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

2、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

3、让农村“煤改气”暖得更久

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

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有声音有数据

资料图

一、依托北斗+农机,推动湖北农机化高质量发展

北斗定位信息是最核心的信息,大数据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农机作业数据是农业生产性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湖北以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为目标,依托北斗+农机的应用项目,让农机作业成为使用、收集数据的过程,努力实现农机精准作业、精细管理。湖北省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标准统一、互联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程。

一是整合资源,推动农机智能化。农机智能化是发展方向。湖北在农机门户网站、购机补贴、监理推广、产品展示“四网合一”的基础上,完成了所有业务应用系统全部迁入省政府公用云运营公司-“楚天云”的任务,实现了“内合外联”。借助湖北省发展北斗新型战略产业的机遇,依托北斗行业应用示范项目,湖北建立了基于北斗的全省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以及面向用户的桌面软件、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三位一体”应用终端。

目前,湖北省基于北斗的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统一了多种应用系统的接口标准和技术规范,上联全国农机化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和有关业务系统,实现了有关业务数据在线共享;下联所有北斗终端和企业有关农机信息化应用系统,比如对接了广州极飞公司植保无人机智能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植保无人机在线管理。

同时,联合有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拖拉机辅助驾驶系统前装、联合收割机即时测亩测产、高效植保装备的北斗替代GPS、插秧机辅助驾驶等方面展开了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

截至9月25日,全省457个合作社已安装北斗终端3956台/套,累计完成深松作业监测366.08万亩,秸秆还田监测93.7万亩,植保飞防368.10万亩。今年底将完成1.2万台套北斗终端的示范推广任务。

二是共享资源,推动农业智慧化。农机本质就是农业服务业。鉴于北斗农机应用示范项目的初步成果,在广泛调研、多次专题会议研究的基础上,厅党组决定,以北斗农机应用示范项目为基础和突破口,建设湖北基于“BDS(北斗)+RS(遥感)+GIS(地理信息)+IOT(物联网)+AI(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的“行业领先、全国一流”的农业大数据中心,让智慧农业早日进入现代农业的各种应用领域。目前,2200平方米的农业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正在全面推进中。

作为第一个北斗在农业行业应用示范项目、第一个农业军民融合项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尔肯江.土拉洪分工督导,省委军民融合办跟进督办,省政府两位副省长分管主抓,并建立了跨部门合作新机制,实现“一张网、一个图的天地一体化”的共享制度。

“一张网”就是依托湖北在全国率先建成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网,即时提供农田高精度(定位精度2.5厘米)位置信息;“一幅图”就是基于农田大比例尺(1:500)的空间数据电子地图,即时提供各种农机作业数字化地图。今后将逐步实现水利、气象、国土等专业性时空信息数据的在线共享。有了农业大数据,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就能落地见效,就能见到各种农机应用的精彩场景。

二、依托媒体+农机,树立湖北农机化推广新形象

信息宣传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的农机化推广工作的重要方式。“高大尚”的现代农机装备的视角冲击力是我们农机化技术推广借力媒体的最大优势和资源。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是创新模式,全面抓宣传。湖北在抓好农机科技推广、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监理等宣传培训阵地向基层延生和覆盖的基础上,全面利用报刊网微端等传播平台资源,主动加强与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合作,及时宣传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和新经验。

比如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报废更新、变型拖拉机整治、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等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经济频道、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发布,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等地方媒体也有专题报道。

同时,湖北创办了农机职业技能竞赛这个宣传、培训、选拔能工巧匠的平台,农机手、农机员和农机企业深度参与,并有荣誉感和获得感,让农机化技术推广更广泛地进入社会大众关注的视野。

我们创新赛事,既有技能挑战赛,培养农机工匠,又要特技表演赛,展示新装备和新产品;我们创新赛制,建立了公益+市场的筹资机制,实现了多方多赢的合作模式;调动了中国一拖、广州极飞科技等企业赞助赛事的积极性;湖北垄上频道以多媒体资源和团队承办赛事,专业人做专业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8年第三届湖北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再次成为人民日报、农民日报、腾讯视频、斗鱼直播等20多家媒体报道的热点。

二是创新管理,全员办信息。为了适应信息即时性强的特点,我们建立了全系统信息报送考核制和全员办信息工作制。近年来,依托省农机化信息网,及时发布和更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相关新闻专题和业务专栏,开辟农机新技术学习平台,在网站上推广农机新技术。

今年,《湖北反映大力发展机械化粮食烘干设备迫在眉睫》的上报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同时,拓展手机端渠道,建立了荆楚农机微信公众号。先后推出了农机闹春耕、乡村振兴话开局、盲人兄弟农机修理绝活亮相中国技能大赛、农机手拖拉机迎亲、农机职业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采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和通讯、简讯、专访等多种新闻体裁,从不同角度全面充分地开展专题宣传,实现了主题突出、交互性强、冲击力强的宣传效果。

截止2018年9月,“荆楚农机服务版”微信公众号平台累计发布信息169期497条,图文阅读数量达到52395人/次。

各位领导和同仁,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宣传也是资源和生产力,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时常有声音;数据也是资源和生产力,农机化技术推广必须时刻有数据。随着5G时代临近的脚步,我们将迎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让我们借助乡村振兴的“时代风口”,发扬农机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骨干作用,发挥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的天然优势,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以农机化转型升级助推现代农业升级版的打造。

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

让农机在丘陵山区马铃薯地里“跑”起来

在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大坪村山间的马铃薯地,村民刘小平开着收获机在地里一趟趟来回挖掘。随着薯土分离,一窝窝饱满、漂亮的马铃薯蛋蛋从土里“钻”了出来,一行行整齐地趴在土面上,人工只需要轻松地“捡一捡”。

“以前人工收挖至少要花1个月,现在用机械3天就收完。”刘小平承包了120亩马铃薯地,在这凹凸不平的丘陵山区,能用机械收获马铃薯,他十分满意,“机收不仅大幅缩短了收获期,还有效降低损伤率,确实省工省钱还提质!”

近年,在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的指导下,刘小平对马铃薯地进行了土地宜机化整治,引进了“希森6号”脱毒种薯,采用机械化耕种收,将其打造成为马铃薯机械化绿色高效技术示范基地。经过田间测产,基地亩产达2585.5公斤,亩节本增效1000元以上。

重庆马铃薯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总产量630万吨左右,是大巴山区、武陵山区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但是,重庆马铃薯目前基本靠人工种植,种收机械化率并不高。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袁德胜表示:“重庆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有31%,其中机耕71%、机播1.4%、机收1.1%。”

在丘陵山地遍布的重庆,马铃薯多种在梯田坡地,地块小、土壤粘重、地貌复杂,机械化生产难度较大。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农村劳动力短缺加剧,劳动力成本占总种植成本比重将越来越大;全人工管理措施粗放,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

“机械化应用率低已成为重庆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黎平研究员认为,加快丘陵山区适用中小型机械研发推广,推动马铃薯产业轻简栽培和效益提升,已是当务之急。

日前,马铃薯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与研讨会在重庆召开,全国马铃薯领域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促进我国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应用率的提升,推进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质量提档升级”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场还展示了几年来最新的装备成果,特别是适合丘陵山区的几款轻简型播种、中耕、施肥和收获装备尤为引人注目。

据悉,目前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结合产业需要,已研发100余种马铃薯生产装备,均已应用于生产实践。

刘小平使用的马铃薯收获机便是其中一款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轻简机型。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吕金庆介绍:“轻简型马铃薯收获机一次可以完成挖掘、输送分离、集条作业,为了解决丘陵山区粘重土壤的薯土分离难的问题,研发了振动减阻、强迫振动以及抖动落果等技术,实现了低损伤收获。”

对于丘陵山区马铃薯播种,复合功能作业的轻简型马铃薯播种机也已研制完成,一次可以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铺膜、铺设滴灌带作业,采用新型的取种技术,漏播率可以控制在1%以下。

金黎平认为,要强化全国协同攻关,加强适用、高效、轻简、安全的中小型马铃薯机械研发和应用,做好农机与品种配套、农机与农艺融合,用机械化推动重庆乃至西南丘陵山地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让农村“煤改气”暖得更久

让农村“煤改气”暖得更久

实际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回应,本轮采暖季以来,我国天然气总量较为充足,采暖实际耗气量低于事先预计的总需求。也就是说,预留了足够燃气来供暖,却没有“应用尽用”,为何如此?先从供给端分析。农民用气额度取决于燃气公司的供给量,而燃气公司的供给量取决于其与上游气源单位签订的合同量。民用燃气涉及民生,燃气公司与上游签订合同时,会按照一定比例提供平价气源,超出部分则按照市场价格调节,且超出部分越多,买气成本越高。而支出成本的多少直接关系着燃气公司的盈亏。

再看需求侧。燃气除了用来供暖,还有烧火做饭等用途,一般来说,在预留民用气量时,平价气是可以覆盖农民做饭取暖这些生活需求,但是如果非采暖季用气多,或者是采暖期用于非采暖等用途消耗较多,会出现用气结构失衡,导致能用于采暖的气量不足。结合燃气公司的情况,这时要保障供暖效果,燃气公司不得不高价购气,但却不能面向农民加价,长期的购销价格倒挂会导致其面临经营压力,资金链不能满足需求,也就出现了惜供限供情况。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经过这几年在北方农村的普及推进,以前“家家烧煤、户户冒烟、污染空气、危害健康”的境况确实得到直观改善。从数据上看,河北省2020年清洁取暖改造工程可使采暖季每立方米PM2.5浓度同比降低3.7微克,实测浓度每立方米同比下降12微克,成效明显。但要知道,“煤改气”是为了给农民提供更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与此同时,供暖供热又直接关系农民生活质量,清洁与取暖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都涉及民生、都要保障的统筹题,只有尽快化解“煤改气”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将环保工程做进农民心里。

其实除了这个取暖季发生的供给不稳定问题,此前有农民在使用燃气过程中还遇到过气价过高带来的烦恼,个别地方甚至发生过农民为省钱不开燃气,或偷偷燃煤烧柴等无奈之举。目前来看,农民购气价虽是政府指导定价,但折算到每家来看有时价格也较高。有北方农民反映,冬天天然气壁炉要开到60摄氏度,室内才感觉暖和,按此计算,每天大约花费50多元,光冬天取暖费就要四五千元,与此前烧煤全年花费两三千元相比,支出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未来如何围绕气源和气价下功夫,建立长效灵活的供暖机制,考验着各地政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要确保农民“用得上”燃气。结合北方用气的季节性和具体用途,相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平衡供气结构,并按需指导燃气公司的供气节奏和能力,比如受气温影响,天气寒冷时适当倾斜取暖额度,非采暖季则避免过量供气。各地政府还应及时做好扶持工作,从税收、考核、补贴等实际层面缓解燃气企业购气资金压力。鉴于燃气供给链条的系统性,还有必要针对上下游建立灵活的保供机制,确保产业链各方能积极主动协调,保障农村地区的用气稳定足量。

另一方面,让农民“用得起”同样重要。可以看到,降低农民用气成本点多面广,受诸多因素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妨遵循先易后难原则,选择一些容易着手又能有较大突破的切入点,比如加强北方房屋节能改造,增加房屋的御寒能力等。既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室温,在取暖季也能帮助农民减少燃气消耗。

今年的供暖季即将结束,问题也暂时得到了解决。希望下一轮取暖季到来之时,农民不再为买不到燃气忧心,不再为燃气表上的数字挂心,能安心舒心地享受暖意。

标签:农机   马铃薯   信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