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

2、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

3、安徽省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进阶之路

4、安徽省蒙城县农机托管模式发展现状

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

安徽省继续开展植保无人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一览表)

皖农机函〔2022〕399号

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计财〔2021〕8号)相关要求和我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安排,经研究,决定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补贴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资金安排

我省试点补贴资金从当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统筹安排,总量不超过5000万元。各县(市、区)可根据当地补贴资金情况,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自行安排试点补贴资金,但补贴资金量不得超过100万元,或至全省试点补贴资金使用完毕为止。

二、补贴标准

按照《2021-2023年全国通用类农机中央财政资金最高补贴额一览表》(附件1)执行,共分5个档次。其中,多旋翼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3个档次,单旋翼2个档次。

三、试点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条件

除补贴额一览表规定的基本配置和参数外,试点产品还需具备以下技术条件:1.空机重量不大于116千克,起飞全重不大于150千克;2.设计飞行速度不大于15米/秒,设计飞行真高不超过30米,最大飞行半径不超过2000米,能够控制在视距内或扩展视距内操作;3.有操作人员身份密钥接入装置,能够做到经密钥连接后方可作业飞行;4.加装有飞行控制芯片、电子围栏、避障系统软件、作业飞行数据实时记录存储设备,具备防重喷漏喷、防农药漂移功能,能够实现作业飞行可识别、可监测、可追查;5.获得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采信认证机构颁发的农机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上轮试点已在我省获得补贴资质且发生补贴申领的产品,原检验检测报告可继续采信。

试点产品生产企业条件:1.建立有智能化管控平台,能够对其产品的作业飞行实行远程实时监测、安全管控,且该平台已直接或间接接入中国民用航空局无人机云交换系统;2.拥有健全的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操作人员培训考核体系,有较强的培训师资力量,能够对其产品操作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安全飞行常识、基本操作技能、安全用药技术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考核;3.按照我省投档审核及相关文件要求,完成自主投档等工作;4.所有在我省申领补贴的产品,其作业飞行记录应保存不少于3个自然年;5.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力,在我省范围内设立不少于两个售后服务中心;6.签订安徽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试点生产企业承诺书(附件2)。

四、补贴对象及补贴申请条件

补贴对象为从事植保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作业公司、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等,对个人购置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暂不予补贴。同一购机组织年度补贴量不超过10台。

补贴申请条件及材料:1.拥有一定数量的经试点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机构培训合格的操作人员,并提供培训合格证明;2.有相对健全的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管理制度体系,并提供出入库登记、专人保管、植保作业流程、安全飞行管控、作业记录统计等制度;3.在申报补贴前,已按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完成实名登记或国籍登记,并在申请补贴的机具上粘贴登记标志;4.已投保财产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并提供保险单,保险期不少于一年;5.已完成不少于100亩的植保作业量,需提供作业合同、作业量证明等相关材料;6.签订安徽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试点补贴对象承诺书(附件3);7.提供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县级如有特殊要求,应以正式文件公布)。

五、其他事项

(一)补贴申领。按照当年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规定的操作流程和审核要求办理。购机发票或补贴申办服务系统内应注明出厂编号(机身编码)及对应的飞控编码。其他文件另行规定的,按最新要求执行。

(二)风险管控。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监管,审慎兑付补贴资金。如发现补贴产品存在明显缺陷或可能存在重大政策风险的,要立即暂停受理,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年度总结。各地加强试点产品植保作业效果的跟踪了解,总结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管理经验和规律。认真总结评估政策实施情况,包括机具补贴情况、政策实施效益、补贴对象评价及意见、存在的问题、政策完善建议等,以市为单位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

附件:

1.安徽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试点补贴额一览表

2.安徽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试点生产企业承诺书

3.安徽省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试点补贴对象承诺书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财政厅

2022年4月21日

文件下载: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继续开展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doc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财政厅关于继续开展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pdf

信息来源: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财政厅

信息网址:http://nync.ah.gov.cn/snzx/tzgg/56223441.html

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

安徽省芜湖市统筹资源要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提高项目建设综合绩效,安徽省芜湖市认真落实国家、省农田建设新部署、新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统筹项目资金,聚集资源要素,积极探索实践“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一、高标准农田+绿色生态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绿色环保”思路,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田园。一是建设生态沟渠。系统分析项目区农田水系分布、农业生产用水排灌需求、周边村庄排水现状等因素,积极建设生态沟渠和生态堰塘,探索应用木桩、塑钢石笼、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块石、水生植物等材料建设生态衬砌沟渠,构建区域农田生态循环水网,为小微生物栖息、繁衍及地下水相通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生态道路。合理布局混凝土硬化道路,因地制宜建设砂石路,砂石路面铺设细粘土、播种狗牙根草,利用狗牙根草根茎固结碎石保持水土,优选乡土树种建设生态防护林,提升农田生态防护功能。三是推动生态涵养。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沟塘和渠道,合理布设生态湿地,种植水生耐肥植物,推动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减少化肥、农药对水体直接排放,增强农田自身生态修复功能。

二、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

坚持将提升耕地质量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硬任务,多措并举提升耕地质量。一是强化规划设计。把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通过“改、培、保、控”等措施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提升措施覆盖率达到100%。二是统筹措施实施。加强农业农村部门内部项目资金统筹,整合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推广等项目向项目区集聚,推广使用腐熟菌剂提升秸秆还田效果,示范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此外,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联合出台政策,在全市推广种植绿肥,对集中连片种植紫云英500亩以上的,每亩补助100元,2020年度推广种植紫云英1.7万亩。三是引导主体参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相结合,2020年度选择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展探索实践,结合高效节水措施实行肥水管网进田,既有效解决畜禽粪污污染问题,又有效提升农田耕地质量水平。

三、高标准农田+特色产业

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核心,突出粮食生产,突出农业特色,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现代化水平。一是扶持主粮生产。芜湖市利用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地域优势,立足优质稻米生产,结合“芜湖大米”品牌打造,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和“芜湖大米”基地建设紧密挂钩。2020年以来,全市建设高标准优质大米原粮生产示范基地15万亩,亩均较常规水稻增效330元。二是支持主体发展。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思路,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芜湖市繁昌区、鸠江区2020年支持8个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引导投入自筹资金910万元,推广应用5G、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生产、营销新模式。三是发展数字农业。顺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形势,推进现代新兴技术在项目区生产管理服务中布局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数字化管理水平。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动对接“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流转的2500亩土地纳入项目建设,按照数字农业要求配套建设田土水路等工程,企业在已建成数据处理中心基础上,再自筹资金579万元同步建设田间智能设施,构建“天、地、空、人、农机”五位一体数据采集体系,将5000亩高标准农田全部建成数字农业示范区。通过对水稻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定量决策、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等手段,最终完成高品质农产品输出。经数据验证,数字化种植的大米具有食味分值高、风味佳、口感好特点,且化肥、农药综合成本亩均节约108元。日前,全国智慧农业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该项目区召开,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做法成效得到与会代表的认可称赞。

安徽省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进阶之路

安徽省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进阶之路

为优化安徽省油料作物结构,加速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档升级,同时强化花生机械化播种和收获两项地方标准的修订宣贯,2020年,安徽省农机推广总站针对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了调研。


调研组瞄准花生生产重点环节、关键技术与装备,先后深入蚌埠市、滁州市、宿州市、合肥市等6个花生优势产区,走访5家农机合作社,开展6次座谈交流,重点调研了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新经验,寻求推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应用发展的新办法、新举措。


一、安徽省花生种植现状


花生是安徽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生高效栽培技术得到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为花生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安徽省花生生产水平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1. 区域分布


花生在安徽省各地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淮北和江淮丘陵地区,分别占全省种植总面积的65%和30%,其中蚌埠、宿州、滁州、合肥4个地区种植最多,占安徽省花生面积的76.72%。从种植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长江、淮河流域及支流两岸,重点集中在以蚌埠市、宿州市为核心的淮北地区和以滁州市和合肥市为核心的江淮地区。


花生经济效益高,一些县(区)逐步形成了以花生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其中皖北最大的花生生产县固镇县常年种植面积达3.33万hm2(50万亩),有“全省油料第一大县”和“花生之乡”的美誉。

安徽省各市花生种植面积分布

2. 种植结构


淮北地区以春花生为主,约占90%以上;江淮地区为春、夏花生混作区。安徽花生种植模式采取轮作方式,主要有“小麦(油菜)-夏花生”一年两熟和“小麦-玉米(大豆)-春花生”两年三熟两种轮作模式,主要有春花生、夏花生和麦套花生3类。


3. 主要品种


花生品种主要以普通大花生和珍珠豆型为主,主要有鲁花系列、豫花系列、花育系列和皖花、蚌花系列,其中鲁花8号品种以其产量高抗性强成为主推品种。


淮北地区属北方大花生产区,种植制度有春播、夏播、麦套和油菜茬直播等方式。以普通大花生为主,主产区在固镇、灵璧、泗县、五河等县;江淮丘陵地区属春夏花生交作区,种植制度以春播和油菜茬直播方式为主,品种以珍珠豆型为主,集中分布在江淮分水岭附近丘岗地带的明光、定远、风阳等县。


4. 产量情况


近9年安徽省花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hm2左右、产量约90万t,占全国花生面积的3%,平均单产4935~5010kg/hm2(329~334kg/亩),居全国前列。  

安徽省2010—2019年花生生产情况

二、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情况


在花生播种方面,仅淮河以北地区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南方产区,尤其是皖南山区种植基本上以人力和畜力为主。收获方面,淮河以北产区以半机械化分段收获为主、人力收获为辅,淮河以南产区仍以人工收获为主。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花生重点推广麦后机械化免耕播种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技术,试验示范耕后起垄覆膜直播和分段收获、摘果、秸秆处理及残膜回收等技术。近年来,在项目实施、技术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作用下,取得了技术突破。

2015—2019年安徽省花生机械化作业水平

一是解决了花生播种环节机械化生产。通过改变传统大垄4行为小垄两行种植模式,探索了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和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的花生联合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


二是解决了花生分段收获机械化生产。以花生播种机械化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以花生挖掘铺放、机械摘果为内容的分段收获技术试验,以及花生联合收获试验探索,其中分段收获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69%,比2015年提高11.09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48%、48.97%、36.02%,分别提高10.16、7.35、16.06个百分点。


目前,安徽省花生机械化耕整地、播种收获装备无机可用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装备适应性、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不断提升,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和高效化发展趋势,但生产机械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


一是形成了春花生和夏花生耕种收管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并制定了相关的地方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二是小型生产机械在花生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市场主力产品仍以小型化、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化、智能化、大型化程度不足,尤其是花生收获方面,机收水平不到50%,在完善收获机性能和作业技术模式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是花生产后加工设备需求强烈,花生剥壳机、烘干机、清选分级机等产后加工装备市场急需。


近年来,安徽省成功探索出一套春、夏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农艺保障措施,具有在黄淮海广大区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


春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玉米机械化生产)→冬前耕地,早春顶凌耙地(或早春化冻后耕地)→播前耕整地→花生机械化播种(旋耕、起垄、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覆膜、膜上覆土一次完成)→花生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田间排灌等)→花生机械化收获(分段式收获→晾晒捡拾摘果捡拾晾晒摘果;联合收获)→(小麦机械化生产)→(玉米机械化生产)。


夏花生种植推广起垄栽培模式,技术路线:(小麦机械化生产)→花生机械化播种(秸秆清理、旋耕、起垄、播种、施肥、喷洒除草剂、秸秆覆盖一次完成)→花生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田间排灌等)→花生机械化收获(分段式收获→人工捡拾摘果;两段式收获;联合收获)→(小麦机械化生产)。


花生生产各环节机具装备推广应用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是关于花生耕整地与播种机械化。所用装备多为秸秆粉碎还田机、铧式犁、旋耕机等通用型装备,已在花生主产区获得广泛应用。有多种类型的花生播种机在主产区得到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基本可满足作业要求。


①膜下播种、膜上覆土复式播种机,主要应用于春花生产区;②全麦秸硬茬地花生播种机,主要用在小麦-花生轮作区;③不带覆膜功能的复式播种机,主要用在夏花生产区;④人畜力播种机,在丘陵山地、麦套夏花生产区有应用。


二是关于花生收获机械化。主要机型有4类。


①挖掘收获机,有铲链组合式和夹拔条铺式两种,主要完成挖掘、清土、铺放作业,在花生产区应用普遍,并且多与场地式摘果机和捡拾联合收获机配套作业。


②场地式摘果机,主要完成摘果、清选、集果等作业,在花生产区应用普遍。


③捡拾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捡拾、摘果、清选、集果、集秧等作业,在花生产区应用范围快速扩大。


④半喂入联合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夹持、清土、摘果、清选、集果、排秧等作业,在黄准海花生主产区得到应用。


三是关于花生加工机械化。花生秧蔓内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是优良的畜禽饲料,花生秧蔓饲料化利用需求日趋迫切。近年来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出了自走式花生秧蔓收获机,以及具有果秧兼收功能的收获机械装备和花生残膜回收机具,但这些机具在安徽省应用较少。


针对花生的低温混流循环式、换向通风固定床式、筒状固定床式、便捷折叠床式系列花生干燥设备、种用花生脱壳设备、花生种子包衣设备等产后(产地)加工机械应用也较少。


三、花生生产机械化主要制约因素


1. 收获环节短板问题突出


安徽省花生机械收获一直没得到很好解决,主要原因:


一是收获时节雨水多,易形成“夏洪秋涝冬春旱”的状况,适耕期短。


二是土壤黏、难收获。花生主产区基本都是砂礓黑土地,质地黏重,难耕难耙难收获。


三是花生种植模式特殊。春花生种植占80%以上,均为起垄覆膜播种。花生品种以鲁花系列为主,属疏枝早熟直立大花生,成熟时花生秧分枝7~8条,秧高50~70cm。垄高、秧高、土质黏,再加上残留的地膜,花生机械化收获时易发生秧苗缠绕、壅堵,果土分离不净等问题。


2. 规模化生产和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缓慢


花生种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种植较少。另外,中低产田面积比较大,尤其是江淮丘陵地区和皖南山区,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造成花生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不稳。花生育种技术发展迟缓,造成品种更新慢,退化严重。同时,种植品种繁杂、生产模式多样,标准化生产与宜机化品种选育进程比较缓慢。


总而言之,花生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生产不足,生产成本较高,规模效益差,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3. 机械化生产水平与技术性能有待提高


安徽省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比较低,而且生产环节和区域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较突出,播种、收获近年来发展较快,产后加工等发展依然较慢,黄淮海地区及皖北地区机械化生产水平高,南方丘陵山区生产区水平低。


现有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花生播种机伤种率高、作业效率低;半喂入联合收获机适应性差,捡拾联合收获机破损率和裂夹率高,扬尘污染大。功能单一的小型机具多,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跟不上生产发展,现有的机械品种、规格不多,机械通用性和适应性差,质量性能不稳定。


四、推广措施与建议


1. 开展示范创建,形成区域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建议加大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深松作业补助等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推动花生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创建活动,强化绩效考核,通过以评促建,带动提高全省花生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2. 强化政策支持,加快花生机械新装备开发与推广


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花生生产机械装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大花生播种收获新产品补贴力度,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农机装备结构更新优化。


解决覆膜播种机破膜、膜移位和种穴周围土壤水分流失等技术,研发新型多功能膜上打孔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防止破膜、膜移位和种穴周围土壤水分流失。在花生机械化收获方面,根据安徽花生栽培特点,春花生可选择两段式联合收获方式,秋花生可考虑联合收获方式。


3. 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


把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花生全程机械化的主要依靠对象,采取政策倾斜、项目优先、指导帮扶等措施,使之成为新技术新机具集成的试验田、全程机械化新模式的展示场、新机手新农民的训练营。


大力推进托管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加强农机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花生生产的技术能手。积极发展花生机械作业、租赁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新型服务组织的扶持,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把农机户组织起来,促进花生农机化生产经营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


4.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实现花生产业化发展


围绕全程发展,聚焦花生播种和收获薄弱环节,加强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融合,扎实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助力花生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配套,以适应机械化作业为前提,根据当地条件优化适合机械化的栽培模式,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的综合性生产技术模式。


在花生品种选择上,结合土壤特点、墒情变化、水肥管理等生产实际,开展专业性研究、生产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适宜品种、标准化生产管理规程。同时注重延伸环节发展花生产业,以花生秧、果壳等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实践为例,进一步提高花生的产后效益。

安徽省蒙城县农机托管模式发展现状

安徽省蒙城县农机托管模式发展现状

资料图

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进程。

2016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创新推广模式,以农机作业托管为主要措施,不断提升蒙城县农机化水平,为广大农民解决“谁种地怎么种谁来管”等难题。蒙城县的农机作业托管,是以农机合作社为主体、以农机作业为手段、以机代人,有组织地对农户委托的粮食作物的收获和下茬作物的耕种进行全面机械化作业的一种服务模式。

发展至今,蒙城县不断探索完善“蒙城托管模式”,积极推进“农机作业托管”向“农业生产综合农事托管服务”拓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笔者基于近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剖析了当下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能够完善农机托管发展中的桎梏。

1  蒙城县农机托管现状与成效

1.1发展现状

1.1.1  2016年-2017年发展情况

蒙城县的农机作业托管,建立在两个坚强有力的基础前提之上。一是大中型机械可以基本保障全县作业需要。蒙城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大中型机械是作业的物质装备基础。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蒙城县在农机的转型升级上做足了文章。

2016年,除了4107万元的国补资金,亳州市财政专项投入了2.689亿元,县财政安排了1.16亿元,用于弥补国补资金不足和对购置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捆机、灭茬机、旋耕施肥播种机等农机具的叠加补贴。2017年省局安排蒙城县国补资金5754万元。尤其是在2017年“三夏”,全县投入托管作业的收割机6915台、大型拖拉机6820台、秸秆还田机4550台、秸秆打捆机456台、玉米播种机2.1万台。

二是农机合作社基本可以保障托管需要。农机合作社是托管作业实施主体和载体、组织支撑。有了农机合作社,托管作业才能实施,“人地机结合、收种禁一体”才能成为可能。

为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2017年亳州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对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建设给予90元/平方米的补助,并要求县(区)1:1配套。2017年全县参加托管作业的农机合作社251家。对外来跨区作业的机械和少数未加入合作社的本地机械,加入本地合作社。所有的机械都有活干,又集中有序作业。

1.1.2  2018年发展情况

2018年农机托管工作进一步发展。午季期间全县共有268个行政村、251家农机合作社落实农机作业托管工作,实施农机作业托管189.7万亩,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6915台,大型拖拉机6820台,秸秆还田机4550台,秸秆打捆机456台,大中小型玉米播种机21426台以上;

秋季共有268个行政村、245个农机合作社实施托管工作,实施秋季作物机械化收获、还离田农机作业托管面积192.2万亩、小麦机械化播种托管协议面积197万亩,全县拥有玉米联合收获机3500台,9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6820台,秸秆还田机6550台,秸秆打捆机450台,小麦播种机8200台。实现午秋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作业托管全覆盖。

1.1.3  2019年发展情况

2019年,蒙城县在继续巩固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农机作业托管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综合农事托管服务,试点向农资供应、机械化植保、粮食烘干、仓储加工等环节农事托管服务延伸,重点推进秸秆打捆离田、机械化植保。

在 “机械化植保”方面,全县共组织49家植保服务组织参与农事托管,有16个乡镇128个行政村实施了实施小麦赤霉病防控机械化植保作业服务,实施面积66.74万亩。投入植保机械521台(架),其中:植保无人机508架;所有植保机械全部加装信息化监测设备,植保作业面积以镇、村确认的信息化监测结果为准,实现了植保作业信息化监测。

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及打捆离田”方面,全县16个乡镇268个行政村全部实施农事托管,参与农事托管农机服务组织228家,签订托管小麦收获面积协议194.71万亩,秋季主要作物播种协议面积191.26万亩,实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托管全覆盖。

1.2  取得成效

实施托管后,行政村与合作社有效对接,根据托管作物种类、面积及作业环节合理配置机械,落实“人地机管”四结合,改变了农民由原来的农忙季节到处找机械为现在的季前村社统一配置机械、农机合作社由原来的无序无固定地点的流动作业为现在的订单式规模化的有序作业,同时,托管与秸秆禁烧的有机结合,使秸秆禁烧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大大地缓解了禁烧压力,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明显增长。

1.2.1经济效益

一是托管后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订单作业,作业价格低于周边市场价格5-10元,降低了农民的种地成本;按每季收获、还田、播种三个环节为农民节本增效20元/亩计算,全县午季194万亩小麦直接为农民增收3880万元。

二是托管后在外务工农民可以不用返乡农忙,全县40万外出务工农民,按托管前约20万农民工返乡参加农忙,每人往返交通费、误工费1000元,可节约农民工返乡农忙支出2亿元。

三是托管后季前各类机械合理配置、连片作业、整村推进,收得快、种得早,作业周期缩短3天左右,为广大农机手在本地作业完成后进行跨区作业创造条件,有利机手利用南北收获的时间差增加收入。

1.2.2社会效益

2019蒙城县农业部门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控统防统治工作提前谋划到位,各乡镇统一采购赤霉病防治药品,抓住小麦扬花期实施赤霉病统防统治,特别是16个乡镇都不同程度的组织实施了机械化植保作业,赤霉病防治更贴心、更精准。

全县小麦赤霉病穗率不足0.01%,显著低于3%的赤霉病统计标准。同时,县农技部门测产平均亩产达531.4公斤,较去年增加27.1公斤,且小麦质量明显好于去年,实现了小麦生产十六连丰。此外各乡镇季前精心谋划农事托管服务工作,提前摸清家底,备足夏收各类农业机械,三夏农机化作业有序进行。

1.2.3生态效益

实施托管后,农民不再直接种地,农机合作社成为落实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有力抓手,实现了“零火点”目标。主要表现在:一是“禁得住”:2019年全县建立三夏镇级指挥部17个、村级指挥部1207个,包保网格3770个,镇村包保人员5673人;“耕种收”农机作业托管服务全覆盖,“人、地、机、管”四结合落到实处,促进了秸秆禁烧。

二是“用得好”:农事托管服务环节延伸,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的开展,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94.71万亩,实施秸秆打捆面积102.02万亩,秸秆打捆离田率52.4%,秸秆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为变废为宝、实现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工业化、基料化提供了原材料,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2  蒙城县农机托管做法与经验

2.1主要做法

2.1.1政府重视,围绕乡村振兴定方案

“蒙城托管模式”就是政府主导、整村推进的订单作业模式。亦即在镇、村两级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村社双向有效对接,选择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作物耕种收托管作业合同,开展订单服务的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实现农忙季节从托管前的农机无序作业到现在的有序作业,从托管前的农民找机械到现在由合作社统一安排配置机械的转变,从而避免了机械的重复浪费现象,使农机作业效率达到最大化。

2.1.2部门联动,深入实地强指导

按照2019年农事托管服务工作序时进度安排,县农业部门牵头协调,从县督查中心、县种植业局选派32位同志组成6个指导组,结合小麦赤霉病防控机械化植保环节工作的开展,全体托管指导组深入各乡镇、村、服务组织、田间地头开展指导服务,组织现场会、演示会。

5月6日至5月9日,各指导组又对前期开展的机械化植保作业面积进行了初步核实确认,对机械化植保托管服务的组织落实、实施效果、群众满意度等进行了走访调查,对下一步农事托管“耕种收及打捆离田”环节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

5月21日起,农机系统全体人员取消节假日,按照各自分工全面进入临战状态,特别是各托管指导组同时担负农事托管和农机安全生产的督查指导职责,既是指导员又是督查员,全部深入下去,不间断地巡回镇、村、农机合作社开展午季农事托管各项准备工作的督查、指导。

各乡镇把农事托管服务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都制定了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并把农事托管服务工作纳入乡镇综合考核,给予相应分值,奖优罚差。三是县禁烧督查组把农事托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督查内容之一,与秸秆禁烧工作同督查、同通报。

2.1.3财政奖补,惠民政策促实效

根据《2019年蒙城县农事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对复核合格的托管面积,县政府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在原来的每季10元/亩的财政奖补基础上,增加植保环节托管奖补5元/亩。并明确了托管奖补资金由乡镇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开展托管作业服务和农机作业质量信息化监测设备购置补助等。

2.2典型经验

2.2.1乡镇党委、政府重视是推进农事托管服务工作的前提

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过问,切切实实把农事托管服务工作作为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与小农户相适应的主要抓手。例如三义镇,依托代敏、政君两个较大规模的农事服务中心,早准备、早谋划、重落实,合理调配机械,外引内联,提前把农事托管所需机械全部网格化配置,轻松实现收得快、种得早、禁得住目标。

工作中,乡镇明确一名同志专门负责农事托管工作,不再安排其他工作,专心做好农事托管;全镇16个村每村配备一名农事托管员,专门负责上接下连;乡镇真投入兑现奖惩,对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收割、秸秆离田、播种任务的分别给予5000元的奖励;同时,在本地作业结束后由农事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农机手进行跨区作业,增加了农机手收入、增加了农事服务中心的凝聚力。

2.2.2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是推进农事托管服务工作的基础

县板桥集镇专门录制了《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事托管音频MP3,利用村村通广播、秸秆禁烧宣传车循环播放,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朋友对农事托管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镇政府成立4个督查组,加大对各村农事托管和秸秆禁烧季前、季中各项工作督查检查力度;细化奖惩措施,对工作落实不力、未按序时进度推进的村及包组干部等将给予相应处罚。坛城镇在利用村村通广播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专门印制了《农事托管告知书》,发放到托管农户手中,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知晓度;

漆园、小涧、马集等乡镇精心组织由各村书记、具办人、农机手及农户代表等参加的农事托管专题培训会,并邀请县农机局领导、专家授课,就农事托管宣传发动、村社对接、合同签订、机械组织、农机安全、托管实施等进行详细讲解;漆园街道还分别在黄寨村召开了植保作业现场观摩会、在前王村召开了收割、搂草、打捆、离田一条龙作业现场观摩会,进一步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工作实效性。

2.2.3整合资源合理调配机械是推进农事托管服务工作的保障

农事托管就是把农机手组织起来,从无序到有序,从托管前的农民到处找机械,到托管后的季前由村两委和农机合作社合理安排机械,从而达到“收得快、种得早、防得准、禁得住、用得好”的过程。楚村镇今年午季22家农机合作社参与全镇26个行政村农事托管工作。

22个村进行打捆离田作业,14个秸秆堆放点,针对打捆作业机械少的问题,镇党委、政府提前谋划,从辽宁,内蒙古等地引进打捆作业机械近200台,统一调配,投入到农事托管作业当中,较好落实农事托管工作任务。立仓镇立足本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植保机械装备,并引进专业植保服务组织,明确信息化检测手段,采取无人机飞防方式参与实施。

2.2.4因地制宜多服务环节协调构建农事托管新业态

县立仓镇在夏季旱稻种植效益的引导下,种植面积、规模不断扩大,从小麦收获后的秸秆处理、旋耕整地、旱稻播种、上水管理、植保服务业已形成基本成熟的服务方式;薛庙等村稻虾产业发展模式,农户土地流转规模大、托管服务要求不同,乡镇、村与当地新型服务主体,根据新业态生产实际,农事托管服务从水产养殖服务、水稻生产的大田育秧、机械化栽插、机械化植保、水稻机械化收获服务环节入手,新产业农事托管业态模式基本建立。

3  蒙城县农机托管问题与难点

3.1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均衡

部分乡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真正的开会布置、具体过问、压实责任,做到组织推进有力,措施落实到位;但客观存在部分乡镇片面理解托管政策,重奖补轻落实,对农机作业托管的意义、今后发展的方向,可能出现的新业态等政策效应重视不够,只是简单的开会布置、下文应付,分管领导直接交给具办人以后就不再过问,工作抓的不实,宣传发动、组织落实等还不够不到位。

3.2乡镇缺乏统筹合一的农事服务管理运行平台

蒙城县农机作业托管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整村推进的订单作业模式。亦即在镇、村两级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村社双向有效对接,选择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农作物耕种收托管作业合同,开展订单服务的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农忙季节从托管前的农机无序作业到现在的有序作业,从托管前的农民找机械到现在由合作社统一安排配置机械的转变,从而避免了机械的重复浪费现象,使农机作业效率达到最大化。

但对于乡镇来说,由于缺乏统筹合一的的农事服务管理运行平台,一方面行政村作为托管实施的一方主体,由于村组干部对托管工作的认知和重视程度的不同,没有从本村生产实际把农事托管政策的导向、目标彻底领悟,责任落实、工作组织、宣传发动等跟不上应有的工作节奏,而仅仅是被动执行;

另一方面,作为托管实施的另一方主体——农机合作社,由于其运营管理、服务能力、组织调度、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不均衡,托管实施各干各的,从而导致全镇托管的整体质量、农户满意度不高。

3.3农机合作社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自蒙城县试点、推行托管工作至今,参与托管的农机合作社由2017年午季的285家,到2019年午季的228家,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在托管服务、订单作业中得到发展壮大,也有一部分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步被淡出。

但从目前来看,有的乡镇有实质性运行能力的合作社仍然较少,没有实际组织管理服务运行能力,更谈不上对本村农机大户、农机手的组织管理培训。农机合作社生产能力、组织能力的不均衡,致使部分托管质量不高、机具调配不力、合同履约不到位。

4  蒙城县农机托管发展建议

4.1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

借鉴本县三义镇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立足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或整合当地规模较大、服务规范、诚信经营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全县按照区域划分建设若干辐射一定范围的农事服务中心,争取每个乡镇都能建成一个农事托管服务统筹运营调度平台。

由农事服务中心与行政村进行对接,承接并统筹运营一定区域的种肥供应、耕种收农机作业、病虫害植保防治、秸秆收储综合利用、农业技术专业培训等农事服务农事托管服务工作,引导新型服务产业发展壮大。

4.2政策倾斜,大力提升农机合作社运营和服务能力

一是常态化开展合作社及农机手的业务培训,积极为合作社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既要有必需的实际操作技术,也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

二是在购机补贴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机具配置、更新等方面,支持鼓励农机合作社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三是乡镇政府加强对参与托管服务的合作社的管理,切实把服务能力强、信誉好的合作社吸纳到托管服务中去。

四是保持稳定,给予发展现代农业壮大社会化服务产业应有的政策预期。县级农事托管服务实施政策在2至3年保持相对稳定,让乡镇、行政村、合作社有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从而在体制机制方面有规划的建设发展。

4.3规模经营,在一定范围内统一农作物品种

一方面,鼓励土地流转、兴办家庭农场,如规模经营在200亩左右,作物品种杂乱、生育期不一的现象也将有所好转,以便更好地推进机械化植保。另一方面,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4.4强化服务,提前做好农户、机手的农事托管宣传

一是行政村提前谋划农事托管服务工作,提前做好村社对接,提前摸清家底、掌握机具需求;二是利用春节期间农民集中在家时机,村组干部及早做好托管政策宣传及相关服务环节,让农户知道“谁给他干”;三是合作社要机手季前外出跨区作业前,召开合作社机手会议,征求意见、落实机具并安排托管工作,让机手知道“他给谁干”、“他干什么”,并提前返回参与托管作业。

4.5健全机制,做好监管和考核

一是坚持督查通报制度,推进农事托管服务工作与秸秆禁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农事托管服务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由有条件的村进行申报,实行信息化监测,县级严格考核,适当提高奖补标准。三是建立优秀合作社评选表彰制度,农对在事托管服务中服务能力强、履约到位、信誉好的合作社进行表彰奖励。

(来源:《农业机械》2019.9

作者:何舟)

标签:托管   花生   农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