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要害 夯实根基(抓住这些新机会,做农机挣钱不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抓住要害 夯实根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抓住这些新机会,做农机挣钱不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抓住要害 夯实根基 ♂
抓住要害 夯实根基牵牛要牵牛鼻,抓粮需抓要害。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只有把粮食生产的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各地着力抓好种子和耕地,采取硬措施、拿出实办法,持续激活粮食增产的“基因”,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夯实了根基。
粮安天下种为基,种子是如何保障粮食增产的?
农谚讲:“好儿有好娘,好种多打粮”。好种子,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也绘就了粮食丰收的底色。
今年,黑龙江省在每个积温带都推荐适区优良品种,如大豆由过去的注重“双高”更加注重高产,推广了“东农252”“黑农87”“东升17”等一批350斤以上的高产大豆品种,为“北大仓”粮食增产注入动力。安徽省则在全国首创制作并公开发布优质专用水稻种植电子地图,引导用粮主体实现“按图索粮”,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今年全省落实优质专用水稻占播种面积的63%。
每一年的粮食丰收,都离不开一批新优品种的有力支撑。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近20年,粮食作物单产累计增长约25%,年均增长达到1.2%左右。
良种的诞生,源自品种突破。以我国主要秋粮作物之一水稻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国人的吃饭问题,我国水稻育种瞄准高产目标,从半矮化品种到杂交稻再到超级稻,经历三次“飞跃”,亩产由不足1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而一次次“高产再高产”的背后,品种突破是关键中的关键。
不仅如此,每一个突破性品种的育成,不光直接带来产量、品质的提升,也将会对后续良种的选育产生“指数级”的“辐射效应”。
举个例子。江西育成了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的不育系“珍汕97A”。我国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在报告中指出,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1982年至2003年,利用“珍汕97A”配制的组合就占到我国杂交稻总种植面积的47.59%,增产粮食1874.4亿公斤,为农民增收1499.5亿元。
除此之外,再来看玉米。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新海指出,“十二五”以来,全国审定玉米品种7915个,满足了我国玉米生产不同阶段的需要。2020年,我国玉米总产量为2.6亿吨,单产6.3吨/公顷,分别是1963年的12.4倍和4.7倍。在这份骄傲的成绩单背后,良种的贡献功不可没。
纵观历史,每一次育种的突破都带来了粮食产量的跨越式提升。“郑单958”“浚单20”“京科968”“登海605”等“千万亩”级主导品种的育成和推广,更有效支撑了我国玉米单产连年增高。这几年,新品种的适宜机械化程度大幅增加,抗病性显著增强,也为农业提质增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年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种子,如何保障稳定、优质的种源供应?
既然种子对粮食生产如此重要,稳定、优质的种源供应是如何保障的?
——种子基地。为保证农业用种安全,一直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家现代种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全面提升了高质量种源生产和供应能力。
今年,为落实中央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部署,加快提升种子基地建设水平,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制种大县的支持力度,支持资金更是从10亿元提高到20亿元。
作为良种供应的“大本营”,近年来,我国制种基地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基地减灾抗灾能力、单位面积产出能力显著增强。
如今,制种大县奖励已推动基地成为集种子生产加工、科研选育、展示示范、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大平台。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年产种子满足了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用种60%以上,其中玉米、杂交稻供种量分别占全国的85%和75%,为实现粮食生产“十七连丰”提供了有力支撑。
——监管“利剑”。制种基地保障了供种源头,另一方面,市场的监管同样重要。
为了不让假种子、劣种子坑农害农、扰乱市场,同时针对品种多、同质化等现象,农业农村部部署开展了为期3年的种业监管年活动和为期半年的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整治到底。
培育一颗好种子,离不开种业的原始创新。激发原始创新活力,实现种业振兴,保护知识产权是关键一环和基础前提。今年,为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农村部将加快立法、加强司法、严格执法、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开展登记品种清理、探索建立品种身份证等针对性举措,从根本上对育种原始创新采取最大保护。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牵头研究制定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7月9日经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拟从资源保护、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和市场净化五个方面下功夫。行动的实施将为“中国种”的选育和发展打下一针强心剂,也将为这张农业“芯片”注入强大动能。
我国耕地面积在减少,为啥粮食还能年年丰收?
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同时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于是有人问:为何耕地减少了,粮食还能丰收?
其实,这个疑问在前不久国务院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就给出了一个间接的回答。他指出,从目前各地实践来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是弥补我国耕地数量不足的重要措施。“到2022年,如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的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通过提升耕地质量新增加的产能,相当于在全国新增加了2.75亿亩耕地。”
一句话,是高标准农田为粮食丰收带来了信心和底气!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全国又将完成1亿亩建设任务,年初各地已陆续开工,加快建设进度,努力让今年的秋粮更多地种在高标准农田里,配合良种良技良机,保障稳产高产。
高标准农田为何能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这是因为,它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国家标准实施的重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据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负责人介绍,相较于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具有四个“高”的优势。
——农田质量高。“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对高标准农田的生动总结,形象地反映了它具有基础设施完备、地块规模适度、生产便利等特点。
——产出能力高。这是最根本、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认为,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济南市槐荫区通过项目建设,水稻单产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小麦单产由500公斤提高到520公斤,共增加粮食总产量60余万公斤。高标准农田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作用显而易见。
——抗灾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由于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重点加强农田排涝降渍的设施建设。今年“烟花”强台风暴雨期间,项目区所有排涝机泵全力运行,闸口全力排水,大部分地区降雨均即时排出,近1000万亩在田作物受损甚微。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搭建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供水智能化调度和自动化精准灌溉,显著提升了水资源配置精准度,在今年遭遇60年不遇大旱的情况下,发挥了明显的抗旱保灌减灾作用,为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资源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建设实现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规模效益,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成效明显,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较好作用。
总而言之,高标准农田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品,是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举措,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现实最优解。
面对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各地如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障粮食丰收?
粮食丰收需要风调雨顺,也离不开沃土良田。
对于多数农民来说,相较于天气的变化多端、难以把握,固定的耕地更容易操控和使用。因此,他们把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上,将耕地视为“命根子”。
正是得益于农民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我国才取得了“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然而,成绩的背后是压力。要清醒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和利用正面临着多重挑战,给粮食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致使我国耕地资源数量日益紧缺,从近期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来看,全国耕地在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减少了1.13亿亩,耕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我国耕地的质量总体还不高,中下等质量的耕地占到70%左右,后备资源不足。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出现退化,特别是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东北黑土地退化等问题日渐突出。
确保粮食安全,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一重要指示为当前耕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所谓“长牙齿”的硬措施,首先要牢牢“咬住”耕地数量红线不松口。今年,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地姓农”。浙江省出台专门意见,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内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300亿斤、1500万亩和120亿斤以上。
守住耕地数量,关键要有“管”的机制。今年以来,全国一些省市借鉴河长制治理水环境的成功经验,推出“田长制”保护耕地。山东省出台意见,全面推行“田长制”,要求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日常管护机制,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做到“谁的地谁来管”,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确保全省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
“长牙齿”的硬措施还体现在,要牢牢“咬住”耕地的质量红线。今年,一些地方狠抓耕地质量建设提升,为粮食增产保驾护航。
作为土壤酸化发生区,湖北省组织实施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集中推广应用调酸控酸、培肥、降渍排毒等技术,建设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区10万亩,保障了全省粮食产量。
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保护是一件大事。今年,内蒙古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1116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项目50万亩;辽宁在中央财政拨款1亿元基础上,省财政专门安排2亿元用于黑土地保护,实施160万亩黑土地保护项目。这些真招实措和真金白银,为今年“东北粮仓”的丰收筑牢了基础。
抓住这些新机会,做农机挣钱不愁! ♂
抓住这些新机会,做农机挣钱不愁!资料图
实事求是地说,近两年农机行业的机会起来越少了,不管是生产企业,抑或是经销商,还是搞跨区作业的机手,大家都感觉生意不好做了,来钱也没有前几年那样快了。
但仔细想想又感觉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明明行业还是在增长着的,虽然只有7%~8%的速度,但在4500亿元这么大一个体量基础上,每年的增长速度已经算够快的了。
之所以大家感觉生意不好做了,只是因为行业的发展环境变了,需求也变了,在这个时候,要想过上以前那样的好日子,就需要找到新的机会点,用个时髦的词,就是要找到新的“风口”。
那么农机行业新的机会点在哪里?什么是新的“风口”? 让农机喷给你说道说道!
1 需求升级的机会
最近有一个合作社老板要订购蔬菜种植全程机械化的农机。这个合作社承包了1500亩地,种植高档蔬菜,80%出口,剩下的全部供给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该合作社财大气粗,对产品的唯一要求就是全部要进口货,国产的再便宜也不要。
这就是典型的用户需求升级。
据行业内专家分析,当前国内农机正由“功能需求”向“品质需求”转变。在“功能需求”阶段,用户需求特征出现了本质的变化:品牌意识觉醒,要求更好的舒适性,更高品质的服务等。
形象的说,由“功能需求”向“品质需求”转变,就是由黑白电视变成了彩色电视。
需求升级背后的力量一定是用户购买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转折期,如果你还是在“粗制滥造”,还要搞同质化竞争,那么你不被竞争对手踩死,也会被用户抛弃的。
2 需求多样化的机会
农业种植结构的多样化,导致对农资和农机产品需求的多样化。
据发改委数据,我国粮食种植利润很低,以2014年为例:水稻净利润204.83元/亩,小麦87.83元/亩,玉米81.82元/亩,而同期蔬菜每亩净利润为2067.78元,是稻谷的10.1倍,小麦的23.6倍,玉米的25.3倍;还有更惊人的,同期苹果每亩净利润为3480.85元,是稻谷的17倍,小麦的39.6倍,玉米的42.5倍。
“一亩菜十亩粮”、“一亩果百亩粮”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普遍,所以与过去清一水的种粮食相比,当下的农民更愿意种植经济类作物和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当然流转农户土地的合作社和农业投资公司更不是傻子,他们更要追求收益,当然更愿意种植高收益的经济类作物。
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必然拉动对相对设备的需求,农机产品就是其中之一,但这种由种植结构所引起的新需求是有别于传统粮食作物需求: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高端化、全程化、高服务要求等。
所以肉就放在哪里,但看你有没有那个好胃口消化了。
3 行业整合的机会
由于农机行业销量进入稳定期,而公司的毛利率、净利润不可能无限制地提升。为了实现公司可持续的发展,外延并购就成为了农机厂商必然的选择,当然并购是企业挖掘发展机会的另一种高明的方法。
对于国内农机企业来说,并购可以有多种模式。
横向并购。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比如雷沃重工收购意大利园艺拖拉机企业高登尼,就是典型的合并同类项的并购,这种并购以获得技术、品牌或渠道为目的,和雷沃欧豹拖拉机属于同样的业务,所以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纵向并购。实际上就是在产业链上下游来寻找整合机会,比如一拖收购法国变速箱公司McCormick,是为了获得某一项关键的技术从而增强一拖公司整体竞争力,这种并购一般风险也不大,主要是并购与被并购企业在产业链内部的协同性要强。
跨界并购。就是看好一个行业,然后跨行业去收购标的,如国内农机企业新研股份收购明日宇航。
新研股份是家生产玉米收获机的企业,明日宇航是个军工企业,这种跨行业并购目的可能仅仅只是为增加利润,或是不看好农机行业,要转行了,一般情况下,跨界并购难度大,成功的机率小。
所以在行业大的历史转折点,对于大公司或有资本平台的公司是兼并重组的机遇期,对于小企业,如果能被整合,也可以找到个好的归宿,毕竟大树下面好乘凉,否则只能哪凉快去哪了。
4 自己创造新机会
近几年,农机行业一些新增的需求你想都想不到,但隔壁老王都已经在发财了,你可能还被蒙在鼓里呢!
比如农机喷最近很关注每个省公布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发现甘肃、浙江等省农机补贴目录最后一行出现了“农业用北斗终端”这个产品,而浙江出现了食用菌种植设备和养蜂专用平台等设备。
这些产品严格意义上讲,大多数并不是农机产品,但都是农户在农业生产上需要的东东,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很支持,近几年陆续进入了国家和地方农机补贴目录。
可以看出来,关于农机的概念,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有包容性。
对于农机企业来说,不要囿于以前狭隘的业务领域,更不要在舒适区等死,要用开放的视野去看待自己所处的行业。
眼界决定事业的边界,只要你具备发现的眼光,你就能发现新的商业机遇,更别说现在农机行业的机遇一抓一大把呢。
5 创新的机会
有位名人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在这里将这句话改一下:“世界上本来没有这个产品,只是有人凭空想出来了,也就成了产业”。
平庸的人跟随需求,聪明的人满足需求,而高明的人创造需求!
各行各业都有这种企业,有的凭空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比如苹果公司创造出一个手机不是手机,电脑不是电脑的产品,这就是平板电脑“ipad”,现在每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以千万计,这就是高明者创造需求。
同样,农机行业也存在着大量的创造需求的机会,并且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有的产品已经俨然发展为一个巨大的行业。
比如湖南龙舟在全喂入水稻收割机竞争不利的情况下,采用收获机履带底盘,发明了一种叫履带自走式旋耕机的新产品,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刚开始时用户并不接受,但经过五六年的推广,已经取代了以前传统的水田旋耕机,成了一种畅销全国的农机产品,之后引来沃得、星光、碧浪、思达、柳林等企业纷纷效仿,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年产销三四万台的大产业。
所以,农机行业并不缺乏机会,缺乏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
6 全球化的机会
从2012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大国,近几年中国的农机制造能力仍在快速地膨胀,但国内的消费能力和发展空间已经无法消化如此巨大的产能,走向全球化,向海外市场发展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这方面可以学习一下我国的家电产业。当前国内的家电产能约占全球总产能的60%,2016年我国空调、冰箱、洗衣机总销量中,出口占比已经达到了30%~45%,可以说家电行业是全球化的产业,通过海外销售,国内家电的巨大产能得以合理的释放。
国内农机产业已经初步具备全球化竞争的实力,当前国内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播种机、插秧机、旋耕机的产能都是全球首位,其中山东一个省的拖拉机、收获机制造能力,要比东南亚、中亚的一个或几个国家加起来都要强,与苏丹、乌干达等非洲国家相比,那就更不是一个档次。
中国农机产业虽然不是全球最强的,当前仍没法和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农机强国相比,但中国农机产业链非常健全,性价比也很高,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罕见敌手,所以中国农机一定要有信心走出国门,要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输出自己的产能和构筑产业链。
与其上万家企业挤在国内红海里缠斗,还不如放眼看世界,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进一步海阔天空,当然走出去别忘记了搭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顺风船。
悲观的人,就是站在太阳底下,看到天空都是灰暗的,而乐观的人眼里都是机会!所以农机生意并不是不好做了,而是看你有没有发现机会的眼光和快速行动的魄力!
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
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短短几十字,深刻阐释了三农在现代化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农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尤其“必然”一词,大有深意。
什么是必然?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定这样。总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方面因为中国经济体量大,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走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之路难以为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几个国家,都是在关键阶段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发展会遵循这一规律。
具体而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要夯实发展的根基,就必须按照高效、绿色、创新驱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
事实上,高质量发展也是我们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动力。通过深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市民吃上质优量足的农产品,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也能更好地调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如何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还是要保数量。质量再高,如果没有数量的合理增长,都谈不上发展。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次,要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生产出更多营养安全、能有效满足人们需求的农产品,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入。最后,发展方式要更绿色生态可持续。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也应看到,“必然”不是天上掉馅饼。只有靠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我们才能抓住高质量发展机遇,将农强国强的蓝图变为现实。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