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2、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3、为黑土地保护与发展献计

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为首都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近日,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智慧农业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众多中外嘉宾学者齐聚北京,立足数字经济国际化视野,开展智慧农业创新研讨,多形式推广智慧农业成果,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同频共振”,取得积极效果。

  这场高规格的论坛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北京在引领我国智慧农业上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近年来,作为首都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积极发挥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作用,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战略,以科技创新打造智慧农业高地,用数字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首都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数字动能。

  “智慧育种”筑牢种业“中国芯”

  “全国十粒种,一粒自北京。”北京种业发展根基深厚,汇聚全国1/3以上种业科研国家队和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正在带头打好种业翻身仗。

  围绕农业产业重大需求,位于昌平区小汤山镇的国家精准农业研究示范基地开展“种质资源评价-品种选育-品种审定和保护”育种产业链技术创新,开发国内首个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协同的作物育种云服务平台研发,研制了田间表型观测和种子质量检测系列装备,率先在国内大型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广泛应用,引领传统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的转型升级。同时,研发完成了农业农村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平台,加速了我国种业大数据建设进程。

  目前,该平台获得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2021年被推介为农业农村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案例。“互联网+育种”打造了北京“种业之都”新标志,推动了我国种业科技向育种4.0时代迈进。

  全国每两只蛋种鸡就有一只出自这里,蛋种鸡养殖规模世界第一;这里有现代化家禽育种技术,集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家禽育种管理系统,更有全自动高科技的全新智能鸡舍。这里就是位于平谷区的北京禽业行业的佼佼者。

  近年来,峪口禽业依托“智慧育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家禽种业“中国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司深度融合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首创智慧蛋鸡物联互通模式,探索出蛋(种)鸡数字养殖技术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开启全产业链数据智能分析、有效利用的新局面,精准培育出满足国人多元需求的家禽新配套系6个,5个“京”系列蛋鸡已成为国内最适合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主导品种,累计推广55亿只;“沃德168”开创我国白羽肉鸡自主育种先河,累计推广商品代雏鸡5亿只;带动全国数万养殖户增收致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慧生产”护航首都“菜篮子”

  无土栽培、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位于海淀区的一栋10万平方米、8米多高的玻璃温室里,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果实,行走其中仿佛置身“番茄森林”。这里是北京首个智慧设施农业试点,这个京津冀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国产智能连栋温室,首批产量预计达到700吨,远超普通设施农业,未来单位面积产量将比传统设施高4至5倍。

  这个试点项目,仅仅是北京发展智慧农业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按照《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方案》的“一环线三片区”空间布局,北京将构建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年底规模达到2500亩,到2025年将达到5000亩。

  天上飞着无人机,地上跑着无人车,开沟、除草、打药、采收全程机械化,平谷区峪口镇打造的智慧果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遥感等新兴技术,帮助农户种桃,通过“电子眼”“机械手”“智慧脑”呵护大桃成长,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桃”,使得京城市民和天南海北的人都能第一时间品尝到平谷鲜桃。“智慧”赋能,不仅有效提升大桃的品牌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北京通过建成一批智慧农业园区,以点带面,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引领带动智慧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限制,对丰富北京市淡季农产品供应及确保“首都菜篮子”高效、安全供给起到了关键作用;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了一批本土化品牌,使越来越多的营养又健康的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智慧治理”绘就乡村“新图景”

  现在有什么新的涉农政策?防疫的新要求是什么?通州区张家湾镇皇木厂村2019年3月上线的“智慧乡村”生活圈平台,使村民随时畅享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便民信息,“大事小情一键可知”。“智慧”架起了村委会与村民的连心桥,更激活了乡村治理一盘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智慧乡村”生活圈成为村防疫战线的一道“防火墙”,为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把视线转移到昌平区南口镇。2019年,这里就已实现了全镇28个村数字乡村建设全覆盖,破解了镇、村两级在乡村治理中的山区防火、防汛、人居环境、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诸多难题,乡村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而在平谷区刘家店镇,凭借“云上政务”,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在线办理社保、就业、生育服务等服务事项。“云上服务”打造“政、养、病、康、文、乐、保”为一体,兼顾便民代办、教育培训、药物配送、社保救助、家政维修、助老助残等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满足了基层群众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北京在平谷、密云、门头沟等13个区县开展“智慧乡村”建设,围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公共服务、村民信息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持续推进,实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和对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链条监测与控制,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域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基本全覆盖,13个涉农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6%,涉农区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达83.9%;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下一步,北京将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夯实数字农业农村基础支撑,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行业监管、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全面引领三农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智慧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首都乡村振兴,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为黑土加“油”——“耕地中的大熊猫”,我们这样保护

?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指出,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 ? 面对黑土地退化严峻形势,吉林省以及黑龙江、辽宁等地打响黑土地“保卫战”,推广农业科技、出台保护条例、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一项项针对性措施,为黑土加“油”,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 ? 打响“保卫战”: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 富饶的黑土地,夏日里一片葱郁,庄稼茁壮生长。

? ? 坐拥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19年东北粮食产量达到2762亿斤,超过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 ? 守着黑土不愁粮。在“黑土地之乡”吉林,黑土面积占总耕地65%以上,孕育出闻名全国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这些天,榆树市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刘臣忙着田间管理,他家的玉米地一公顷能产25000斤。虽然对丰产有底气,但刘臣心里也有担忧。他说,黑土层变薄了,有的地块只剩下二三十厘米厚。

? ? 刘臣的担忧,也是东北的担忧。作为珍贵的土壤资源,黑土地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东北典型黑土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多年来,为了保障粮食供给,东北黑土区耕地资源长期透支,化肥农药投入过量,导致黑土变“瘦”。监测数据显示,近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50%。

? ? 黑土地“保卫战”势在必行!

? ? 从2005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措施,着力黑土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2017年原农业部、发改委等6部门制定政策文件,要求通过修复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

? ? 作为黑土地保护的先行地区,吉林省梨树县从2007年开展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试验,每年整合2000万元资金用于黑土地保护的研发、培训和推广,2015年建立了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

? ? 在吉林全省,2009年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覆盖面积530多万亩;2013年以来剥离近3000万立方米黑土进行造地复垦,提升耕植能力;2015年启动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的黑土地保护模式和运行机制。

? ? 东北全域都在行动起来。在黑龙江省,深松整地、休耕轮作等举措在多地推行;在辽宁,高标准农田、测土施肥等一系列“藏粮于地”措施有序展开。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东北农民的选择。

? ? 打赢“攻坚战”:与黑土退化全力“战斗”

? ? 经年累月“掠夺式”耕作让农民养成了重化肥农药的耕作习惯;在一地奏效的黑土地保护新办法,在另一地可能“水土不服”;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农业经营模式还很普遍……面对这些挑战,如何打赢黑土地保护“攻坚战”?

? ?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科研工作者协同发力,使出浑身解数,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给黑土地“加油”,让黑土地“歇口气”。

? ? 在“中国玉米之乡”吉林省公主岭市,公主岭德乐农业发展联合社探索种养结合新模式——将牛粪和玉米秸秆混合,再加入腐熟剂堆沤发酵成有机肥。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科科长贺宇介绍,这相当于为黑土地搭配“营养餐”,坚持三四年后,当地黑土耕作层逐渐变厚,已经超过30厘米,有机质含量提高3%,产量也增加5%。

? ? 一项项精细化保护技术也在发挥成效。

? ? 对于很多种地老把式来说,怎么也想不到,翱翔于九天的卫星,能成为黑土地的卫士。“这块地面积大,地势高差小,可以适当密植,但要注意土壤耕作深度。”在吉林云耕农业敞开式办公空间里,工程师对着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图分析播种信息。

? ? 来自“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精确图像与实地测土、测肥有机结合,为黑土地耕作开出“药方”。如今,这一技术已在全省多地开花。人们说,是卫星给黑土地保护开了“天眼”。

? ? 在吉林省乾安县父字村,吉林省农科院专家长期驻点,他们根据当地土壤特点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种粮大户金英敏的玉米地,一根根拇指粗的滴灌带沿着地垄埋在玉米根部,打开农田井,水和肥就顺着滴灌带滋润着玉米根部。金英敏说:“以前施肥‘一炮轰’,土壤板结严重。现在施肥、灌溉更精准,地力也在变好。”

? ? 打赢黑土地“攻坚战”,既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也需要耕作方式的改进。在黑龙江,很多地区采取休耕轮作让黑土地“歇口气”,把玉米改种为大豆,施行米豆轮作,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在辽宁,超过6000万亩以上耕地采用配方施肥,农民根据自家土壤状况,使用不同配比的肥料,减少化肥使用。

? ? 打好“持久战”:筑牢“大国粮仓”根基

? ?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也非朝夕之功,“保卫战”注定也是一场“持久战”。

? ? 走进榆树市环城乡桂家村的庄稼地,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00多亩玉米已经开始抽穗。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经过这些年的保护性耕作,玉米产量越来越稳。

? ? 近年来,旨在保护黑土地的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在吉林省逐渐铺开,达到1850万亩,但相较全省8500多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比例还很小。推广新技术、扩大保护面积的任务依然艰巨。

? ? 可喜的是,随着新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民耕种观念正在转变。如今,许多种粮大户开始尝试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后,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保墒能力,提高了出苗率。”吉林省双辽市秀水村农民刘国全说。经过几年推广,秀水村九成以上的玉米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亩均增产约50公斤。

? ? 这几年,从备耕时节开始,吉林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处处长高喜文就开始进村入户。他和同事扎根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

? ? 广袤的黑土地上,许多科研工作者把青春撒在田野上,奋力与黑土退化赛跑。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吴春胜在吉林西部驻扎19年,试验推广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技术。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农业大学在东北多地建立实验站,每年有上百名科研人员扎根乡村,研究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体系。

? ?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黑土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引导、统筹力量、持续推进。为了打好这场“持久战”,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黑土地保护条例,辽宁、黑龙江也相继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目前,吉林、黑龙江、辽宁各省已经建立黑土地保护推进落实机制,实行黑土地保护考核机制,督促各级政府落实保护责任。

? ? 一项项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有效实践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稳住“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的底气,越来越足。

?

为黑土地保护与发展献计

为黑土地保护与发展献计

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农村部、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四平市人民政府、梨树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暨第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于8月23—25日在吉林省长春市、梨树县召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国内外190多位专家、教授、农业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大会。

胡春华指出,东北黑土地在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正在围绕保护性耕作进行一系列积极探索,在较大范围内开展试点试验,初步探索出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保护利用方式和技术路线,并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

面对保护黑土地这一关系重大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将进一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进行全面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外成熟的技术模式。中国愿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国际合作,交流保护性耕作经验做法,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论坛围绕“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的主题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理念,探讨黑土地的利用与保护及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计。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部分专家学者赴四平市梨树县实地参观了“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和中国黑土地博物馆,在试验田里交流土壤情况、种植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土区的推广与应用、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和土壤研究3个方面展开广泛交流。

特别是来自国外的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中国在保护性耕作领域的探索,并结合各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肯建议。

通过这次高端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地方政府所作的报告,共同传递的声音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充分表明,在东北地区发展推广保护性耕作是有理论研究成果支撑的,是有成千上万农民应用成效典型实证的。

而在转入加快大规模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新阶段,其核心和关键要素是,财政资金作业补贴政策需要连续有力地实施,先进实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有效供给,建立县、乡、村3级干部在推广保护性耕作上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的机制。

标签:黑土   保护   农业   耕作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