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2、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

3、中国粮食能顶住压力吗?没问题!

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9月9日在“21世纪农业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目前,中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年至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中国。

  
“21世纪农业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由农业部和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联合召开。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分别致辞。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机构的代表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相聚北京,就城市化与农村、全球化与农业、环境挑战与食品安全、21世纪农业科学前沿及未来的农业政策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杜青林在研讨会上说,中国在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的同时,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在科研方面,细胞工程、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有的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良种推广方面,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种子工程”,共推广新品种1200多个,其中优质高产多抗品种41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从今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以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

中国粮食育种暗藏“五化”隐忧 亟待引起重视   国以农为本,农以土为依,以肥而兴,以水而旺,以种为先。随着耕地不断减少,我国粮食产量增长越来越依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的关键是粮食育种的新突破。当前我国种业最需要解决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育种稳定高产难题。以水稻为例,种子对于水稻增产贡献率的全国平均水平为40%。

  采访中,不少专家和科研人员对我国当前粮食育种研究流域部分存在的基础材料私人化、项目研究个人化、产权交易私下化等乱象十分担忧,认为这些乱象将制约我国粮食育种研究发展,甚至会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育种亲本材料私人化。“现在一些粮食育种研究以出论文为最后结果,基本算是给单位一个交代了。然而作为单位的职务科研成果,新培育的亲本材料却往往被一些人秘而不宣。”长期参与组织水稻育种工作的湖南省农业厅巡视员青先国说,“一些研究人员或多或少地在私自占有研究机构的育种亲本材料。”一些研究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发现新的品种材料后拒不公开、据为己有,使科研单位的材料变相转为私人所有。

  育种材料交易地下化。一些研究人员与企业或个人之间多进行亲本材料的私下交易。“如果送给交情好的企业或个人,还能拿个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青先国告诉半月谈记者。

  湖南亚华种业集团总经理青志新披露,因为研发的成果容易被私人掌握,国有大型科研院所的一些成果最终无法由最具优势的企业去开发,甚至无法市场化,很多时候就是私下流出去了。

  育种项目研究个人化。由于亲本材料私人化倾向和样本材料交易的无序性,私人获利空间大,这导致一些育种研究出现完全由个人主导,甚至出现开夫妻店的情况。

  这些乱象加剧了粮食育种研究领域画地为牢的弊端。青志新认为,一些科研机构人员将研究成果视为个人的商业机密,彼此不愿交流,除非是同学、朋友之间才透露信息。

  一些水稻育种专家也向半月谈记者抱怨:“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家都注重科技成果保密。现在几乎所有的水稻研究研讨会等,大家都是空对空地讨论,拿出来的技术信息成果要么过时,要么太笼统。”

  育种方式流于常规化,育种导向片面产量化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上述乱象存在的同时,许多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式还停留在粮食育种材料利用率低下的常规育种方式。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何铁林说:“现在我们很多农业科研单位还停留在传统的常规育种方式,能否育出好品种,一定程度上由运气决定。”

  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认为,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新的技术手段,当前大多数地方研究机构都是常规化水稻育种,基本上还是对原来的一些品种进行杂交

  在玉米育种研究领域,也存在育种单位为求快出品种、多出品种,多用低成本、低技术要求的常规化育种方式,导致玉米品种多而杂。山西省农业部门反映,全省种植的玉米品种有300多个,每个市种植的品种都在100个以上,大多数品种在每个县最多种植三四万亩,最少的为几百亩。

  常规育种手段被滥用的原因就是育种科研投入不足。山西省农科院每年用于玉米育种攻关的经费约为200万元,参加的每个课题组每年经费只有8000元~10000元。这直接导致粮食育种手段无法采用高成本、高投入、高技术要求的分子育种方式进行。

  另外一个粮食育种问题是育种研究导向片面产量化,偏离农民生产现实的需求。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刘进良是当地的种粮大户,他告诉半月谈记者:“我希望水稻种子不但高产而且优质,生育期短些,抗病害性强些。不然碰到旱灾、虫害,再高产的种子也是白搭。可这些年我选种几乎找不到所需要的品种。”

  对此,江西省水稻研究所所长陈大洲非常忧虑。他说,国家对于耐旱的粮食种子项目很重视,更关注育种的高产指标,但对于耐渍、抗极端天气、抗病等方面的研究重视不够。以水稻育种为例,对抗病性、抗极端气温、广适性等生物抗性研究严重不足。随着极端性气候经常出现,一些粮食种子缺陷被放大。去年江西部分地区就因为出现连续低温的寒露风天气,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水稻、小麦,还是玉米育种的研究导向都存在过度强调产量,忽视了种子抗逆性问题。山西省农业厅反映,当地小麦品种增产潜力大,具备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生产潜力,但因为品种抗逆性差,尤其是抗旱、抗冻、抗倒伏性不足,小麦种子稳产性不足,产量年度间变化大,甚至大起大落。

  种业乱象导致减产事件不断,资源流失难防外企抢占

  近几年来,因极端天气、种子抗性不足而造成的减收、歉收事件较多。江西南城县农业局局长徐新会告诉记者,这几年出现的一些所谓“假种子”事件,其实大多是由于种子抗性不高造成减产。一些种子公司的宣传也只是重产量,不谈抗性。

  就在我国一些粮食育种领域受困于种种问题时,国外育种企业却窥视我粮食育种资源,利用技术优势步步紧逼,抢占市场制高点。

  一方面,国外育种企业加强了研究领域的分子化育种。青志新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一些国外公司已开始涉足水稻育种研究,一些分子育种成果开始被应用。

  一些专家提醒,国外企业在分子育种的方法和途径上已取得长足进步。即使在我国保持领先的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国外育种企业只要获得好的亲本材料,与我国的差距也就是“一层纸”的距离。

  另一方面,一些国外育种企业正不断利用一些手段获取我国现有的育种先进材料。青先国说,国外育种公司通过合作、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与我国大型种业公司或研究机构深入接触,而我国一些科研人员私自掌握着育种亲本材料,与国外一些企业的私下交易根本无法监控,“随便拿一个小瓶子,顺走一根苗,就意味着亲本材料的流失”。

中国粮食能顶住压力吗?没问题!

中国粮食能顶住压力吗?没问题!

  从开局拿到一手“差牌”,到最后逆袭打出“王炸”,对中国的粮食生产来说,这样的情况不止发生在今年。2020年,春耕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秋收时东北又遭遇台风“三连击”。2019年,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即便面对这些压力,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稳住了、丰收了。

  这叫人不禁好奇,中国粮为什么能一次次顶住压力?其韧性来自哪里?

  从根子上来说,这韧性来自中国独有的重粮理念。在中国,粮食是国家的“重宝”,是人民的“命”和“天”,这样重视粮食的理念,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现实国情催生了这样的理念。相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广人稀的资源配置、一马平川的肥沃平原,还有光靠自然降雨就能让土地生长出足够粮食的气候条件,中国的资源禀赋多少有些“先天不足”。哪怕巴掌大的地里,中国的农民有时还要种上两棵玉米、插上一株水稻。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比其他国家更加珍惜土地,在有限的耕地上更加精耕细作,在灾害来临时更加拼尽全力稳住收成。

  历史传统塑造了这样的理念。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一直以来,中国人就从没想过靠别人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眼下,即使面对国际局势和疫情影响等多重压力,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中国依然是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而不是向国际市场伸手。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粮理念,中国才有了锲而不舍的“后天努力”,才得以在一次次冲击下抗压前行,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

  从现实来看,这韧性来自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体系。就拿今年来说,虽然晚播小麦的苗情是近十年来最差,但依靠这套体系高效运转发挥出的巨大潜力,不仅小麦长势到返青拔节期就追上了常年,有些主产区产量还有望增加。党和政同担责,让3亿多亩播种面积落实到省、市、县、乡,奠定了丰收的基础;中央专项投入60亿元,成本和收入保险全覆盖,让农民收益有了保障,种粮有了积极性;60多万人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针对小麦长势分区域、分类型挂图,让夏粮生产精准作战;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又帮小麦成功躲过了春旱。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现实考验中,中国这套粮食生产体系越来越成熟,风平浪静不显,一旦遇到问题,就能立刻发挥作用。而且这套体系中的一些好经验、好技术还在向其他国家输出,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最直接的,这种韧性来自具有中国智慧的灵活应变方式。回顾这些年来中国粮顶住的压力和挑战,可以说是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播种晚了怎么办?可以用“每晚一天,多播0.5公斤种子”找补回来。关键农时赶上疫情怎么办?可以由政府组织专车,点对点接农民返乡种地,实在回不去的,还可以安排社会化服务组织代种。秋收遭遇台风怎么办?可以土法上阵改良机械,保证倒伏的玉米也能收。这种智慧和灵活,让中国的粮食生产在面对压力时更有韧性,不至于被压垮。

  正是因为中国粮食生产有这样的韧性,才让我们不仅能对今年小麦丰收有信心,还能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粮食产量有一个基本稳定的预期。面对压力,中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不仅保证14亿人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而且为稳定世界粮食生产和供应作出自身贡献。

?

标签:育种   中国   粮食   一些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