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

2、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

3、柯炳生:我国粮棉价格政策如何改革

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

柯炳生:如何理解产业兴旺的重大意义

资料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列在首位,是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

这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产业兴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整个国家五大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关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五大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关键的改革起点标志和目标方向,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中,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就是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实党的基本路线。

产业兴旺,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要求。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兴旺,首要就是让农业兴旺。民以食为天。对于国家发展的全局来说,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食物需要,是基本要求,也是重大挑战。

农业中的大田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都是为了解决好吃饭问题,都是为了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即便是休闲旅游观光农业,也与吃饭问题相关,能够让人民吃得更加愉悦。

产业兴旺,是农民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最大最直接的意义,是解决两大问题:就业和收入。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去谋生。但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仍然是遥遥领先的最大就业部门。

即便到了本世纪中叶,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日,也将仍然如此。同时,尽管全国平均计算,我国农民的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所占比例已经达到最高,但是,农业收入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仍然留在农村里的人来说,仍然是最重要的收入。对于农业主产区,就更是如此了。

产业兴旺,对于乡村振兴的其他方面,也有重要促进作用。

产业兴旺,会促进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就会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就能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地方的山岭都比较光秃,植被不是很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民砍柴烧,因为买不起煤,更用不起电。

现在,农民普遍使用煤炭,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使用电、气等新能源,而不再砍柴烧柴了。结果,只要不是特别干旱的地方,都是满目青山,树木葱郁,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其实,落后的农业状态,对生态的破坏最大,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现代农业更注意生产与生态的协调,注意可持续发展。

产业兴旺,有助于乡风文明。物质文明,不等于精神文明;但是如果物质文明低下,那么精神文明好不到哪里去。古语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是有其道理的。

产业兴旺,有利于乡村的有效治理。大家都有活可干,有钱可挣,乡村秩序就更为稳定,乡村治理就更为平顺有效。

产业兴旺,直接推动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涉及到多种因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农民自己的收入情况。收入高,生活的富裕程度就高。另一个方面,是各种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等等,这主要是需要政府提供的。产业兴旺了,不仅直接促进农民的生活富裕,也对农民接受公共服务、维护公共服务、支持公共服务,具有促进作用。

那么,产业兴旺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呢?也有多个维度。

生产能力要强。这意思是,国家总体的总产潜力一定要大。至于是否要把这个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什么时候发挥出来,可以让市场来决定。如何让生产能力强?两句话: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耕地面积,绝对不减少,估计难,但至少要守住一个底线。

同时,要提高地力,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造提升中低产田。有条件的时候,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休耕。藏粮于技,就是要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单产,提高质量。从长远看,这是增量的根本希望所在。

单产水平要高。面积没有办法扩大,只好不断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土地生产率。这取决于两大因素:地力和科技。这与上一条相关联,因为,总生产能力,就是单产与面积之乘积。

产品质量要好。质量好,可以有丰富复杂的内涵。而对于最终的消费者来说,就是好看好吃,营养安全。好看,就是大小、形状、颜色等,让人喜欢;好吃,就是该甜的甜,该酸的酸,该辣的辣,该脆的脆,该香的香,等等,让人爱吃。营养和安全,消费者看不出来,闻不出来,要靠科学确定、企业自律、政府监管。

生产效率要高。主要是劳动生产率要高,这要求机械化率要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让价格不要太高,同时农民收入还能高。

资源利用率要高。包括水、肥、药、饲料等资源投入的效率要高。这既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多功能性要发挥好。农业农村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食物和原料,也在生态、文化、社会等等方面具有多种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和发挥这些方面的功能,可以构建农业的新业态,这就是乡村休闲观光旅游。这既是产业兴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城乡融合的一个重要体现。

生态保护要做好。把上边的各条都能够做到,这一条,也就差不多了。因为,生态保护,不是绝对保持生态的原始状态,这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发展产业时,只要生态环境能够保持住可持续性和适宜性,就可以说是健康良好的了。

产业是否达到了兴旺,没有绝对标准;上述的各个方面,都是相对的。兴旺程度如何,可以通过比较,进行判别。比较的维度有两个:一个,是与自己的过去比,如果有进步,那就是更兴旺了;另一个,是与别人的现在比,如果达到或者接近世界的最好水平,那就算很兴旺了。

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

柯炳生:如何认识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问题

资料图

中美贸易战,到底还是被美国引爆了。贸易战中,没有赢家,都是输家。区别只是在于,谁受伤较少,谁抗性更强。

从经济学上看,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同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易,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没有坑蒙拐骗行为,就是共赢,买卖双方都获益。只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经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一次,美国发起贸易战,绝非仅仅是经济原因。我国被迫反制,也不可能仅仅考虑经济因素。只是,对于可能产生的不利经济影响,应全面深入准确分析,早做思想准备,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

首批被美国加征25%关税的中国出口产品,价值为340亿美元,其中没有农产品。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中,农产品唱主角:所涉及到的340亿美元美国产品中,农产品约为24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占140亿美元。其他产品的情况是:猪产品(主要是猪杂碎)12亿美元,棉花10亿美元,高粱10亿美元,水果6亿美元,乳品5亿美元,小麦4亿美元,坚果4亿美元,玉米2亿美元,其他产品50亿美元。

因此,大豆,是重点和焦点。

这件事,令人感慨不已。曾几何时,面对进口大豆的大幅度增长,有些人忧心忡忡,说,一旦产生国际纠纷,出口国会用这个当武器,卡我们的脖子。

现在实际发生的情况,是对这种传统认识的彻底颠覆。这一点,可以算作这次贸易战带来的意外附加收获。这对于今后我国适当增加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减轻国内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似乎说明,在高科技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可能是卖方市场(中兴的案例),而在农产品国际贸易方面,可能还是买方市场。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06-2016年间,世界大豆生产大幅度增加,从2.2亿吨增加到3.3亿多吨。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合计从1.8亿吨,增加到2.7亿吨。无论是生产总量,还是生产增加量,三国的比重始终占80%左右。

同期,世界大豆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6800亿吨增加到1.34亿吨。其中,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合计从6100万吨增加到1.18亿吨,三国在世界出口总量中占88%。同期,中国大豆进口从2800万吨,增加到8400万吨,增加了5600万吨。也就是说,同期世界大豆出口增加数量的83%,出口到了我国;世界大豆出口乃至生产的大幅度增加,主要驱动力是中国的进口需求增长。

据美国有关部门的数据,2017年,美国大豆总产量近1.2亿吨,出口5900万吨,其中3286万吨出口到中国。美国大豆种植农民(soybean farmers)约30万,主要分布在伊利诺伊、衣阿华、明尼苏达、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印第安纳、密苏里等中部各州,占美国农场总数的15%左右。

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大豆农民所受到的冲击,可能是最集中和最突出的。所直接影响到的人口数量(包括农场主家庭成员和农场雇工),估算可达200万人。

那么,对美国大豆加征25%的关税,对我国的大豆进口和消费,会有何种影响呢?

2017年,世界大豆出口总量为1.47亿吨,其中美国出口5900万吨,是最大的出口国;其他国家出口8800万吨,主要是巴西和阿根廷。我国进口大豆9553万吨,其中来自巴西5093万吨(占53%),美国3286万吨(34%),阿根廷658万吨(7%),乌拉圭257万吨(3%)。

静态地从这些数据看,我国如果不从美国进口大豆,那么,即便把所有其他国家出口的大豆都买来,也不够我国的进口需求。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大豆进口数量还大幅度增加,近10年来,平均每年增加650万吨左右。

我国2017年国内大豆生产为1455万吨,历史上最高纪录不到1700万吨。随着大豆价格的升高,国产大豆的数量可能会增加一些,但也不会很多,主要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

主要大豆生产地区黑龙江省,现在大豆的面积已经超过4000万亩,考虑到重茬迎茬等问题,进一步扩大的潜力不大。其他地区,种植大豆的收益不如其他产品(主要是玉米),因此,也不太可能扩大很多。

我国现在的大豆进口数量,如果靠国内生产,把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所有土地都拿出来,也不够。更进一步说,大豆单产水平低,属于土地密集性产品,多进口大豆,是符合比较利益原则的。

综合起来,可有两种选择:一是不从美国进口。那样的话,即便可以从别的国家多增加一些进口,也不会很多,其他国家不可能把所有的大豆出口,都销往中国。这样,我国每年的大豆缺口,至少会有一两千万吨;二是继续从美国进口大豆,加征25%进口关税。

无论实际的情况怎样,都会引起大豆价格的升高。不过,这种价格的上涨,对于CPI的直接影响不会大。有人计算,大豆加税之后,对国内CPI的影响大致为0.1%左右,最多不超过0.4%。

需要注意的,可能不是对CPI的直接影响,而是对畜禽生产的影响。进口大豆不是消费品,而是加工成为植物油和豆粕。其中,豆粕是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豆粕价格升高,就会影响农民养猪养鸡的积极性。如果豆粕价格上涨过高,引起猪肉和家禽生产的减少,那就会引起猪肉和禽肉价格上涨。如果这种变化,与生猪自身的蛛网波动周期相叠加,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国居民猪肉消费的弹性很小,一个不大幅度的数量变化,就会引起一个很大幅度的价格变化。2006/2007年间,猪肉产量减少了363万吨,减产幅度不到8%,而价格上涨的幅度却很大,在60%以上。

综上所述,这次贸易战中,最值得警惕的,是防止豆粕价格上涨引起肉类生产下降,产生较大的肉类价格波动。要及时研究如何扶持国内畜禽业发展,减少大豆进口加税对畜禽生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要防止成本变化与猪肉生产周期相叠加,导致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

柯炳生:我国粮棉价格政策如何改革

柯炳生:我国粮棉价格政策如何改革

我国粮棉价格政策的改革,现在的焦点是稻谷和小麦。理清了稻谷和小麦改革的思路,玉米、大豆和棉花问题,就可以一并解决。

资料图

改革的目标,有三个:第一,解决市场平衡问题。这就是要解决过剩问题,解决进口过多问题,解决库存太多导致的巨额财政负担问题,解决保护价太高导致的产销储加不顺畅和产品质量问题等;第二,确保粮食安全问题。这就是要确保不因为价格政策改革,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解决当前过剩的同时,确保未来粮食安全不出问题;

第三,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这就是要考虑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方式,给予农民补偿,并且不影响市场定价,不影响市场配置资源,财政上要可控,还要简便易行。

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三句话: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解决眼前的供求平衡;让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保障未来的供求平衡;用脱钩补贴方式,照顾农民收入。

第一句话: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解决眼前的供求平衡。这是改革的核心。具体可以借鉴美国Loan rate的做法,即:保留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框架,但要降低价格水平,降低到国内和国际市场价格之下。可考虑降低到正常市场价格的80%左右,主要是起个托底作用,只有特殊情况下才启用。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库存负担问题就不复存在,各种合理的市场差价也就自然生成,购销储藏加工关系也就顺畅了。现有的库存,可以慢慢消化。

第二句话:让政府发挥更好作用,保障未来的供求平衡。未来的事,长远的事,往往是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必须由政府操心。这就是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是根本出路。不说别的,只要把现在每年数百亿元的储藏补贴,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改造农田建设,提高地力;用于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进步率,就会大有奏效。欧美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强大,所以,国家不用储存,也无粮食安全之忧。藏粮于库,只能平抑短期丰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才能确保长远粮食安全。

其实,近些年稻谷和小麦的增产,主要是地力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功劳:近5年来稻谷的增产,90%来自单产提高;小麦的增产,100%来自单产提高。未来,也仍将如此。进而言之,如果有一天粮食有出现短缺的苗头,只要生产能力在,市场就会立刻做出反应,价格上涨,刺激生产者,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变为现实,实现增产。

第三句话:用脱钩补贴方式,照顾农民收入。降低最低收购价之后,应该给农民适当的补贴,可采用直接补贴方式。具体可以借鉴欧盟的脱钩补贴政策,即:按照承包土地面积,不分产品类别品种,统筹所有作物产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实行统一的土地补贴。补贴名字可以叫农地补贴,或者农地保护补贴。现存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以及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等,均可归并到这项补贴中。

这种做法,与欧盟的脱钩补贴相似,具备其全部优点:一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二是极为简便,高度透明;三是财政支出可控,提前早知道;四是属于绿箱政策,没有贸易谈判纠纷。

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一些细节问题。

第一,补贴是否分产品?不应该分产品。要把所有的产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等的补贴,均纳入统一考虑,实行统一的土地面积补贴。如果仍然按照产品,按照种植稻谷、小麦或玉米的面积分别进行补贴,一方面太复杂,操作成本极高,乃至不可能;

另一方面,有违市场定价原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按照承包地面积补贴,极为简单,高度透明,完全可控。另外,社会心理效果也更好:如果与某种产品挂钩,农民会把这当做政府的要求条件,就会一边拿补贴,一边还抱怨补贴太少,就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棉农;如果不与产品挂钩,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还都能拿补贴,就能更直接感受到国家对农民的关怀和恩惠。

第二,补贴多少?这是完全可控的,可根据财力情况,灵活决定。从公平的角度,可以考虑按照播种面积,即把复种指数的因素考虑在内。也可以对农民收入很低的西部省份或者边疆地区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取特殊的补贴标准。有财力的东部沿海地区,也可以在中央财政补贴之外,进行配套补贴。或者,对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国家只制定最低补贴标准,而由地方财政出钱执行。

第三,补贴给谁?应该补贴给有承包权的农户。很多人纠结于到底应该补给谁,是给实际种地的人(租地的大户或规模经营企业),还是给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主张补贴给种粮大户或企业的人,认为这样会鼓励规模化生产。

其实,在市场机制下,补贴给农户,与补贴给种粮大户或企业,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补贴给不同的人,地租会自动调整。从经济学原理说,是这样;从实际经验看,也是这样。

例如,东北把玉米补贴发给农户,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补贴之前,每公顷的地租是一万元,补贴之后,地租降低到了6000元。补贴给谁,效果大致相同,但操作办法难易程度很不相同。农户的承包地面积,高度透明,确定不变,不需要每年进行任何测量或统计。而如果补贴给种植大户或者规模企业,则需要每年调查统计,很复杂,也容易引发各种问题。

第四,补贴之后,出现撂荒怎么办?应照样补贴。不少人担心,如果不与产品生产挂钩,农民会大量撂荒土地。这种担心,没有必要。首先,大量撂荒,是不可能出现的。其次,如果真的有撂荒,也不可怕,而应该欢迎。因为,只有当市场价格太低时,也就是产品出现过剩时,才有可能出现撂荒;这个时候,撂荒,就相当于减少过剩,相当于休耕,休养地力。这也是一种藏粮于地,并且是农民自愿的,何乐而不为。

标签:大豆   补贴   兴旺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1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