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收益?(为什么是种子?)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为什么是收益?(为什么是种子?),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是收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是种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为什么是收益?

2、为什么是种子?

为什么是收益?

为什么是收益?

?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行稳致远的基石,而种粮农民能否获得稳定合理的收入,是粮食之基能否牢固的关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总书记特别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存在的深刻辩证关系,更体现出大国领袖尊农、爱农的深切情怀。

  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粮食安全是政治问题、底线问题。要确保14亿人口的饭碗端得牢,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哪样都不能少。但田要靠人耕,种要有人播,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都需要人来操作,归根到底,“人”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因素。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愿花多少心思在上面,关键要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种粮比较效益还不高。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5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亩均种粮收益为824元(未减去地租、自有劳动力成本),是201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一个耕种了10亩粮食作物的农民,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种粮年收益大约也就是8000多元,这个收入既超不过一亩蔬菜的年收益,也抵不上外出打工两三个月的工资。单个农民如此,粮食主产区亦是如此。为了扛起粮食安全的重责,主产区往往陷入“粮财倒挂”“高产穷县”的困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就是要把粮食增产和种粮农民增收更好地统一起来,把主产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与区域经济发展统一起来,既要辅之以义,更要辅之以利。

  辅之以利,就要强化政策保障,让农民种粮“挣钱得利”。近些年来,我国坚持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价格水平,稳住了农民种粮收益预期,已成为广大种粮农民的“定心丸”。但光靠政策托底的空间有限,还需要在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和风险损失上下功夫。我们的种粮补贴政策在不断调整优化,农资保供稳价机制在帮助农民应对市场波动、稳定种粮收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下一步,要注重政策实施的精准度,确保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贴、财政资金、金融政策支持精准到位,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辅之以利,就要强化服务,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人多地少、大国小农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基本国情农情。户均不过十来亩、人手不过一两个,小农生产往往面临“种不好”“种起来不划算”等多种问题。要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就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培育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种粮农户提供生产、烘干、收购、储运和销售等全链条服务,在农民干不了的环节多着力。这样既不切断农民与土地的联系,还解决了农民种粮、晒粮、储粮和卖粮方面的现实问题,让农民心无旁骛,放心省心。在实现粮食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同时,也推动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辅之以利,还要加快建立粮食产销区的利益协同机制,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分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红利。粮食是大田作物,初级产品的效益空间有限。但粮食的产业链条很长,收储、烘干、流通、销售、精深加工,每一步都有相应的利润空间。粮食主产区往往因为工业条件、资金力量不足,在粮食后续收储加工环节获利不足。保障粮食安全,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产销区互相配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协同机制,引导主销区主动参与主产区粮食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园区、网络营销、物流运输建设,变“供需合作”为“供应链合作”。支持主产区的粮食加工企业向现代食品产业延伸,将粮食原料产品价值提升为现代食品价值,让农民和主产区不仅可以获得种植收益,更要参与到现代化粮食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格局中,享受发展红利。

  此外,提高种粮效益也不妨“跳出种粮抓种粮”,比如通过创新耕作模式,允许有条件的地方适当探索“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稻鱼”“稻虾”综合种养等生产模式,既保证良田种粮,也可以利用先进的种养技术实现精耕细作、多重产出。让土地上的作物真正实现高收益,农民挑起“金扁担”。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正是麦熟时节,期盼国家的“米袋子”和种粮农民的“钱袋子”能一起鼓起来。我们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发展可期,方能把握粮食安全的行稳致远,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为什么是种子?

为什么是种子?

?  抓好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有良田还要有良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部署种子工作;从种子实验室到新品种试验田、从良种场到盐碱地,在地方考察时总是要先看种子;多次指出“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反复叮嘱“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一粒种子,在总书记心中为何有这么重的分量?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从供给侧看,国际上粮食单产增长主要依靠品种,当前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要化解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耕地资源硬性约束、农业劳动力总量不断下降之间的突出矛盾,必须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良种。从需求侧看,我国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满足人们“吃健康”“吃多样”的需求,离不开各类专优特新品种的选育推广。

  也因为种子和粮食的这种关系,如果一国的种子被“卡脖子”,也就相当于被人“卡”住了饭碗。当今世界,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个基因一个产业”的“育种4.0”时代已经到来,种子作为农业“芯片”,不仅是各国科技较量的新赛道,更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有的通过操控种业话语权,试图操控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有的通过提前布局基因资源和知识产权,抢占市场份额,甚至遏制他国农业科技发展、控制其粮食自主权。激烈竞争之中,“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只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才能“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那么,“中国种”现状到底怎样?种业“卡脖子”,究竟“卡”在哪?纵向比较,我国种业进步有目共睹,从矮秆小麦到杂交水稻,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品种改良史,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横向来看,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很明显,我国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有45%,欧美发达国家在60%以上;一些国内种植养殖品种的化肥农药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性状,和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我们着力培育龙头种企,隆平高科、先正达中国等企业迈入全球前排阵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企总体仍呈“多、小、弱”格局……可以说,“卡脖子”不是无种可用,在“有没有、保生存”方面我们没有问题,但在“好不好、高质量”方面,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也会影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为此,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攥牢当家品种,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我国种业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有些品种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有些品种自给率较高、但竞争力不强,少数品种还要靠进口。抓种子要选准突破口,一方面在破解“卡脖子”问题上实现新突破,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强化自主创新,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优异种质,选育突破性品种,把种子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选育推广一批农民认可、市场欢迎的好品种,通过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提高我国农产品在成本、价格、品质方面的竞争力,走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的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之路。

  攥牢当家品种,要“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一粒种子,涉及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推广等多个主体,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种业创新也应立足全链条整体推进部署。要扶优做强种业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着力培育一批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要加快建设商业育种体系,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重解决好科研生产“两张皮”、成果转化“肠梗阻”问题。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惩治力度,严厉打击“仿种子”“套牌种子”等违法行为,营造种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攥牢当家品种,要久久为功,“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顶层设计上,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总体安排,扎实有序推进种业振兴。政策支持上,针对农业育种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舍得下力气、增投入,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具体推进上,遵循科研规律和产业规律,结合各地种业现状和资源家底,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避免贪大求全、重复建设。考核评价上,改革育种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研究真问题。

  “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老一辈育种家袁隆平曾以跳高来比喻科研。今天的种业发展也是如此,不努力抢占制高点就会“落在后头”。唯有始终自立自强、勇攀高峰,中国饭碗的底座才更坚实,农业强国的“芯片”才更强劲。

标签:粮食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