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粮食“住”进科技房)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粮食“住”进科技房),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粮食“住”进科技房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2、粮食“住”进科技房

3、粮食“十八连丰”的中国“密码”

4、粮食丰 仓廩足 烘干设施如何发展?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粮食“三量齐增”怪象从何而来

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这种局面?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边进口边积压

为什么说“三量齐增”是个怪现象?一定时期内国家粮食状况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进口能力。通常来说,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量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量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可能出现积压,毕竟高库存下无需增加进口。

事实恰恰并不寻常。近两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同时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仓容紧张,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的新问题。

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三量齐增”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陈锡文说,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显示出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泰国进口大米完税价是每斤1.37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其高51.8%。国产优质小麦批发价是每斤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价格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价格高65.3%。在如此价差之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动力高涨。

伴随“边进口、边积压”的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问题,这在玉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美国出口玉米价格在2012年11月曾达到每吨324美元,而到了2014年9月则下降到164美元,下降近50%。

而我国玉米价格在托市政策作用下相对稳定。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内农民收获的玉米被以高于市场价的临储价收到国有粮库,国家为此支付了巨大的价格差和仓储成本,而进口的低价玉米成为原料进入流通加工领域。

库存高企与2004年起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直接相关,也与我国长期以来较高的粮食储备率相关。国际上把17%至18%的储备率作为粮食库存消费比的安全警戒线,对照此,目前我国已属超额储备。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鉴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迟缓,国大人多,粮食安全储备率可以高些,但最好不要超过当年社会消费量的30%。

价格倒挂 竞争力低

为什么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国内农产品之所以没有竞争力,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高。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能升能降,是因为其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小。

他举例说,“广西甘蔗的收割成本已经占到糖料价格的三分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仅采摘成本就占棉花价格的约40%。以上都是该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都存在人工费用太高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实际工资近年来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5年以前,中国农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除了劳动力成本低之外,耕地租赁成本也比较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从2008至2013年,东北和华北的耕地租金分别提高了51%和70%。物化成本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变化则是国家内的,会显著影响一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价格倒挂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显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来,恰恰是在棉花等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上,我国进口量大增。

多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农业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困境。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随着我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推进,农业开放程度还会提高。今后,我国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我国对进口粮食实行配额管理,小麦为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配额内进口关税只有1%,配额外则为65%。目前谷物进口仍在关税配额之内,但我国对于征收配额外关税后的进口是完全放开的。

如果突破关税配额、在征收65%的高关税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依然倒挂,那么就会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农业产业凋零等后果。据专家测算,按目前生产成本和价格趋势,再过5至7年,三大谷物以配额外关税税率进口将成为现实。

寻对策 扩规模 提素质

“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的资源要素就会流失。”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我们过去支持保护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增产,现在要把转方式作为目标,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围绕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

农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有增不减;要完善农业的支持方式,提高其精准性、指向性、引导性,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来支持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防止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守住农民收入、口粮生产能力、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条底线。

而从长远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潜在生产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在继续坚持以往强调的“坚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等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化。今后利益调节重点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主产区倾斜。

当前,我国要培育新型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经营规模小而散有关,这就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

全国还有2.4亿多小农户,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基础各有不同,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必须因地制宜。专家建议,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壮大;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扩大服务规模来弥补土地经营规模的不足。

产粮大县多数是财政小县,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目标是使粮食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有动力。今后要加大对粮食主产省、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减轻主产区的财政负担,补偿主产区调出的商品粮,强化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

粮食“住”进科技房

粮食“住”进科技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在黑河市爱辉区,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在田间地头,粮食存储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科技手段。今年新粮上场以来,越来越多科技赋能的“粮囤子”,让丰收的粮食“住”进了恒温、保鲜的好房子。?

  在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粮库有限责任公司仓储物流中心,一车一车的玉米经过清理、除杂和烘干后,运进一座座形状各异的保鲜粮仓存储,该中心潮粮日处理能力达到500吨。据介绍,西岗子粮库有限责任公司贸易粮仓库安装了通风系统和电子检温系统,政策性粮食仓储库安装了数字龙粮监管系统,24小时监测粮温,实时排除异常,秋粮的安全存储在这里实现了“一屏保障”。?

  科技进仓,让节粮减损更有“数”。2014年以来,爱辉区不断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投入资金约1.1亿元打造安全、绿色、科学的智慧储粮系统,新建了包括钢结构保温平房仓、砖混平房仓、千吨囤等在内的一批新型粮仓,保障秋粮存储中优质粮仓仓容充足。目前,全区范围内拥有粮食仓储能力120万吨,拥有52家烘干塔企业,2家国有粮食企业和40多家民营粮食企业马力全开,日烘干能力达到1.9万吨以上,能够保证秋粮实现颗粒归仓。

粮食“十八连丰”的中国“密码”

粮食“十八连丰”的中国“密码”

天高云淡,平畴泛金,稻浪滚滚。

湖南省宁乡市双江口镇高田寺村水稻核心示范片区,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来回穿梭。收割完的稻谷即刻就能烘干、入库储存。“趁着天气好,要赶快收!”种粮大户彭增智的脸上全是喜悦。

从龙江之滨到洞庭湖畔,从齐鲁大地到天府之国,大江南北,处处一派丰收景象。

又是一个丰收年!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喜获“十八连丰”!

金秋时节,让我们走进一个个“中国粮仓”,破解“十八连丰”背后的“密码”。

吉林:变“瘦”的黑土又“肥”起来了

“测评结果为1077.94公斤每亩!”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联合吉林四平梨树县对梨树模式研发基地进行测产,结果一出,现场一片欢呼声。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肥沃的黑土带来了粮食连年丰产。但长期过度“透支”,让黑土层越来越薄,往下翻10厘米就能看到黄土,土壤板结,有机质下降……祖祖辈辈耕种的黑土地变“瘦”了!

2007年,梨树县开始探索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还田免耕,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既能抗旱保墒,还增加土壤有机质。

“‘梨树模式’让黑土地缓过劲儿来,变‘瘦’的黑土又‘肥’起来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

经连续10年监测,梨树模式保护下的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15%至25%,耕层0至1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玉米年产量提高5%至10%左右。

建立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率先颁布实施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十三五”期间,吉林省把保护性耕作作为黑土地保护的首推技术,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2021年,梨树模式推广面积达2875万亩,比上年增长55.2%,居全国第一。

四川:种粮技术普及到每一亩土地

霜降时节,成都平原雾重霜浓,水稻收割后的稻田能拧出水。“时间不等人!”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花园村种粮大户周家林来不及休整,开着拖拉机排水、浅旋耕,尽快把小麦种下去。

周家林打理着一片超过2000亩的农庄,播种、施肥、喷药……全部采用机械化,还用上了无人机。今年他种的小麦亩产超过450公斤,水稻亩产超过650公斤,年收入上百万元。

“我的收入还不止这些呢!”周家林说,自己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周边群众委托他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或者托管的农田近6000亩,一年的收入也超过100万元。

种粮种出年收入超过200万元,周家林靠的是技术。四川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举办春季重大病虫害防控培训班、现场观摩技术培训等,加强对粮食生产管理人员、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的培训和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让技术服务覆盖每一亩土地,为农业稳产增收提供技术保障。

“玉米不减产,大豆是白捡”。四川农业大学集成创新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省推广面积超过500万亩,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每亩可以多收大豆100公斤至150公斤。

好技术,离不开好农田。三星堆考古遗址坐落在广汉市的平畴沃野间,这里有近40万亩高标准农田构筑起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灌溉、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粮食生产水平、规模化水平都居于前列。聚焦粮食产业,延伸出的粮油加工、农业观光、农产品交易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三次产业互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格局。

山东:三级农技服务给农业插上翅膀

“今年雨多,地里土松泥泞,原来的轮式收割机进不去,把俺给急的。多亏县里给协调来履带式玉米收割机。”看着自家300亩玉米收割完装上车,山东济宁嘉祥县陈庄村村民吕桂花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今年秋收,嘉祥县借力于“土地托管”模式,共协调履带式玉米收割机近200台,全县48.8万亩玉米很快收获完毕。

抢收的同时,嘉祥县还依托农业专业化公司的设备优势,让农户的秋粮可以统一进厂烘干。“烘晒、晾晒、销售都有托管公司,咱托给人家,心里就有了底,收一亩地还能省四五十块钱!”吕桂花高兴地说。

在山东,托管式、订单式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不仅减轻了农民种粮负担,还为建立家庭农场联盟和联合体提供支撑,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受前段时间持续降水影响,今年山东玉米普遍晚收,小麦播种也随之延后。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出8个专家指导组,采取驻地蹲点方式,分片包干到各地进行技术指导,助力打好“三秋”生产攻坚战。

聊城高唐县构建起有1000多人的县镇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触角延伸到全县所有村、户。“首席专家+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服务模式,打通了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仓”,山东今年夏粮总产527.44亿斤、单产440.03公斤,双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

黑龙江:种地看屏让科技再升级

北大荒集团梧桐河农场里,董金福的40多垧地早已收完。“产量比去年多8万斤!自家5台大机器3天就整完了,太省心了!早年种地,‘小四轮’、小药壶和镰刀,秋收时地里全是人,现在这地里,全是高科技!”

前不久,一个名为“北大荒的科技范儿”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里,一名农技人员按下按钮,田间的整地机便自动启动,翻旋整地。“车上装有无人导航装置,利用北斗导航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控制农机进行远程无人驾驶作业。”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主任孟庆山介绍。

北大荒的科技种地“新把式”远不止这些。

要问现在地咋种,咋管?孟庆山的回答只有两个字:看屏。“水稻长得咋样,有没有啥病虫害,田里水是多了少了,坐在家打开手机,一清二楚。”手机成了农民的“新农具”。

北大荒是黑龙江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时期,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文德信心满满。

如何让中国粮用上中国“芯”?黑龙江聚焦种源问题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有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常规粳稻、大豆、马铃薯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豆、水稻、小麦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全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接近90%。

湖南: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

10月17日上午,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衡南县基地开展攻关测产验收,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此前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周年亩产16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

“创造这个新纪录,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功不可没。”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说。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故乡。几十年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上不断刷新纪录。

近年来,湖南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战略,按照政企研合作、产学研一体发展的思路,全省建立“一个产业、一个院士或专家团队领衔、一个技术体系支撑、一批良种繁育基地、一批龙头企业、一个工作专班”“六个一”工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春耕、秋冬生产关键时节,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指导,将技术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

“现在种田呀,不仅有好种子、好肥料,还全都用上了高科技!”衡阳县西渡镇梅花村村民杨玉明兄弟3人,2011年通过土地流转,把三个村民小组的350多亩水田全部承包下来,合伙种粮,今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说起种粮,杨玉明打开了话匣子:“每年种水稻的纯收益有20万元,给其他村民搞田间机耕、机收服务,还有10多万元收入。我们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械生产节本增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新湖农场,9月播下的冬小麦已露出新芽。“我们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下种均匀,行距误差不超过5厘米,后期灌溉和采收就方便多了!”新湖农场二十七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唐红富说,今年农场种了1万余亩冬小麦,种植户亩均增收500余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辽阔,大农业、大农机,让现代农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纵横驰骋。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2%。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迈出高质高效新步伐,也让精细化理念在这方沃野生根发芽。

“过去单产达到550公斤的成绩算优秀,今天才算及格。”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粮农朱兵说,“以前麦地浇水24小时离不开人,现在用手机就能直接操作,你看这滴灌系统,省时省力还精准。”

新技术、新观念正在改变畜耕人挖、肩挑背扛的传统农业,解放了农民的手脚,也改变了他们的思维。

“过去,靠天吃饭,产量根本保证不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托布村的种粮大户张庭固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和扬州大学的科研团队合作,使用北斗导航成套智能农业装备技术,通过9道工序进行复式作业,不仅节省人工人力,产量还更有保证。”

“今年全区夏粮增产超亿斤,全国夏粮增产量的五分之一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涛说。

粮食丰 仓廩足 烘干设施如何发展?

粮食丰 仓廩足 烘干设施如何发展?

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烘干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影响到粮食仓储贮存的质量,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质量与效益,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下面从四个方面剖析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的相关情况。

一、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的现状

莱州市地处丘陵地区,是中国玉米良种之乡、全国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发源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小麦和玉米是主要的粮食种植作物,2022年冬小麦和秋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58.60万和68.7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27.54万和34.35万吨。已建成16处粮食烘干中心,拥有各型谷物烘干设备28台(套),烘干总吨位1678吨,年烘干能力达到16.78万吨,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48.85%,远超丘陵地区“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粮食烘干机械化率30%的标准,粮食烘干能力有效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安全。

2018年以前,莱州市仅2家种子生产企业有2台谷物烘干机械,粮食用烘干机械数量为零。2018年以来,莱州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机械化,全面推广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积极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市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已发展到400多家,大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企业发展到21家,加大了粮食烘干机械的应用与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农机结构显著优化,粮食烘干机械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近五年来,莱州市坚持收储烘干与产地烘干协调推进,重点推广节能、环保型的低温循环式烘干机和高温连续式烘干塔,发展先进适用烘干技术,在粮食主产镇街合理规划配置烘干装备,在粮食高产区创建万亩示范片,从四方面发力,极大地推进了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建设。

一是突出粮食安全政策落实驱动力。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最高站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以最实举措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以最严要求抓好粮食安全考核。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的要求,对粮食收获和仓储所需的油电进行优惠,对粮食机械化烘干环节进行补助,对开展粮食烘干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予以培育和扶持,充分发挥政策驱动力,为粮食烘干设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022年,莱州市争取省级粮食机械化烘干试点项目资金80万元,对玉米烘干每吨补助60元。

二是突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带动力。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533万元,大力补贴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将谷物烘干机械纳入优先补贴范围,实行应补尽补、累加补贴,极大地带动了农户购买谷物烘干机械的积极性。谷物烘干机械从2台增至28台,烘干吨位从26吨增至1678吨,烘干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三是突出示范县创建推动力。以创建“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和“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为契机,莱州市设立6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烘干中心建设补助、全程机械化核心示范区和“两全两高”机械化核心示范区作业补贴,极大推动了粮食烘干中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从2处增至16处,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48.85%,莱州市成为了山东省第一批同时拥有上述两个示范县的县市区。

四是突出农业产业项目联动力。争取上级资金18806.9万元用于开展粮食机械化烘干试点、农机化转型升级工程项目、农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产业项目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农业发展为农机装备提出了高要求,项目、产业、机械互相联动,粮食产量连年高产,谷物干燥机械发展已是势不可挡。

目前,莱州市已建成16处粮食干燥基地,烘干设备达到28台,烘干总吨位达到1678吨,年烘干能力达到16.78万吨,烘干设备数和烘干能力比2018年底分别增长86.67%和99.76%,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48.85%,基本解决了粮食产后处理基础设施短板,减少了粮食产后损失,逐步提升了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

三、粮食烘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烘干设施投入大。以一台15T循环式谷物烘干机为例,投资一台烘干机再配套清选机、输送机、鼓风机等设施需50余万元,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只补贴谷物烘干机2.26万元,市级累加补贴不超过中央补贴额,投资额远远超出了普通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的承受能力。烘干设备价格不断攀升,农机购置补贴额度连年下降,导致用户购机热情骤减,真正的购买需求也寥寥无几。另外建设用地协调难度很大,审批程序相当繁琐,扩大规模建设较为困难。

二是烘干过程成本高。若利用烘干设备进行烘干,考虑到人工、原料、设备折损等费用,1斤粮食烘干成本约为0.1元,按玉米估算,玉米正常产量为1200斤/亩,每亩粮食烘干费用就需120元,同时需建设粮食周转库房,又增加一笔费用。就烘干品质而言,因为不同型号的烘干机生产工艺、烘干机质量不尽相同,烘干的粮食品质有较大差距,且面粉生产企业收购烘干小麦意愿不高,因此需要对作业环境、烘干技术有较高专业要求。

三是粮食烘干推广难。烘干机属于应急设备,闲置期较长,而且还要“看天”使用。粮食烘干机作业量和效益受天气影响较大,收获中如果农户注意应用适时晚收技术,且在收获期间不遇到连续阴雨天气,粮食的水分完全能达到收购要求,可以省去烘干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烘干机的效益和推广。

四是农户认识有局限性。由于绝大部分种粮户习惯了原有粮食干燥方式,对于粮食烘干设备解放劳动力、降低粮食霉变率、变丰产为丰收的优势认识不到位,加之粮食作物烘干设备建设起步晚,还没有形成规模,示范效应不明显,因此农机从业者对烘干设备热情不高。

四、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的意见建议

粮食产地烘干设施建设主体应为农机(农业)合作社、种粮(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粮食烘干服务应实行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烘干,优先服务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加快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烘干基地,不断提粮食烘干机械化能力。

一是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建议规范农业用地建设程序,在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用地上,放宽粮食烘干设施及粮食临时存放场所等配套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范围管理的标准。

二是提高农业专项补贴。烘干炉大部分以油电为主,油价持续攀高,鼓励粮食烘干企业生产并使用农作物秸秆燃料,建议国家和地方在农业用油和农业用电方面给予更多优惠。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继续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粮食烘干机械购置补贴的倾斜力度,发挥“齐鲁富民贷”的经济杠杆作用,缓解用户经济压力。

四是统筹建设涉农项目。建议各级农业项目向粮食生产项目倾斜,粮食生产项目适当向粮食烘干方面考虑,并加大对粮食烘干作业的补贴范围与力度,提高农户对粮食烘干的积极性。

五是增强惠农爱农意识。建议农机生产企业强化服务意识,从卖机器转变到卖服务,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械用户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提升购机热情,促进粮食烘干设施不断发展。

标签:粮食   烘干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