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

2、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

3、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

4、从“粗放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看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泰州特色

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

从“秋后算账”到天天赚钱

“来来来,小朋友和家长们,咱们排好队,准备采摘了。”日前,在山西省定襄县富达瓜菜合作社的园区内,来自太原市的60多名小朋友和家长一起,正在进行采摘体验。

资料图

从今年3月,定襄县万亩设施农业迎来第一波采摘季开始,该县的果菜采摘就一直广受消费者青睐,农民的收入方式也从“秋后算账”转变为天天有收益、月月有收获。

定襄县地处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不仅是忻州市的粮食主产区,还一度是山西的玉米主产区。

近年来,在实施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该县以果菜种植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快露地种植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耕细作调整,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初步形成了温室、大棚、露地蔬菜生产合理配比的产业规模,构建起了以甜瓜、西红柿、辣椒、葡萄为主的种植业新格局。

同时,围绕具有地方特色的甜瓜、蔬菜等农业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照适度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甜糯玉米、青贮玉米、谷子、辣椒、设施蔬菜(包括甜瓜、葡萄)、露地蔬菜(包括商品西瓜、制种西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面积的思路,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优化,逐步由高产低效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

据介绍,今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1.5万亩,其中玉米面积调减5万亩左右,辣椒、西瓜(包括西瓜和南瓜制种)、蔬菜、谷子、甜糯玉米和青贮玉米等5类作物面积扩大到11.5万亩,较上年增加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万亩。

“我们探索总结出了以西蓝花、生菜、娃娃菜等为主的露地蔬菜栽培模式和立体种植模式,尤其是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给农民示范出了一条减了玉米种什么对、卖什么贵的可复制路径。”定襄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定襄县富达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先后认证了13种无公害蔬菜,2017年还为大棚农作物安装了实时监控设备。今年,合作社又取得了定襄县农产品追溯体系入网许可证,每个农产品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实时了解产品相关情况。

“我们与合作社携手,将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同时通过网络云端对暖棚实时监控,随时抽查,保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农产品放心安全。”太原云途达公司总经理辛鹏飞说,这是一家专门负责太原市社区、学校线上线下无公害蔬菜销售和同城配送的供应商。

受禄乡是定襄县的农业大乡,也是减玉米种果菜起步较早的乡镇。目前,该乡的日光温室和春秋棚的亩均收入分别达到6万元和3万元,是玉米种植收入的30倍到60倍,瓜菜产业风生水起,并在短短几年间辐射到周边乡镇。

“定襄县减玉米增果菜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简单的停留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层面,而是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从科技支撑到市场服务,延伸了政府的服务范围。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为定襄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绿色发展、品牌运营创造了良好环境。”忻州市副市长裴峰说。

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

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

原本是长在沟渠路边的新鲜野菜,由于受到市民舌尖消费的偏爱,随即引发了田间的规模化种植,进而带动大量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在河南虞城采访发现,一棵野荠菜的华丽“变身”,折射出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正从“种啥吃啥”升级为“吃啥种啥”,也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注脚。

筛选、清洗、漂烫、运送……在河南虞城县一家公司的速冻蔬菜生产线上,20多名统一着装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厂区门口,满载翠绿荠菜的农用车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排成长队。

夹在卖菜的人群中间,来自利民镇的农户杨民告诉记者,几年前承包了100多亩地种粮食,后来发现市场上荠菜比较赚钱,就摸索着把小麦、玉米一年两种改为小麦、甜玉米、荠菜一年三种。“今年价格涨到了一斤两元钱,除去成本投入,仅一季荠菜就净赚60多万元,附近像我这样的大户还有不少。”

在杨民依靠种荠菜鼓起钱袋子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少有人知的细节。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介绍,2011年之前,荠菜在河南还只是一种野生鲜菜。

随着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推出的荠菜水饺受到市场欢迎,由此带动荠菜规模化种植,仅虞城所在的商丘市就滚雪球般发展出上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荠菜生产基地之一。

由舌尖消费倒逼田头生产,进而带动农民增收的案例,除了偏“小众”的荠菜之外,在一些大宗农产品上也有体现。基于为速冻食品业提供生产汤圆所需的优质糯米粉,位于信阳市的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糯米粉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7亿元,规模化的基地种植也使得大量农户跟着富了起来。

王鹏认为,从田头到厨房乃至餐桌并非是一条单行道,但通常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如何把田头种植的东西“端”到餐桌,往往忽略了餐桌消费对田头生产的逆向调节,身处产粮大省,“把‘种啥吃啥’变成‘吃啥种啥',既满足市民需求,也带动农民增收,正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意。”

作为河南的第一大产业,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利润总额1871.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6.17%,从业人员230.1万人。

河南省省委农办主任申延平介绍,河南的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面粉加工能力6100万吨,占全国的30%;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销售的产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

“国人每吃2根火腿肠有1根产自河南,每消费5个汤圆有3个产自河南。如何发挥这些行业龙头靠近市场的优势,推动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并让广大农民在相关调整中增收致富,野荠菜’变身‘大田经济作物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申延平说。

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

从“空心化”看乡村振兴“新”在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千头万绪,力挽乡村衰退的趋势无疑是首要任务。

资料图

乡村衰退,尤以“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以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耕地撂荒、宅基地闲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为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一直以来颇令各界担忧。

两会期间,一些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代表、委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却表示,这不一定是个坏现象。

“空心化”依然存在

放眼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打安镇副镇长兼田表村支部书记羊风极发现,近两年田表村空心化现象仍在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家乡进入城市,撂荒的耕地多了,闲置的宅基地也多了。

这位村支书感到很困惑。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正在联系有关部门,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事实上,农村空心化不仅仅是人口的空心化,还有土地、产业、公共基础设施的空心化。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然会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进而诱发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然而针对田表村的情况,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分析说,“这并不一定是坏现象,需要辩证看待。”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的确,空心化让农业企业也感受到用工难的问题,但秦英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必然。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应该在我国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偏高的背景下看待空心化问题,这是改革发展中的过程性、阶段性问题。

振兴乡村是对症下药

农村空心化现象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如何避免乡村的衰退,这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

在吴普特看来,乡村振兴战略是综合性的工程,对资金、人口、产业、土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考虑,旨在系统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产业兴旺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农村产业振兴了,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为农民增收和农村富裕拓展持续稳定的渠道。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担心,农村空心化会带来没人种地的问题。然而,在有关代表委员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新型经营主体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多种组织形式。他们将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

虽然农村空心化问题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但“乡村的发展慢不得,也急不得。”全国政协委员、江苏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徐大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乡村涉及面广,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时期,其关键在于激发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土地和人口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是破解空心村问题的难点。

吴普特认为,乡村振兴要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既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还要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城乡融合发展,绝不仅仅是农村的要素单向流进城市,城市的要素和资源也要流向农村。”魏后凯说。

事实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村庄的消亡不可避免,但一部分村庄仍然要长期存在,乡村发展意味着农村不能再延续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状况。

在吴普特看来,改造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仅靠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必须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从“粗放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看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泰州特色

从“粗放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看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泰州特色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始终把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具有泰州特色的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多举措规范 多层次引领

  “名录管理是规范建设的基础,我们按照应录尽录、应纳尽纳的原则,录入家庭农场12264家,录入比例超过100%。我们不仅注重录入数量,更注重录入准确率,把录入率、准确率列入对市(区)农业农村工作评估的内容之一。”江苏省泰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向荣介绍,要实现“粗放生长”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就要在保证应录尽录的同时,更加注重数据质量,真正发挥数据的研究分析辅助决策的作用。

  在泰兴市张桥镇旭日丰家庭农场,农场主吴岳热情地介绍起农场的台账管理情况:“把台账管理好,农场才能发展规范。”在这里,财务记账、财务核算有序推进,家庭农场主“家场不分”的财务混乱现象得以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各级示范家庭农场1159家,其中省级195家、市级441家、县级523家,示范率达9.5%,预计今年新增各级示范家庭农场400家左右。”蒋向荣说,示范引导是实现“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的关键。同时,积极引导家庭农场转变发展方式,围绕优质稻米、面粉、银杏、中草药、小杂粮、特种水产等地域特色农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生产向销售加工环节延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稻田养殖共作模式、立体种养和种养循环模式,提高种养效益。

  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能促进实现“单打独斗”向“抱团取暖”转变。“高港区成立了区级家庭农场协会,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防治、统一仓储、统一销售,并与益海粮油等龙头企业签订产品销售协议,解决农民粮食销售难、收购价格低的问题。”泰州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季祖平说,“连续两年,我们联合邮政公司定期举办‘家庭农场优质农副产品社区行’,每月安排10场活动,每场活动不少于20种农副产品,并安排10家以上的家庭农场等主体参与。”

  家庭农场要做大做强需要凝聚发展合力,这样才能实现从“供给不足”向“优先保障”的转变。“我们组织开展了‘泰惠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健全政银保企便捷化、常态化的对接机制,做到涉农金融信息每季度摸排一次,供求双方每季度至少对接一次,专场对接活动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蒋向荣介绍,截至目前,共举办对接活动115场(次),累计签约贷款等金融服务项目12217个,金额18.88亿元。

  多方位联盟 多形式合作

  2015年4月,全国首家地市级为农服务专业团体——泰州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广泛吸纳全市范围内的家庭农场、种植小农户等经营主体,并联合农机、植保、农资销售、粮食收购、银行、保险等服务主体,拓展特色服务。

  2017年10月20日,由泰州市金农植保专业合作社、泰州市友农农机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泰州植保专业合作社3家合作社,14个家庭农场共同组成姜堰区潘庄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现有粮食烘干机6台(套)、大小植保机械15台(套)、大小拖拉机9台、联合收割机2台、育秧流水线2条、粮食运输车4辆、仓储面积2000平方米、联盟服务总面积5800多亩。”联盟负责人王跃晴很是骄傲。据测算,通过联盟,每亩可节省成本150元,增产增效200元,5800亩联盟服务面积可增收200多万元。

  “通过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打造更加宽阔的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家庭农场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服务,同时还可以帮助家庭农场解决过去在购买生产资料方面单打独斗成本高、粮食烘干难、用药不及时等现实问题以及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困难。”季祖平进一步解释,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有利于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实现。

  在泰兴,以产业为纽带,多个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发展得有声有色。“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镇级或区域性行业性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家庭农场抵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品销售渠道不宽、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泰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兴农说。截至2020年底,泰兴全市已组建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镇级农民合作社64家,共吸纳600多家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入社,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

  “以蔬菜种植销售为纽带,把相关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可以保证蔬菜的产量和多样性。”泰兴市广陵镇织梦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费琳琳一边检查蔬菜品质一边介绍。“80后”费琳琳是织梦家庭农场负责人,在农场发展过程中意识到抱团的重要性,便联合全镇85家从事蔬菜种植的家庭农场和农户组建成立了合作社,种植总面积达5000亩。借助自主开发的“搭伙”平台,主动对接大润发、大统华、美好超市等商超,多渠道销售新鲜蔬菜。

  农场主协会,这是高港区的特色。以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民粮食存储难、收购价格低的问题;聚焦特色优势资源,成立“大泗良食”农产品行业协会;申请“大泗良食”商标保护特色品牌,借助电商渠道销售农产品,扩大农产品营销辐射范围;鼓励家庭农场进行社会化服务,拓宽增收新路径。

  多模式创新 多特色探索

  “你别看这小小的一盆蔬菜,从容器的选择到营养土的配比,每个环节都有讲究。”高港区光普家庭农场负责人曹光普指着桌上鲜嫩的盆栽蔬菜介绍,“这个盆是45乘22的尺寸,最合适的种植方式是4行11株。”

  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的指点下,曹光普引进绿色有机型蔬菜种植新技术、芽苗菜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无农药、无化肥、无激素的有机型盆栽活体蔬菜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同时,有效利用农场秸秆等废弃物,将其发酵处理变成基质和有机肥,不仅为农场的有机型盆栽活体蔬菜提供了优质原料,而且保护了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控制了蔬菜品质和口感,增强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有机型盆栽活体蔬菜是可移动的小菜园,阳台、窗台都可以摆放,现吃现摘,新鲜又健康。”曹光普说,绿色芽苗菜还可以搬上火锅店、高端酒店的餐桌,已经成为消费“新宠”。

  2015年成立、2018年转型升级的泰兴市新圩家庭农场利用附近沟塘,形成了“饲料喂鸭、鸭粪养鱼”的鸭鱼配套立体养殖模式。“主要养殖黑鱼、昂刺鱼和螺蛳,每年鱼塘净收入达10万元,鸭蛋销售收入9万元。”农场主赵进详细介绍,农场还养殖了5头母猪、50只波尔山羊。同时在农场周边栽种了400棵优质桃树、1000棵粉红梨树,果树下套养黑色草鸡。“可以很自豪地说,种养结合的38亩土地的经济效益比以前400亩都高。”赵进说。

  截至2020年底,泰兴全市共转型发展家庭农场200多家,主要包括稻田综合种养、蔬菜种植、林下养殖等模式,亩均效益比传统模式提高500元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在家庭农场提升规范发展、转型优质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农场多元融合发展。鼓励家庭农场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蒋向荣说。

标签:农场   家庭   发展   农业   蔬菜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