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

2、“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

“硬核”技术加持,江苏机插水稻再创新高产

日前,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从江苏省农垦黄海分公司传来:由扬州大学农学院张洪程院士团队牵头开展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验收测得水稻亩产1058.9公斤,创江苏省机插水稻单产新纪录!

资料图

产量高、质量好、机械化……是在什么样的“硬核”技术加持下实现的?记者了解发现,该项目是由张洪程团队牵头组建攻关组进行研究与示范,为江苏水稻“量身定制”的机械化超高产绿色栽培技术体系——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打破了我国目前水稻生产在机械化条件下的优质高产(超高产)精准化移栽技术的瓶颈,实现水稻“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多元化丰收!

农艺加农机“质”“量”如虎添翼

负责本次测产的专家组认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攻关项目”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土壤肥,二是技术好,三是气候佳。其中技术是关键,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融合,方能为产量、质量的提升筑牢根基。

测产专家组口中的关键性“好技术”便是由张洪程团队耕耘数年、专为江苏水稻设计的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对我国种植农艺和农机进行的多年融合性研究,张洪程团队与常州亚美柯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形成了“钵穴育苗、整体移栽”的水稻钵苗育插精准作业核心技术,并成功研制水稻钵苗移栽成套机械设备。

其中,33至23厘米行距宽窄行新型钵苗插秧机的研发生产,既满足了我国大量中小穗型和优质粳稻等水稻品种“密植增产”的农艺要求,又突破了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稀植优质”技术的束缚,针对性地解决了江苏水稻钵苗机插过程中“苗不足”“行不稳”等问题,实现种植质量和产量的同步提升。

项目实施单位——苏垦农发黄海分公司表示,今年水稻钵苗机插作业面积3万多亩,均使用了新型钵苗机插技术,基本实现品种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示范区产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同时,在张洪程主持下,水稻钵苗插秧机在江苏、安徽等多个省份水稻种植点进行试验示范,均取得了可喜结果。

张洪程在采访中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开展超级水稻的超高产的栽培研究与示范,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只有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藏粮于技”。

破解“卡脖子”成果落地生根

目前,我国水稻面积3/4分布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水稻接茬季节紧张。而传统栽培以极高密度培育毯苗机插,大幅度推迟了播种期。虽然生育期缩短,但仍造成水稻迟熟,加剧了多熟制季节矛盾,不仅影响周年生产,更使当季水稻产量与质量不高不稳。

“当前传统机插栽培在南方多熟制地区,普遍存在苗小质弱与大田早生快发不协调、个体与群体关系不协调、前中后期生育不协调等严重问题,直接制约了我国水稻栽培机械化的进程。”张洪程说,这些“卡脖子”的难题无法回避,必须加以研究并解决。

自2004年起,张洪程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攻关协作组,历经十余年攻关研究,通过壮秧培育、精准机插、生育诊断、肥水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性创新,创立了适应多熟制地区的毯苗、钵苗机插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新体系。

项目技术成果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推技术,促进了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与生产水平的提升。成果相继在苏、皖、鄂、赣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其中2015-2017年苏、皖、鄂、赣累计应用8952.7万亩,新增稻谷335.1万吨,增收97.6亿元,节本17.3亿元,累计新增效益114.9亿元。

校企共携手 端牢“中国饭碗”

没有企业的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更好的转化科技成果,在产学研合作开发和利用上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张洪程创新试验基地于2016年在江苏省农垦黄海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通过与黄海分公司的长期合作,开展农业科技攻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示范与支持。

“江苏省农垦黄海分公司在项目合作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既让大家看到了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坚定了农业科技内涵发展的信心,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应用型技术农业人才的新思路。”院士团队成员、扬州大学农学院霍中洋教授说。

据了解,在三年多的合作共建中,工作站规模逐渐壮大,目前已配有19位专业技术员,其中3位为扬州大学常驻研究生团队。在学习科研之余,工作站的成员们长期服务在农业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用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据了解,团队利用“三区一田”(千万亩辐射区-百万亩示范区-万亩集成试验区-百亩攻关田)大平台,在江苏、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进行大面积推广,增产10%以上、增效15%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丰产、农民丰收。

“科研来自生产实践,也必须回归农业一线。”张洪程说,“只有将更多的科技注入农业生产,汇聚多方力量、壮大人才队伍,才能端牢‘中国饭碗’,让农业真正大有作为!”

“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硬核”科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经网络评审组、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评审,科技部审核,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涉及农林科技项目表现亮眼,35个项目获得科技大奖,涵盖领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为大国农业筑牢了根基,提供了“硬核”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种业打好“翻身仗”

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可以看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工作者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害来抓,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涉农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作为世界三大农作物的水稻,一直以来就是关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而优良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基础。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以罗利军为首的一批科研人员组织成立了中国栽培稻分子育种协作组,历时20余年,系统地进行水稻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评价和创新利用。这项研究显著丰富了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使我国稻种资源的保有量居世界首位。而这些遗传资源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将进一步在水稻育种与基础研究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同样,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种植区域广泛,其中病害和干旱是阻碍玉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培育抗病、抗旱新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而加强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是培育抗病抗旱新品种和驱动种业发展的根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针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多样性匮乏、育种所利用优异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及研用衔接不紧密等突出问题,围绕东北、黄淮海和西南三大主产区玉米育种和产业发展需求,20多年来在拓展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基础上,以抗病、抗旱、配合力等重要育种性状为抓手,攻克规模化鉴定评价技术难题,实现抗病抗旱性状的规模化鉴定发掘,并培育出高产抗旱玉米品种。这些抗病抗旱高产新品种在生产中的利用,节约了农药和水资源用量,推动玉米绿色发展,提升我国玉米的竞争力。

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可以看到一批高产、优质的品种脱颖而出。如“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968的培育与应用”“超高产专用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等的选育与应用”“长江中游优质中籼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等农业科技项目,加速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更新换代,引领了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种业创新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效果,也展示了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实力。

科技保障百姓餐桌更健康更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采用科技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秦玉昌团队牵头完成的“饲料质量安全与高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首次提出饲料中三聚氰胺限量值,发明高效调质低温制粒畜禽饲料生产新工艺,构建饲料加工基础数据库,创新饲料加工过程、可追溯管理技术,制定交叉污染防控技术规范,促进饲料行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王加启团队牵头完成的“奶及奶制品安全控制与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构建了奶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基础数据库,建立风险数据交流的权威平台;开发出违禁添加物检测标准,制定生产过程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国际上首个复原乳鉴定标准,研发出奶及奶制品的品质评价方法,创建了以优质乳为核心的质量提升技术。18项(次)核心技术作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得到应用,对政府监管、产业升级、消费引领发挥了重大技术支撑作用。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问题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工程,影响动物源食品的因素很多,包括农药、工业污染、兽药、饲料添加剂、病源微生物、寄生虫等,为此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科研攻关。如“食品动物新型专用药物的创制与应用”“奶牛高发病防治系列新兽药创制与应用”“猪圆环病毒病的免疫预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从不同方面共同保障百姓餐桌食品更安全更健康。

科技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业科技不断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深挖农业品种的多样性,使餐桌上的畜禽水产、蛋奶蔬果供应充足、营养美味。

近年我国浆果产业发展迅速,例如蓝莓、杨梅、桑椹、草莓等,这些小浆果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已成为各地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但是浆果皮薄多汁、极易腐烂,加上采后缺乏针对性保鲜技术,成本高、能耗大、难以远距离贮运销售,这些难题严重制约了浆果产业的发展。“特色浆果高品质保鲜与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通过科研院校和企业协作攻关,研建了一套实用的浆果保鲜关键核心技术,同时,研发出了安全配套材料和高效实用装备,其创新成果最大程度保持了果实品质,减少腐烂率30%~40%,使物流保鲜期延长2-3倍,解决了农产品采后瓶颈难题并成功推广应用。

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拓展乡村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的核心环节。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玉米精深加工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深加工高值化和功能化关键技术缺乏,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制约了玉米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玉米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高效生物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突破了淀粉糖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实现了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对传统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升级改造,为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

标签:水稻   技术   农业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