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

2、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

奋力促发展 倾财惠民生——吉林省财政全力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综述

  2007年,是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财政工作取得新突破的一年。全省广大财税干部在党的十七大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方方面面大力支持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奋力拼搏,振兴吉林,再谱新章。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全省财政收支实现高速增长,地方级财政收入、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突破300亿元、600亿元和800亿元大关,跨上新的台阶。

  2007年,财政部门全力支持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强力支持下,公司成立3年来,已为全省3000多户企业(个人)提供担保支持,累计实现担保额63亿元。按企业年平均实现3次资金周转计算,可间接增加产值200亿元,增加税收13亿元,并创造了3万个新的就业机会。长春市朝阳区失业的李女士靠政府补贴参加医保,患病住院,医疗费近2.8万元,市医保中心及时给她报销近1.6万元。如今,全省400多万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都能像李女士一样花小钱看大病。无论是我省发展“瓶颈”问题的破解,还是关系民生实事的落实,人们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财政保障的强力推动,真真切切地看到财政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花好纳税人的钱,办好老百姓的事”。

  四两拨千斤 进一步激活发展活力

  没有发展,就没有和谐。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任务,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运用财税政策手段,充分发挥对经济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四两拨千斤,全力促进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制定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落实享受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财税扶持政策,继续实施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全省抵减和少征增值税12.5亿元。拨付国债、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70.9亿元,比上年增加11.8亿元;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和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80.8亿元,比上年增加60.2亿元;省财政安排水利、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建设补助资金32.5亿元,比上年增加6.5亿元。拨付资金23.9亿元,用于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企业关闭破产、结构调整、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节能减排等。拨付资金2.3亿元,用于扶持服务业、民营经济发展和促进招商引资。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强力支持,又为我省经济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动力。数据显示:工业经济根深叶茂,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净利润403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提供税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十足,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的县市达到15个,比上年增加4个。

  随着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实施的投资拉动、国企改革攻坚、工业提速增效、全民创业、扩权强县、对外开放、民营经济发展腾飞计划和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等战略决策成效的进一步体现,为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倾斜财力 诠释民生情怀

  2007年,民生支出一路领跑,覆盖的范围深入到关系百姓利益的各个领域,农业、 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50%以上,省政府确定的8件民生实事得到了深入落实,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一是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试点、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科技推广等资金89.3亿元,比上年增加19.4亿元。粮食直补、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和三项增产技术补贴资金达到44.7亿元,比上年增加14.5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5.8亿元,比上年增加5.6亿元;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推进,党的惠农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二是社会就业资金得到了很好落实。全省筹措拨付就业补助资金16亿元,其中用于公益性岗位开发补助4.4亿元,全面完成了政府3年出资购买10万个公益性岗位任务。将“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对零就业家庭实行援助制度,对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子女就业实行免费培训。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标准提高到85元,比上年增加17元;农村低保对象年均补差标准提高到360元,比上年增加120元。全年共拨付养老、医疗、扶贫济困、灾害救济等社会保障资金84.5 亿元。

  四是教育、卫生保障网络深入城乡。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13.4亿元财政资金惠及全省232万名学子,减轻农民负担5.9亿元;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达到280元,初中达到3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财政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同时,拨付26亿元财政资金,有力地支持了科技、文化、生态环保事业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重点工作。

  五是住房难、吃水难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省财政积极筹措资金,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拨付城市棚户区改造、农村泥草房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9.6亿元,成千上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农村150万人告别了饮用高氟砷水和苦咸水的日子,国家和省实施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进一步落实。

  创新机制 打造“阳光财政”

  在全力支持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财政部门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制度,用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活力。一方面,继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县(市)发展积极性;深入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了“乡财县管”。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级上报省人代会审查的部门预算由上年的40个增加到100个,9个市(州)和3个县市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27个县(市)开展了试点。省级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7个市县开展试点。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完成政府采购额82亿元,同比增长31.2%。制定出台了《吉林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办法》,收支两条线改革继续深入。全面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同时,作为财政规范管理重要标志的“金财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工资统发、乡财县管等财政业务系统建成实施,全省财政系统省市县三级广域网全面开通,科学理财进入一个新阶段。(裘石 本报记者 万纬 王子阳)

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奋力开创吉林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吉林自然条件好、黑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技术基础扎实,发展现代农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农业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3次到吉林考察,每次必看必讲农业,勉励我们“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新时代吉林“三农”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全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过700亿斤,连续两年超过800亿斤,总产量稳居全国第5位,以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占全国6%的粮食、提供了10%的商品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强支撑。

一、聚焦强政治保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三农”工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摆在“三农”工作首位,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政治优势,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实践中,我们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每年出台省委“一号文件”,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统筹部署“三农”工作。加强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压实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切实筑牢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加强基层“三农”干部培养使用,选拔优秀人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向脱贫村和重点边境村选派驻村干部5488人,全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三农”工作队伍。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设置“乡村振兴专干”,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每年培训农民工11万人次。在“三农”领域大力培树“严新细实”优良作风,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和基层延伸,严格监管涉农项目资金,严厉整治“三农”领域和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在实践中探索的新技术新模式、好经验好做法;细化分解“三农”重点任务举措,确保工作精准落地。

新征程上,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不动摇不放松,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领导体系、组织体系、工作体系、规划政策体系,提高领导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水平,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聚焦强供给保障,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深谋远虑,为吉林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提供了根本指引、明确了努力方向。

建好“黑土粮仓”、努力让“中国饭碗”多装“吉林好粮”,是吉林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必须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发挥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世界黄金水稻带”区位优势,强化国家粮食战略基地使命担当,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暨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率先启动建设东北平原国家级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以赴保基本,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行“田长制”,坚持“农地农用”、“良田粮用”,依法整治“大棚房”及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有效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全力以赴扩面积,将市县粮食播种面积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每年拿出5亿元资金奖励前10名产粮大县,去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677.65万亩,连续19年稳定增长;全力以赴建良田,精心呵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梨树县考察黑土地的7月22日确定为吉林省“黑土地日”,举办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论坛,打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面积5年增长5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全力以赴兴水利,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施“河湖连通”、“大水网”等骨干水利工程,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切实守护粮食生产的水利“命脉”。

新征程上,我们将全力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向着粮食总产1000亿斤目标坚定迈进,打造国家绿色大粮仓,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三、聚焦强产业支撑,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没有产业的农村资源难聚、农民难富、人才难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农业产业振兴发展规律,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了现实路径。

吉林中部有大米玉米、西部有杂粮杂豆、东部有林特山珍,物产丰饶、特色鲜明。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做活“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有力促进了产业增效、产品增值、群众增收。突出产业建集群,依托建设好8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同时,发挥吉林“山水林田湖草冰雪天”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突出联农带农强龙头,对重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行一对一精准扶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657户,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63户。鼓励龙头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带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突出提升价值树品牌,打造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长白山人参、长白山黑木耳、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七大“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提升整个行业;突出共同富裕促增收,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让更多农民离土不离乡、亦工亦农,在县域内充分就业,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让农民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2022年,全省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3218亿元,是10年前的3倍。10年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35:1缩小到1.96:1。

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以产业集群为抓手,继续做精“土特产”文章,全力将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产业打造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全力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四、聚焦强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持续塑造现代农业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科技兴农强农的发展方向,为吉林加快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了根本指引。

近年来,我们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始终坚持自主化方向,坚决扛起种业振兴担当,强化种业科研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字号”优良品种,为主粮装上“中国芯”。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时刻紧跟信息化步伐,依托“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生产从“看天吃饭”转向“知天而作”。大力推广“吉农云”、“吉农码”,探索建设“无人农场”,用互联网技术武装“智慧农民”;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立足地势平坦、人均耕地多的实际发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实施农业机械化提升行动,发展智能高端安全农机制造业,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同时,大力实行秸秆全域禁烧,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78.9%,既有效利用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新征程上,我们将主动适应农业科技化智能化浪潮,加快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应用,有效打通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以科技强引领支撑农业强。

五、聚焦强体制机制,着力深化农村改革,以制度创新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改革持续发力,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分,对未来5年深化农村改革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明确“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改革之重、改革之要,为新征程上接续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工作着力点。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农村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统筹谋划、蹄疾步稳推进,努力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农业分散的要素聚起来、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基本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围绕处理好农民与集体的关系,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村发展到4336个,占总数的46.03%,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持续壮大。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围绕处理好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的关系,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去年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8.7万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去年土地流转面积3490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55.4%,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

新征程上,我们将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聚焦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统筹抓好重点任务,推动改革进一步扩面、提速、集成,努力为全国农村改革探索路径、提供经验。

六、聚焦强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把家园故土建设好,成为现代生活的承载地,是亿万农民的愿景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这些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年来,我们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方面,着力“塑形”、外提“颜值”。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及粪污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攻坚战”,推动村容村貌治理由“清脏”向“治乱”转变、由“村庄”向“庭院”延伸,村庄清洁行动覆盖面连年保持100%,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村公路占全省公路总里程达84.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8%,乡镇5G覆盖率达99%,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小广场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一方面,着力“铸魂”、内修“气质”。强化党建引领,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建成1.7万个“百姓说事点”,调处各类纠纷40余万件,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达到66个,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示范创建参与度,彰显乡村新风新貌,描绘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现代乡村生活新画卷。

?

标签:农村   农业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