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2、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构建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

4、构建吉林省农副产品发展新平台

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构建“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土地是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要素。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资源需求变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开展土地供给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现实要求,也是提升国土资源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资料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制度政策,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资源管护和供给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通过优化土地供给结构、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支持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用地、强化住宅用地供给调控,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有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

通过发挥政策优势、加大土地政策向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有力支撑西部大开发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通过推进土地产权保护、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同时也应看到,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我国土地供给管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供给管理理念还未转变到位。比如,对土地资源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识不够全面,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观念不强,等等。

二是土地供需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土地供应与需求脱节,开发强度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是土地供给引导作用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实践中仍存在粗放利用和浪费、部分行业和产业用地成本高、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不利于我国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不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因此,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形成有效保护资源、有力保障发展、有序监管服务的新格局。

完善供给体系。以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综合评价为基础,着力构建有效保护、高效配置、科学调控、合法维权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批、供、用、补、查”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立体化、动态化、信息化的土地供给利用监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进程,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持续释放农村集体土地要素红利,依法保障农民土地增值收益。

优化资源配置。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围绕“四大板块”良性互动和“三大战略”协调推进,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科学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配置和有序集聚。

从土地利用计划安排、用地结构调整、国土开发空间优化等方面,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逐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用地安排,保障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发展。

提升供给水平。实施差别化产业用地政策,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过剩产能用地,保障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支持盘活企业存量土地资源资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构建房地产用地供需平衡机制,增强房地产用地供应的精准度。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用地政策,增加农业设施用地供给,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提高利用效益。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复合利用。提高建设用地管理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或零增长。

有序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和存量用地再开发,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用地退出,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创建和推广节约用地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土地利用监测监管和评估分析,实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目标考核,确保“十三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明显下降。

强化资源储备。探索构建地方土地资源储备制度,对工矿废弃土地、城乡低效用地、滩涂潜在土地及未开发土地等进行收储管理,提升土地供应能力,强化政府调控作用。把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流域治理、脱贫攻坚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功能多效益特征,夯实区域发展的土地资源基础。

深化耕地管护战略研究,进一步巩固完善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建立健全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新机制,着力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的特殊管护和产能建设。

(作者为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我国有60%的农村人口,农村社会和谐对全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005年,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是32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5%,比城镇居民家庭高出8.8个百分点;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为64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8%;目前农村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相比差3年;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城市医院床位是农村的6倍,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04%;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为221。从这些基本情况就可以看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繁重。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工作部署,全国人大农委今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专题调研。下面我结合这次调研,谈一谈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和看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为构建农村社会和谐奠定了基础


  从全国的情况看,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各级政府增加支农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增加财政支农的投入,提高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的比重。从中央财政看,2006年安排的支农预算支出3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从地方财政看,各省(区、市)支农资金投入也有较大增长。2006年山东省、云南省、黑龙江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分别为64亿元、301亿元和4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162%和386%。
  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目前,一些省市根据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抓紧制定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耕地,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准填湖毁林,不得破坏田园风光。许多省市县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一般都规定村庄规划要经过县级政府审批。
  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近年来,国家对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投入。粮食产量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局面,2004年、2005年粮食单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616斤和619斤。2006年中央财政农业基本建设预算投入81278亿元,支援农村生产预算支出22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预算支出105亿元。各地也都加大了对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2006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农村卫生预算投入分别为81278亿元、19091亿元和8740亿元,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地方也加大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湖北省今年筹措26亿元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象扩大到151万人。河南省今年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将扩大到65个,人均财政补贴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盖人数占全省农民的一半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开始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40万达不到温饱水平的群众,政府每人每天补助1元钱。
  五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提高农民素质,提供就业岗位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培训农民,中央财政今年安排资金1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区200万户农牧民中,开展致富技能培训,每年实现转移非农产业30万人。
  六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深化农村改革。湖北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江西省在试点中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通过理事会以民间组织的形式筹资筹劳,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二、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公共事业投资欠账较多,新农村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在中西部地区,市县两级可支配财力较少,支农资金有限。根据中部地区一个省的测算,一个自然村环境改造大约需要10万元,全省要投入200亿元,仅靠地方财政目前还无法解决。
  二是农业基础薄弱。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全国灌溉面积中有3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全国402处大型灌区骨干建筑损坏率近40%,大型排灌泵站老化率达75%,农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全国水浇地面积有减无增,全国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系数仅为0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乡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也很多。
  三是农民增收难度大的状况很难改变。我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只有14亩。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基本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效益,农民依靠土地增收难度非常大。非农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很大。
  四是农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一是农民贷款利率较高,农村信用社年贷款利率一般都在7—8厘,民间借贷利率一般是15厘左右,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二是农民贷款的抵押担保问题没有解决,农民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三是贷款期限短,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的需要。
  六是农村债务化解难。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村财政收入减少,债务问题凸显,个别地方呈现增加趋势。目前,还没有对全国乡村债务的准确统计,但据个别典型调查分析,估计全国乡村债务高达5000亿元至6000亿元,有人认为可能更多。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对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将产生不良影响。


  三、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处理好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规划先行。制定规划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当前和长远。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产业、事业发展规划;既要有农民的住宅规划,又要有生活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规划;既要有总体发展目标,又要有分阶段实施方案;既要从农民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又要注意解决带根本性的问题。
  ()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我国粮食消费增长与耕地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粮食比较效益低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局面也不会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非常严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是必须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一是要通过市场调节和政策保护,使粮食价格与整个物价水平基本平衡;二是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加强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三是加大培训力度,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促进粮食和经济作物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处理好财政、金融、社会资金支农的关系。当前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是财政投入,农户贷款在金融贷款余额中所占比例很低,社会资金流向农村、农业的更少。应当明确,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主要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搞好中央各部门的协调。在公共财政承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还要发挥金融机构支农的重要作用。要改革金融支农体制机制,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支持农业。要降低农民贷款门槛,适当增加贷款数量和延长贷款期限,通过立法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和农村,鼓励工商企业向农业农村投资,支持乡镇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建议国家要尽快出台社会资金支农政策。
  ()处理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必然要占用土地,但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又必须保护好基本农田。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可否考虑在确保新增土地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对工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工业反哺农业具有后发优势的城镇,在用地指标上予以适当倾斜,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国家应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把工厂办到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良好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县城和乡镇,促进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处理好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要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投工投劳要以农民为主。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个村来说,是为全村群众服务的,理应由全村群众民主决策,自主建设和管理。建议国家或地方政府要尽快完善农村投资投劳管理办法。
  ()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尊重群众意愿的关系。农民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首先是建新房,改善住宅条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统一规划,特别是街道、住宅区、公用设施、污水垃圾处理等,必须尊重群众自主建设的意愿。既要提倡现代建筑模式,又要尊重地方习俗和民族风格。同时,要根据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切不可一刀切。
  目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尚未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建设新农村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在符合农民意愿、给农民带来实惠、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地推进工作。

构建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

构建农村现代化物流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货运市场放开后,由于入市门槛低、投资不大,迅速出现了货运市场运力供大于求、经营主体过多、过散的局面,使货运车辆实载率下降,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这些年油料价格不断上涨,整个农村货运业普遍处于微利和亏损状态。由此又引发了许多货运经营者为了争取货源,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导致农村货运市场恶性竞争加剧,致使不少农村货运企业难以经营。
  农村货运向农村物流业转型,是提升农村货运业层次和促进农村货运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村货运只有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突出特色服务,发展专业化运输,成为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核心能力的专业运输企业,以自己的运输服务优势为依托抢先进入物流领域,占领行业制高点,才能拓展农村货运业生存的空间,提高其经济效益,从而得到更好的生存和更快的发展。
  农村物流作为大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大物流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其发展是破解农村货运业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其实,这些年全国各地的大物流建设都在步入快车道,各级政府都在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来助跑交通大物流建设。这对肩负发展农村货运业和物流业管理重任的市县运管部门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理应主动靠前,抓住机遇,依托“村村通路”和“村村通车”的“双通”成果,下大力气推进农村道路货运业向现代农村物流业转型。
  要以“村村通”为载体;以县乡村汽车站点、专业合作社网点、商业流通网点以及农村集市贸易市场为依托;以发展集约化商品经营,夯实农林牧副渔生产基地,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启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基本方向。全力组建农村物流专用车队,全力组建农村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网络,规范农村物流经纪人和农产品运输车辆,全方位建立县城综合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行政村和集市物流信息点等,最终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从而,使城乡物流无缝对接,畅通无阻。

构建吉林省农副产品发展新平台

构建吉林省农副产品发展新平台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7
29
上午,国家质检总局和吉林省政府关于共同推动吉林食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扩大出口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在长春举行。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副局长葛志荣、吉林省省委书记王云坤、省长王珉、省委秘书长李申学、副省长杨庆才、陈晓光等出席签字仪式。

  
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进一步推动食品、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扩大出口,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富县、强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次国家质检总局和吉林省政府本着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持与合作的方针,就发展吉林食品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扩大食品和农副产品出口达成协议。

  
备忘录的内容包括:国家质检总局将全力支持吉林省发展食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促进吉林省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扩大农副产品对外出口,提升吉林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技术保障能力,推动吉林省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名牌战略,带动、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吉林省食品、农副产品以质取胜的目标。此外,双方还将共同建立合作机制和领导机构。此次合作是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开创吉林省食品及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扩大出口工作新局面、发展地方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签字仪式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葛志荣说,这次备忘录的签署是吉林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贯彻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是国家质检总局与吉林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又一重要部署,也是国家质检总局落实支持东北振兴座谈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吉林省的有利条件,互相合作支持,充分发挥各级质检部门的作用,推动吉林省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和扩大出口,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

  
吉林省副省长杨庆才表示,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自觉把工作重心寓于全省经济工作大局之中,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强烈的责任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充分履行质量监督、市场准入、打假治劣等职能,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杨庆才还表示,长白山特产资源丰富,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应该看到,做好食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扩大出口这篇文章,不仅对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保持东北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29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一行到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视察。李长江在听取汇报后表示,吉林省质量技监局的工作有创新、有思路,此次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很好,好在重点突出,措施具体,体现出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宗旨,下一步我们要抓好落实,抓出成果。

  
李长江强调,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工作中要做到职能到位、协调到位、舆论到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到有为有位。<?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5-8-2 14:37:12 来自: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标签:农村   土地   建设   发展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