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

2、“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3、“摆酒风”反弹?农村移风易俗需持续用力

4、“摇”出来的“甜蜜事业”

“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

“插秧专列”铺就“稻客”致富路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9,是重要的大粮仓。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很快,春季插秧时需要大量劳动力备耕、插秧,可当地劳动力不足。1994年开始,绥化周边农民有组织地搭乘火车,去三江平原插秧打工。这些农民人送雅号“稻客”。

随着越来越多的“稻客”赴三江平原打工,交通运输压力凸显。“一到春天去三江平原插秧时,火车上挤得不行,孩子哭,大人叫,往返遭老罪了。”46岁的刘海成回忆起当“稻客”的经历:刚开始是人工插秧,每天工资100多元。后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强度下降了,工资逐年增加。现在春季去三江平原打工,干零活一天350元,插秧一天最低400元,挑苗和开插秧机一天500元。开春插秧总共20多天,就能挣回万八千的。“有了专列,舒舒服服地去致富!”

2000年开始,为服务“稻客”出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首趟农民工“插秧专列”。20年来,共有165万余人次搭乘专列前往三江平原插秧。绥化火车站客运值班主任赵业胜见证了20年来的巨变:从当年辗转几个小时来车站熬夜买票到如今送票下乡、手机订票,设备设施的升级让“稻客”出行更舒适。

致富的“稻客”也成了火车站里别样的风景。“当年去插秧的人都穿着旧军装,背着编织袋,发黄的脸色,灰白的头发,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疲惫。现在,很多插秧客穿着牛仔服,戴着太阳镜,有的女‘稻客’还染了头发,涂了指甲,踩着高跟鞋,脸上也挂着笑容,日子越来越好了。”赵业胜说。

“插秧专列”为“稻客”铺就了一条致富路,65岁的腰屯村村民王春学已经连续插秧25年。“以往每天只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现在每天能挣到三四百元。家里不仅盖起大瓦房,冰箱、彩电等家用电器也一应俱全。”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机械化插秧率达到96%,插秧客从站在水里弯着腰插秧逐渐转向“幕后”,主要负责补苗、操作机械等工作,以往平均一公顷需要5个人插秧作业,如今使用插秧机,30公顷地仅需要10个人,但对插秧客的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年轻人也选择了插秧打工。

今年绥化、齐齐哈尔和哈尔滨市周边将有4.8万名农民工乘火车赴三江平原插秧。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深度挖掘运输潜力,及时优化运输方案,开行绥化至抚远、齐齐哈尔至抚远等3对农民工“插秧专列”。“‘插秧专列’的开行,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运力保障,杠杠的!”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副局长牛艳凯说。

?

“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插秧女状元”获评“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部署,激励引导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江苏省团省委、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联合开展了首届“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寻访活动。

经候选人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金坛区朱林镇沙湖村祥华家庭农场的农机手戴倩云获评首届“江苏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荣誉称号。

荣誉

戴倩云今年28岁,是金坛区朱林镇沙湖村祥华家庭农场的农机手,已有7年“工龄”,2021年被评为“金坛区劳动模范”。

“父亲从事农业这行已经20多年了,起初我是为了替父母分担一些压力选择回到农村的,当时对农活一窍不通。”戴倩云告诉记者,刚回来那年,正值农忙前期,家里的农机合作社遇到困难,有农业机械但找不到农机手,但凡是有些能力的年轻人和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

既然选择回到农村,戴倩云决定先解决眼前的问题,从学习农机操作开始,开着插秧机跟父亲戴祥华学插秧。怎么转弯、怎么保持与田埂间的距离、怎么处理田脚,她慢慢地摸出了门道。2017年,在金坛区职工职业技术竞赛机插秧技能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成了“插秧女状元”。

年轻人对于新事物更容易接受,实践中也更灵活。除了开插秧机,她还靠看说明书学会了开叉车,把叠加的秧盘从育秧车间铲送到秧田边,大大节省了人工。加入农机手队伍后,她积极主动学习,遇到农业部门的培训,总是在第一时间报名,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和经营管理理念。正是这样的努力和坚持,戴倩云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农机手”、金坛区“十佳农机驾驶员”。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劳动力短缺成为乡村发展的新问题,农机推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尤其是在土地流转集中、规模化种植之后,农业机械更是深入影响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科技化,农业这行虽苦,但有魅力。”戴倩云说,现在父女俩不仅种好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田,还从育秧、栽插到植保、收割,全程机械服务本村和周边农户。

戴倩云希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用青春的智慧、创新的思维投身于农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和见证者。

“摆酒风”反弹?农村移风易俗需持续用力

“摆酒风”反弹?农村移风易俗需持续用力

高彩礼、人情费用负担重等问题的高关注度,映射出广大群众苦之久矣的社会心理。多年来,一些陈规陋俗不仅给广大农民群众增加了物质负担,更影响到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2022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各地结合农村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进行专项治理。

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制定了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各县级党委政府组织进村入户摸排调研并深入安排部署治理工作,农业农村部门和宣传、文明办、民政、妇联等部门以及镇村一级联合发力、协同推进,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很多地区农民群众的红白喜事和人情往来负担正在明显减轻,共享着移风易俗带来的实际利好。比如,四川省凉山州村民遵循《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使当地婚嫁彩礼从原来平均30万元降到了10万元以内;天津市宝坻区周良庄村宣传一批移风易俗典型,涌现出“零彩礼”“零仪式”等,为群众节省了婚丧嫁娶开支。

但也要看到,此前几年受疫情影响,为了避免大范围人员聚集,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少办酒席、不办酒席、小范围办酒席”的号召,各地办酒席的次数、频率、人员、范围等都有所减少。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部分群众可能会把之前没有办的酒席补上,各种名目的“摆酒风”乱象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反弹甚至卷土重来。因此,根治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的这根弦必须时刻紧绷,工作必须常抓不懈。

陈规陋习虽然根深蒂固,但不代表不能改、改不了。只要广大群众拥护支持,加上措施得当、方法正确,就一定能够最终打赢移风易俗这场攻坚战。那么,在接下来的移风易俗工作中,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总体来说,需要绵绵用力、多措并举,让制度的“刚性”约束与“柔性”的正向引导齐头并进。

首先,要制定出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适合当地风俗习惯的村规民约,让群众有章可循,自我管理和遵照执行。乡村熟人社会关系的底色决定了移风易俗工作有其复杂性、特殊性,需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尊重文化传统。因此,提倡什么新风,反对什么陋习,制定什么规矩,既要旗帜鲜明,又要拿捏好“度”,讲究合理性,以利于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主动自治。

其次,要加强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规定,切实发挥出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让群众学有榜样。同时,要对带头进行移风易俗做得好的、大家认可的党员干部,在评选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荣誉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分或优先奖励,以更好营造良好氛围和风气。

第三,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创新治理措施。比如,成立红白理事会并发挥好理事会的功效,积极为村民群众提供相关的服务,让专业人办专业事;把“道德银行”“文明积分”“红黑榜”等好方式、好做法宣传推广、持续开展起来,激发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多举办一些农民群众喜爱的文艺演出和宣讲活动,让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工作入脑入心。

移风易俗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论是高价彩礼或是红白事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现象,都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背离的。因此我们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更要有信心、有能力去加以引导,纠偏陈规陋习,纠正不良风气,让清新明朗的文明新风劲吹在广阔的乡间沃野上。

“摇”出来的“甜蜜事业”

“摇”出来的“甜蜜事业”

  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地处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面,境内属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共有森林面积459775.73亩,森林覆盖率88.8%,是蜜蜂养殖的“天然蜜场”。 ?

  由散养到抱团,养蜂实现专业化。班洪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蜜蜂养殖是一个非常好的产业,但一家一户散养,信息沟通不畅,技术不易更新,产业形不成规模,大家都赚不到钱。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第一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现有中蜂养殖资源,统一规划投资、统一资产管理、统一收益分配、统一绩效评估,与养殖村民签订协议,采取回购蜂蜜等方式兜底销售,确保群众稳定增收。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及其团队在种蜂选择、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和产品的功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形成“合作社带小户、户户有门路”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讲好蜂蜜故事,走好生态发展道路。 ?

  班洪乡党支部书记杨志良介绍,为了进一步提高蜂农们的收益,班洪村自建了一个蜂蜜加工厂,“班洪南滚河蜂蜜”通过了SC认证,养蜂实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价格、统一包装。最近蜂蜜已经开采,大家采蜜、“摇蜜”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

  由养蜂到育蜂,自己的产业自己创。近年来,班洪乡利用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优势,找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契合点,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将乡村振兴“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

  班洪乡党支部书记杨志良说:“我们的甜蜜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老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甜。之前我们养蜂都是从曲靖引进滇南中蜂,一箱要1000元,养蜂成本很高,为了降低成本,我带领合作社自己办了一个繁蜂厂,自己育蜂,既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我们还可以出售蜂群,增加收益。” ?

  有了硬件设施,还需要进行专业的养蜂知识培训。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黄家兴教授及其团队从种蜂选择、蜜蜂养殖技术培训、产品的功能研究对合作社的养蜂人进行了系统的专业培训。 ?

  据了解,通过养蜂育蜂,班洪村合作社已在班洪乡6个村放置2250个蜂箱。 ?

  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预计产量可达20吨左右,实现产值400万元以上。利用小蜜蜂“摇”出了增收致富的甜蜜生活,与乡亲们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共同致富之路。 ?

标签:插秧   移风易俗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