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

3、逾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

4、遂宁扎实开展农机安全及田间日科普活动

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造成农机油封漏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对于新的或大修后的农机,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磨合运转及磨合后的保养作业,使机器内部磨削下来的金属屑进入油封里,产生磨料磨损,导致油封早期损坏。

2在安装油封时不注意清洁,使杂质和灰尘进入油封内,引起轴封产生事故性磨损。

3安装时,机手明知轴上有明显的划痕和毛刺,仍然装入机器中,把油封拉伤;或油料与轴配合紧密度不够,而引起油封漏油。

4油封质量较差,甚至将明显残缺、老化、裂纹的油封安装于机器上,造成油封漏油。

5在装配时操作不当,使油封扭曲变形,甚至油封的自紧弹簧脱落丢失造成漏油。

6油封自紧弹簧的弹力不够,使油封的密封性较差造成漏油。

7农机经常超速行驶,使安装油封的回转轴工作转速超过油封的适应转速,导致油封漏油。

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

造的好不如卖的好,这些销售方法你造吗?

近日去山东、河北、河南几个主要市场考察,在行业需求整体下行的情况下,发现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机厂商冰火两重天。

民间有句话说“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我们能看到,那些日子不好过的厂商,一定是经营思想落后,固守于传统的业务,而那些日子过的安逸的厂商一定是经营理念超前,善于创新,尤其是营销上的创新,比如高明的销售方法。

造的好不如卖的好!农机喷认为,在供大于求和同质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如果产品差别不大的话,企业之间的实力高下的对决主要就在于销售手段上了。

农机喷整理出了最近在市场上很受关注的几种新型销售方式、方法,贡献给大家,希望对大家的营销有所裨益。

1.  直销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里有句名言: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国内中小农机生产企业的老板,脑子里也会想这么一句话:经销或直销,这是一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国内农机行业主流的渠道分散模式是经销制,不但国内企业在使用这个模式,而且约翰迪尔、爱科、凯斯纽荷兰等跨国公司在中国也是采取和国内经销商合作的方式来开拓渠道。

对于大企业来说,寻找强势的经销商合作天经地议,并且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对于中小型农机企业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当前很多三线、四线的小品牌企业选择了在乡镇自建销售网点,绕过经销商开始产品直销,尤其是重庆、四川、云南、江苏、浙江等中小企业聚集的地方这种情况更普遍。

中小企业之所以选择厂家直销,一是因为当前竞争太激烈。小企业做直销,可以直接和用户接触,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终端的零售价就很有竞争力,这样与大品牌竞争时,价格就是最有力的工具;二是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农机经销商更加挑剔,有实力的经销商也成了大品牌争夺的香饽饽,三线、四线的小品牌根本进不了这些经销商的法眼。

在此值得提醒的是,中大型农机生产企业并不适合直销,全国化或全球化销售的公司也不适合,国为自建渠道成本很高,管理更是个问题,综合成本算下来,根本不划算。

2.  租赁

从本质上说,我国农机经销商只是农机的销售者,而不是经营者,大家赚的是从厂家出厂到销售给用户中间的差价;而要成为一个农机的经营者,就是要全方位的谋划,多点盈利,而农机出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农机喷从欧美国家的农机经销商了解到,随着农机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大,机主一次购买压力大,许多用户开始倾向于租用。另外,租用的农机如果有质量问题或作业中出现状况,都会得到出租方的专业指导,对用户来说更划算。

在国内,东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高端市场,随着农机保有量的增加、机手收益的下降,一些用户现在也开始变买为租了。正是看准这种需求,现在已经有一些农机经销商开始由以前单纯的销售农机转向出租农机,还有一些经销商将用户无法按期回款的农机拖回来后用以出租。

3.  信用销售

信用销售在国内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融资租赁的形式。这种方式主要出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内蒙古等国内高端市场,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以进口采棉机、进口甜菜收获机等大型设备上的使用为主,通过融资租赁,用户首付30%就可以将车提走。

另一种是消费信贷或叫按揭销售,融资租赁的物权属于租赁公司,而按揭销售的物权属于用户自己。按揭销售在国内更具推广价值,就是价值不高的农机产品也可以方便的使用。

比如,大田农社的信农贷给农机用户提供按揭信贷,手续相当简单,审核快捷,放款迅速,尤其是对十万左右的农机产品,更是迅速快捷、风险小,深受经销商和用户的青睐。

4.  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实在是一种有效的产品促销方式,在农机喷对欧洲农机经销商考察时,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农机经销商都是普遍使用以旧换新的方式促进新产品的销售。

不过能支撑以旧换新业务开展的前提是有一个成熟的二手农机流通市场。

早在2012年以前,几家知名企业如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久保田等都曾经尝试做过拖拉机、小麦收割机、水稻收割机等产品的以旧换新业务,但由于我国二手农机流通和旧机器报废拆解市场不成熟,所以并没有持续推广。

从2016年开始,国内传统农机的新机器市场开始萧条,但二手农机交易却异常活跃,据估计国内二手农机的交易额每年至少有800亿,并且呈加速度、集群式发展。

据了解,今年国内一些主要的品牌企业在积极的推动以旧换新;一些农机经销商为了促进新机的销售,也在推广以旧换新,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几家农机公司,将收回来的旧机器进行整理或翻新后,做为二手农机销售,据说利润还比新机器高。

5.  拍卖

二手农机十分适合拍卖销售,因为二手农机并没有标准的价格,完全根据参与拍卖的用户专业化水平来鉴别产品的价值,谁出价高就卖给谁。

国外经销商通过正规拍卖行销售二手农机或通过网上拍卖销售的数量很大。国内也有二手农机拍卖销售,但只是区域市场上小型的拍卖会,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形式。

但二手农机电商通过网上拍卖销售二手农机却很火,比如农机狗就不定期发布二手农机信息,吸引经销商或用户在它们的网站上竞价,出价高和出手快着先得。电商的二手农机网上拍卖极有可能成为国内农机拍卖业务的启蒙者,当前国内有上万亿的二手农机存量,许多进口高端二手农机非常适合用拍卖的形式销售,相信不久国内会冒出几个大型的农机拍卖行来。

6.  厂商结盟

在农药、化肥行业,近几年厂商结盟的现象很多,主要是通过互相参股或控股的形式。

在农机行业,近两年也出现了厂商结盟,比如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农机经销商参股上游农机生产企业,或生产企业直接收购或参股农机经销商。这样做的好处是厂商形成紧密的利益捆绑,由以前的弱关系变成强关系,生产企业给自己参股的经销商给优惠的商务政策和最好的技术支持,而经销商理所当然的为自己参股的企业多卖产品和做好服务,这是一种互利、互惠、互动的关系,有利于长期可持续经营。

7.  农资一体化

随着竞争的白热化和传统农机需求萎缩,经营品种单一的农机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所以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了农资一体化销售的趋势。

比如陕西富平就有几个农资经销商合资开综合农资超市,用户可以一站式买全自己需要的所有农资产品,对用户来说比以前方便多了。

另外在产品销售上农资之间能形成组合销售,比如卖农机送化肥,买够多少吨复合肥送撒肥机,买农药免费提供喷撒服务等。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看,农资一体化经营是一种趋势,毕竟农资都面对的是同一个地区同一类用户,所以有天然的一体化销售的基因。

造的好不如卖的好,怎么样?这么多新的农机销售方式,总会一款适合你吧,如果你有其它新颖实用的发办法,也请贡献出来,大家共同推进农机行业的需求侧改革。

逾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

逾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

图片说明:

图①:姜方俊近照。

图②:张东林(右一)在查看秧苗长势。本报记者原韬雄摄

图③:小索顿在检查糌粑质量。

图④:武向全(左一)在检修农机。本报记者祝大伟摄

图⑤:程魁在育苗。杨艳波摄

版式设计:蔡华伟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编者的话

过去进城务工,如今返乡种田。从解决温饱到提升生活品质,一批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乡村新业态的先行者、科技兴农的引领者、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截至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突破1500万人,预计2020年将达到2000万人。

在这支队伍中,不乏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反哺家乡的退伍军人、农业技术的行家里手,等等。他们带着技术下乡、揣着梦想归田,使得“农民”的身份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新型职业农民正逐渐成为受到社会尊敬的职业,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听他们讲讲乡村振兴路上的酸甜苦辣。

感言

毕业于名牌大学并出国留学的姜方俊选择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其实并不偶然。近年来,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地区对农业人才扶持鼓励,为有农业技能、立志于服务乡村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客观上吸引着人才返乡。尽管如此,记者采访时发现,地区对于农业人才的奖励政策,大多是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对于传统农民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得在如何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农民上下功夫。

姜方俊农场搭上互联网

本报记者姚雪青

两年时间,六七十万元学费,读上海交大EMBA,姜方俊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当好一个农民。“非常值得。这次学习让我更加了解了自身和市场,对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好的思路。”姜方俊说,农民不是那么好当的。

2003年,姜方俊毕业于南京大学,出国留学后在外企工作,前景很好。但是他和几个同学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开心农场与实际相结合,打造真实版开心农场、有机农场。

刚开始时觉得很简单,却遭遇了“水土不服”。随后,姜方俊回到了老家常州,流转了1500亩土地,开发“一号农场”,成了“真正的农夫”。2012年底,“一号农场”有机商城在淘宝网正式上线。他的产品很快涵盖了有机蔬菜、水果、水产、谷物、禽蛋肉等180多个品种。“公司+基地+电商”模式,当年就实现销售近千万元,还带动当地村民实现了收入倍增。

在姜方俊看来,从事农业行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农业技术、劳动服务等,都是新型职业农民。姜方俊坦言,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关键。“许多传统农民都有转型意愿,但由于文化程度、学习能力所限,很多农民没法转型。”

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真正做到“不离土不离乡”,应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姜方俊介绍,目前他们基地共吸纳200多名村民就业。姜方俊认为,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了过去“一亩三分地”的限制,借助新技术、新理念、新方式,让现代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感言

武向全在创业过程中苦于没有帮手,折射了农村人才短缺的困境。但以武向全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经历,也证明农村有广阔天地,能够大有作为。

从土里刨食到田间创业,武向全种地的意义已跟父辈有了巨大区别,这也反映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正是这样的变革孕育了创新创业的大好机遇,也为像武向全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巨大的创业舞台。

武向全当农民也有范儿

本报记者孟海鹰祝大伟

“小武来啦!还让你跑一趟,给你添麻烦了。”吉林长春市农安县西白鸰村田家屯,尹长利正在院子里干活。看见邻村东白鸰村45岁的农民武向全从轿车上下来,他赶忙迎上前。

“代耕的协议在这,先看看。”武向全从车里拿出几张纸递给尹长利。原来,前年冬天,武向全把田家屯的20多个种粮大户召集起来开会:“你们的地交给我种,肯定产量更高。”

“当初确实有点信不过你,所以没签协议。”尹长利说,“我看你们代耕的地,一垧(1垧等于15亩)地的苞米足足能比俺们多打2000斤。”

武向全算了笔账:“你们自己种地,一垧地的人力、物力成本也得2000块钱吧。咱们合作社机械化种地,成本不到1000块钱。”“我想好了,地交给合作社种啦。”尹长利打定了主意。

2013年,武向全成立合作社时,只有24户农民,400多亩地。如今,合作社耕地面积达1.2万多亩,带动农户350多户。

武向全打小就种地,越种越有感情、越有劲头,起初种家里的20多亩地,后来承包了村里150多亩盐碱地。后来,武向全着手改良盐碱地,用了3年,盐碱地上玉米的产量追上了普通地。

“幸亏当年一步到位,成立了省级合作社。”武向全说,形成规模才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近年来,村里的农民也开始参加培训,听政策、学技术。“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土里刨食是老一辈儿的生活。如今,咱们把种地当成事业,农民也有范儿了!”

感言

从前,村里的年轻人竞相外出务工;如今,西街口镇不少村子的年轻人几乎都回到村中,建设家乡。未来,谁种地?我想,市场已经给出答案。

程魁坦言,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不必过分担心将来谁来种地,有了富农产业,就不怕缺新型职业农民。只要打造好富农产业链,用好科技的手段,多方共同发力,传统农民也能在产业链中逐步成长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程魁丰收还得靠科技

本报记者杨文明

车行至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西街口镇,成片的人参果园映入眼帘……

“以前种玉米、栽烤烟,这几年村民纷纷改种人参果了。”石林镇园人参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魁说,这种变化就发生在几年前。

从原来的苞谷小麦吃不饱,到如今带领十几人的科研团队育种、为10多个省份提供人参果苗,这几年,程魁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换。

说起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新潮”的名字,程魁认为,传统农民种地靠“习惯”,新型职业农民种地靠“科技”。“拿人参果育苗来说,没有一定技术水平,会影响产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分得比较细,育苗的管育苗,采摘的管采摘。”

“生产中,不管是直接销售鲜果还是深加工,规范化种植都十分重要。”程魁说,农业生产的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生产过程就可能出问题,但由于涉及主体众多,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规范。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通过合作社和土地流转改变小散乱的情况,也离不开对种植者的培训。程魁说,就培训而言,过去不少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参加培训往往听不懂;如今却时常能听到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培训时抱怨:讲的太浅不够劲。

目前程魁已成为西街口镇首批筛选的50名新型职业农民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一步步来,尤其是发挥好大户和合作社带头人的示范效应。”西街口镇党委书记游涯坤说。

程魁说,“有多少资金就做多大的事,但不管做大做小,一定要做实。”

感言

总结张东林的成功经验,就一句话:让专业人干专业事。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型职业农民的不断涌现,让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转向了更精细化、专业化。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地方出现土地闲置或经营不善等现象,这是因为没有把土地资源交到专业农民手上,造成了浪费。在未来,应该不断探索如何让土地与人才精准结合,让更多懂农业、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有用武之地。

张东林我把种田当事业

本报记者原韬雄

株株秧苗,棵棵挺拔,而“检阅”它们的是青海省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东林,他是一名复转军人。

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里,多功能储藏窑、蔬菜深加工车间、保鲜库、4台冷链配送车……从种子落地到卖给商贩,张东林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面上有的菜,上面的饱满水灵,往下一翻,好多次品。我的菜就不会。”张东林要求,每一筐菜都要标明日期和装配工的姓名,以便于追溯。

“我理解的现代农业,就像办工厂,质量、效率尤其重要。”张东林认为,“这来自于对每个生产环节的精准把控。”

有一次,他从山东请来了3位技术员。技术员们负责操持田里的大小事务,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老板“猴精”。他每天都把打完药的药袋子收回来,然后把药品种类、用药时间和用药量一一记录下来。靠着这样的“偷艺”,张东林也成了技术专家。

五六年前,张东林刚刚脱下军装,与几位战友一起承包了15个土棚开始创业。“起步阶段吃了不少苦头。”张东林说,“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得自己去跑,但最大的困难是不懂技术,不懂市场行情……”

农业投资见效慢,现代农业又有很强的专业性。“我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我把种田当事业,就想当个好农民!”

这些年,张东林从未停止过学习,“事业小,视野不能小。我现在盘算,能不能把周边的几家联合在一起,做到菜品多样、统一配送,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减少冲突,还能形成更大的平台,从而有所作为!”

感言

小索顿的创业之路,始终围绕一个“农”字展开,来自农村,毕业于农校,扎根农村创业。可像他这样愿意到农村、当农民的年轻人毕竟不多。

很多像小索顿一样的年轻人具有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力,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有知识。乡村振兴事业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保障、创业孵化成长等方面再加一把火,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小索顿青稞地里有奔头

本报记者鲜敢

个头不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初见文质彬彬的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位教师。可“85后”的他,已经与“农业”打了十几年交道,去年9月还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

“以前我‘五谷不分’,但母校改变了我。”2005年,19岁的小索顿考进了南京农业大学。小索顿的家乡是西藏著名的粮仓——日喀则市江孜县。每到金秋,江孜城外满是一望无际、铺天盖地的金黄色青稞田。小索顿的父亲经营了一家青稞加工厂。为了帮助父亲,小索顿于2012年辞掉工作回乡接手了加工厂。

当时,加工厂只是个小作坊,加工的产品只有糌粑,很多生产工艺都是以人工为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小索顿联系上了对口援藏的上海食品研究所和母校的食品系,联合开发了青稞爆米花、富硒青稞全粉、青稞饼干等10余类青稞系列产品,迅速打开了销路。

同时,小索顿打算放弃原先作坊式的手工生产,但苦于找不到青稞加工生产线。于是,他花了80余万元,采购了具备类似生产工艺的设备,自己重新设计改装,建成了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

小索顿还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开设了8个销售点,40多名农民员工学着当销售、跑运输。他们有了一技之长,成了村民羡慕的“新型职业农民”。

问起小索顿是否后悔回到农村,从“书生”变成“农民”?他腼腆地说:“不后悔,我觉得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我创业就是想让青稞地里长出金豆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农业领域中来。”

(来源:人民日报)

遂宁扎实开展农机安全及田间日科普活动

遂宁扎实开展农机安全及田间日科普活动

四川省遂宁市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培训、探索推广新方式新方法,建立农机技术服务志愿先锋服务队,每个区县扎实开展“农机安全及田间日活动培训”,通过田间实操和理论培训相结合培训新型农民和技术人员,丰富和完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推广方式,突出专家、能手到田指导,通过作业演示、技术讲解、互动答疑,全景式、解剖式地传授先进适用机械化技术的正确选择、合理调节、安全使用要领,可操作、接地气、真管用。

在田间地头,农机手驾驶拖拉机正忙碌着穿梭于田间作业,志愿者先锋技术指导队为他们送上了矿泉水,现场演练了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流程,示范演示了拖拉机、灭火器、植保无人机等安全操作、标准化作业方法、要点。

在培训室内,发放《农机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变形拖拉机相关政策知识要点》、《2023年遂宁市水稻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明白纸》、《2023年遂宁市玉米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明白纸》、《2023年遂宁市大豆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明白纸》、《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手册》等宣传资料,市农业农村局廖中平科长安排推进农机全程机械化政策措施和工体要求,市农机监理所胡所长讲解《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务要求》,吴书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粮油机收减损增效技术》专题报告,详细讲解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作物机械化减损的背景与要求、作业前准备、适宜收获时间、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减损增效技术措施作业要求、关键技巧等技术问题,指导农机手排查故障、调整作业参数,并主动询问作业期间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尽全力予以协助解决。“田间日农机科普+安全行”活动,为粮油机械化科技的顺利推广提供良好技术支持,让党徽在百姓心中闪闪发光。

标签:农机   农民   销售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