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

2、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

3、推动保护性耕作,中农机亮相内蒙古、黑龙江演示会

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

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我见

目前,我国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0%,进入“后农机化”时代。我们面对市场需求不足,农机化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着力点等诸多困惑。亟需农机化工作者采取前瞻性、创新性思维,以推动农机化再现“黄金”发展景象。本文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入手,探讨“后农机化”时代的农机化发展问题,与同行交流。

一、现状引发的思考

有资料揭示,机补政策在拉动农机化发展中起着核心驱动器的作用。建国55年,我国农机化水平为32%,年平均成长率为0.58个百分点。而2019年,我国农机化水平超过69%,年均增长幅度是2.4%,是前56年年均增幅的4.13倍。机补16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1854.5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超过5190.7万台(套);201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4亿kW,比2004年增加4.54亿kW,增长64%;装备结构加快向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方向发展,大中拖、联合收获机、插秧机、烘干机等急需农机保有量快速增加,装备结构持续优化。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们似乎进入了投入报酬递减通道。随着投入增加,农机化使用率提升受阻,实际上近些年来是下降的。这种下降会导致发展动能不足,发展后劲乏力,是不可持续的。思考个中缘由,我们在机补政策推动下,用16年走过了发达国家需要约50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应该写入史册!但潜在农机化需求的集中、提前释放,虽然创造了“黄金发展”期,但最近这些年却更多尝到的是苦涩。从总体看,虽然我们彻底摆脱了农机化服务供给短缺的局面,却同时出现了供给过剩的现实。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使农机经营者效益提高乏力,挫伤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发展中出现的这一问题,与我们把农机化定位在粮食生产机械化有关。不可否认,粮食生产机械化是农机化的优先方向。但当粮食生产机械化达到一定程度,由全面发展到拾遗补缺后,粮食生产对农机化发展的驱动力就“力不从心”了。

我们注意到,从国家出台实施机补政策以来,机补从2004—2014年是逐年走高的。2004年是0.7亿元,2013年上升到217.5亿元,2014年达到创记录的253.45亿元!这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国家机补资金开始首次下降为236.45亿元,比上一年减少17亿元,降幅为7.2%。2016年中央财政下拨209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比上年又减少27.45亿元,下降11.61%;2017、2018年,中央财政农机补贴资金压减至186亿元,比上年再减少23亿元,下降11.0%。2019年再降到180亿元,比上年再减6亿元,降幅为3.3%。与2014年相比,绝对数下降73.45亿元,下降率达36.26%。虽然这几年降幅开始收窄,但国家机补资金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对应,我国农机化发展速度也由高速时的3.5%,一路下降到2015年的2.5%、2016年的2.0%。2017、2018、2019年仅有1%多一点。过去那种只要有投入,就会有效益;只要增加投入,就会加速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面对的情况更复杂,面对的发展环境更加的不确定……农机化工作也将面对全新的挑战,考验农机人的智慧。如何化危为机,将是我们这一代农机人的抉择。

当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农机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如果找不到这个动力源并及时激发,使其成为现实需求,农机化工作就没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会失去方向,进而迟滞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如果我们放眼看,过窄的农机化定位,是自筑篱芭,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也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从大农业看,有种、养、加,而粮食生产仅是种植业中很小一部分;从农业生产需求看,农机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机化。再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观来看,农业内部也存在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种养业为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为第二产业,农业生产的农机化服务与农产品市场营销为第三产业。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业三产融合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也是让农业分享加工与销售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最隹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农机化,眼界豁然,路子更宽。如果我们能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使全产业农机化发展需求得到激活,由潜在需求转变为市场购买力,不论是农业发展、农机研发生产、农机具需求,都会有数百倍的扩张。因此,面对新问题,需要精准施策化解;面对不同的发展课题,需要精准投入来刺激和驱动;面对“后农机化时代”更加复杂的发展间题,需要把握机遇,精准给力……

二、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未来农机化的驱动力

分析问题,是为了认清困难,砥砺前行,更好发展。“后农机化时代”的提法,说直白些,就是要发展更高水平的农机化、就是要向全面机械化进军、就是要让农业生产的一切使用活劳动的地方通通使用上机械化、就是要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成为体面的农业产业人、就是要让农业重塑令人羡慕的稳定收入者形象、就是要让我国农业齐身于世界农业现代化俱乐部。

按照这样的思维来看当今农机化,就会脑洞大开。我国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多达140多个,可生产数千种农产品。除了耕整地等通用类机械外,每种农产品要使优势更优,亟待农机化支持。那么就有至少140多个农机配套系统,数千种配套机具体系组合。对农机具的需求也会从现在的2000多种增加到10000多种;再从种、养、加三产融合角度看,我们建国70年的努力,实际上仅是粮食生产的机械化而已。养殖业机械化、大多数种植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几未涉及,亟待破题。而养殖业机械化、粮食生产以外的种植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不仅蕴藏着巨大需求,而且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也是增加农业收入的“潜力股”。推动其发展,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也是前景诱人,说风景这边独好,也不为过。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前期做的仅是其机械化的1/140的70%,而不是全面机械化。也就是个开头而已,是万里长征刚走完第一步,说明我国农机化的潜力诱人。

就如笔者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来说,虽然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68%,但这仅仅是面对粮食生产而言的,并不是全面机械化或者说高度机械化的概念。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目前从农业生产领域来说,按生产分,有90多个产业领域,而粮食仅是1/90!可见,农机化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该区从区位上属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决定,实际上是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生产区,素有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全区土地总面积422.33万亩,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全县耕地面积65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8%;旱地29.5万亩,占45.2%。可供开发利用的丘陵山地资源丰富,高达188万亩。从地形上看,南郑区是一个山地面积比重大,山区、丘陵、平坝兼有的农业区。平坝占11.8%;丘陵山区占88.2%(丘陵占8.7%;低山占13.8%;中山占65.7%)。年降雨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油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其中水稻颇具优势,产量高,品质好,商品性好。从农业经济结构看,平川区产出占78%,丘陵山区仅占22%。前者生产机械化水平高达68%以上,而后者仅有15%以下,有的甚至还未破题,处在以人畜力为主的原始生产状态。从农民人均收入看,全区平均10333元;其中经济发达的平川人均收入高达2.5万元,而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仅有6000多元,一些纯农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成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开发与生产中,劳动力短缺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发展机械化生产尤其迫切。

从产业结构看,目前丘陵山区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粮作品种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苕;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籽、蔬菜。种植面积万亩左右的有杂豆(绿豆、赤小豆、大豆、云豆)等;经济作物有药材(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党参、当归)、烟叶等80余种;木本食品及油料有板粟、大枣、甜柿、油茶籽、油桐、核桃等。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的品种有筱麦、大麦、黑豆;经济作物有各种小品种药材、食用菌、桑蚕、水果、油橄榄等。其中,茶叶、油菜籽、绿豆、小豆、大豆、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油茶籽、油桐、核桃和食用菌14个有地域特色品种中,有望打造成15亿元以上产业的有水稻、玉米、茶叶、木本油料、油菜籽、蔬菜、木本食品;打造成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有药材(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烟叶,打造产值过5亿元的有油茶籽、核桃、小品种药材、食用菌等。

可见,农机化发展的“处女地”多达90多个。而很多生产目前尚未见有相应的专用机械供应,更无法涉及其采收及加工机械化。以笔者对该区的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测算,亩均机械化投入为4500元左右,全区仅木本粮油菜生产机械化投资需求为45亿元;全区丘陵山区所有生产全面机械化的总需求约在120亿~180亿元。如果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则全区农业生产总值有望在目前基础上提高9.5~35倍。以此放眼全国,我国目前有2700多个县从事农业生产,农机市场的增量空间约在32万亿元以上。

这个“潜力股”是否很有魅力。

再拿极具发展潜力的丘陵、浅山区来说,农机化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农机产品还是空白。另一方面,农村出现了新情况,就是近些年来,新型农机(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对农机化提出了大型、成套、智能化要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占比已经超过40%,且增速之高让人始料不及。农机化与规模经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由产中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更加注重以机械化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更加注重获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技术方面,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农业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治理面源污染,迫切需要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

开发性农业做为农村发展的新领域,对农机的需求魅力无限。这一需求或将上百倍于目前农机存量,如果全部实现机械化,则我国农业经济规模或将比现在提高10倍以上,发展的潜力同样非常诱人!

三、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之对策与建议

1、加强协调,增加投入,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

对于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用产业集群的思路来指导农机化工作,用全产业链机械化来支持实现愿景。农机人应将其作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点工作,建立工作责任制,及时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有关部门应组织农机、农艺、畜牧业等专业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作业标准和农艺技术标准,并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建议农机主管部门,要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把优势特色农机的机补决定权下放到市、县(区),以突出地域特色,及时因应发展需求,提高机补的精准性、针对性。重点补贴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收获、加工等大型机具和成套装备;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新型经营者主体、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种养加实体公司等规模化生产经营组织购置机具。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机械化生产项目和更多资金投向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领域,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积极引导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引进先进、适用的播种、采收、加工机械。要采取项目化建设的方式,争取各级财政的更多更大的支持,以调动种、养、加一体化融合发展机械化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农机金融租赁新模式,开辟农民购机、用机新渠道。争取安排专项农机化技术推广财政扶持资金,支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建设。将农机手培训纳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支持。争取设立相关专项,支持生产企业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装备关键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农机企业重心前移,提供产后处理技术设备服务等。

2、国家从产业政策方面也应给予重点扶持,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推广,机械化程度才能提升。如果未来不研究机械化发展,源头成本尤其是人工费用就会居高不下,推高优势特色农产品价格,产业竞争力将面临严重挑战。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一些有特色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机具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使用,开了一个好头。最近,一些农业部门积极同生产厂商联系,根据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需要,研制推出新型旋耕机,受到农户欢迎。建议将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列入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试验推广工作,力争近期取得初步成效。我们应积极调研,形成经验,指导工作,全面落实。

3、各地应高度重视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力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较快发展。

机具研发创新是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的重要推动力。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区农业、农机化主管部门,应站在创新发展的高度,以现有技术产业化与前瞻技术研究并举为导向,以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技术国产化为主攻点,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各环节所需机具生产制造本土化。要积极配合发改、科技、工信等主管部门引导企业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先进适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具的研发,开展切割输送、杂质分离、收割机自动化等关键技术攻关。

二是加强现有机具选型,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作用,选择一些价格相对低、性能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机具,优化机具配套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验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反馈至企业,促进企业提高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是建议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研发组成联合体。鼓励和选择有一定研发基础的企业、研究机构,形成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研发联合体,组建公共研发平台,促进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共享;树立开放的理念,创新合作机制,加大引进吸收再创新力度,促进研发水平、机具性能加快提高。

4、创新农机推广,加快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

农机推广应遵循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社会化服务的规律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发展,选择当地政府有积极性、市场主体有愿意和实力、土地整治有基础的区域优先设立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建设中,优选品种、种植模式、养殖模式,优化机具选型和配套方案,研究总结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经营管理成功模式,探索适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方案。力争在近几年内,在不同区域布局内,打造出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为不同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提供可复制、提高的样板。加快推进机艺融合。

建议农机、农艺、畜牧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全国优势资源,开展繁育推联合攻关,加强高产、高效、适宜机械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加快质优、实用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推广。根据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总体要求,研究改进农艺制度、增强机具适用性;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经营方式,从品种、耕整、种植、植保、灌溉、收获、加工等全产业链,综合研究完善适宜不同类型区域条件下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围绕关键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推广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

?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针对《行动计划》的出台背景、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政策支持等问题,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行动计划》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2017年,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

  黑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东北部分地区黑土地长期裸露、土壤结构退化、风蚀水蚀加剧,对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耕作措施。从国家层面制定行动计划,将东北地区推行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行动,加强政策引导、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对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提升耕地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问:保护性耕作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答: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有机质含量从28.28g/kg提升至43.02g/kg。东北地区监测显示,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地表径流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

  问:《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问:《行动计划》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行动计划》包括四项主要内容。

  一是组织整县推进。优先选择已有较好应用基础的县(市、区),分批开展整县推进,用3年左右时间,在县域内形成技术能到位、运行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同时,打造高标准长期应用样板和新装备新技术集成优化展示基地,推动保护性耕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组织成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为实施行动计划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分别成立省级专家组,研究制定主推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开展保护性耕作监测试验,促进技术模式优化和机具装备升级,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骨干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保护性耕作科研平台。

  三是提升装备能力。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提高国产机具制造水平。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特点,优化保护性耕作装备整体配置方案,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

  四是壮大实施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保护性耕作补贴作业任务。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支持采用订单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积极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利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培养一批熟练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经营能手、农机作业能手。

  问:《行动计划》有什么支持政策?

  答:中央财政通过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对关键技术应用给予适当补贴。重点支持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开展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作业,优先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实施,支持整村整乡推进。补贴发放按照“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原则,在春播结束后,由县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组织力量,对各乡镇完成的作业面积和质量进行验收。公示无异议后,直补到作业服务提供者或用户。同时,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优先补贴。深松整地作业补助安排向保护性耕作实施区域倾斜,

  问:《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如何得到有效落实?

  答:为贯彻落实好行动计划,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省级政府和市县政府责任,成立负责同志牵头的保护性耕作推进行动领导小组,建立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制定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实施区域、主推技术模式、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和工作力量统筹。农业农村部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估,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研究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明确在乡村振兴、粮食安全、自然资源、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中,国家有关部门和东北四省(区)要统筹考虑在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的需要,做到措施要求有机衔接。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政策体系,将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等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应用作为优先支持方向,尽量做到实施区域、受益主体、实施地块“三聚焦”。

  三是加强监督考评。明确东北四省(区)要将推进保护性耕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工作进度,制定验收标准,健全责任体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鼓励各地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管工作效率,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要求各有关方面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及时总结成效经验,推介典型案例,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还将制定具体指导意见,确保高质量完成《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推动保护性耕作,中农机亮相内蒙古、黑龙江演示会

推动保护性耕作,中农机亮相内蒙古、黑龙江演示会

近日,2020年林西县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举办。

同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农机演示会人山人海,大家对中农机免耕播种机的关注热情高涨不下。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包括四项技术内容:

1.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

2.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3.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等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4.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保护性耕作有什么好处?

“多赢”:

“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增收

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

节省燃料

减少机器磨损

免耕播种作业

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

增加土壤有机质

锁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

减少土壤侵蚀

提高水的质量

增加野生动植物

提高空气质量

中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

标签:农机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