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

2、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3、加大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整村推进 全省八万农村人口今年将脱贫

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

加大工作力度 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根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的部署和要求,9月7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湖北省农机局等四家单位在湖北省武穴市举办油菜机械现场演示活动。此次活动作为全国“三秋”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全国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广行动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促进油料生产恢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油菜主产区农机化主管部门把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统筹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合力推动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在规划指导上,农业部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技术要点和实施意见等,对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进行全面部署,并组织成立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加强对各地的具体指导。在政策扶持上,明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注重突出重点,向关键薄弱环节倾斜,提高油菜机直播、机移栽和机收水平。在试点示范上,先后在全国11个油菜生产省建立了70多个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探索适合当地特色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培育一批懂技术会操作的农机手,通过示范点的星星之火,燎原油菜主产区机械化发展之势。湖北、湖南等主产区农机化主管部门把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加大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加大投入力度,极大地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油菜机械化生产机械的积极性,油菜生产机械化呈现出全环节、全范围稳步发展的态势。2011年,全国油菜收获机械保有量达到1.4万台,较2010年增长近6000台,全国油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29.5%,机播水平12.3%,机收水平13.3%。

  油菜生产机械化近年来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油菜栽培方式标准化程度不高,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缺乏、农艺栽培体系不完善,给机具研发和规模化作业带来困难;先进适用的机具不多,性能不稳定,使用经济不显著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油菜生产机械化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相比,发展还比较缓慢。油菜生产费工费时费力,机械化程度较低,已严重制约了油菜生产恢复发展。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副司长刘恒新在讲话中强调,主产区农机化主管部门要把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着力从五个方面推进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明确购机补贴资金对油菜生产机械予以倾斜,在国家不断扩大补贴规模的形势下,尽量满足所有申请农户的购机需要,快速增加油菜生产的装备数量。要积极争取开展油菜机播、机收作业补贴,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二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组织有关农机和农艺专家从品种、栽培制度、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开展合作研究,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形成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合力。三是加快机具研发和技术创新。通过行业科技等项目,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开展油菜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联合攻关,切实解决油菜生产机械化的技术瓶颈。四是全力推进社会化服务。从种植标准化入手推进规模化,为机械化创造条件,培育油菜机播、机收作业市场,搞好机具供需衔接,组织开展油菜机具跨区作业,提高机具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和使用油菜生产机械的积极性。五是积极营造良好发展氛围。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积极宣传油菜生产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作用,发挥好项目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好、调动好广大农民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已进入九月,“三秋”生产将全面展开。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要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把油菜机械化播种作为今年“三秋”生产的重要内容,立即行动起来,早部署、早安排、早行动,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好今年“三秋”机械化生产。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开展准备工作,大力推广新技术,重视安全生产,组织做好秋收、秋冬种和秋整地等“三秋”机械化生产,为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以农业生产的丰硕成果喜迎党的十八大的召开。

  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有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和湖北省农机局负责人,主产区县农机化主管部门的代表,以及傅廷栋院士等专家。活动内容包括油菜机械移栽、直播现场演示和专家授课。油菜生产机械化有关专家介绍了目前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和油菜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成果,分析了各地在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当前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加大投入 用好投入 珍惜“三农”发展新的机遇———访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在于城乡统筹发展。近年来,中央对“三农”问题之关注,对“三农”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可以说,从中央制定的20042005年两个1号文件中,人们就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财政支农取得了哪些成效,应当怎样进一步为建设新农村出实招、培新土?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
  

记者:大家都可以看到,“十五”时期,中央财政支农出了不少实招,您能不能给我们再概括一下?
  
范小建:国家在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实施了“两减免、三补贴”,即减免农业税(含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以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措施。
  
有一组数据实实在在: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达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多。2005年,包括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在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近3000亿元,28个省份已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与此同时,在安排财政支农资金过程中,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运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投入引导机制,广泛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力量以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财政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说,从中央制定的20042005年两个1号文件中,人们就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
  
记者:这些钱、这些政策收到了什么效果?
  
范小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一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处在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最好的时期。有一种说法,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过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国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以“两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确,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二是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9%,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量增加最多的一年。三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8%,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记者:那么,您认为,下一步,应当怎样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怎样保证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范小建:首先是积极争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农业财政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农业法》的规定,科学规范地编制农业预算,努力扩大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确保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当然,同时也要争取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国外资金等多方面资金参与农业建设,运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多种方式服务农业,鼓励农业投资利润用于农业再投资。
  
其次,要不断优化农业项目资金支出结构,围绕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中心工作来调整支出结构,整合项目资金,确保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实现。
  
记者:据了解,目前,农业投入存在项目“多散小”、管理水平低、资金效益差的问题。
  
范小建:要“集中财力办大事”。我认为,农业项目投入要推进三个层次的整合:一是项目之间的资金整合。二是部门之间项目资金的整合。“渠道不乱、投入不变、各司其职”,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使用方向的资金整合到一起,集中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大事实事。三是中央和地方项目资金的整合。“事权不混,性质不变,上下配套”,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
  
为了提高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水平,要健全各项监管制度,同时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从2003年开始,农业部选择一部分财政项目上网公开,下一步我们准备把财政补贴项目等到户的档案资料上网公布,提供公开查询。
  
(信息来源:<?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51120 人民日报)<?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加大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加大设施农业用地支持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日前,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司长、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对《通知》进行了解读。

《通知》出台背景和主要考虑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近年来,原国土资源部会同原农业部先后两次制定下发设施农业用地文件,有力促进了设施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用地出现新情况新需求。

设施生产中栽培的作物种类和种植方式日益多样化,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比例不断提高,对养殖生产、环保及粪污处置等设施用地提出了新的需求,有的养殖企业建设多层建筑进行生猪生产,原有政策对此没有涉及。

四川、云南等山区省份丘陵多、土地零散、耕地插花现象突出,规模化养殖设施选址完全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确有困难。这些问题反映出原有设施农业用地政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

此外,从前一时期“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看,也有不少地方存在以设施农业为名实质改变土地性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设与农业生产无关设施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策有漏洞、监管有欠缺,有的政策规定需要体现差别化要求。同时,原有的政策管理文件也已到有效期,需要出台新的用地文件继续支撑设施农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两部委出台《通知》,以不断改进管理,适应发展需要。

问题一:在原有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基础上,《通知》在哪些政策方面做了改进突破?

在原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方式、使用耕地和用地程序等支持政策基础上,《通知》在用地划分、使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用地规模、用地取得等方面进一步改进突破。改进后的政策规定,归纳起来,有5个突出的方面:

一是设施农业用地纳入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范围。考虑到设施农业是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特点,有别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因此明确,设施农业包括作物种植设施(含规模化大田种植配建的设施)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对一些设施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作出规定。考虑到兴建设施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对于作物种植中一些设施建设破坏耕地耕作层、又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养殖设施中涉及少量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在补划同等数量、质量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允许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同时也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不减少。

三是用地规模实行差别化政策。如前所述,全国各地、各类设施农业用地差异较大,国家层面不再对各类设施农业用地规模作出统一规定,由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生产规模和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合理确定设施用地规模,体现各地差别化政策,调研中一些地方也提出了这方面意愿。

需要强调的事,为了巩固今年刚刚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保持政策衔接,《通知》明确“看护房”继续执行“大棚房”整治整改标准,即南方地区控制在“单层、15平方米以内”,北方地区控制在“单层、22.5平方米以内”,其中严寒地区控制在“单层、30平方米以内”(占地面积超过2亩的农业大棚,其看护房控制在“单层、40平方米以内”)。

四是允许养殖设施建设多层建筑。随着技术的进步与规模化经营,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建设多层建筑从事养殖生产的情况,从节约资源、集约经营出发,《通知》明确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但各地在实施中,建多层养殖设施一定要注意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安全和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

五是简化用地取得方式。

设施农业用地不需要审批,设施农业经营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就用地事宜协商一致后即可动工建设,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经营者向乡镇政府备案,乡镇政府定期汇总情况后汇交至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当然,涉及使用并补划永久基本农田的,须事先经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动工建设,始终坚持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问题二:各地如何落实《通知》规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通知》下发后,政策落实是关键,各地要抓紧做好相关落实工作。

一是省级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按照《通知》明确的管理原则和要求,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根据本区域设施农业生产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设施农业用地范围、明确用地规模、细化用地取得程序。在制定实施办法时,应注意与以往政策的衔接,妥善处理好已建和在建设施问题,确保政策平稳过渡。

二是市、县做好具体实施工作。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把服务设施农业用地当作重要工作任务,切实做好日常管理。要把握好设施建设是否破坏耕地耕作层、是否符合允许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条件等情况,确保符合实际。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破坏耕地耕作层需要补划的,要严格落实补划。要指导督促乡级政府及时汇交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并按要求做好设施农业用地上图入库工作。

三是部、省级强化用地监管。自然资源部将建立设施农业用地监测监管系统,要求各地将设施农业用地信息在监测监管系统中上图入库。部、省级自然资源部门将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组织开展核实监督,掌握动态趋势,进行实地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及时纠正,确保农地农用。

问题三: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这次又专门印发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对促进设施农业健康稳定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为有效保障我国蔬菜、肉蛋奶等农产品季节性均衡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次两部门联合制定印发的《通知》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在原有支持政策基础上,对设施农业用地使用和管理的进一步改进,政策界定更清晰、政策举措更有力、政策导向更明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满足设施农业多样化的用地需求。随着传统农业功能的拓展和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政策难以满足设施农业发展需要。《通知》的印发实施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促进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原有政策文件适用范围较窄,一些标准设定不够灵活,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展的“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集中清理整治设施农业违法违规用地问题,个别地方工作“一刀切”,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经营主体和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的信心。《通知》的印发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政策界限,简化了用地取得方式,有助于提振各类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三是有利于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近年来,设施农业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耕种收等环节的新型农机装备应用,水肥一体化等新型栽培技术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应用都需要相应的设施农业用地支持。《通知》的印发实施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加快推进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设施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整村推进 全省八万农村人口今年将脱贫

加大资金投入 实施整村推进 全省八万农村人口今年将脱贫

  到今年年底,再实现吉林省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脱贫4万人,其他县(市)脱贫4万人。贫困人口脱贫标准为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96元以上。日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2009年吉林省实现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方案的通知》,就今年全省农村扶贫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通知要求,要调整完善扶贫开发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实施整村推进计划,积极做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今年全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3亿元,省发改委、财政厅利用扶贫贴息资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5亿元。在全省再次实施4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计划,其中,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实施推进196个村,其他县(市)实施推进204个村。要加大财政扶贫资金向“三个确保”贫困村投入力度,确保当年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对贫困村比较集中的贫困片区,实施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各级扶贫专项资金要重点向整村推进贫困村投放,以工代赈资金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比例要不少于70%,其中“三个确保”贫困村每村投入要不少于50万元。

  通知还要求,今年计划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2万人,实现农民劳务经济收入人均达到1500元以上。

标签:农业   设施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