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

2、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

3、科技赋能唱响“新农歌” 设施农业助力“开门红”

4、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

科技赋能农业 奉节正积极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

  “锦绣东方织锦坊,飞蝶绕花绕锦囊。蚕儿抽丝织宝被,工匠千针缀金梁。”唐朝诗人杜牧用一首《题织锦坊》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养蚕织锦的生动画卷,如今却以另一番景象在诗城奉节呈现。?

  日前,2023中国(重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奉节举行,此次大会以“科技创新赋能、多元融合发展”为主题,搭建起全国性蚕桑丝绸领域高质量发展交流平台,集聚业内顶尖专家研讨交流,共话蚕桑丝绸起承,共享前沿创新理念,共展产业发展宏景。?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最早进行种桑养蚕和织布的区域之一,重庆市奉节县的温湿度明显的立体气候非常适合栽桑养蚕,茧丝长度可达1300米。近年来,奉节高度重视蚕桑产业,从基地建设到劳务用工,到金融保险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进行全方位支持,现已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体系,覆盖13个乡镇78个村,全县蚕桑种植规模达到11万亩,2022年养蚕达到8万张,产茧达到380万公斤,产值达到5亿元,带动了3万户8万人增收。?

  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县,奉节县非常注重科技赋能农业,自2018年与重庆奉节祥飞茧丝绸公司、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了智能蚕桑养殖系统并升级到3.0版本,实现了添桑、除沙、采茧、控温等全过程智能化操作,智能养蚕效率提高了28倍,优质蚕茧率提高了25%,优质蚕茧率达到了92%,蚕桑产业通过科技赋能使成本大幅度下降,质量大幅度上升。?

  不仅如此,奉节还坚持把延链强链作为产业增效的关键举措。支持扶持祥飞茧丝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初步形成集生产、加工、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桑叶茶、蚕丝被、旗袍、丝巾等特色产品畅销国内、远销海外,综合产值突破5亿元。?

  据奉节县县长巩义胜介绍,下一步,奉节将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全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蚕桑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

  “奉节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创建成果,积极推进高效蚕桑基地、智能蚕桑生产线建设,大力推广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新技术,加快打造全国创新型智能蚕桑县。”巩义胜介绍说。?

  据介绍,奉节正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拓展桑葚、蚕蛹、桑枝菌、林下养殖等多元化经营范围,全力打造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力争到2025年,全县智能蚕桑生产线达到60条,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另外,奉节还将引导支持企业专注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创意,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打造具有奉节辨识度的蚕桑丝绸产业品牌。?

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

科技赋能农业,告别“面朝黄土”

惊蛰已过,春耕正忙。

广东江门台山市赤溪镇700亩水田上空,一架无人机来回盘旋,进行水稻飞播,操控无人机的是远近闻名的“新农人”郑奕辉。

2013年,在外地务工的郑奕辉返回赤溪镇摸索种田,从最初的300亩水田到现在的720亩水田,郑奕辉积极拥抱农业新技术,借助无人机飞播等,年收入从务工时的十万元增至三四十万元。

郑奕辉的经历是一个缩影。如今,走进广东多地春耕现场,激光平地机、无人插秧机、5G智慧农业等屡见不鲜……一大批农业科技正赋能广东农业生产,优化传统耕种方式,逐步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效率低等问题,粮食安全多了科技保障。

机械化生产

农机装备改变传统耕种模式

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田园综合体中的一片黑色旱地里,旱地激光平地机、旋耕机、拖拉机等正配合作业。“这是一片复垦田,采用水稻旱播方式,通过激光平地机将高处的土推到低洼处,准确地平整田块。”广东省农业机械推广站副站长熊元芳介绍。

随后再用无人拖拉机、旋耕机耕整土地,最后通过水稻旱直播机,将水稻种子播到1—4公分的土壤里,降低鸟、鼠吃种子的可能。“水稻旱种既是技术的突破,也是观念改变,旱地里机械化更容易推广。”熊元芳说。

在一旁的传统水稻田里,农业机械也正让种田变得轻松。“这台是履带式拖拉机,耕作层的深度在10—15公分,最关键的是不下陷。”熊元芳介绍,水田松软,如果用传统拖拉机,轮胎会破坏泥底层,导致插秧机等其他机械下陷,目前履带拖拉机正在广东水稻田里推广应用。

除了有人操作的农机,无人驾驶农机、播种喷洒无人机等也正在广东多地推广,极飞科技CEO彭斌介绍,今年预计全国有3.1万台极飞智能农机投入春耕,包含极飞农业无人机、农业无人车、农机自动驾驶仪。“春耕之前智能农机市场销售火爆,截至目前极飞无人机的订单量已经是去年同期的2.5倍。”

先进的农业机械投入到春耕生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前使用人工和插秧机最多种田200亩,家里5口人齐上阵都不够,还要请人工才行,现在用极飞农业无人机播种、打药、施肥,两个人就能管理好承包的700亩水田,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郑奕辉告诉记者,如今一亩水稻能增收约100—200元,每亩利润可达600—700元。

可以说,随着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变得越来越高,农机正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面对城镇化率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的现实,农业生产已经到了机器换人的时候。”熊元芳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耕水稻机耕面积将超1200万亩,水稻机种面积超300万亩,其中水稻精量穴直播、无人机直播面积近25万亩,各种机械装备累计有45万台套投入春耕生产。

科学化种植

种养收全链条护航水稻生长

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每到收获季,金色的稻田总能吸引不少市民。人们不仅能在田里看见白鹭,一旁的水沟中也有鱼儿游弋。但多年前,由于施肥过滥,墨园村稻田旁的臭水沟里常充满着水葫芦。

“多亏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不仅降低化肥用量,增加产量,还让村里环境好起来。”农户陈符玉在墨园村种植水稻多年,目睹了整个变化过程。他口中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水稻生产中化肥过量使用、病虫害多、易倒伏等突出问题研制的技术。

“该技术的核心是科学减‘氮’。”广东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钟旭华博士介绍,水稻施肥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4个时期,广东的传统种植经验中,基本只施基肥和分蘖肥,导致氮肥利用率低。

经过多年研究,确定“三控”施肥技术4阶段分别施用40%、20%、30%、10%的氮肥,使氮肥吸收利用率稳定达到40%以上,可在节省氮肥20%左右的同时,保持稻谷产量平均增产超8%。

病虫害问题也可通过控制氮肥投入量来缓解。“重点要减少分蘖肥。”钟旭华说,采用“三控”施肥技术后,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害减少,可少打农药1—3次,有利于稻米食用安全。

另外,使用“三控”施肥技术的水稻茎秆比较粗壮,单茎重比常规栽培高20%左右,基部节间长度要相对缩短14.8%—42.9%,抗台风能力大大增强。

“目前‘三控’技术在省内的应用面积已超50%。”钟旭华说,特别是抗性相对较差的优质稻品种,采用这项技术不仅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还解决了倒伏这一头痛问题,并实现高产稳产、增产增收。

事实上,广东农业科技贡献率多年来位居全国前列,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70.2%。因此,在广东春耕的稻田里,运用的远不止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在汕头市濠江区的示范片,耐盐碱水稻——广红3号已经种下,广东沿海有了新的收成期盼。而在兴宁、从化的连片示范田里,香稻增香栽培技术正解决丝苗香米种植中香味减少的问题。

“今年要求保粮食种植面积、保粮食产量,难度不小,必须更加重视科技的应用,通过更多技术手段的投入,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保驾护航。”钟旭华说。

数字化管理

智慧农业为稻田“体检看病”

金塘镇田园综合体的稻田中,几台长方体的箱子吸引了记者注意。

“这是智能识别虫情测报系统,俗称‘虫脸识别’,这一设备通过灯光把虫子吸引过来,再通过设备内置高清摄像头拍照,上传到云平台后,几秒就能识别虫子种类、数量。”广州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林小军介绍。

这一虫情识别系统是智慧农业的一部分,在云稻田5G数字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包括虫情、病情、光照、温度等都实现自动监测。

田间的另一个黑色箱子也正在运行。“这是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通过空气流动主要抓捕病原菌,掌握相关情况。”林小军说,将虫情信息与病情信息综合,就可科学研判虫情、病情的高发期,从而实现精准用药。

事实上,在一块水稻田中,相互配合使用的设备还有很多。小气候检测设备,稻田里的光照、温度、风速,这些数据结合起来,可以全面了解稻田的情况;全景监测系统,足不出户就能全景查看稻田的情况。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并结合不同环境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我们通过建立物联网络,对植株生长、农田小气候、土壤墒情、病虫情等影响因子进行实时监控,就像是医生给稻田做全身体检,把各项数据量化,传统农业种植更多是凭经验估算。”林小军说。

说话间,林小军按下按钮,一根根竖立的白色管子向稻田喷水。这个智能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灌溉系统,可根据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通过设定好的管道定时定量输送营养,保障在生产的关键期“吃饱喝足”,“通过线上控制,可以便捷实现很大面积的浇水施肥,大大节省人工投入,提升肥料使用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农业农村、智慧农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广东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业经营网络化发展成效初显,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有了底气。

日前出台的《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广东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数字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优化,农村数字化管理水平日趋完善,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


科技赋能唱响“新农歌” 设施农业助力“开门红”

科技赋能唱响“新农歌” 设施农业助力“开门红”   春耕始,万物生。放眼延庆,广袤的妫川大地逐渐苏醒,农业生产正有序铺开,处处涌动着探索乡村振兴的蓬勃热情。?

  今年年初以来,沈家营镇多措并举扩面积,千方百计提产能,持续挖潜增产量,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只争朝夕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全力以赴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开门红”。?

  连日来,下花园村抢抓时令,春耕育苗工作如火如荼。走进育苗大棚,一股温暖的热气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在井然有序地忙碌着,十几天前播下的生菜、菜花种子已吐露新芽,远远望去,整棚的幼苗春意盎然,焕发勃勃生机。?

  “一批苗”关乎着“一季菜”,一抹嫩绿,承载着人们丰收愿景。下花园村育苗大棚预计4月中旬可完成110万株的育苗任务,保障今年蔬菜秧苗稳定供应。?

  “近年来,我们不断在‘大棚种植’上做文章,从产业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借助‘大棚经济’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花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振远说。?

  盘活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做法,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添了信心。从大棚种草莓到种羊肚菌,位于连家营村的北京兴达种植合作社开启转型升级之路。?

  走进大棚,一簇簇羊肚菌像降落伞一样平铺在菌床上,铆足了劲往上长。一颗颗草莓鲜艳娇嫩,点缀绿叶丛中。?

  “我们去年11月份试种了羊肚菌,预计每棚产量在600余斤。目前,长势喜人,市场效益良好。后期,我们将加大种植规模,把羊肚菌打造成我村特色产业。”北京连家营兴达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宏伟说。?

  据了解,北京兴达种植合作社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建立32栋草莓大棚,占地12000余平方米。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学习,不断完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懂技术、有能力的种植户加入果蔬种植产业,持续提升果蔬种植水平和品质。合作社内除种植草莓、羊肚菌外,还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芹菜、丝瓜等果蔬。?

  近几年,沈家营镇在乡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加强设施农业园区监管,强化主体责任,常态化督导检查15家种植园区和4家规模化养殖场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农情监测调度等,确保设施农业安全稳定发展。完成4家设施种植园区改造提升以奖代补项目,新建大棚115栋、维修大棚86栋以及增设灌溉、施肥等农业配套设施等,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推广建设3个绿色高效设施西甜瓜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换季种植西瓜65棚,逐步形成西甜瓜种植产业区块,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发展食用菌种植71棚,食用菌产业逐步发展。持续推进设施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规模化优势,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今年,沈家营镇将围绕“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促增长”总目标,不断提升现代化、规模化、机械化、复合化水平,探索周年“四季生产”,增建种植大棚、维修闲置设施大棚,重点发展建设蔬菜、食用菌、西甜瓜、甘薯、草莓五大种植产业板块和“千亩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做好各项农业政策落实、惠农补贴兑现,让政策家喻户晓,让农户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

  同时,加强设施农业监管、种植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通过传统农耕文化的开发,发挥沈家营镇特色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全域旅游,进一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努力打造“七彩生活”休闲乡村农业品牌。

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太和县“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省太和县举办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集装箱+生态池塘”尾水处理技术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同时正式公布了2020年十大引领性技术。从2018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活动,围绕引领性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着力提升技术的集成性、适用性、经济性,组建高水平指导团队,打造高标准示范样板,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链式技术推广应用模式,建立政产学研推用多方主体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立体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无缝连接,让生产经营主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发挥推动产业增效和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带动作用。

农业生产流程有了“智慧大脑”

“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职工徐士忠说:“无人收割机不用农机手,晚上抢收也不怕累。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设定好程序就行,我管理的2500亩地,比往年能提前一天收割完呢!”

徐士忠说的智慧麦作系统,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智慧麦作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流程,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特色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现小麦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有人到无人方式的转变。

“智慧麦作,让种地变得更智能。”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总经理黄礼庆说,“通过实施这套技术,今年小麦生产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既省成本,效果又好,每亩地增产5%,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100多元。”

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露地甘蓝无人化采收作业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大脑”决策。无人驾驶拖拉机带动甘蓝自动收获机精准对行,一排排甘蓝依次准确进入自动收获机的采集器中,由高速旋转的割刀将甘蓝的根部切断,割下的甘蓝由升运装置、传送带直接采收入筐。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智能化管理岗位科学家吴华瑞研究员介绍说,无人化采收作业,每天可以收获10-15亩,相较人工采收作业人均1亩/天,对于规模化种植效益提升明显。

产业升级换代有了“加速器”

“集装箱里能养鱼?”“养鱼不用换水?”“养过鱼的水里还能种菜?”在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示范园记者一一找到了答案。

穿过安徽有机良庄玻璃温室,一排排蓝色集装箱首先映入眼帘。集装箱上张贴的宣传画上标注“箱式养鱼,零污染、零排放、零用药、零肥料、零损伤、零土腥味”。“别看一个养殖箱只有23平方米,却相当于5亩水面鱼塘产出的鱼。里面养了鲟鱼、罗非鱼、鲤鱼等10多个品种。”董事长陈金良告诉记者,集装箱经过特殊处理,80%的淡水鱼都可在集装箱进行高密度养殖。

这里的集装箱暗藏乾坤,科技感满满。作为集装箱生产商,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锐道出了奥秘,“箱体就分为面板、隔温层以及内板三层。隔热板的导热系数低,能够提供适宜的温度体感;控制中心能科学系统地调控臭氧、温度、pH值等鱼类生长环境所需的指标。排出的污水经过过滤、照射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形成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有机养殖用水,然后,水流进入集装箱,又为鱼提供最适宜、最有营养的水质。”

顺着集装箱的管道,水流经过多层硝化床后,便来到了“鱼-菜生态循环”大棚里。大棚里,一根根的白色塑料管上,长满了富贵菜、奶油生菜、紫背天葵等各种蔬菜。拨开蔬菜,根须尽显,却没有一点泥土。原来是水培蔬菜。“鱼生活的水里氮含量很高,特别适合浇菜,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瓜果吸收氨氮的同时,也为流水补充了溶氧量。

“集装箱+生态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以生态池塘为依托,在岸基上搭建集装箱养殖装备进行循环养殖,通过与生态池塘进行水循环,实现养殖尾水净化。配套物联网控制系统,监控养殖全过程及水质变化、尾水处理效果等,实现养殖生产信息化管理。

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有了“安全带”

山东省烟台市是中国最早进行苹果栽培的地方,至今已经有148年的历史。眼下,烟台莱州市朱桥镇琅琊岭的苹果已经挂满枝头,即将丰收。过去为了防虫,果农们要为每个苹果套上纸袋,现在在当地农技推广专家的努力下,这里有800亩的苹果地,正使用一种新的不套袋的苹果栽培和管理方式。奥秘之一就是一片片特意留下的杂草,他们吸引了本应该钻入苹果的虫子,也同时引来了它们的天敌。利用大自然的生物链,通过以虫治虫的果园管理方式,再加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农药的喷洒次数,大大地提升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如今,这种不套袋的苹果因为经历了风吹日晒,口感更甜。每斤的市场售价也能比平均价格高出20%。

免套袋苹果不仅品质得到了市场认可,价格较为可观,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莱州市琅琊岭小龙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景波说:“免套袋技术采用化学疏花、疏果方式,可以节省80%人力,每亩地从买袋、套袋、摘袋、转果、摘叶等方面算下来,可以节省成本大约6000元。”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10项技术,主要聚焦绿色增产、节本增效、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方面,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力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权威发布

农业农村部2020年十大引领性技术

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

苹果免套袋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作技术

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

棉花采摘及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

生猪精准繁育生态养殖技术

“集装箱+生态池塘”集约养殖与尾水高效处理技术

“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

标签:农业   技术   科技   发展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