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

2、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

3、警惕!农机行业愈演愈烈的竞劣现象

4、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过度透支产业未来

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

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现象越演越烈

轮式拖拉机是农具的动力源,是最主要的农机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在农机工业产值中占比最高,每年申报推广鉴定数量最多,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占比最大。

特别是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在深松补贴作业的带动下,大中马力拖拉机得到了蓬勃发展,保有量迅速上升,从近两年申报鉴定、补贴的企业和产品数量就可窥见一斑。

拖拉机约占补贴资金总额的1/3,是补贴资金安全的“压舱石”,具有“轮拖稳,则补贴安”的头雁效应。如果拖拉机补贴出了问题,对补贴政策实施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近年来拖拉机的补贴违规数量明显增多,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均有通报,反映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矛盾直指大马拉小车,补贴额虚高。

大马拉小车已经成为近年来拖拉机行业反映最突出的、被诟病最多的问题,受到农机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的普遍关注,似乎成为了拖拉机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最大的障碍。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可是解决办法收效甚微。是我们认识的偏差?还是确实无可奈可?应引起我们认真反思。

01 何为大马拉小车

从字面上理解,对于大马拉小车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用大马力拖拉机牵引或驱动小农机具。第二种是指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马力很大,但是配了一个较小(轻)的底盘,也就是大、小底盘的问题。本文指的是后者。

其实多大底盘配多大马力的发动机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任何国家或行业标准、大纲都没有具体的范围。只有在设计手册中有结构比质量的指标(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结构比质量推荐54~75kg/kW,如1504拖拉机结构质量下限为5956kg),但也只是参考。

因此,底盘大小和发动机马力具体差异多少算大马拉小车没有明确的定义,严格上讲是行业内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如果要考究的话,是大家历史纵向对比出来的。以TE底盘为例,最早是国内某大企业为30马力的拖拉机设计的,而且保留了设计安全系数,一般配到40马力就到极限了,但是后来逐步突破,现在市场上出现有配到80马力的。另外还有,TD底盘,最初设计是配套80马力,一路逐步突破90马力、100马力,现在能做到150马力。TF底盘从最初的1304型,现在已经开发出2104型。这就是大马拉小车的演变路线。

还有就是同行横向比较、企业自身比较。由于目前大多数中小拖拉机企业都没有设计能力,基本都是模仿组装模式。产品同质化显而易见。但还是存在不同厂家相同底盘配套的最大发动机马力差别大,即使同一厂家同一底盘的马力跨度也很大。

区分大、小底盘拖拉机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看拖拉机的自重(最小使用质量,不加配重的情况)。以市场上1504型拖拉机为例,小底盘的1504自重约4吨,中底盘5吨,大底盘6吨。

02 正确理解大马拉小车

有人认为大马拉小车是补贴分档政策造成的,但是在补贴之前,大、小底盘的问题在拖拉机行业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如果只看大、小底盘就判断这个产品是否存在大马拉小车有失偏颇。拖拉机作为动力机械,主要是提供两种作业的动力,一是牵引力,牵引农机具作业,如深松机、翻转犁等。二是动力输出轴(PTO)输出功率,驱动农机具作业,典型代表是旋耕机、播种机。

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农技农艺复杂,要求不尽相同,不可能用一个底盘去适应所有的作业环境、作业类型,也不存在一种适应各种轻、重负荷作业的“万能拖拉机”。

在实际作业时,大、小底盘各有优劣势。

以轴距为例,轴距是拖拉机底盘大小的重要参考指标,轴距大的优势是,拖拉机传动箱较长、托架较大,结构质量较大,纵向稳定性好,重负荷作业时可以少加配重。但是轴距较大带来的问题是,轻负荷及小田块作业时,拖拉机的质量减不下来,耗油大,转弯半径过大,不灵活。

如东北旱地深松、深翻更多,而且田块面积大,对牵引力要求更高,对动力输出轴功率要求相对低,可能大底盘更适合。但是在中原地区或者水田地区,旋耕作业较多,且田块面积小,则对动力输出轴功率要求更高,可能小底盘更受欢迎。

而且现在拖拉机有轻量紧凑化的趋势,通过优化整机结构质量(最小使用质量),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而且节油降耗、效率更高,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小底盘通过材料、工艺等技术改进,通过配重的增加能解决牵引力的问题,而且强度、质量没有问题,那小底盘就未必不如大底盘,反而优势更明显。

所以说合理的技术改进,底盘和发动机匹配科学的大马拉小车本身并没有问题。

但是,本文接下来要重点探讨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大马拉小车现象。

03 出现的原因分析

在补贴和利益面前,难免有的企业会变得疯狂,比如TF1504就已经到极限了,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加大到1804。小企业纷纷上演大马拉小车,呈现你追我赶之态势。大企业疲于应对,迫于无奈只能跟随。

大马拉小车已经成为拖拉机行业共同的手段,呈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特别是近两年来大中型轮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行业竞争非常残酷,潍坊地区生产拖拉机的企业就有六七十家,大企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更大,如果不随着市场做出调整,每年一两万台销量的下滑,必将是致命的。因为首先要考虑生存的问题,再考虑品牌等其他因素。所以,不论企业大小都在向马力要效益,共同推动了拖拉机行业功率的整体上升。

目前齿轮、轴类件材质、热处理、制作工艺都没有达到国外水平,轻量化设计只是部分实现,很多都达不到,所以是伪命题,不能成为大马拉小车越演越烈的理由。

那么,为何这两年大马拉小车会如此火暴,行业趋之如骛。可以从6个方面分析。

一是补贴分档的影响。由于拖拉机以马力大小分档参数,马力越大补贴额越多,而且不同档次间补贴额相差较大。所以很多厂家都将拖拉机的配套动力上延,将安全系数降到最低,物尽其用,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

二是价格层面驱动。发动机国三之后,同一系列发动机功率的覆盖范围很广,但是其结构、成本基本一样。可见,如果底盘不变,只是更换了更大马力发动机,成本基本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补贴额相差较大,补贴过高造成用户比购买小马力的还要便宜,老百姓自然愿意花更少的钱买价值更高的产品。

三是投资回报率。在目前种田普遍不挣钱,老百姓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投资回报率是影响购买最重要的指标,如果小底盘2年回本,大底盘5年回本,即使用户知道大马拉小车可能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但是在价格面前依然会选择回本快的。

四是拖拉机产品的特殊性。拖拉机作为相对成熟的产品,而且是作为动力机械,负荷越重转速越低很难熄火,拉不动的情况下驱动轮会原地打滑空转,并不容易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且拖拉机后悬挂的力调节,使得小底盘也能够胜任大底盘才能完成的翻地作业,当农具(大犁或深松机)阻力增大时,后悬挂将提升,使得耕深变浅;当农具阻力减小时,后悬挂将下降,使得耕深变深。

五是通过作业环节避免。从违规通报大马拉小车的省份看,大部分是在中原地区,对牵引力作业的要求相对不太高。另外很多机手都是十几年的拖拉机驾驶经验,他们在作业时也会注意,有选择地进行,避开重负荷作业,比如用150马力的干130马力的活。

六是有技术层面的支撑。有人说会出现大批量的质量问题,如果真是这样,任何一个企业都吃不消,早就倒闭了。有利益的驱动就有技术的支撑。马力大跃进,但是底盘还是最初那个底盘吗?其实部分技术也在改进,以TD底盘为例,已经从最早的设计上,在离合器、变速箱连接口、半轴、齿轮以及材料等方面改进很多,强度没有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大马拉小车也推动了拖拉机零配件质量的进步。

04 造成的后果

一是牵引力严重下降。大马拉小车表面是底盘问题,其实是拖拉机自重过轻导致牵引性能的非正常发挥,最终主要体现在作业机具的配套使用不合理及作业生产率低。牵引力与发动机功率、拖拉机最大使用质量、工作速度(轮拖规格)有直接关系,底盘大小可直观反映出影响牵引力的相关指标。同马力的大底盘牵引力一般比小底盘的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马力与底盘不匹配,在重负载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轮胎打滑,牵引力发挥不出来的情况。增加配重是小底盘拖拉机合理提升性能的有效方法,解决底盘轻的问题,提升轮胎附着力,牵引力随之提高。

但是过分增加配重毕竟不是自身肌能,本身设计不合理,盲目通过增加配重来提升牵引力,不但增加了功率内部损耗,又会出现强度不够、油耗增加、其他性能下降等严重问题。就像身高相同的两个人一起赛跑,一个体重150斤,另一个体重120斤背了30斤的重物负重跑步,结果显而易见。

二是产品可靠性降低。由于马力与底盘不匹配,在长时间作业之后,跳挡、漏油等小问题肯定不会少。发动机产生的振动2/3依靠底盘吸收,吸收振动依靠的是体积和质量,底盘过小,整个传动系在“振床”上工作,可靠性可想而知,使用寿命随之下降。从近年来国产拖拉机“三包”成本不断增加就能看得出来。

三是使用成本增加。比如在南方,由于补贴和价格问题,本来1004拖拉机就够用了,但是农民选择了1504。结果受地理条件限制,作业效率没有提高,但油耗高20%。另外,机器质量大对土地压实、破坏程度加大。     

四是造成行业混乱。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品质量为利益让路。大家主要精力放在一味盲目推动马力上延来追求效益增加,或者如何应对来自其他厂家冲击,造成无序竞争和行业混乱,长此以往将失去技术革新的动力,延缓了行业转型升级,或将错失最佳时机。目前市场产量大的拖拉机,很多都是多年前设计的底盘。真正有底盘设计能力的企业很少,都是延续原来的产品局部改进,不做技术投入。

另外,补贴额虚高,也造成了大中马力拖拉机市场旺盛的假象,浪费了社会资源。 

05 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推动

2018—2020年通用类补贴额一览表,对轮式拖拉机的分类分档进行了调整,合并减少19个补贴档次,降低大马力拖拉机补贴额。主要是为了严控生产企业脱实向虚,不顾实际虚延功率、严控补贴额虚高。

但是目前看来收效甚微,没有根本上解决大马拉小车的问题。此次调整后,部分企业将“大马拉小车”演绎到更高层次,马力出现更大的跃进。

这也说明补贴分档需要进一步审视研究。对于拖拉机这类成熟的产品,补贴实施历时最长,市场保有量接近饱和。

所以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一是对通用类的低端产品适时取消补贴已经具备条件。二是有必要适当降低补贴额,避免各档次间补贴额相差过大。三是优化补贴分档参数设置,试点增加与底盘相关的性能参数,如综合结构比质量和产品功能等参数。

从企业产品设计的角度是可以计算出来是否大马拉小车。拖拉机底盘设计时,传动箱齿轮及离合器设计强度是依据匹配发动机飞轮输出(即底盘输入)扭矩,因而应先确定与相匹配发动机功率,才能设计底盘强度大小,但目前从产品检验角度评价一个拖拉机是否存在大马拉小车,没有十分科学的手段。所以需加强对拖拉机检验技术指标设置的研究,强化对拖拉机功能、发挥功能的质量、发挥功能的效果等方面考核,为补贴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牵引力的考核。不能以变速箱、后桥等结构来认定大马拉小车,应以性能考核来判断,避免限制产品结构阻碍技术进步。拖拉机作为动力机械,牵引力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是反映拖拉机属性的重要性能参数,应该得到重视,必须加强考核。即使水田作业或旋耕驱动作业的时候对牵引力不要求,但是在要用的时候通过增加配重必须能把牵引力发挥出来。就是说你可以不用,但是要用的时候必须要有。

改进可靠性的考核。目前的拖拉机可靠性按照行业标准,需要2台进行750小时考核。在补贴的背景下,考核指标显然不切实际,指标过高就如同虚设,可靠性报告如何获得已然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设定科学合理的可靠性考核指标和检测方法对解决大马拉小车问题有重要意义。如改用台架试验考核拖拉机可靠性,减少考核时间等方式。

生产企业更需要技术储备和升级,不能一味陷在大马拉小车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一旦政策、市场方向变化或监管趋严,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步伐,最后或将被套牢或淘汰出局,聪明反被聪明误。

出现大马拉小车如此疯狂的原因,不能全怪行业任何一方,是政策、市场、企业、经销、用户等各方在无形中博弈的产物,但这也并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目前,各方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老百姓已经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利害,购机趋于理性。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远未到根治阶段,如何真正破解,需要多方统一认识,加强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

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

警惕部分乡村规划现“三化”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正通过加强村庄规划,促进生产生活提质升级,但有部分地区规划与农村发展脱节,出现“纸面化”“形式化”“模板化”等现象

合理规划乡村发展,需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加强县域统筹引导,保障村民全过程参与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建设。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部分省份调研了解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地区正通过加强村庄规划,促进生产生活提质升级。

然而,也有少数地方规划与农村发展脱节,出现“纸面化”“形式化”“模板化”等现象。受访专家和干部建议,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县域统筹引导,尊重地方传统文化,避免规划“一刀切”。

部分规划与农村发展脱节

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地方村庄规划出现停留纸面、流于形式、趋于同质等现象。

——规划积极建设滞后,一些规划停留纸面。记者在西北某省一乡镇走访了解到,该县自然资源局委托相关机构为当地部分村庄编制完成了乡村规划,但不少被束之高阁。该县一乡镇党委书记说,全镇25个村中,有18个纳入了县城总体规划,然而目前来看,正在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村子只有7个,按照规划基本完成建设的村子还没有。中部某省自然资源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约有1.8万个村庄已形成规划成果,覆盖率达80%以上,预计今年实现全覆盖。而部分村干部反映,受限于各方面条件,不少规划内容还只停留在纸上,没能落实。

——预算过高落地困难,一些规划流于形式。记者走访西南地区某村,查看其规划文件了解到,村庄规划整体设计非常全面,但规划的建筑样式、外立面风格、排水排污等各项指标要求较高,造价偏高。该村村支书说,对于规划中的公共设施建设一项,计划近期财政投资超过145万元,社会投资超1347万元,居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都难以支撑相关建设规划。记者在西北某乡村了解到,该村规划中,建设项目列有2028年前需要实施的生态修复、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总计需要投资近1500万元。该村村支书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山村,如此一大笔资金投入不现实,规划中的这几个项目很难实现。”

——“千村一面”缺乏特色,一些规划趋于同质。仿古建筑一排排,墙面涂满农耕文化图……这是当下部分地区时兴的乡村美化模式。记者走访中部某省多个乡村了解到,其规划多出自同一所设计院,模式大同小异。此外,乡村规划设计方案、美丽乡村公园广场设计等规划模板在电商平台均有销售。目前,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不少乡村规划的主要内容。部分基层干部向记者反映,围绕这一发展前景,文化长廊、农耕体验园、墙体彩绘、特色民宿、游乐设施等成为规划重点,在实际建设中出现高度同质化现象,缺乏具有本地本村特色的“文化基因”。

主体责任不明确村民缺乏参与感

记者调研了解到,乡村规划与农村发展实际脱节的背后,暴露出部分地区规划主体责任不明、缺乏调研论证等问题。

——部门“甩手了事”,村里“有心无力”。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一名干部说,地方乡镇的党委政府应承担起乡村规划主要职责,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乡镇充当甩手掌柜多,深度参与少”。一般情况下,开个召集会,或者直接把任务向委托的编制单位一交了之,最后做个版本出来。

规划编制过程中,各部门联动性不强。受访基层干部表示,乡村规划涵盖产业发展、建筑设计、人居环境、传统民俗等多个维度,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单凭乡镇或村级难以召集相关部门,在咨询或征求意见中,一些部门基本上以“无意见”为主。

——缺乏调研沉淀,规划前瞻性连贯性不足。记者采访了解到,相关部门或机构在制定规划中,调研不够深入,缺乏实际有效论证,易就短期现象作长远打算,难以体现前瞻思路。东部一名从事县乡村振兴项目管理的干部说,乡村规划要立足长远,然而当下农村中的产业项目与企业捆绑较深,普遍追求短平快,短期有效益,长期发展提升则较难。“例如有的村子,今天和服装企业合作要建工厂,明天又与食品企业联合建冷库,眼前的利益满足了,但是在土地使用、产业规划等方面缺乏全面统筹,后续的产业布局、用地指标会受到影响,乡村可持续发展难以保证。”

此外,部分较早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政策变动或当地政府发展理念变化,不得不做出调整或暂时搁置。西南地区某县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去年10月,当地才完成“三区三线”划分工作,受制于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已完成乡村规划的19个村全部需要调整规划设计。

——村民参与感不强,规划落地缺人才缺经验。部分基层干部反映,村民是规划落地的最直接利益关系者,当前相当部分规划面临“政府出点子,设计机构抓落实,群众一边站”的局面,从起草、调研、论证到最后实施等环节,只有少数村干部或者干脆没有本村人参加,村民内生动力难以得到激活。

中部某省一名从事旅游业的民宿老板说,随着旅游业逐渐复苏,村子正着手规划发展特色民宿产业,村民热情很高。但在民宿建设、旅游业态打造、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缺乏相关人才和探索经验,纸面上的规划落地实施面临系列难题。

加强统筹引导因地制宜规划

受访专家与干部建议,合理规划乡村发展,需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加强县域统筹引导,保障村民全过程参与。

尊重地方传统特色,避免规划“一刀切”。受访专家表示,做好乡村规划工作,需明确主体责任,突出不同地方发展重点,尊重各村特色传统文化,避免“一个模板套千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等说,一个乡村的发展有其独有的文化脉络,因此乡村规划需因村施策、因势利导,全方位考虑村子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前景,突出对重点村、中心村的规划设计,加强农村三产融合,挖掘村庄历史人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保障村民全过程参与。湖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规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加强整体统筹,部门间要积极配合,体现乡村群众所需所盼,要让群众多参与、看得懂、能接受。部分受访对象建议,可探索赋予村支两委更多权力,盘活村集体闲置土地,增加村集体收益,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潜能,让真正了解村子的人来规划建设,才能体现特色、让群众满意。

加强县域统筹引导,提高规划前瞻性和科学性。山东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岳等认为,乡村规划可以县域为单位,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片区规划发展,增强乡村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建议将行政发展、社会治理、未来空间等因素综合考虑,探索出区域或片区的乡村振兴路线,实现三产一体、融合城乡、整县推进、全域振兴。

(采写记者:万志云 柳王敏 崔嘉琪 王朋 邵鲁文 杨驰)

警惕!农机行业愈演愈烈的竞劣现象

警惕!农机行业愈演愈烈的竞劣现象

所谓竞劣,就是比拼谁更劣质,更能够突破下限,试图从中可以获利。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企业不惜伤害自己作为代价。由于这种做法很容易取得效果,于是被频频使用。

农机行业的竞劣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拖拉机的“大马拉小车”实际上就是竞劣的产物。企业为了用低价获取市场,不惜冒着违法和伤害终端用户的风险,将不符合机械设计原理的“大头”拖拉机,推向市场,即用大功率发动机,装到小型底盘的拖拉机上,制造出无法进行重负荷作业的产品。

一些农机企业如此,部分农机经销商更是积极配合。很多农机经销商,在地方上获取用户的方式,已经不是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更好的服务,而是获取更大的利润。如上述所说一样,甚至不惜违法也要获取高额利润。

传递到农机终端用户呢?也在不断上演竞劣戏码。如某合作社不是依靠给农户提供更好的作业服务获取利润,而是想方设法拿补贴,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要真是如此,还算好的,更可怕的是,一些空壳合作社,把正儿八经的合作社给“干趴下了”。

这种竞劣,在农机行业几乎无处不在,较为类似的还有更早的各种套取农机购置补贴的“巧妙法门”。

当然,农机供应体系上的竞劣,也无处不在。甚至于,连农机媒体的发展、写文章,也都到了竞劣的程度。

比如,你通过查阅资料、访谈专家、实地调研等,一番苦心说某行业或企业怎么发展才好,可能无人问津。但你要说某某烂透了,不管有没有分析怎么烂透了、如何解决烂透了的问题等,一样会被更多的关注。

你以为到农机的终端用户就完结了吗?没有。

农户也是一样,你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高品质农产品,未必就能获取好的利润,反而那些掺点假、用重药的农户,获得了更好的收益。

说白了,为了获取利润,某些人不惜铤而走险,将获取利润方式的下限,不断拉低。谁的手段更低劣,谁获得的利润更可观。

于是乎,养猪的不吃猪肉、种菜的不吃自己的蔬菜。

尽管不少人因此“进去了”,但更多的人因此“进来了”。

所以,农机行业似乎有着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去做研发、谁要是去投资技术,谁就是傻瓜。

也难怪,你看农机行业里,谁的研发投入越高,谁先遇到困难。谁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越好,市场占有率越低。尽管单台利润看起来很高,但全成本核算下来,其实也亏很多。

产生竞劣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本质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是不说自明。

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过度透支产业未来

警惕!拖拉机大马拉小车过度透支产业未来

近年来,“大马拉小车”已由最初几家小企业演变为目前多数大中拖企业竞相参与。这种现象已经严重透支大中拖产业的未来,需要尽快纠偏,还原大中拖健康发展格局。

现状:行业对大马拉小车趋之若鹜

农机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机企业不是提升品质,而是通过配置降低、底盘降级,低价进行竞争,使本就“弱乱散小”的产业格局发展更加不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60余家大中拖制造企业,前5家制造能力基本满足国内需求,80%以上企业已经具备73.5kW(100hp)机械换挡拖拉机制造能力。

从2018年武汉农机展看,20余家企业已具备147kW(200hp)以上机械换挡拖拉机制造能力。从制造水平看,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突破同步器、动力换向和动力换挡拖拉机制造技术;90%以上企业主要靠外部采购进行拼装,基本不掌握核心技术,产品也没有品质保障能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端动力换挡、闭心式液压拖拉机生产落后40年左右。从产品技术差距看,国外发达国家拖拉机产品已经实现了区域动力换挡、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CVT)换挡技术,国内仍处于以啮合套和同步器机械换挡为主的阶段。欧洲处于欧IV排放阶段,北美处于Tier4F排放阶段,国内的国三排放才实施了两年多,技术还不完全成熟。

国内大中拖产品品质仍未取得根本性突破,大马拉小车产品更是存在可靠性不高、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大马拉小车产品依靠价格便宜、销售零活的优势,成为行业增长最快的产品,对正常的产品造成了冲击。

有专家认为,轻负荷作业区110.3kW(150hp)以上产品,超过80%是大马拉小车产品。目前,这种趋势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企业,产品覆盖从小到大、从水田到旱田领域,形成失调的繁荣。

痛点:“两伤一风险”隐疾堪忧

大马拉小车现象是大中拖产业的发展之痛,未来的潜在风险不可低估。

首先是伤害用户。用户购买主要是为了自身使用或经营,大马拉小车产品功率大、底盘小、整机质量小,拖拉机底盘原有的设计安全系数被打破,底盘的强度甚至超过了设计极限,作业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结构性故障。

据调查,大马拉小车产品经常出现变速箱打齿、跳挡、翘头等问题。遇到重负荷作业还会出现折腰、后桥传动轴折断等大故障,有些产品无法从事正常产品能做的深松、深翻作业。为此部分企业对大马拉小车产品采取限定作业的方式,只能够从事一些小底盘能够适应的作业。还有一些企业不具备维修能力,遇到区域批量问题往往会更换品牌或转移经销区域。

其次是伤害产业。近年来,受益于惠农政策,大中拖市场得到稳步发展。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补贴额,便开始了“大马拉小车”式的产品竞争,有的企业简配、多数企业底盘降级。这不是材料升级、产品轻量化技术的突破,而是短期利益透支长远发展的险棋。

在这个过程中,大企业将底盘进行简配,前桥、轮胎等降级。中小企业直接用“小底盘+大柴油机”的方式,将拖拉机配套动力上延。大马拉小车产品利润较高,多数企业开始陷入短期的“晕轮效应”。

再者是经营风险。我国大中拖购置补贴实施分档政策,分机型、功率段和销售价格进行补贴,功率越大补贴额越多。大马拉小车产品与正常产品相比,成本明显偏低,销售价格达不到补贴金额等标准要求,但是一些企业或者经销商采取虚开发票的手段,客观上形成了套补行为。而这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也给企业、经销商带来了经营风险。

期望:多方驱动促进未来发展

根本上解决大马拉小车难题,需要汇聚行业资源和优势,协同推进、共同努力,重塑产业正常生态。

一是加快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快产业转型、产品升级,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应用步伐,实施轻量化发展。规范产品标准,突出牵引力、可靠性等关键指标,规定旱田、水田等作业条件下同一底盘和柴油机的配置功率区间及作业区域及类型。加快国四产品、动力换挡和动力换向、无级变速拖拉机的研发步伐。   

二是推进价值传递。缩小或取消低端产品补贴,倒逼产业升级;减少大功率区间段的补贴差距,缩短补贴后的价格差;采取产品技术平台和功率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端产品实行专项、叠加补贴;加大农机补贴核查力度,规范补贴行为。

三是实施服务支撑。以服务优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快服务品质升级。拖拉机企业可以借鉴汽车行业的“三包”模式,以购买时间、作业量或真实作业时间为指标,来制定“三包”期限,实施更深层的服务升级,以服务差异性优势,构筑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我国大中拖产业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正面临不进则退的生存大考。跨国公司整体以产品质量优势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未来的品质型产品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对国内外产品一视同仁。

在这个高强度竞争的产业领域,大马拉小车产品无序发展模式注定要被抛弃,农机企业如果不重视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打造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则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标签:拖拉机   规划   底盘   企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