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

2、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

3、农机创造效益的典型:上农飞速发展的背后

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

农机创客需支持也要引导

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山地、丘陵,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有不小比例,其中一些地方的资源禀赋不适宜种植常规大田作物,在一些山区大型农机更是“ 腾不开身”。

“特殊”地区、“小众”品种的机械化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瓶颈之一。

虽说有需求就有市场,可因为市场份额较小,对于农机生产企业来说,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小杂粮品种和经济园艺作物的农机具研发积极性就相对较弱。

而这恰恰为一些地方农业科研单位包括农民群众中的发明家提供了创新创造的舞台。他们结合多年生产实践,创新创造出针对本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和作物品种特性的农机具,不仅提高了当地这些作物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更为我国农业生产整体机械化率的提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种创新创造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点赞!对于这些农机“创客”的创新,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关注,并加大鼓励和支持力度,一方面,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农机新产品注册和推广鉴定的便利服务;另一方面,根据这些农机的品质和适用范围,考虑是否能够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地方目录。

如此,不仅能够保障生产安全、规范农机行业发展,也能够为这些基层农机创新创造者提供创业机会,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熠熠生辉。

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

农机创新:不要掉进创新7大陷阱

创新可以使企业在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生存的空间,创新还可使企业避开过度竞争。农机行业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企业对创新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迫切,但创新有风险,不恰当的创新有可能变成“找死”。

笔者认为,农机行业的创新有以下几个“陷阱”,企业需要绕过而不是掉进坑里。

1. 唯产品和技术论

绝大多数人想的都是技术上的突破或搞出一件独一无二的产品出来,事实上创新是基于企业现有基础上的提高或升华,并且应该是以企业最擅长或最有可能实现创新的地方入手。创新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将长板拉长,而不是去弥补短板。

按实际情况看,国内农机企业在技术上是短板,在产品上也是短板,所以要想真正在技术上和产品上创新非常难,但在这两个方面仍然可以通过快速学习缩短与跨国公司的差距。

日资农机企业,如久保田、洋马等,其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以精益管理为基础的系统效率优势上,可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创新,并且会形成极强的竞争优势。

所以农机企业的创新,是体系化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以及观念创新。

2. 拒绝模仿

世界上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原有事物的重组或优化,世界上也不会存在全新的东西。

创新也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从无到有的创新,所有的创新都是对先进者的学习和模仿,所以模仿创新非常有必要而且最经济可行。在全球范围内,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学习和模仿能力最强的企业。

模仿创新是一种重要的核心能力,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具备这种能力。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机企业,要从内心深处接受模仿创新,而不是拒绝或摈弃模仿创新。

但模仿只是一种阶段性的选择,这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企业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深厚的技术、管理、公共关系等资源的积累之后,就要减少模仿创新,开始自己的原创了。

模仿创新是企业发展中必须要有的成长历程,但最终要走向自主创新。

3. 只增加不减少

企业可以向前创新,也可以向后创新,有时候最先进的不一定是市场和用户最喜欢的。

比如植保无人飞机,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是日本雅马哈公司的油动无人飞机,但是这种飞机价格昂贵、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虽然作业效率高,但是脱离了很多用户的需求和购买能力。

后来国内的极飞和大疆等公司推出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植保飞机,从根本上说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这种机器价格便宜,大多数用户能消费得起,并且是傻瓜式操作,即使普通农民都可以使用。因此不但快速在国内普及,而且还销往日本。

因此,有时后向创新不但成本低,成功率高,而且更有生命力。中国式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农机行业的创新中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指导思想。

4. 追求短效益

任正非说,创新更多的是一种承前启后,很多创新并不是一代人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接力赛。

希望创新见利见效是每个企业的共同诉求,但这只是适用于小打小闹的改良或微创新,真正的颠覆式创新,如果是在技术或产业领域,一定需要长期的研发和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真正的创新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设计一代、预研一代、使用一代”就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思想。

5. 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超出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承受能力的创新就是过度创新,过度创新会使企业的投资不能回收,造成创新不经济。

国内农机行业目前还是一个靠垄断价值赚钱的低端竞争行业,但价格战是不可持续的竞争,所以要不断创新、快速创新,这是新形势下农机企业生存的法则,但创新要有“度”。

据业内人士反映,山东有家拖拉机企业,把企业所有的资金、向银行贷款的上千万元资金,以及向亲戚朋友借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动力换挡拖拉机的研发上,结果在中途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老板跑路。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创新是基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需要量力而行,而不是赌博。

6. 研发过快过早

过快过早的创新就是单纯追求技术进步、新产品推出速度超越市场需求的一类创新,造成企业新产品和市场需求不同步。

有些企业不给创新成果相对稳定的应用过程,总是在快速地推陈出新,却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企业的发展路线走偏。

比如某企业5年前就推出了电动插秧机、电动移栽机,但这些产品明显是技术脱离市场需求,离普及还遥遥无期。

7. 轻视量变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创新有两种截然不同而又相互紧密联系的基本模式:一种是量变式创新,一种是质变式创新。

近10年,国内农机行业有一些国产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采用的就是量变创新模式,做得比较好的如雷沃阿波斯和沃得农装。

雷沃阿波斯在小麦联合收获机行业具有竞争优势,其主打产品GE80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不断升级与换代中成长起来,是一种产品快速迭代的量变式创新。

沃得农装的锐龙4LZ-5.0E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连续几年单一型号销量超过20000台,也是在多代机型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并经过充分的市场验证之后成为行业的热门单品。

质变创新有时可遇不可求,但量变创新企业是能掌握的。量变创新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变革的积聚,偶然或人为的某些影响,就会引起质变创新。

结束语

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企业的创新是为经营目标服务的。在创新中要避免创新不足,同时还要绕开创新陷阱。

对于有志做大做强的农机企业,在未来的创新道路上,如何系统规划创新,有意识地管理创新,避免掉进创新陷阱很重要!

农机创造效益的典型:上农飞速发展的背后

农机创造效益的典型:上农飞速发展的背后

上海农场并非在上海,而是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区,是上海的一块飞地,现属于上海市光明集团。我大学时学的是农机专业,毕业前实习到这个农场的晚庄机耕队实习,毕业时差点到这边工作,不过我有两个同学在这里工作过,现已经调到上海当领导了。

因这层关系,我对位于大丰区的上海农场就特别关注,如有机会我就会到农场去看一看。利用私人假期,我自费到农场来了很多次,每次都能感受到农场的变化很大。

zijigaizhuangdejiqi.jpg

简单说下历史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是没有去查过上农历史的,大多都是听亲身经历者的自述,逐渐知道了大概。

这里生活着一群上海人,说着上海话、吃着上海菜,哪怕喝牛奶也要喝上海的光明牛奶,还有着上海户口。我知道这件事之后,才在网上看到过这个描述。

查过资料才发现,上农1950年3月15日由解放后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亲自批准建立,几经变更于1974年4月对外正式称“上海市上海农场”。上海农场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比1958年创刊的《农业机械》杂志还早了近10年。

现在的上海农场,不仅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还有生猪养殖、育种、优质稻米等产业。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增长,据负责种植业的邵斌介绍,现在上农在大丰大约有20万亩田地,是种源业、米业、畜牧水产业和林业的核心基地与重要支撑。

上次对上海蔬菜和大米的支援工作,大部分都是上海农场提供。也难怪,毕竟上海农场是上海市的米袋子、菜篮子。

机械化保证效率

和东北的大农场或者西北的建设兵团相比,上海农场“小得可怜”。我曾经和朋友说起在上海农场用约翰迪尔3518收割,该朋友嗤之以鼻,认为像上海农场这样的地方,只能用久保田488这样的机器。

shougejisuxiao.jpg

事实上,很多人想象不到机械化在上海农场发挥的效率和效果。

十几年前我们到机耕队实习,大型联合收割机仅1台约翰迪尔3518,拖拉机大致都是纽荷兰110-70这样的产品。近几年,他们引进的新型、大型高效农机越来越多。

戴国柱在一个农机管理站工作,他是老员工、也是站长。我和他聊起农机设备的变迁,他不但对当前农机使用效率了如指掌,对每台设备的经历也能如数家珍,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机具进行改装,以达到更好的作业效率。

daiguozhu.jpg

戴国柱站长

同行的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孟为国老师告诉我,他去过不少农场,包括东北的号称机械化很先进的农垦,在他看来,上海农场才是真正地发挥了农机的效率。

孟老师给我举了个例子说,东北的驾驶员来到上海农场都不想走,一个是收入提高不少,另一个是机器用起来顺手。

戴国柱的农机站有收割机10台,平均每台的单季收割量在3000亩左右,他们自己改装的机具不胜枚举,同时配合农艺改进提升了生产效率,很多改进和发明还申请了专利。

人才是关键

作为上海农场最近十几年变化的旁观者,孟老师此前几乎每年都会带领学生到这里做毕业实习。实习的内容都很实用,如观看农机作业,甚至学生亲自操控;学习农机驾驶和知识,理解农场运作方式。

“这样的实习,是不多见的。”和我同行的同事感慨。

menglaoshi.jpg

孟为国老师

孟老师说:“工学院此前每年都会输送一些优秀学生到农场工作,这些人才支撑着、拉动着农场的效益提升。”

确实如此,我和很多农场也打过交道,要大学生的不多,农场职工平均年龄都很大。这导致农场经营也好、管理也好,都面临很大的困境。

“据说,有些农场不赚钱,竟然还亏损!”邵斌对这样确实存在的事实,觉得不可思议。

用孟老师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生产力提升很关键,生产关系改善同样关键。上海农场目前年轻人是顶梁柱,他们的领导尝到了甜头,把年轻化、专业对口的高学历人员不断引进和提升作为战略目标,才打造了如今辉煌的上海农场。

结束语

此前,也有不少人和我说,某大学生团队去种地、哪个企业高起点经营农业,我听过之后觉得这些团队很难成功。细思量,他们和上海农场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农业生产要想做出效益,农机需要发挥作用,但操作和管理农机、农业的人,以及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或许更加重要。

标签:创新   农机   企业   农场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