品胜出我们一大筹。具体到市场实际来看,国内东北农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大型农场、大型合作社所用大型农机设备绝大多数均来自进口,国内产品要么没有量产,要么可靠性严重不足,而反观中低端农机产品,国内制造却扎堆重复投入,出现严重的供给过剩,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恶性竞争频发。有效解决国内农机需求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技术突破、创新发展上,国内农机人依然任重道远。

  02品牌建设参差不齐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农机企业超过2500家,多数企业处于中小型规模,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以参加“2018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的统计数据而言,参展企业数量1900家,固然以国内企业为主,但其中不乏全球一线品牌;反观 “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 有1950多家企业参展,其中参展的中国企业140余家。应该讲,国内农机品牌集中度、知名度等环节仍显不足。单纯就全球农机产业规模而言,我国农机体量2012年已经达到全球第一,但是从产品竞争力而言,我们仍然集中在中低端;从品牌建设环节看,品牌分散、资源重复投入等弊端仍存,且规模不成体系,各自为政。据资料显示,全球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久保田与克拉斯,前三家企业2015年收入总额与我国当时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中国市场是这些企业的主要贸易对象之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相形之下,国内农机行业在品牌建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整合等环节仍需快速跟进与整合发展。

  03核心技术工艺差距大

  据相关机构报道,在“2018意大利EIMA农机展”上,出现了两个打趣的现象,一个是众多老外们开始制止中国参展人员“猛拍产品照片”;另一个现象是展会前两天,中国馆内人气不旺,展品不足以吸引参展观众的目光,展区内冷清至极。绝非贬义,也绝非看高谁、看低谁,这其中折射出几个关注点,首先,国内农机人学习精神可嘉,有着向领先产品看齐的学习劲头儿;其次,说明我们与全球一线品牌的差距还不小,竞争优势不足,被关注程度不够;再者,从另一个侧面讲,国外品牌对国内农机企业模仿、跟随、创新的做法有所忌惮。国内农机与全球一流农机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而且在某些领域加工工艺水平也严重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体现在产品的可靠性不足上,这就造成了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诸如国内农机在CVT无级变速系统、全时驱动技术、悬浮底盘技术、青贮揉丝技术等存在短板,同时众多机械液压部件、高端离合器及采棉机的采棉指、打结器等。纵观全球所有产业发展历程,后来者向领先者学习是必经之路,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抄袭、模仿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变”,怕的是不创新,因此,直面落后现状,中国农机追赶先进水平的创新之路仍然坎坷而艰辛,农机人奋起直追的脚步应该更踏实、更迅速、更有后劲儿,国内农机制造实现自我超越必将指日可待。

  一叶知秋,一斑窥豹,以点见面难以一概而全,凡是观察与感悟都有局限性,在产业现状评估和提升上,农机人向来不缺少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相信,中国农机制造不甘于落后也不会落后,发扬优势,弥补短板,不经太久,在创新升级引领下的中国农机将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全球竞争的舞台上,助力全球农业生产,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我国农机装备发展历程回顾及展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机装备发展有什么变化?笔者一直试图打开尘封的四十年记忆,回顾悠久的历史,但是一时又两眼茫茫,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很遥远,又好像都发生在昨天,下面就以自己的成长历程为线索,以自己所见到的农机化装备(机具)为载体,谈谈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对未来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1 改革开放前农耕时期的农机具发展(  -1978年)

上世纪70年代,我家住在革命根据地——地处黄土高坡的陕西省澄城县。现在想起来,跟全国大多地方相比,我们那个小山村是个不错的地方,至少在山上还可以找到野菜或者野果子吃,或者说不会出现饿死人的问题。

但是,由于受到当地资源与经济基础的制约,全庄子的人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又由于当地属于沟壑纵横的小山村,所以一直处于有山缺水难绿化的状态,严重时从井里打水(都是从井里打水吃)可能出现空桶来回转的尴尬局面。

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成了解决保障生活、乃至生命的核心任务。

为解决农业用水的问题,一到冬季农闲时,生产队就动员全村劳动力,开展平整土地兴水利的活动。即为了防止下雨季节出现雨水沿着山坡无效流失问题的出现,将山坡修建成层层平台的梯田,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了增强梯田周边抗水冲刷的能力,农民需要用椽子筑界,杵子夯实,形成坚实的土埂(即当地人所说的“埝”)。有时候为了强化结构,还会在其中添加柳条,以增强其抗拉能力。这个工作被我们当地人称作“折壕修埝”或者“椽帮埝”,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兴修水利建梯田

当然小时候不懂什么农业机械,现在想起来可能这些椽子、杵子、甚至打水辘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农业机械。当然,在这个年代,说起比较先进的农机具,可能要数能够提高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的耩子,在陕西方言中俗称“耧”,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耩子结构示意图

2 改革开放初期农机具的发展(1978-1988年)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农业生产模式等因素制约,使得我国一直处于温饱线挣扎的状态。为了彻底解决国人的温饱问题,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的召开,我国全面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农业上也开始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也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并很快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

在此过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我们村忽然开来了一台手扶拖拉机,直接吸引了全村老少爷们的眼球,全村人围着那台拖拉机议论纷纷,久久不愿散去,心中充满了万分好奇,更充满了万分狐疑?这个不吃草的“铁牛”到底能干什么呢?这台铁牛真的比我们的耕牛作用大?它能像农家牛一样听懂人话吗?

随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的运转,终于揭开了拖拉机在农村广泛运用的新天地。后来,由于手扶拖拉机操纵性和动力问题的制约,加之改革开放春风带来的技术革新,手扶拖拉机逐渐被小四轮拖拉机所取代,并由此形成了以拖拉机为动力中心的多种机具配套的作业系统,如图3所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而且将拖拉机的有效利用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图3 以拖拉机为动力中心的配套机具

1984年,四平收割机厂又引进了德国生产E514收割机,并先后生产出SE514和4LZ-5型小麦收割机。但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水平、农田状况、市场效益、制造质量等因素的制约,推广过程尤为困难。但是由此也掀开了小麦全程机械化技术研发的征程。

特别是代表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小麦机械化收获技术,更是激发了全国很多科研人员和学者的兴趣。事实上,虽然收割机在那个年代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我国由于农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开发水平跟国际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所以国内专家开始将结构复杂的小麦收获机进行分解,形成了各个击破的技术攻关模式,分别开发了当时独具一格的割晒机(如图4所示)、结合传统技术的脱粒机、用拖拉机驱动的扬场机等,为实现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在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结构较为复杂的收获机进行研发。如1981年国家引进了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生产的1000系列收割机,并由佳木斯收割机厂、开封收割机厂等共同研发生产。其割幅达3.6-5.3m,喂入量达5-7kg/s,发动机功率92-117kW,脱粒方式采用纹杆切流脱粒结构,风筛组合式清选结构,甚至还配备了如粮食满仓检测的电子监控装置,可以完成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收获。


图4 小麦割晒机

3 改革开放中期的农业机械装备(1988-1998年)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西北农业大学祝永昌教授研发的飞龙0.75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这台收割机的成功,带来了小麦收获环节“机器代替人、告别三弯腰”的时代。当然一旦技术突破,就形成了机器遍地开花的成果,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随着小麦收获机关键环节技术难度的破解,加上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的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开始出现万元户),市场呼吁作业效率更高、功能更加强大的小麦联合收获机的出现。

所以在这一时期,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两种收割机:一种将割台、脱粒、输送装置集成在拖拉机(因为我国农村拖拉机保有量很大)上的背负式小麦收割机;一种是集多功能于一身的自走式小麦联合收获机。

而自走式小麦收获机的代表机型是中国收获机总公司于1992年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疆-2联合收割机,其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新疆-2小麦联合收割机

该机作业幅宽为2m,喂入量为2kg/s,发动机功率为36.75kW。该机型的出现,对我国收割机后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也引领了小麦收获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我国收割机机械工业的基础,促使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麦收获机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制约小麦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环节——机械化收获问题,为我国小麦收获机械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当然,其他农业机械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1998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但是此时出现了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一台数万元的小麦收获机,每年作业时间只有短短的半个月左右,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农民来说,购机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充分发挥小麦收获机的使用效率?1996年,农业部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小麦种植非常广泛,且不同区域收获期各不相同的特点,首次在河南省组织了“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现场会,北方11个省的2.3万台联合收割机参加了当年的跨区机收作业。从此跨区机收成为龙口夺粮的主要手段,有效延长了小麦联合收获机的年利用率,增加了机手的收入水平,缩短了购机成本的收回期限。

在此期间,我国农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农机企业诞生,那就是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的龙头企业——雷沃重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福田雷沃重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

他们采用高位切入的方式,在高质量、低成本和全球化的战略指导下,在工程机械、车辆、发动机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国内外收获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创建了农业装备事业部,并在收获机市场很快占据了领先优势。

当然,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广大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下,其他相比收获机结构较为简单,也都先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4 改革开放中期农机装备发展的黄金时期(1998-2008年)

如上所言,随着福田雷沃重工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军突起,给本来就竞争激烈的收获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由于他们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很快就在小麦收获机市场占据了较大优势,甚至一度市场占有份额达到70%-80%左右。从此,“雷沃谷神”就成为我国小麦收获机行业的名牌产品。

在此情况下,为了寻求农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犹如猎隼一样,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玉米收获机方面。

在该方面,山东省借鉴小麦收获机成功普及的开发模式,首先从乌克兰引进了KCKY-6型玉米收获机,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玉米收获机,也促使我们这些人第一次现场看见了作业中的玉米收获机,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但遗憾的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机型当时都未能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伴随着小麦收获机机械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以及国内小麦收获机装备的普及,使国内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很快达到了70%-8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们的开发技术、制造工艺、材料等因素制约,加之山东省玉米一直属于一年两熟生产模式,所以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较高(如我们2010年在山东省莱西县收获玉米,其籽粒含水率达到35%左右),难以实现籽粒直收作业。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国内学者将玉米收获机按照收获工艺将其分解为摘穗机、果穗剥皮机、玉米脱粒机等,如图6所示,有效实现了技术难点的各个击破,市场上也出现了与分段收获农艺配套的玉米收获作业装备。


图6 以收获玉米为中心多环节配套机型

随着这些农机装备技术的突破和熟化,大约在2005年左右,国内从我国农村拖拉机保有量比较大的实际出发,将玉米割台挂接在拖拉机前部,在后部挂接一个收集箱,中间用刮板式输送器连接起来,形成了我国独有的背负式(亦叫悬挂式)玉米收获机。当然,也有如当时的金亿、雷沃、巨明等企业开发了自走式摘穗收集机,由此也促使玉米机械化收获装备开始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接着,国内实力较强的农机骨干企业在实现自走式收获果穗的基础上,又研发了带有剥皮装置的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大大加快了我国玉米收获机的普及推广。

但是相对而言,由于东北地区玉米种植范围更广,地形相对连片平坦,便于玉米收获的机械化作业。所以,东北三省玉米收获装备代表了国内玉米收获机的水平,东三省也成为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最高的地区。

5 农机装备再创辉煌的新机遇时期(2008-2018年)

随着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成熟和产品普及,我国农机市场开始走向快车道,市场催生了系列化收获机的发展,如2、3、4行等玉米收获机。按照功能来分,先后出现了玉米摘穗-剥皮收获机、玉米收获还田机、穗茎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秸秆铺放型玉米收获机、秸秆打捆式玉米收获机等多种形式,分别满足了不同区域的市场需求。

按照行走方式来分,主要出现了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互换割台式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等。整个收获机市场在2014年之前都处于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当然,这也与国家2004年开展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扶持有关),大大提高了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

随着国际形势的风起云涌,2014年国内玉米价格突然下跌(由原来的1.2元左右跌至0.8元左右),玉米收获机销售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为了缓解玉米生产的压力,也为了改善国人的饮食结构,国家适时发布了“粮改饲”的农业种植结构改革策略,引导改玉米种植为全株青贮玉米种植。

同时也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从而引导国内农机企业开展青贮收获机、打捆机等装备的研究,有效释放玉米生产困境所带来的装备生产压力。

进一步,为了降低国外同类产品对国内玉米收获装备市场的冲击,增强国内玉米收获装备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农机装备列入10大重点推进领域,给农机装备发展指明了方向。

6月,工信部将6个农业机械类项目列入智能制造专项。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由此掀开了农机装备智能化升级换代的新征程。

这样,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基于北斗导航的智能化播种机、收获机等,其中许多机型上加设了智能监控、故障排除、参数调控等设备,形成了适合我国当前农机装备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如图7所示。


图7 智能化玉米收获装备

俗话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想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机装备必将迎来新的春天,必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乃至全人类的农业生产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智能化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一线

我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智能化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一线

据央视网报道,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通过一组数据看看今年秋收、秋耕、秋种“三秋”生产中,我国农机具是如何大显身手,保障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的。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三秋”期间,全国将投入农机3000万台,用于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收获,冬小麦及油菜播种、秸秆还田离田、深松旋耕整地等机械化作业服务。

在总量有保障的同时,我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植保无人机目前保有量和作业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一。北斗定位、远程监测、无人驾驶、精准作业等智能化技术加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今年有60多万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投入“三秋”生产,联合收获机向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级换代。

标签:农机   收获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