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

2、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3、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机说了算”还不够,要“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

农机供给侧改革从何发力

本届农交会所展出的谷物收获机,都具有联合作业功能,可以收割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作物。

9月21日~24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举行。组委会在农展馆1号馆前南北两侧设置两块集中的农机展区,分别是“关键技术突破产品”和“调结构补短板产品”,邀请了中国一拖、中国农机研究院、雷沃阿波斯、中联重机、广州极飞等国内农机行业的知名企业,带来了他们的高科技新产品,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农机行业的发展成就。

农交会期间,记者深入农机展区,探访这些新产品的技术优势和消费者对农机产品需求的变化,与参展企业共话今后农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在市场下行的大环境之下企业该如何应对,探寻农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

多功能高效率农机受欢迎

河北省保定市农业局调研员翁树文把南北两块展区的农机看了个遍。“我对适合我们本地农业生产的农机比较感兴趣,比如说谷物联合收割机,既可以收小麦也可以收玉米,比较适合我们华北平原地区。”河北省尚义县农牧局土肥站站长汪建平,也对适合联合作业的多功能农机很感兴趣,“那些大马力的新型农机,可以联合复合作业,效率比较高,日作业面积能达200~300亩。”

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这次就展出了一款纵轴流的谷物收获机,比以前常见的横轴流的收获机效率更高,小麦、玉米、水稻、大豆都可以收。雷沃阿波斯农业装备营销公司市场部的王晓亮告诉记者:“现在,节能高效的农机越来越受欢迎,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比如拖拉机,我们1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销售比例快速上升,100马力以下的拖拉机销售比例逐步减少。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初具规模,加之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工成本的增加,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要求机具马力更大、功能更多。虽然一次性购机的成本比原来的小机具要高,但是功能多、使用范围更广,作业效能更高。”

一架植保无人机吸引着汪建平在展台前咨询了很久。“植保环节是尚义县农机化的短板,传统的背负式喷雾器打药效率太低,一个人一天只能打两三亩地,光工费就要150元,而且效果不好,人还容易中毒。植保无人机打药一亩才收10元,而且省药、省水、效率高,提高了农药利用率,降低了农药使用总量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像我们那里种植比较多的葵花等高秆作物,一般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也进不了地,但这对植保无人机来说不成问题。”

一旁的广州极飞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项目经理刘桥介绍说:“适合我们这款P20植保无人机打药的作物超过了50种,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灌木等。用手机APP就设定好作业范围的边界、喷洒参数、飞行参数等之后,飞机就可以全自主自动化作业,不需要人工遥控,一分钟喷一亩地,白天晚上都可以作业,人停机不停。还配套了自动换药机,操控人员无需直接接触农药,提高了安全性。一个操控员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同时控制3架飞机,多机编队作业效率是人工的120倍。”听完介绍的汪建平对记者说:“我回去后一定要把在农交会看到的这些多功能、高效率的农机,推荐给我们当地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

高端智能化农机需求上升

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机行业经历了13年的高速增长期,农机保有量急剧增加渐趋饱和,从去年开始,农机销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对此,农机生产企业的感受如何?产品的销售结构有何变化?又该如何应对?

“总体来看,从去年开始,农机市场呈现下滑态势,但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原来那些技术含量低的通用性机械,需求变少了;智能化程度更高、作业更精量精准、更节能高效的高端农机,越来越受欢迎,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王晓亮指着展出的一台播种机说:“比如我们这款气息式精量播种机,小到油菜大到花生,都可以做到一次只播一粒种子,比较省种子。像以前的玉米播种机,一穴里面要播两三粒种子,不仅多耗费了种子,而且出苗以后还多了一道人工间苗的工序。”如何应对大环境整体下滑的态势?

王晓亮认为,企业要顺应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把原来功能单一的机械往多功能方向升级,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农机的智能化程度,“我们展示的这些机具,都配备了智能终端设备,可以监控车辆信息,发布和接收作业需求信息、维修信息等,减少了机手盲目跨区,还可以查询某地的作业面积、作业价格、车辆保有情况、天气及交通状况等。”

中国一拖集团市场部品牌经理邹沛坦陈,今年以来一拖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滑了30%~40%,但智能化机械的销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企业要把产品细分,不断完善产品功能,比如中拖往果园机械方向发展,大拖全部升级成动力换挡。动力换挡的拖拉机不仅节能、高效,而且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了,可实现卫星导航、全球定位、辅助驾驶,能根据事先设定的作业轨迹进行耕作,误差在几厘米范围之内,不会出现重复耕作,一年要卖出去两三千台。”

“从去年到今年,农机行业的增速从以前的两位数,下降到了个位数,一些传统机具如玉米收获机、中小马力拖拉机等产品出现滞销。”中机美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陶鑫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机市场的保有量就饱和了,我觉得,低端、同质化的产品是饱和了,但高端、智能化、自动化的产品还没有饱和,比如欧美和日韩等六七家农机企业的产品,在中国的销量远比在他们本国多。他们的高端产品品质好、性能高,价格也高,国内的同类产品与之相比还是有差距。”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叶轲认为,以后的农机要智能化、高端化,尽量减少人工参与的程度,这个趋势抬升非常快。“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人还不好找,青壮年劳动力对机械智能化、作业环境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助推了农机产品升级。”他提出,“近几年我国农机的信息化应用发展特别快,我感觉三五年之内会领先国外,这也是我国农机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比如从最早的农机深松作业智能监测,到如今的玉米籽粒收获、马铃薯收获、植保等的监测,趋势非常明显,以后在各种农机上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补短板类农机逆市上扬

“过去十几年农机行业高速发展,膨胀得太快,很多企业加入进来无序化竞争。而市场下行阶段,恰好是行业洗牌时期,好的企业得到了锻炼提高,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小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也是市场规律。”在中联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喜恩看来,目前的调整阶段,反而是行业整合的好机会。“我觉得这个时候企业反而更容易获得更多好的资源,不再像上升时供应链、人才等方面的资源都是不足的。企业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和创新,开发技术含量高、能够领先国内的产品,等待未来上升通道的出现。”

 王喜恩认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了,但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缺口还很大,还有很大市场空间,所以企业要瞄准这些短板下功夫。“由于中联重机对粮食烘干机参与早、规划早、实施早,现在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都是国内领先。去年以来,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等主要粮食作物常用农机的销量确实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但烘干机的销量至少增长了30%,甘蔗、牧草、青贮饲料等经济作物使用的机械销量也都逆市上扬。”

植保环节过去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植保无人机的出现让大规模统防统治成为了可能。刘桥告诉记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无人机打药与人工打药的对比优势,现在植保无人机的市场发展情况越来越好,从去年开始进入一个大的爆发期,国内的无人机生产企业也增加到了三五百家。无人机的销售情况完全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估计未来几年,整个无人机市场的增长量应该都是指数级的。”

去年以来,中机美诺生产的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机具、青贮饲料收割机等产品,销量都呈上升趋势。陶鑫说:“这些产品分别迎合了我国马铃薯主粮化、粮改饲的政策。我们从10年前总量还不大时,就开始研发。目前,适用于经济作物的机械,国内企业投入的研发力量相对较小。那些能够填补市场空白的产品,市场空间肯定要大一些,比如三大主粮的高端农机产品、适用于丘陵和山地耕作的农机、应用于经济作物和果树的农机。”

“现在市场越来越细分,老有人来问‘有没有收胡萝卜、播种生姜的农机’。”叶轲也表示,“国际上有3000种农业装备,我国才有1000多种,差了一半。现在我们三大主粮的农机保有量已经比较高了,还缺乏很多细分市场的农机产品,需要企业去补齐短板。”

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资料图

日前发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件”),与我们农机行业有哪些关系,我们农机有哪些机遇,应该怎么办?经过仔细研读,有一些体会与农机同仁共享。

文件全文13000多字,我理解就一层意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也很简单,过去我们为怎么才能保证吃得饱而做,现在不但要保证吃饱,还要吃好。

文件直接提到农机的文字不多,只在“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节中提及,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在第17条“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中提到,“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在第18条“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中提到,“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

在第22条“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在第27条“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中提到,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在第29条“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中提到,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下面的几条虽然没有直接提农机,但应该涵盖了农机。

在第19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提到,“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这里提到的“农业”,应该理涵盖“农机”。

在第20条“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中提出,“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这里也应该涵盖“农机”。

在第21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应该涵盖了农机培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逼迫农机也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或者说要优化农机产业产品结构。下面就个人的认识,谈一下体会。

一、优化农机产业产品结构

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我国农机行业存在同样的问题。传统的农机产品供过于求,优质高效的高端农业装备、经济作物农机产品和产前产后加工处理装备供给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在供给侧。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也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机用户收,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效能为主攻方向,以开放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服务体系,提高机具质量,提高作业性能、作业效率和作业效益,实现农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1. 统筹调整粮经饲机械产品结构

文件提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 

我国农机产品主要集中在主要粮食作物,同样需要根据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来调整农机产品的品类。特别是根据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调减玉米机械的产能。重点发展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收机械,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和园艺作物生产机械,重点发展饲料如青贮玉米、苜蓿等种植和收获机械,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所需的农业装备。同时,研发适合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种植的农业机械装备。

2. 发展规模高效养殖装备

文件指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

我国农机装备大都以种植为主,养殖机械装备比较少。根据文件精神,农机装备产品要调整产品结构,补齐养殖机械装备这块短板。例如,畜禽养殖业的饲喂机械装备、粪便处理机械装备、挤奶器及奶的运贮装备等。另外,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养殖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物联网渔场,可根据水产养殖的池塘水温、含氧量和鱼类的活跃程度等,自动控制增氧机及投料装备的运行,实现高效优质生产。

3.开发应用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装备

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除主粮作物外,我国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取代繁重劳动所需要的机械产品种类也同样非常多,结构也会比较复杂。可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需求量大的机械产品到小批量产品的顺序,加紧研发生产各种经济作物生产所需的农业装备。这对于改善我国这么多农机企业都挤在主粮种植农机产品的状况,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件还提出,“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林业机械在大农业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水平较低,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的相关机械装备,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待农机企业开发相关产品,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4.开拓创建农机新市场

文件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用户需求在哪里,我们农机的市场就在哪里。既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用户的需求就会有变化,就会有调整。我们的农机生产企业就要关注并掌握主粮生产的主体功能区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并在那里加强或创建农机市场。同时,我们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形成的新产品,也要在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试验示范,并创建新市场。如果我们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与当地共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开发运用的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节中,提到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我国农业的化学品施用机械,包括植保作业中的喷药、喷粉和烟雾机械,化肥和除草剂施用机械,化学薄膜覆盖及回收机械,产能很大,但技术含量低,产品比较落后。如果执照文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就必需实现节药、节肥、节膜,而且要高效。因此必须提高这些农机产品装备的科技含量,研发生产高端产品装备。

图一

图二

图1为意大利博洛尼亚农机展上展示的葡萄喷药装备。右侧为作业展开状态,左侧为运输合并状态,作业时可骑行在两行葡萄架上,对葡萄藤架两侧均匀喷施药液,并可对未吸附于葡萄藤秧上的药液进行回收,使得作业喷洒均匀且节省药液。图2为喷洒器单侧结构。

文件接着提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

图三

图3同样为展会上展出的一种浆液施肥车,它是用来深施浆液态肥的。如果我国畜禽养殖的粪便用做沼气,再将沼液用这种装备施用到农田中,是不是就可以实现文件中所要求的循环种养、绿色发展了呢?

个人感觉这种施肥车不简单地是一种农田作业机械,它可能代表着一种新兴农机产业。因为它的推广应用会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形成一个全新的作业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另外,它对现有的农机管理提出挑战,这种车辆由农机监理上牌照还是由交管部门按照重卡管理,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异议。根据欧美国家的情况,这种车辆是不必上牌照的,甚至他们的大型拖拉机也不用上牌照。

文件接着又提出,“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

秸秆处理是困扰我国政府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各地为禁烧秸秆伤透了脑筋。实现秸秆多元化利用,是我国政府和农民的梦想。

其实,秸秆多元化利用是一个大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就多元化利用途径来看,都离不开机械装备技术。据我所知,秸秆多元化利用至少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粉碎还田;也可以将能够作为饲料的作物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实现过腹还田;还可以利用沼气技术,将秸秆用作沼气原料,然后将沼液和沼渣还田。

二是用于新能源燃料。有些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用作发电厂的燃料,有些可以用作生物质发电的燃料,还有些可以采用压块或制作木炭的原料。

三是制作工业材料。作物秸秆可以制作建筑材料,有的可以用于制作纤维,还有的可以用于制作日用品,甚至可以做成工艺品和艺术品。

实际上,秸秆多元化利用增值的关键是分类处理。类似于垃圾分类和肉鸡的分割售卖。垃圾分类可以使其升值,并利于处理;整鸡的售卖远不及分割后按部位售卖的价值。如玉米秸秆的利用:玉米秆的木质硬皮可以用作编制草席制品,瓣、叶和天穗可用作牲畜饲料,玉米穗苞皮可以编制坐垫等日用品,穗须可以制作具有降压作用的玉米饮料。如此分类处理,使得玉米秸秆的利用效果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开展秸秆多元化利用,不但可以使其变废物为宝,增加农民收益,还能够使农村净化环境,同时创造诸多就业岗位,可谓一举数得。 

三、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农机销售市场

文件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我们可以梳理一下。

一是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有稻谷、小麦、玉米主粮生产功能区,还有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再就是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

三是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五是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

六是继续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上述产业园区建设,代表着我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大都有国家相应的专项资金扶持。我们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应该加入到这些园区的建设中去。一是可以为这些园区建设提供装备技术支撑,二是可以为将来的农业装备市场提前布局,三是可以与这些园区的发展同步开发试验适用的新装备技术产品。

总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运用产业政策,激活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我们农机行业,也要根据这一精神,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在农业变革中寻找市场机遇,通过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适应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为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力量。

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机说了算”还不够,要“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机说了算”还不够,要“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两年农机行业关注的焦点,但怎么改、改什么,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路径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通过采访诸多农业和农机界的高端人士,得到了一些启示。

总结他们的观点:首先,要从宏观视角来把握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其次,要“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来确定改什么、怎么改;第三,必须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摸清现状和发展短板,走全程全面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杨小平说,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要靠提高生产率。这就需要培养农业龙头企业,整合经营规模,打通全产业链。但要注意,农业企业不能变成资产所有者,只是规模经营者和服务者,在不改变土地制度的前提下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原司令员华士飞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关键在于节本增效,降低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推动加工企业提高装备能力和水平。

明确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年“三农”问题的主题和主线。而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来看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最终目的,无疑是一个最准确的导向。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在回应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内的需求,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新需求。要由需求来决定生产,而不是像过去短缺时期是供给决定需求。

第二,应对国际市场的压力。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和国际市场相比,成本比较高,价格比较贵。正是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产品,如果你比人家贵,那你生产出来可能就卖不出去,消费者和经营者会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去寻求价格更低的产品。

从最终目的上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该“服从”于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最终目的。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我国农业界的一些老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战略方针,供给侧的重点主要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所以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全国政协委员、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牛盾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机化系统要加快培育农机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机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跳出农机看农机”

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显然不能光“农机说了算”,“跳出农机看农机”,从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上把脉,会更加清晰和明确。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是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路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扩大优质水稻、小麦生产,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以上。

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安排,对促进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也能有启发,比如过去是籽粒玉米收获,现在粮改饲,那么农机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同步开发可靠性好、作业效益高、农民买得起的青贮机械,就是摆在农机行业面前的一个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薛亮这样告诉记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韩鲁佳则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变化进行了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除了土地流转需要适度规模外,符合发展适度规模的农机服务也很重要。从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角度来讲,农业生产发展了,需求也多样化了,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的诉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农业机械化服务成套解决方案也会随之变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将农业绿色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废弃物的治理,要努力把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为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部署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时,提出要实施五个行动,分别是畜禽粪污治理行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告诉记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一个绿色的改革,要紧紧围绕环保高效的思路,走智慧农业之路,发展高效节水节能机械、大型植保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和残膜回收机械等,为产业融合提升、清洁田园、化肥农药减量、农业节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发挥积极作用。

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在谈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时,对农业机械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非常看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最重要的是推进两方面创新。一方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从良种的培育到栽培养殖技术的创新,一直到后续的加工储运等,都要采取新科技,产生更高效益。

另一方面,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方面创新。通过城镇化推进,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正在流转集中,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通过对土地进行托管、代耕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也能在小块土地上享受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带来的较高效益。”

立足农机供给结构变化顺势而为

专家分析认为,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最终“落地”,还要立足于我国农机当前面临的问题,因地制宜,各个击破,走出符合农机行业发展规律、带有鲜明农机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首先,从技术上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由大田作物向农业全领域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

农业品种选育把机械化适应性列为审定标准,籽粒机收品种等育种攻关加快推进,绿色高产创建攻关将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平台,轻简栽培正在成为农艺改进的基本趋向,品种、栽培和机械装备加快配套,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开辟了更广泛的空间。

其次,从产品上看,近年来,农机装备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品种不断增加,产品性能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农机品种增加了100多种,农机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前列。

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应用步伐加快,大型跨国农机企业纷纷登陆国内市场。但是,农机工业大而不强,农机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缺门断档和中低端产能过剩并存,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有待提升,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第三,从服务上看,随着农机拥有量快速增加,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发展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由大范围的跨区作业向周边规模化服务、合作型服务、自用型服务转变;由传统的耕种收“老三样”服务向集中烘干、集中育秧、统防统治转变;由遍布千乡万村的小门店服务,向农机4S店、农机电商、远程诊断维修等新型服务方式转变。

但是,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够,机制不灵活,服务质量效益总体还不高;农机合作社等新型主体人才缺、观念旧、用地难、融资贵等矛盾还比较突出,对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张桃林强调:“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和形势的深刻变化,农业机械化工作对象、内容、领域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以变应变、顺势而为,主动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工作惯性,加快培育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动能,展现农业机械化在稳产能调结构、降成本增效益、添绿色可持续等方面的新作用。”

那么,具体该如何应对呢?从政府决策和把控上,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必不可少。一是要坚持走农机农艺融合之路。要以农业机械化引领作物品种改良和耕作制度变革,促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破解主要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难题,提高机械作业适应性,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空间,释放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潜能。

二是要让农业机械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规模经营中的作用,促使机械化与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

三是信息化不能“短腿”。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大数据应用,以信息化培育农机行业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支持鼓励开展市场供需对接、机具调度、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机多干活”,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而从企业层面上,如何为农机供给侧结构助力?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认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看待农机供给侧结构改革,从我们生产企业的角度,要积极跟随国家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构性调整,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大家都认识到,农产品价格低特别是玉米价格很低是个现实问题,现在国家提出粮改饲,发展特色农业,都需要机械化,我们就要围绕这一战略进行新产品开发,加快传统产品的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剡水建议,要充分发挥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改进、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长久有效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加大对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我国农户购置、使用高端农业装备产品的积极性,为加快我国由“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的转变,提供国家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王金富表示:“农机装备作为农业生产的要素资源,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主动思考,积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需求。我建议,以农机为农业科技载体,有目标、有节奏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深度融合。在土地资源要素适度规模化条件下,还需要对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农业技术等要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面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现代化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机械必须在供给侧端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适度规模化经营的需要。”

标签:农机   农业   供给   改革   产品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