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紧稳粮之弦 端牢百姓饭碗 ——四平市抓“六保”促“六稳”系列报道之四(综合利用率超过92%,兰考的秸秆是怎么“消化”的?)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绷紧稳粮之弦 端牢百姓饭碗 ——四平市抓“六保”促“六稳”系列报道之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综合利用率超过92%,兰考的秸秆是怎么“消化”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绷紧稳粮之弦 端牢百姓饭碗 ——四平市抓“六保”促“六稳”系列报道之四
绷紧稳粮之弦 端牢百姓饭碗 ——四平市抓“六保”促“六稳”系列报道之四 ♂
绷紧稳粮之弦 端牢百姓饭碗 ——四平市抓“六保”促“六稳”系列报道之四大田里,大型农机正在喷洒农药。(资料图片) 李坤 摄
5月26日,四平市举办草地贪夜蛾防控应急演练。(资料图片) 李坤 摄
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的养鸡场内,工作人员正在捡拾鸡蛋。 李坤 摄
温室大棚里,青翠欲滴的蔬菜长势喜人。 司农 摄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杨率鑫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中国优质玉米之都,四平市积极探索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畜产品和蔬菜生产规模、抓好粮油肉等重要生活物资储备供应。绷紧稳粮之弦,端牢百姓饭碗,看四平如何发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7月8日,双辽市的玉米地里,青青禾苗已长得茁壮结实,比人的膝盖还高,棵棵都承载着人们丰收的期望,四平市农业农村局正在这里组织开展针对草地贪夜蛾的全市协同配合应急防控演练,指导专家讲解了草地贪夜蛾的识别方法、生物学特点和防控措施,双辽市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队伍模拟了如何应用不同类型的植保机械进行应急防控。
除开展应急演练外,四平市积极强化物资保障,市县两级累计投入资金787万元。现有库存药剂25.7吨,并与80家大中型农药厂、供货商达成协议,确保药剂正常供应。组织全市275个植保服务组织开展统防统治,与通用航空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使用植保直升机和大型无人机开展航化作业,加上农民群防群治,日作业量可达到100万亩。同时,为做好监测预警,安排专人定点定田,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虫情监测。
四平统筹做好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极端水旱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开展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此外,全力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压紧压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努力确保十三五收官之年粮食增产丰收。
今年,四平市玉米播种于4月20日开始,共投入农机具9.33万台,其中拖拉机4.37万台、耕整地机械2.08万台、精少量播种机2.85万台、免耕播种机0.37万台。截至5月25日,大田玉米播种已顺利结束,玉米播种面积已超过694万亩,其中免耕播种面积达到376万亩,机播率达到92.6%;机械耕整地752.6万亩,机耕率达到96.2%。
全市水稻机械化插秧工作于5月中旬开始,5月25日前后达到水稻插秧的高峰期,全市共投入水稻插秧机3788台(套),水稻机插(播)面积55.6万亩,机械化作业占水田面积的88.25%。
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李国兴说:“在疫情特殊时期,四平农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还实现了升级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科技的注入。”
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四平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及结果发布等制度,提高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深入实施风蚀治理和水蚀治理等技术措施,使全市黑土地的土壤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耕地质量等级明显提高。
深入推广“梨树模式”:使用新型农机具,达到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和不整地作业要求,实现了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形成了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为主要内容的玉米种植模式。“梨树模式”带来了改善土地、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综合效应。今年,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预计玉米产量可达到15亿斤,可为当地农民增加收益2500余万元。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表示,“梨树模式”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保持了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持了水土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非常重要。这项技术除了培肥土壤,还有抗旱保墒、防止沙尘暴等更多功能。
据统计,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双辽市国家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整县推进共计180万亩,占全省9个国家级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县(市)区的33%。2020年,四平市集成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366万亩,同比增长25.3%,占全省1800万亩的20.33%,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四平力量。
建场搭棚,扩大规模——
提升畜产品和蔬菜生产能力
肉质鲜美、皮薄柔嫩、瘦肉率高、绿色无公害,“梨树白猪”凭借着这些优点远销北京、广东、福建、内蒙古等地,年外销150万头,其产区成为吉林省首批认定的10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梨树白猪”这一区域公用品牌越发响亮。
从梨树县走向全国,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梨树白猪”一步步壮大,其发展离不开“三个基地”的建设——
将10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作为原料供应基地,建设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26个;依托梨树经济开发区整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依托红嘴农高公司年产24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加速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建设精深加工基地;不断完善仓储物流设施,全速推进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建设仓储物流基地。
同时也离不开“三个体系”的塑造——
完善良种繁育科技支撑体系,把新品种培育和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加大“梨树白猪”品种资源保护;建设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不断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和扩大消费市场,建立特色品牌目录制度,优化品牌标识;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全系列标准,引进质量追溯技术,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确保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
为了抓好以生猪为主的畜禽养殖,稳定养殖业,保障肉类产品供应,年初以来,四平市积极克服疫情影响,落实惠牧养殖政策,提振养殖场户信心;守住疫病防控安全底线,健全完善防控网络,实现防控全覆盖,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目前,四平市生猪生产正在加快恢复,种猪和仔猪跨地区调运需求持续增加,非洲猪瘟跨地区传播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有效控制风险,四平市从4月初开始,开展了为期60天的违法违规调运生猪专项整治行动。
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认真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对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周调度,并对进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下发通报。全市强化宣传引导,紧盯时间节点,抓牢关键环节,确保此次整治行动落实到位。
截至6月初,全市共设立检查站点14处,出动生猪养殖场户监督网格化监管人员429人,包保生猪养殖场户901家,开展督导检查5次,下发宣传资料1.2万份,共查处生猪违法违规调运案件8起,查处违法违规生猪运输车辆5台,查处无检疫证、无耳标生猪128头。
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是四平市生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市生猪养殖比重60%以上。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的复养增养,既影响到四平生猪生产恢复发展的情况,又与发展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密切相关。
5月份,四平市畜牧工作总站面向全市中小规模生猪养殖户及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开展远程网络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精心选择了4个视频讲座,皆由生产一线知名专家主讲,内容包含生物安全防控管理、选种选配与公母猪饲养管理、增养复养案例介绍等,这为全面提升生猪养殖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四平市积极落实“吉农牧贷”扶持政策,争取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申请生猪养殖奖补项目,伊通温氏农牧有限公司获得第一季度“开门红”政策补助30万元;对国(省)外引进种猪提供补助,实施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政策,保障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进展。
同时积极组织各地开展舆情宣传,组织畜牧兽医人员深入养殖企业宣传养殖政策、提供养殖信息,开展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培训与指导。对不愿意继续从事生猪养殖的,及时引导转向,从事肉牛、肉羊和蛋(肉)鸡饲养,防止因生猪养殖数量下降而出现猪肉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局面。
截至6月底,四平市生猪饲养量达到271.9万头,同比增长1.8%;生猪出栏达到128万头,同比增长6.3%;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18.1万头,同比增长14.7%,全市生猪生产行业企稳向好发展。
餐桌上不仅要有肉,也要有菜。走进铁东区山门镇头道村的惠丽农场,放眼望去,这里数十栋蔬菜大棚和普通大棚并没有区别,但内部却别有洞天。在一栋3500平方米的文洛式温室蔬菜园内,气息温暖湿润,阳光和流水声映着一排排整齐的水培蔬菜,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惠丽农场种有生菜、土豆、白菜、西红柿等多种蔬菜,为了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农场还用视频摄像头将农场每个区域的蔬菜从种植到配送全程记录,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开放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在梨树县中心村蔬菜种植基地大棚,基地负责人彭晓云介绍说,这里主要以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他随手摘下一根翠绿娇嫩的黄瓜:“这黄瓜正是我们首批种植成功的果实!”
首批?见记者疑惑,彭晓云解释:“去年12月份我才回家乡。在外8年的打工经历,让我学到南方很多先进的棚室管理经验。这不,我采用山土种植模式初试成功,靠山土本身的营养和有机菌肥培育蔬菜,不打农药。你手里拿的黄瓜,绝对纯绿色无公害哦。”
据悉,去年,四平市标准棚室面积已发展到5.28万亩,规模园区累计达到77个,棚室菜瓜果菌产量达到67.3万吨,实现产值21.7亿元。今年,四平市又新建棚室面积360亩,累计生产蔬菜16万吨。
充实库存,增加储备——
保障重要生活物资储备供应
充足了“米袋子”,装满了“菜篮子”,同时也要建好储备重要生活物资的“大仓库”,保障粮油肉的稳定供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
疫情期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严格落实粮油应急保障机制和应急处置方案,保证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储运企业、配送中心、投放网点全环节畅通有序。
“守好门”,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作业。严格落实复工复产疫情防控要求,深入市区36户粮食收储企业,上门服务指导复工复产,为直属企事业单位建立“吉祥码”中级站点,按要求做好入门扫码测温工作。紧盯粮油加工和运输环节精准施策,保障南山粮食仓储物流有限公司、通达米业、佳乐宝、天成玉米等粮食收储和深加工企业生产作业。向上申报佳乐宝、南山粮食仓储物流有限公司等12户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政策扶持。
“站好岗”,保障成品粮油盐市场平稳。自1月28日,启动粮油监测日调度制度,密切关注成品粮油价格、供需情况。设立17个成品粮油应急加工点,指导粮油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保证大米220吨、面粉80吨、食用油10吨日进货和供应量;指导四平市盐业公司在保证应急储备的同时,动用443吨食用盐库存,保证粮油盐市场供应充足;共向市场投放冻猪肉268吨(共储存268吨),及时有效调节春节和疫情期间猪肉价格,让百姓吃得上、吃得起放心肉。
“储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充足调用及时。分7批次,调拨3000件应急物资,保障疫情防控一线;按照市政府指令,不到24个小时,紧急组织、采购优质“稻花香”大米,驰援浙江金华。协商大米加工企业建立5000吨成品大米储备量,协调中储粮四平直属库,将5.4万吨最低收购价水稻作为应急原粮储备,特殊时期提供应急口粮;指导军粮供应站紧急购进大米82吨,保证军粮供应充足;建立了市区15天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储备大米3000吨,小麦粉1125吨,食用植物油225吨。
现在疫情已渐渐稳定,但仍不可大意,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结合城区人口总量、粮油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和企业动态粮食储备能力,采取政府委托、部门监管和企业实施的方式,已完成城区15天应急成品粮油储备任务,确保特殊情况下应急需要,随时保障市场供应动态平衡。
为增强国有粮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四平市全力推动企业进行公司化改制,并积极开展玉米市场化收储运营,为国有粮食企业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目前,四平市直国有粮食企业库区总面积达40万平方米,总收储能力75万吨。推行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为内容的6S管理活动,打造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打破了以往“收粮卖粮”的传统经营模式,紧盯玉米高端市场,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创新发展思路,逐步锻造企业发展“软实力”。
7月30日,在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双先”表彰暨经验交流视频会上,四平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荣获2019年度“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集体”和“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先进单位”两项殊荣。
?
?
综合利用率超过92%,兰考的秸秆是怎么“消化”的? ♂
综合利用率超过92%,兰考的秸秆是怎么“消化”的?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层高的蘑菇种植网架。
这些工厂化生产的褐蘑菇,就生长在经过科学配方的秸秆制作的基料里。
秸秆经过发酵成饲料,中羊牧业有限公司养殖的湖羊吃得津津有味。
兰考县红庙镇小麦收割现场,打捆机扮演着“清道夫”的角色。
又是一年麦收季。秸秆的处理在很多地方都给人们带来困扰,但记者在河南省兰考县却发现,以往不被人“待见”的小麦秸秆如今在这里已经成为“香饽饽”:路这边的麦田秸秆已经粉碎还田,路那边麦田的秸秆正在打捆,放眼望去,田野里根本看不到散放乱堆的麦秸。
据统计,作为农业大县的兰考,2018年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的可收集秸秆资源量有74万吨,综合利用68.4万吨,利用率达92.43%,预计今年利用率还会有所提高。
日前,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在兰考县组织了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观摩活动,记者也有机会对兰考的秸秆利用实践进行了调研采访。
中共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介绍,兰考县作物秸秆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国家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扶持下,原来作为“包袱”的农作物秸秆现在成了市场抢手资源,基本形成了以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稳步推进,能源化、基料化为辅的综合利用格局。来自南方的参观者赞叹兰考不仅农田里秸秆利用得好,大街小巷都干净得连个树枝树叶都难发现,“我们下一个目标是建设无废城市。”蔡松涛补充说。
在红庙镇的机收现场,兰考县盛世利农农机合作社的十几台收割机、打捆机正在作业。这些直径一米多的麦秸捆要运到哪里去?成本是多少?合作社不会赔本赚吆喝吧?记者在田间采访了合作社的理事长王朋飞。
在隆隆的机声中,王朋飞笑着大声说:“怎么会?这些秸秆抢手着呐!”原来,合作社以优惠价为农民收割小麦,秸秆归合作社,有的地方农民为了腾出田来种下一季,秸秆就免费送给合作社了。
对合作社来讲,运费才是成本的大头。综合起来看,每吨秸秆的成本约为350元,质量好的运到养牛场做饲料,最高能卖到600元。次之,运到造纸厂、食用菌企业,怎么也能卖到400元。即使质量最差的,卖给生物质发电厂基本也能保本。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秸秆综合利用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过重要批示和指示,韩长赋部长也明确要求,要从试点入手,真抓实干,久久为功。
从2016年至2018年,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财两部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8亿元,选择部分秸秆问题较突出的省份,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记者在兰考瑞华环保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使用生物质发电的秸秆成本约合每度电0.45元,电厂综合成本0.55元,而输送上网后的“售价”则是0.75元,联想到我们生活用电价格才0.5元左右,“补”的0.25元就是国家扶持政策在起作用了。
兰考县的同志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秸秆还田率一般在60%~70%,去年兰考全县秸秆肥料化利用52万多吨,利用率已经达到71.35%,除了直接还田以外,还有过腹还田、腐熟还田、秸秆沼渣沼液还田等利用方式。
通过饲料转化成肥料也是秸秆转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兰考县去年利用秸秆青贮13万吨、干贮5万吨,利用率接近10%。
记者在河南中羊牧业有限公司了解到,去年该公司通过“订单农业”的模式收购和销售青贮、干贮饲料,利用量分别达到2万吨和1.8万吨,预计今年还能分别增加50%左右。企业负责人说,去年企业出栏育肥羊近3万只,这么多羊,对秸秆的需求是很大的,而秸秆过腹后变成肥料对土地的肥力又有很好的提升,这种良性循环对增加农民收入能起到直接、间接两种作用。
以花生秧为例,原来市场价格每吨只有300元,现在经过养殖场的拉动,市场价格最高能达到1000元。也就是说,同样种植花生,现在农民光花生秧每亩就能增加400元的收入。
秸秆的另一个出路是作为食用菌的基料,最终也能转化成有机肥还田,在兰考这条途径一年能消化秸秆3.5万吨。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褐蘑菇、双孢菇基料生产、种植、深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在这里,小麦秸秆和鸡粪作为食用菌基料的主要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后,成为蘑菇生长的沃土。生产车间里,高六七米的蘑菇网架分为6层,每一层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褐蘑菇,大的直径有10厘米左右,据介绍一公斤能卖40元。
现在公司可以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每天能生产20吨鲜蘑菇,不仅为秸秆转化提供了出路,还对农民增收起到了作用。公司在兰考的基地雇佣了本地女工110名,平均月薪3000元,高的5000元,大大超出本地女工收入水平,公司所在的东坝头镇还将125个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公司,每年每个贫困户能获得固定收益1200元。
此外,兰考县政府2018年已经与中电建签订协议,建设5座大型生物质气厂,日产沼气5万立方米,年利用青贮玉米15万吨,现在一座即将完工,到2021年5座全部完工。今年,兰考县政府与万华生态板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农作物秸秆人造板产业园项目,计划2020年建成,每年可消化秸秆5000吨,能够补齐当地秸秆原料化利用的短板。
现场观摩了兰考的经验,参会代表感慨万千:秸秆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应用到相关产业布局都应该考虑周全、执行到位,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整个秸秆综合利用带来重大影响。
兰考的经验可学、可用,值得认真研究。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秸秆禁烧要疏堵结合,以用促禁。在秸秆应用上政策鼓励农用为主,多元利用。试点建设开展以来,12个省份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有效提升,其中河北、山西、江苏都稳定在90%以上。
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谐发展 柳河县节约型农业崭露头角 ♂
综合开发循环利用和谐发展 柳河县节约型农业崭露头角
柳河县在狠抓特色农业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在玉米秸秆和玉米蕊综合循环利用、老参地重作、集约生态养殖等方面积极探索,节约型农业经济凸显亮点。
玉米蕊变宝。圣水等乡镇立足本地实际,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足农民增收文章。二道乡引进辽宁客商,投资1200万元,新建了占地19亩的糠醛加工厂,该厂以玉米蕊作为生产原料,这样一来,农民们把多年积压或用于烧火的玉米蕊全部卖给了糠醛加工厂。据统计,一亩地可产玉米蕊300多斤,能装4袋,每袋80斤,可卖到2.6元左右,农民每亩地可增收10多元。这项产业不仅将该乡所产玉米蕊全部“吃掉”,还辐射带动周围3、4个乡镇的农户。到目前,这个加工厂已投入资金35万元,收购玉米蕊6000多吨,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的效果。
秸秆变饲料。长期以来,玉米秸秆除少量用作烧柴外,大部分被就地焚毁,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还污染了环境,留下了火灾隐患。柳河县全胜乡年产农作物秸秆3.6万吨,其中仅玉米种植面积就有2万亩,玉米秸秆产量达到3万吨。这个乡因地制宜,把公主岭市吉丰秸秆饲料有限公司引进来,在全乡建立了7个秸秆饲料加工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加工饲料。据统计,每亩地可产玉米秸秆3000多斤,每斤0.01元,农民每亩地可增收30元。这项产业的引进,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安置富余劳动力140多人进厂做工。同时,利用该厂生产的饲料,降低了养殖户的饲养成本,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迅速拉动了本乡及周边乡镇养殖业的发展。
稻草变金条。“变闲为忙、变废为宝、稻草变钱”,这是柳河县凉水河子镇农民的致富招法,这个镇水田比较多,稻草资源相当丰富,一些农民外出取经,利用稻草编草绳,拉长了产业链条,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两角钱的一捆稻草,能编出一团半草绳,一团草绳能卖1元钱,除去成本、损耗,一捆稻草打成草绳净赚1元钱,一天下来,慢手也能打个二十来团,这项原料廉价、适合农村的好产业,一个月纯利润可达800元。现在,他们成立了草编协会,实行统一加工,订单销售,规模逐渐扩大,已带动周边5个乡镇的100余户农民从事草绳编织产业,年可增收90多万元。今年,草编协会带头人刘萍兰又投资10多万元在辉南县朝阳镇租赁了厂房,吸纳民工108人,扩大了草绳编织规模,年可增加产值60多万元。
荒山变银行。今年,对于柳河县柳南乡通沟村的农民曹德才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从1995年开始,曹德才承包了村里无人问津、面积不足100亩的荒山,建起立体综合开发的生态沟。荒山坡上栽满果树,果园里养鸡、养猪,在沟塘子里造坝养鱼,塘坝下面开水田种水稻,老曹用鸡粪、猪粪喂鱼,给果树、稻田施肥,收到了节地、节水、节肥多重效果。经过十年的开发,曹德才的生态沟逐渐发展壮大,固定资产达到10万多元,果园发展到30多亩,塘坝养鱼2000尾,养殖本地鸡300余只,饲养优良猪20余头,一年下来,纯收入近5万元。今年,全县新建生态经济沟22条,生态沟累计达到288条。林下特色经济和林产品加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中草药种植、林下参野播、林地养殖等多业并举的立体经营结构,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老参地变新。老参地不能重作,成了一个技术难题,参农如果想扩大种植规模,就不得不重新开辟林地。柳河县三源浦朝鲜族镇的人参产业已发展到12500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镇政府多次邀请通化市农科专家,前来讲授老参地重作技术,受到人参种植户的欢迎。这项技术推广后,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节省了参农大量的资金投入,还保护了森林,维持了生态平衡。(通化市政府网站)<?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