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3、[新农机人] 变荒地为水稻田!一位潮阳小伙的乡土专家之路

4、[新思路] 补链强链,农机配件产业向百亿级进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六]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建设高质量发展企业

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

时风集团的前身是 1963 年组建的高唐县城关修配社,当时只有 24 名员工、10 间厂房、1 万元资产,至今已有 56 年历史。1984 年 12 月生产农用车。1993 年 5 月 18 日成立时风集团,当时是行业名不见经传的小厂。2005 年,成立时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进军汽车行业;开发中大马力拖拉机,向大型农业装备发展;建设锦纶工业布,向化纤产业发展;开发电动附着式脚手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经过 20 多年发展,时风集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成为一个以汽车、农业装备为主导,适度多元的企业集团。

在建国 70 周年之际回顾过去,时风集团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通过资产重组战略,先后通过兼并、租赁、划并和新建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逐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运输机械、农业装备、生产基地,企业规模、产品品种、品牌形象等都发生了巨变,并带动了高唐县经济快速发展。

——建成了七大产业园区和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优化工艺布局,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并拓展相关产业。相继建设了农用汽车产业园、农业装备产业园、热电产业园、锦纶工业布产业园、轮胎产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园和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等七大产业园区格局。主导产品由三轮汽车,逐步发展为农业装备、轻卡汽车、电动三轮摩托车、锦纶工业布、脚手架、新型建材等产业集群。如今的时风集团,位居 2018 年中国机械制造企业500 强第 152 位、中国品牌 500强第 428 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 32 位。

—— 塑造了良好时风品牌形象。时风集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农机工业杰出贡献奖”“2016 年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2017 质量之光年度质量标杆企业”“山东省省长质量奖”等荣誉称号。时风集团党委书记刘义发是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时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刘成强是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60 周年杰出人物、山东省政府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搭建了高端智能智慧制造平台。近年来,“互联网+时风制造”让高端智慧制造初现端倪。累计引进 1000 台机器人和 3500 台数控钻攻中心、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磨齿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对机加工、焊装、涂装等工艺改造,使机加工、涂装、焊装等工序实现机器人化、自动化;建立德国 KW 自动化造型线和日本东久自动化铸造生产线,配备法国 100T/H 砂处理系统,美国中频无芯感应电炉,使铸造装备工艺水平大幅提高;发挥铸造、机械加工、冲压、焊装、涂装等高端智慧制造平台优势,与汉德、蓬翔等 20 多家知名企业合作,让时风制造进入重型车桥、工程机械、出口外贸等高端零部件制造领域。

——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时风中央研究院是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立了农业部农机动力与收获机械重点实验室。设立三轮汽车、轻卡汽车、拖拉机、车身、车桥、冲压等 15 个研究所,有 1000 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承担了《小型纯电动车新型整车技术研发项目》《时风铸造高密度无箱挤压造型技术引进及产业化研发项目》等国家科技部“863”高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共 20 多项;2016 年时风集团主持的《智能电动拖拉机》项目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以及山东省重大专项、科技攻关、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重大专项、技术创新项目等百余项。

——社会效益显著。截至2018 年,时风累计生产整车整机 2150 万辆,发动机 2100 万台,带动了当地工业、物流、金融、服务等各行业的发展。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建设了时风发展小区、创业小区、时风公寓等住宅小区等 8 处,修建住宅楼 80 栋,安置员工 5000 余户,让时风员工安居乐业,构建和谐美丽时风家园。

在转型升级中突出绿色制造主题

时风集团将绿色制造作为转型方向,不仅考虑对资源环境进行有效利用,而且在产品设计、制造、运输整个过程贯彻环保理念,降低污染危害。

——打造“生态环保”制造平台。构建安全高效、环保清洁、节能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按照“三同时”(环保设施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的原则,加大安全环保治理力度,使烟尘、粉尘、油烟、VOC 实现达标排放。一是清除烟尘,热电实现了超低排放,每个焊装机器人上安装静电除尘器,采用无镀铜焊丝,完全消除焊装烟尘。二是清除粉尘,时风是工信部《铸造行业准入条件》的公告内企业,实现了废砂再利用,铸造安装布袋除尘器,实现了绿色制造。三是清除油烟,采用静电除尘器,通过隔栅封窗、滤网、静电、滤网四级过滤处理,将滚齿机(80 台)产生的油烟精准收集、精准处理、精准利用,回收利用效果好。四是 VOC 近零排放,涂装工艺完成水性漆和喷粉线改造,6 个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后二次回用,排水口在线检测,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加大国三型拖拉机推广。小拖顺利完成国三升级、动力匹配和优势再造,尤其在西藏、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等市场全面推广,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时风中大型拖拉机(TD504、604、TF1504、1604、1804) 完成国三升级,全部进入补贴目录,自去年以来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开展“请进来”活动,累计邀请全国各地经销商和农机手 8000 余人次参观厂区,增强了广大用户购机信心。

按照 2020 年底实施非道路将国四标准要求,目前大中拖向国四智能化升级方案已经确定,要加快步伐扎实有序推进。

在“双驱动”战略中化蝶新生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市场越来越细分,个性化需求增多,传统产品需求不断减少。2011 年,时风集团提出“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新兴产业遵循低碳技术、低碳产业战略要求”的理念;2015 年,将总思路调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打造高端智慧制造平台”,这就是旧动能和新动能的“双驱动”战略。

——加快三轮汽车、单缸发动机传统旧动能焕发新活力。三轮汽车将走向环卫车、果园车、工程车专用化发展道路,开发了“电子转向助力”“气动离合助力”“空气悬架结构”“三轮车空调系统”等新产品,成为城镇环境治理、扶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产品,尤其在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成为政府扶贫采购的产品。做好国三发动机与三轮汽车匹配,助力“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建设。单缸发动机推出电控泵机型,所有机型通过环保部型式认证,满足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国Ⅲ排放标准。

——聚焦轻卡汽车新增长点。时风商用车打造特色产品,形成了中小型工程自卸车、城镇物流车知名品牌,受到市场欢迎。2018 年以来开发了城市高速物流车风云小卡,进军物流运输行业;与一汽锡柴、云内、潍柴、全柴等发动机厂合作,建立产品创新联盟,加快国六产品开发,目前已有 30 多款产品获国家公告;加快优质轻量化车型开发,满足市场需求。2008 年研发小型电动车,应用于物流车产品,并开发了电动厢式物流车,通过了检测进入了公告。

——培育附着式电动升降脚手架产业。附着式脚手架行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广绿色施工方式,助推美丽城市、美丽中国的建设。2018 年 3 月,合资注册成立了时风起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建(三局、四局、五局、八局)、中铁、中冶、山东三箭、绿地集团、湖北武汉、中农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打造建筑行业名优品牌。时风起发脚手架在山东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武汉、太原、邯郸、西安等建筑工地广泛使用,安全环保、绿色节能、整洁漂亮,成为城市实施绿色施工的重点产品。2019年力争进场400套,签订合同、优化设计600套。同时着力开发盘扣式脚手架,满足中低高层建筑市场需求,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生态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打造锦纶化纤产业新亮点。锦纶化纤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按照“大进大出”的指导思想,锦纶产品形成年产 10 万吨的产能,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锦纶产品生产基地。工业布、切片、工业丝等产品日均产量达到 330 吨,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锦纶产品大批量配套于中策、玲珑、双钱、徐轮、昆仑等轮胎企业,时风化纤产业在全国同行业地位越来越高。发挥时风集团区位优势,在原材料采购上与上游企业中国石化、鲁西化工、海利化工、旭阳化工等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进入新型建材产业领域。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时风集团注册成立了新型节能环保建材有限公司,集新型建筑材料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于一体,规划建设了一条自保温砌块生产线和一条自保温模板生产线,规划年产 20 万立方的自保温砌块和 30 万平方自保温模板生产能力,建成后可将时风热电产生的灰碴全部再利用,煤灰煤碴的利用率达到 80% 甚至 90% 以上。目前,砌块线已投产,日产达到300 立方,产已登墙可节能 75%;模板线预计 10 月份投产。时风新型建材的达产,将有利于助推中国美丽村居建设。住建部和山东省住建厅在 10 月中旬主办的“全国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会推广会”将在时风集团召开,重点推广使用自保温砌块和自保温模板等新型材料,加快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进程。

转自《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年第10期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壮丽70年,安徽省农机化事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交织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农机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给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机化的发展,兴了农机,强了农业,富了农民,美了农村。

一、农机化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在叙事之前,先表明笔者观点,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农民自主办农机化这件事可不简单,应被认为是新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号召,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到1978年底,安徽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4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1万多台,各种排灌机械30多万台。农机的主要作业是机耕和排灌,有些农活也用上了机械。但是,这与当时提出的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相差甚远,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机化进入一次重大转折。其基本特征是,社队集体办机械化成为历史,由农民自主办机械化并确立了其主体地位,农机化由此焕发生机。

安徽省是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也是农民自主办机械化最早的地方。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机大省,农民自主办机械化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开创性,也在全国也发挥了示范作用,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做出了贡献。??? 从农机化发展史上看,农民自主办机械化是一次创举,最终成为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农民摆脱贫困就是从办机械化开始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民深深懂得,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后,选择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便可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走出来,从粮食地里走了出来,实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目标。

1979年,安徽省农村或明或暗的率先搞起“大包干”责任制,生产队原有的机械或拆分或折价变卖给农民。大中型机械大多数被生产队封存。有的地方甚至把拖拉机拆开,扔到塘里,让社员去摸,谁摸到归谁。农机化发展陷入低谷。于是有人惊呼,“包产到户,农机无路”。也有人把农机化的前景比喻成玻璃瓶里的蝴蝶——前途光明,走投无路。甚至有专家断言,中国不可能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里讲一个农机化发展中的真实故事。此时,在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农村集镇出现了旧农机交易市场,农民自由买卖,市场十分活跃。这是中国农机化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起初,包产到户的农民,把分到的拖拉机开到牛行出售,插草为标,买卖的人多了,便形成了旧农机交易市场。买卖旧拖拉机原因很简单,分到拖拉机的农户因不懂技术,卖铁牛买黄牛。而更多的农民把拖拉机比喻成“万能机”,认为买了拖拉机就是机械化。他们说,拖拉机比牛强,样样农活都能干,一头牛的价格,三头牛的功效,不用时擦干净保养好,不吃不喝不操心。因此,农机交易更为活跃。然而,对这种市场有人在干预,认为像拖拉机这样的生产资料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逼的农民只能偷偷的交易。安徽省农机部门认为,旧农机交易是农民对生产资料一次自发的自我调整,调整结果对生产有利。这也是对过去“官办”“半官办”机械化的扬弃。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怀远凤台两县出现旧农机交易市场》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安徽省委重视,安徽省委把此事报给了中央。胡耀邦总书记立即批示:“你们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很好。”绿灯大开,农机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

从此,好戏连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农民自主办机械化的序幕徐徐拉开。实践反复证明,农民需要机械化,农民迫切要求机械化。

1980年秋天,霍邱县陈嘴乡汪集大队农民屈光映,在县委书记黄璜同志的支持下,与六户农民联合集资,购买了两台江淮50拖拉机,办起了全国第1个民办拖拉机站。这消息轰动了安徽省内外,惊动了党中央。胡耀邦同志批示道,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要研究政策,政策对头,经济就会欣欣向荣。

胡耀邦同志的这一重要批示,更加鼓舞了以屈光映为首的民办拖拉机站,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热情为周围农民服务,作业保证质量,耕地到头到边,收费标准比过去集体拖拉机站便宜,对困难户优先优惠,在当地很有影响。站长屈光映也因此被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

好政策撑人腰壮人胆,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哪里实行了“大包干”,哪里就出现农机热。购买农机发展生产,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流。农民编了顺口溜:“拖拉机,小红头,耕田运输不用牛,下地赶集老婆孩子坐上头”。 凤阳县门台镇有户农民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心里高兴睡不着,半夜去敲公社书记的门,向书记报告:“我家实现机械化啦。”

生产工具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生产工具的改革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击穿了原有的成本逻辑;二是效率,彻底改变了利益分配模式。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带来的是改天换地的力量。农民们都说,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业机械帮俺多打粮。

从1980年起,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农民自主办机械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二、政策上突破的两个典型案例

事情是好事,但能否持续还需要好政策的支持。正当农民自主办机械化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农民购机之后,遇到了学技术难、考驾驶证难、买配件难、买柴油难等一些列难事,不少农民想买却不敢买。安徽省农机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民办机械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对农民个体或联户购买的机械,应与社队集体购买一样看待,一视同仁。实行4个一样的政策,即一样培训机手、一样考核发证、一样供应配件和一样供应柴油。

可以想象,此新政一出,立即得到安徽省委和国家农机部的支持。时任农机部部长杨立功同志听了回报后拍板叫好。他说,4个一样的政策好,各地都应像安徽那样。安徽省允许和支持农民办机械化的做法,比1983年中央1号文件整整早了两年。当然,安徽省农机化的发展也遇到很多棘手问题,尤其在当时新旧体制转换的当口更是不可避免。

农机安全监理分工便是典型一例。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10月,国家交通部、农机部就拖拉机安全监理分工问题发出两个针锋相对的文件,都说拖拉机安全管理由本部门负责,结果两个部门都为拖拉机和机手颁发了一套号牌和证件。这件事弄的农民一台拖拉机挂两个部门的号牌,机手持两个部门的证件。农民气愤地说,一个管路,一个管油,不买谁的号牌也不行,干脆都买,花钱买个平安无事;有农民还说,一个将军一个令,不听谁的也不行,反正遭殃的是农民。面对如此情况,安徽省农机局一个调查报告发给了安徽省委、新华社和中央纪委。新华社在《国内动态清样》上登出,中纪委在《情况汇报》上也登出,由此惊动了国务院和中纪委领导,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亲自过问,安徽省人民政府很快下发了《关于交通管理分工问题的规定》,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农用柴油的供应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机化的发展,以致于成为热点和难点。农民四处呼号,要求供应柴油。特别是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问题更为突出,农民因此怨声载道,“没有铁牛盼铁牛,有了铁牛没有油,有油胜过10条牛,无油铁牛变死牛。”农机部门在调查中找到了主因,即柴油供应紧缺是分配不公和管理混乱所致,石油部门管油不管机,农机部门管机不管油,相互脱节。于是,安徽省农机部门一篇《农用柴油管理混乱,农民买油难》的调查报告通过新华社《内部参考》直接捅到了中央。经安徽省委省政府协调后,1981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转了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省农机局《关于加强农用柴油管理工作的报告》,明确指出,农机部门参与柴油分配,并为农民发放供油证,农民凭证供油。从此,农机部门开始参与农用柴油的分配,终于使千家万户的农机有了“基本口粮”。国家农机部的同志都说,这个问题在全国尚未解决,安徽率先解决了,立了一大功。

本着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解决民办机械化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民排忧解难,通过中央和省新闻媒体以及农业部、安徽省政府内部简报等媒介,先后发表了《农民运输难》《农机户的呼声》《农民经营农机困难何其多》《农机技术干部跳槽严重》等30多篇调查报告,把农民想说不敢说或说不出的话,直接向上级反映,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从政策上保护了农民办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树立典型示范推广的曲折过程

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是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引导民办机械化的重要方法。从80年后期推广小麦精量和半精量播种,到90年代推广小麦跨区机收,再到2000年以后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从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环节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从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再到经济作物、山区机械化,各种各类现场会、演示会、产品展览会每年一场接着一场,新技术一项接着一项。为了一个项目的推广,省里开县里也开,同时积极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参与,给农民看,让农民学,每当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成功之后,即刻转场进入下一个环节。农机部门的同志说,安徽民办机械化发展快提升快,推广示范是关键。实践证明,这也是指导民办机械化发展的最好方式方法。

还是从开头说起。那是1989年,安徽省农机部门在小麦主产区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这是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有的农民根本不相信这项技术,白天机播完,夜晚又背着布袋,偷偷撒一遍。有人对播种后又撒种的人说,撒种就是傻种。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才把这项技术铺开。

就这样,农机化新技术一项一项在推广中普及,在普及中提高,主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被逐一攻下。农机部门深刻体会到,办机械化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权、自主权,先发展哪个环节,后发展哪个环节,由农民说了算,农民会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比较,在比较中选择,急用先买,最终把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机械买回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主办机械化。

民办机械化需要引导,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典型引导是一种重要方法。安徽省农机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树立新典型,把农机化发展的路子拓宽。几十年来,安徽省农机部门先后推出多个典型,有上百篇调查报告。如《民工潮中的新军》介绍农民开拖拉机到开发区打工,在《内部参考》上刊登后,《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登载;《希望之路》介绍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得到时任安徽省副省长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张平同志批示;《崭新的就业之路》《农机化的新实践》《农业机械,白色革命的主力军》《机械麦客经纪人调查》等调查报告,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这些调查报告总结了不同时期农机化发展经验,热情讴歌了农机化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加快加强了新经验的推广力度。

四、农机化史上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2004年,农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民办农机化由此发生了第二次重大转折,由农民家家户户买农机转变为由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购买,开展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机具由小型向大中型发展,作业由单一到复式,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到大户和合作社,由自家使用到为别人服务,亦步亦趋扎实推进。这与农村实行责任制之初的第一次转折明显不同,那时,“家家买农机,户户小而全”,“有机户闲,无机户难,人情活干不完”很普遍。农机部门因势利导,大力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机户有活干,无机户有机用;机型由小变大,跨区作业由近到远,成为农机化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出现,代表着前进的新方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农机有偿服务的开展,推动了农民进城打工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又推动了农机大户和合作社购买更多的机具,农机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到2008年,农机大户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社,这种发展方式,反映了农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向现代农业化迈进必不可少的阶段。农机合作社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相比之下这种形势比较稳定。从农机大户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大进步。合作社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多、机型大、种类全,对内承包土地,对外开展服务,并接纳流转的土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有谁种,怎么种的大难题。

合作社装备精量,服务能力强,代表着农机化发展产的方向。他们抱团经营,让机械、技术、劳力、土地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有效配置。在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很快形成了一种风借火势、火助风威的态势,促进了农机结构的整合升级。到2018年底,安徽省农机合作社达到了5281多个,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避免了农民家家户户买农机的状况,解决了部分农民种田无机无牛无劳力的困扰,让农业机械物尽所用。实践再次证明,发展和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着农机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购机补贴政策是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农机补贴范围由开始的几个县扩大到所有的农民和农场职工,补贴机具从种植业扩大到养殖业、畜牧业、林业,补贴机械的种类扩大到15大类,近百个品目。国家拨给安徽的补贴资金逐年加大,总量达到 128.2亿元,完全满足了农民需求,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证。2004年以来,安徽省共补贴机具141万台/套,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民有105万多户,拉动农民投资331.94亿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建国70年来,安徽省农机化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幸成为其中的见证人。到2018年底,安徽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54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7.5万台,联合收割机21.5万台,插秧机3.6万多台,养殖业、畜牧业、林业机械都有很大发展。70年又是一个新起点,在美好安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当之无愧首当其冲。

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仍任务艰巨,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同样任重道远。安徽农机同仁要以新的理念新引领农机化发展,把良种、良法、 良田、良机相融合的文章做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农机化中应用,加快建立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促全程,强弱项、促全面,不断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转自《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年第10期,作者郭子超为安徽农机协会荣誉会长。

[新农机人] 变荒地为水稻田!一位潮阳小伙的乡土专家之路

[新农机人] 变荒地为水稻田!一位潮阳小伙的乡土专家之路

“工厂条件确实好,但农田是我的根。”谈到在何种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农业时,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金洪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锡洪陷入了回忆。获评2017广东“领头雁”农村致富带头人、2019年“广东十大杰出新型职业农民”、2020年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之后,刘锡洪还是每天都扎根在农田里:钻研农业、扎根农田,坚持为多个社区的精准扶贫户开展结对子帮扶、免费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2004年的他,稳重认真,16年过去了,他依然如此。

生于农田,再回归农田

弃工从农开启新天地

刘锡洪与农业结缘,比2004年早很多。他从小在潮汕长大,由于父辈务农,他小时候也经常跟着父母去田里收割。以前,家里养鸭,到了从天冬天也会养鹅,渐渐地,刘锡洪对农田产生了感情,尽管走出了农田,走进了工厂、港资企业,但农田作为他生命、生活开始的地方,依然在不停呼唤着他。

刘锡洪在田间工作

时间来到2004年。当年,政府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农业税、购机补贴等极大地吸引了城市中的有为青年。刘锡洪就此弃工从农,重新回到了农田里。“看到当时的惠农政策,我就有了承包几百亩地,去干干农业的想法。一开始我是尝试着做的,家里人也反对过,说我小时候一干活就头晕,怎么可能一下子干几百亩地啊?但当时的我,那股劲上来了,我就想看看自己能不能闯出一番事业。”

条件艰苦,但奋斗不止

细致规划打好发展基底

决心已经下了,但面对庞大的农业知识、陌生的农业技术、起初荒凉的农田,刘锡洪陷入了沉思。

“2004年的时候我是什么经验都没有的,虽然从小在农田里长大,但真要让我操作的话,当时的我只懂一点皮毛。除此之外,我还要补全部的农业知识、学最新的农业技术。以前是父辈管这些,现在轮到我自己上手。当时我承包的那块地是荒地,首要任务就是进行规划,我当时最头疼的问题的就是如何把水源从高的地方引到低的地方,怎么规划才能帮助农作。300多亩地,不好好规划,就不能进行好下一步。”刘锡洪介绍道,那个时候没有挖机,都是靠人力,把田埂用锄头一条条挖出来,仅挖田埂就要耗费很长时间。

刘锡洪与社员、农民

2011年,刘锡洪成立合作社,情况逐渐好转。在没有购置稻谷烘干机之前,机收350亩地后,要派12个人,将粮食一包包装上装粮车,再安排20余人一包包卸货后人工晒谷,一天要动用50多个人,花费4天才能完成。后来,他虚心学习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各个环节技术,掌握了管理技能和新型高效技术,引进了稻谷烘干设备,同样机收350亩地的稻谷,3个人轮流工作24小时就能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天灾降临,仍咬紧牙关

一步一步熬过发展转折点

刘锡洪从事农业以来面临最大的困难,在2013年。当年,“8·17”水灾和台风“天兔”,使他大片农田受淹损失严重。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他对自己说得最多的四个字是“不能放弃”。因为当时的他已不是单打独斗的农业创业青年,而是承担着农民增产增收责任的合作社理事长。在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他咬紧牙关,向亲戚朋友借钱复产,终于渡过了这一难关。

经过困难,更知保护粮食的重要性。刘锡洪介绍道,2004年合作社没有烘干中心,都靠马路晒稻谷,导致种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有时候稻谷面临被淋到雨坏掉的风险。而现在,粮食烘干中心已建成,基本上能保证颗粒归仓,即便是在极端天气,也基本没有浪费粮食的情况。

目前,合作社已拥有农业机械40多台套及小农机具一批,已建成粮食烘干中心3000平方米,日烘干量250吨,并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带动当地种粮大户和农户900多户,辐射潮阳及潮南近2万亩水稻生产。几年来合作社的平均总收入1000多万元,总盈利也达到了200多万元,并入选我省2020年首批37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体。

刘锡洪在田间工作

“我们以前种的是普通的杂交稻,今年的市场价是1.5元/斤。这几年,社员、农民都开始种丝苗米品种,并且不断进行大力推广,现在我们的丝苗米品种已达到市场价2元/斤,涨幅大,价格利润空间提升了1/4。能在价格上切实帮助到农民,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经历过困难,刘锡洪对农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进一步明白了农民的不容易。为此,他还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主动去帮助困难群众。2020年春节前,刘锡洪在梅西村和大沟村慰问困难群众,送上自家生产的大米,并鼓励他们对生活要有信心,勤奋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回忆起自己从农十六年的经历,刘锡洪很真诚。他说,“做粮食生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怎样,都不能放弃。种粮本来就是利润空间不大的事情,机会都要留给懂得坚持的人。新农人、创业人不能以为这里利润大,以为这里能得到快钱,投入就立马有回报,就一窝蜂扎过来。农业的特性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从小做到大,从细做到广。每一个想进入农业的人都应当想清楚,是不是以后真的要做这一行。是,就坚持下去。”

[新思路] 补链强链,农机配件产业向百亿级进军

[新思路] 补链强链,农机配件产业向百亿级进军

“农业装备现代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而农机配件是农业装备的‘细胞’。近年来,作为农机配件大省,河北在强基础的同时,不断推进相关产业升级。”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庞口镇党委书记赵曙光介绍。

位于雄安、保定、沧州三地中心区的河北庞口农机配件市场,被称为“中国农机配件之都”。科技日报记者走进该市场,只见一派繁忙的销售景象。

“这里经营的各类农机及汽车配件约2.8万个品种,日吞吐货物量7500吨。2022年该市场交易额达300亿元,占据全国农机配件市场的半壁江山。”赵曙光表示,该市场售卖的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波兰等国。

高阳县庞口镇的农机配件产业,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相关企业数量虽多,但多为中小型加工企业。

“光有产业基础不行,还要下好产业数字化‘先手棋’、提升产业链交易中的话语权。”赵曙光表示,按照高阳县科学精准招商营商的服务方案,庞口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

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中国农机装备产业互联网数字生态园等一批新项目的落地,在科技的引领下,庞口农机配件产业加速走向集群化、智能化、高端化。

“我们将农机配件产业链条延伸,聚焦科、工、贸、服一体化,完善并做强科研、制造、国内国际贸易、品牌、销售和配套服务,引导产业在新经济赛道中,全面激活内生动力。”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县长蒋东方表示。

产业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我们这间实验室,每年都会完成百余种新产品检测。”河北金奥精工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奥精工)实验室主任成金永说,无缝钢管的成分、硬度检测以及金相分析都在这里完成。

据介绍,金奥精工除了将申领的近百万元政府补贴资金用于技术革新、产品研发外,每年还加大研发投入。

良好的创新氛围结出硕果。“我们现在拥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2项。”成金永说,正是科技创新让他们勇立行业潮头。

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的金奥精工是高阳县众多农机配件企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县里通过调整土地规划,圆了我建研发中心的夙愿,解决了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高阳县三合井泉泵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东表示,这将为企业研发和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有利条件。

据介绍,高阳县已经为农机企业解决土地遗留问题6个,帮助企业融资近亿元,引进农机相关专业科技人才30余名。近期,两家农机配件企业在河北股权交易所成功挂牌。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布局,形成‘研发+生产+流通’的全产业链模式,助推产城融合发展,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新样板。”保定市政协副主席、高阳县委书记高怀军说。

搭平台、出政策、造氛围……为了推动农机配件产业集群转型发展,河北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将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

标签:农机   农民   发展   产业   安徽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