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

2、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

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

从美国经验看中国农机,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

中国农机为什么不行?我们从表面上讲了很多,但很少深入实际,也很少真正的用具体资料和国际发达国家对比。今天,笔者试图通过美国农机发展历史,来考察一番中国农机发展所需是什么。

来看美国农机和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对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对其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1900年,美国农民占全美总劳动力的38%,由于农业机械的创新,到21世纪初,农民在美劳动力总数中只占不到3%。农民和农业劳动力要到别的行业找工作,从而使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蓬勃的发展。

例如,19世纪末,要生产3500升玉米需要花费35至40小时的播种和收获劳动。而100年以后,生产同样数量玉米仅需2.7小时。现在,美国农民是坐在带有空调的舒适的驾驶舱中,听着音乐干农活。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农业就意味用牛、马和骡子拉犁,耕种土地,用牛、马车装载收获物,而其中70%的收获物要用来喂养牛马等役畜。播种、除草、收获、脱粒及打包等都要依靠人类的体力劳动。

美国西部早期大量使用马拉犁,我国60年代西北地区也使用过

但到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为农业的巨大变化搭建了舞台,这一舞台的中心则是拖拉机的发明。拖拉机引发了农业机械的革命——拖拉机牵引犁进行耕地,带动了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摘棉机、脱粒机、割草机和打包机等农业机械的问世和广泛应用,而农机设备公司每季都保证供应这些农机具。

美国工程师一直在对拖拉机和农机具不断创新,使这些农机具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早期拖拉机由笨重的蒸汽机驱动,是一个20吨重的庞然大物,常常因陷入泥潭而不能使用。

美国早期使用的蒸汽拖拉机,后因笨重改良发明了煤油和柴油发动机

1902年,孪生工程师兄弟哈特和帕尔发明了内燃机驱动拖拉机,它比蒸汽机拖拉机既小又轻,只使用一桶燃油就可供全天运行。哈特和帕尔建立了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公司,哈特-帕尔3型拖拉机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但随后,亨特?福特就推出了重量只有1吨、售价为395美元的Fordson牌拖拉机,不久便称雄拖拉机市场,占有了75%的美国市场及50%的世界市场。

即便如此,拖拉机市场仍然充满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促进创新。拖拉机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并被设计成有通过更高地面障碍物的能力,使其既能拉着耕作机具,又能穿过未收割的谷物。1922年,国际收割机公司又推出一项创新,即所谓的“动力牵引”。这种装置由金属轴组成,可通过万向节将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输给牵引的机具,如收割机。1933年,它又设计出专为农业应用的橡胶轮胎,使拖拉机能在崎岖不平和泥泞的田地里发挥功效。

拖拉机的销量也因此直线上升,1951年,仅在美国就销售了80万台。

20世纪30年代,康拜因联合收割机的发明是又一项大胆创新。它将谷物收获的两个过程合二为一:将收割谷物和脱粒结合在一起。相比之下,摩尔发明的联合收割机需要20匹骡子拉动,因此很难推广。改用柴油机驱动的联合收割机立即风靡一时,它像一条移动生产线,能自动收割、脱粒和筛选,还能利用传送带将谷物送上卡车。

目前,自动联合收割机一趟可收割9米宽的作物,可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操纵其移动,并能测量和分析收割情况,因而使谷物收获生产率提高了600倍。

当然,不同作物有不一样的收获方法。例如,玉米的收获就得到了极大改进。1954年,一种“采摘玉米穗附件”被装到联合收割机上,可在农田现场实现玉米脱粒。在1900年,一个人干一天也只能脱出有限的玉米粒,到了20世纪末,装有8行“采摘玉米穗附件”的联合收割机,不到5分钟就可脱粒3500升玉米。

1938年,诺尔特发明了一种自动打捆机,使干草的收获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久,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收获。诸如樱桃、柑橘及核桃等都实现了机械化采摘,甚至很容易挤伤的西红柿、葡萄和黄瓜也实现了机械化采摘和分类。

美国机械工程师们发挥其聪明才智,最终解决了机械采摘棉花的难题。由于棉桃拥有很强的黏着力,因此采摘棉花是一种劳动力密集的过程。

20世纪3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约翰和马克兄弟设计出了“轴型棉花采摘器”,这种装置由可加湿的转动轴构成,能从绽放的棉桃中仅抓出棉纤维,而保持棉花其他部分完整无损,抓出的棉纤维被吸入漏斗中保存。“轴型采摘器”甚至比手摘棉花还干净。可惜,约翰和马克设计的采摘器无法用流水线生产。1943年,国际收割机公司研发出了第一台商用轴型采摘器,从而彻底解决了棉花的自动采摘问题。

国际应为万国公司,后组建凯斯万国公司,图为凯斯生产的采棉机

水的灌溉已逐渐成为农业中的重大问题。1952年,泽巴赫设计出了一种“自推进喷灌器”,从而使美国的农田灌溉率增加了4倍。这种灌溉器还可用于喷洒农药和除草剂。

当然,由美国工程师发明创造的不少农业机械,如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每年销售大中型拖拉机在40万台以上,谷物联合收割机也超过15万台,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机使用国。

而且,上述提到的“国际”、“约翰”等企业,至今已经成长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国际农机巨头,不仅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风靡全球,即便和制造飞机、汽车的工业品公司相比,也丝毫不逊色。约翰迪尔、凯斯(含纽荷兰),包括后来以整合起家的爱科集团,年销售额都超过了100亿美元,约翰迪尔和凯斯纽荷兰更是世界500强企业。

这些成绩,主要得益于他们的不断创新。而他们的大部分创新,是应对当时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对来说,中国尽管有着传承数百年的“手艺”,但真正的机械加工制造和设计,还是从建国以后才真正算得上开端。

我们也为适应时代做过大量的改进,并获得成功。比如,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引进国外技术,并制造出了适合国家当时情况的收割机和拖拉机,但大部分都是对欧美产品进行简化。甚至到七八十年代,我们的产品还主要围绕“简化欧美、适应中国”来设计改进。

这一过程中,我们有不少土法制造的农业机械出现,但大部分都是“一时热闹”,甚至是运动式的过去就过去了,没有很好的延续改造和升级。

最具中国特色的农用三轮车,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这种发明,最早起源于安徽,后来风靡全国。可惜,因同业竞争太过惨烈,如今所剩下的也就三两家,产品升级也十分有限。

这种人力车有些地方叫架车子,后来统一名称学名叫人力胶轮车,三轮车的发明基本替代人力车

不得不说,农用三轮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让农村的“人拉车”逐步淘汰。在1990年,每个人每天用“人拉车”最多运输10吨的货物,而三轮车的出现,一天可以替代20个强壮劳动力,使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提升。

然而,当这种农用运输车发展二十几年之后,改进仍旧十分有限。再来看看美国和欧洲,他们的农用运输车已经完全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不但外观好看了,更加便捷了,功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施有机肥,可以运输青贮饲料。

有人说,技术的发展史随着市场需求而来的。这话没有毛病,就像当年农用运输车的崛起,就是市场需求而来的发明。但这么多年,难道我们的需求就没有发生新的变化吗?

显然是有的。似乎我们哪里出现了问题,致使我们在农业机械上的发明越来越少,或者根本到了不足道的地步。

有专家提出,我们缺少创新的环境!这句话诚然是没有错的,毕竟很多企业已经陷入到“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的境地,这是行业的问题。如何改变?我们需要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这个革命应该由谁来发起?

靠政府,市场经济下不太现实。虽然政府会给出强有力的支持,但那只是“输血”,必须让行业能够“造血”才行。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计划,是真正让农机行业拥有创新基因的百年难题。

我们需要从小事做起。比如,积极引导企业在产品上的创新,自发的制定一些行业规则。既然政府不太可能做这件事,我们总要有个“带头大哥”吧?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发出了低调而强有力的信号。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先后发起行业公益基金,设立中国农机工业科技进步奖,对农机行业真正有创新的产品,树立标杆。并且,研究制定农机行业团体标准,让大家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共同发展。当然,陈志还有更庞大的计划。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陈志要重塑中国农机工业,来一场正儿八经的革命。

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

从耕地抛荒危机谈农村变革良机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计。

然而,尽管国家惠农政策多多,耕地抛荒情势却越发严峻,不仅冲里田、排上田荒芜严重,有些地方连垅里田都大片抛荒,农民惜田情结不再。

为此,笔者走访了多地大量的普通农民、种粮大户和乡村干部,试图寻找耕地抛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笔者也从耕地抛荒危机中欣喜地看到了农村发展变革的良机,激发了对农村田园化建设美景的遐思。

耕地抛荒的主要原因

导致耕地抛荒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是三个方面。

1.种粮辛苦且比较效益低,农民弃田外出成时尚,种粮大户发展滞后,外出人员责任田无人转包导致抛荒。

2.耕地质量差,机械作业困难,无人愿耕作而抛荒。

3.耕地灌溉困难导致抛荒。

遏制耕地抛荒的办法

很多人认为耕地抛荒的解决办法是大幅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都是机械化大生产,成本低廉,我国受国际粮价影响,不可能大幅上涨。遏制耕地抛荒应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功夫。

1.大力扶持和发展种粮大户

当前种粮大户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一是农业投资吸引力不强。现在20亩以上的规模种粮,每亩纯利润为500元~800元(不含转包费和政府奖励)。

但种粮是露天工厂,劳动对象是耕地,即使绝大部分劳作用机械代替,也免不了一身泥水一身汗,且产量和成本都受天气影响很大,难保稳定收益。

当种粮利润与社会平均利润相同或高不多时,投资者一般不会选择投资种粮;耕地流转困难,大面积成片种植常受阻,影响效益。

责任田是每家每户的,且一户多处,只要一户不同意流转,成片大面积种植就不能实现。

种粮大户非成片地多处转包耕地种粮,加大了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的难度,效益大打折扣。

扶持种粮大户,除精神和物质奖励外,最好的办法是对粮食种植实行普奖制。当前很多地方对种植双季稻实行了奖励,种一季稻却无奖励。

因种双季稻既辛苦又效益低,尤其是双抢期间高温难耐,愿种者不多,种植面积有限,对遏制耕地抛荒效果不大,对发展种粮大户的激励作用也不大。

故应对种一季稻者也给予适当奖励,乡镇干部还应以遵点帮扶的形式,帮助种粮大户解决耕地流转、资金筹措等困难。

2.制约耕地抛荒的责任田主,激励垦复性种粮者

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或以乡规民约的形式,规定对荒芜3年以上或责任田主宁可抛荒也拒不流转的耕地,村上有权暂时收回其承包权,指定给种粮大户垦复性耕种,5~10年内由垦复者无偿耕种,国家补贴也给垦复种粮者。

这样就能激励农民或种粮大户对抛荒耕地进行垦荒种植,有效遏制耕地抛荒,增加种粮面积。

危机中蕴藏变革良机,规模种植和田园化建设,将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动力

1.规模种植迎来大发展机遇,应善加激励和引导,使之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小规模种植的加速消退,大量待转包耕地的存在,无疑为种粮大户这样的规模种植创造了良好发展机遇。

规模种植的意义不仅在于抑制耕地抛荒,解决种粮难问题,更重要的是规模种植的发展,可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使种植业摆脱长期低效益的困扰,推动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规模种植的发展,使耕地集中到少数农民手中,使大部分农民摆脱责任田的束缚,放心从事第二、三产业,不仅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也将对农村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2.规模种植和“空心村”现象,为农村田园化建设创造了良机,农业机械化大生产迎来曙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然而广大丘陵山区丘块小而不规范、坑高坡陡不平整、不少田块无机耕道的农田现状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田园化建设,就是建设与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河、渠、田相通,水、电、路配套的标准农田。

这个梦想在十年前也许只是美丽的愿景,但当今农村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欣喜地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必然:

一是耕地集中经营大大化解了责任田集中改造难、农户思想统一难和田园化建设推进难的问题。

而农村“空心村”的出现和发展,又为旧村宅地垦复,耕地成片经营创造了条件,便于田园化建设。

二是国家重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建设总体投入量大。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是国家长期政策,对农业农村投入将越来越大。

同时,田园化建设是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多年的梦想,能获得广泛支持。当今农村也有了大量富裕户和有思想、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参与和投资田园化建设的劲头和潜力不可低估。

三是农业工程机械(如挖掘机、推土机)的广泛应用,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高度机械化,良好的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使田园化建设变得更加易行。

3.股份制农业公司将成为种植业的新业态

当今农村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种植大户将进一步发展为股份制农业公司。

农户按责任田面积获得股份,按股分红,农业公司则依托实现田园化后的标准农田和高度的机械化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像美国那样1人可作1000亩田的农业机械化大生产,在我国也将成为常态。

标签:耕地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