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

2、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3、农业科技展:用VR尖端技术感受“最炫科技风”

4、农业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

农业科技创新要以生产实践为导向

在当前资源约束、供需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竞争趋紧的情况下,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紧要关口,科技创新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引擎作用将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56%,但农业科技对现阶段农业发展难题回应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进行以生产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科研协作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资料图

应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科学知识需要通过“技术发明”实现“物化”,从知识转化为技术,并与传统生产要素协调、统一,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对生产力的贡献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技术效率,还取决于当今农业生产特征、规模、农业生产要素价格和消费者偏好。

许多“看上去很美”的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却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推广困难,都表明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经历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二次改进”。这就需要构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科研协作研发机制,以及学科间或不同科研主体间的平行协作研发机制,为重大前沿技术生产创造条件,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新技术是否有利于稀缺性或高成本资源替代,并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协作。

应强化政府在基础性科研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制定科研投资计划和科技政策,需要从科技的经济性和科学性两方面考虑。

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农业基础和前期技术研发投入,合理配置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源,激发潜在的技术进步,激发私人部门投资应用技术研发。各国发展经验显示,基础和前期技术研究由于缺乏匹配而可行的经济评价,导致公共部门科研人员的绩效和项目经费的管理效率低于私人企业中以成本为准则的管理效率。

应将农业项目经费管理权、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下放,探索“管办分离”的运行机制。政策聚焦于培育科研机构间平等的竞争环境,实现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平行竞争。

应加强农业科技供给和需求的对接。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务是从供给侧有效回应需求变化,从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产业体系、市场关系等方面进行结构性和体制性改革。需要明确的是,农业科技供给方既要回应终端消费的偏好需求,也要重视农民节本增效的技术需求。

再好的技术,如果在经济上不划算,操作上不可行,农民不采纳,仍然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农民技术需求应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应发挥农村中“能人”、“带头人”的示范作用,鼓励他们参与技术创新和扩散。

除此之外,技术创新要充分考虑农业的生产规模、生产特征、劳动力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强省力型、节本增效型适用技术研发,着力推动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智能控制等新技术与农业科学的联合研发。

应注重发现并推广协同创新模式。当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转型关口,但并非中国特例,在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类似的制度、政策改革。

例如,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面临农业发展放缓,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困境,通过颁布一系列技术创新和转移的法案,推广合作研发与合资协议(模式),实现了从“科研有选择性地满足技术需求”到“基于技术需求方向的科研”的转变。多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建立农业领域各级各类交叉学科、不同隶属部门间协同创新的平台和机制。

例如2007年农业部就根据产业链环节建立了50类主要农产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确保每个产业环节和领域都有相应的科技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项目,成立“棉花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实施跨所联合研究与协作等。下一步需要紧密跟踪各类创新协作平台的运行情况,深入调研其合作内容、契约和利益联系机制等,不断完善与优化,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协同创新模式并加以复制、改进和推广。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你怎么评价?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觉得要看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农大毕业生的去向。这个问题厂,我没有第一手大资料,我只能凭我知道的身边的事来说。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目前全国的原有的农林大基本上还在,只是农林类中专学校基本上撤并。像我们湖北地区的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业大学,各省市的农业大学都还在。每年应该有不少的毕生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问题是毕业生的去向。我们县级农业局,六七八十年代,农业大学本科生是很金贵的,乡镇农技站是农校生当家。现在也有研究生进了县级农业部门,不过干的时间都不长,一旦有机会,不是上调了,就是另谋出路了,因为在县级部门工作,虽说是铁饭碗,但工资待遇太低。我看不少的农大毕业生学非所用,均在外地另谋职业,我的侄孙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在北京理工读的研究生,毕业后去了广洲东风日产,现年薪二三十万,如果在县级农业部门工作,月薪充其量只6000元左右。还有一个熟人的女儿,北京林大英语专业毕业,也是去了广洲一家公司。

农业科技型人才缺乏吗?如何评价?

第二,就我们南方县级及以下农技人才工作量与农村农业技术的需要来看。现在已改为农业农村局,将原有的农业局、农机局、水产局、畜牧局、特产局合成一个局。就农业技术来讲,县级农技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原有农业局的农作、植保专业是一个大众技术,你指导、推广、应用一次,农民自已就会作了。原有畜牧局、特产局很多是个人技术,如动物的防疫与治病,还有腌割是个人技术吧。又如果树的整枝与嫁接是个人技术吧。现行南方农村,大多数还是分田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少数的家庭农场,还有名不符实的各种合作社,经过一定的短期技术培训就行了。

第三、就全国农业科技类型来讲,一是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型,二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型。现在是科技研究开发的各种团队,国家都有,什么智能型全自动农业,工厂化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些均有,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生产力;是如何把研发与推广应用连接起来,是农业科技人才走与农民群从相结合的道路的问题;是农业先进科如何走村串户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农业科技不缺人才,而是要解决农业大学要培养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要解决农业科技人才的学非所用的问题;要解决如何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的问题;要解决先进的农业科技转化为先进的农业的生产力的问题。

以上回答,欢迎点评。

标签: 北京农业机械

农业科技展:用VR尖端技术感受“最炫科技风”

农业科技展:用VR尖端技术感受“最炫科技风”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如今,VR已不仅仅被关注于计算机图象领域,它已涉及更广的领域,如电视会议、网络技术和分布计算技术,并向分布式虚拟现实发展。

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种田神器、无人机、全球首款完整虚拟现实系统……近日,2017年全国暨广西科技活动周在南宁会展中心正式启动。一大批“高精尖”展品亮相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创新展上,超过300家企业及单位带来的600多项创新成果展示成为亮点。

“种田神器”助力农业发展

走进南宁展厅,这里的“高精尖”最引人注目,南宁部分科技企业带来涵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共27个高新科技项目参展。

一款“种田神器”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亮相南宁展馆。这款系统采用先进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结合捷佳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把农业种植现场部署的各种传感器设备检测到的数据上传至云端。

生产者可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登录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据透露,该项技术与传统灌溉模式相比,能提高肥料利用率30%以上,节水50%以上,降低人力成本80%。目前国内有40多万亩基地在使用这一系统。

说到科技助力农业,还有一款“神器”——慧视蜻蜓EX9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值得一提。这架新一代测绘航拍无人机比普通无人机大两至三倍,有4个旋翼。采用固定翼复合四旋翼设计,使其在保持传统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长、飞行速度快、飞行高度高等优点的同时,兼备垂直起降和低速悬停能力。

VR尖端技术市民直呼过瘾

据悉,今年科技活动周主场创新展虽然都是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产品,但是通过“外域”的结合,采用世界前沿设计元素及多领域跨界融合,使得每个展项都充分体现了科普性、互动性,让市民能够轻松了解认识这些高科技项目。

“我看到离我不远的一颗心脏在跳动,这感觉很逼真。”一位市民戴上VR“大眼镜”之后连连感叹。本次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一家科技公司带来了全球首款完整虚拟现实系统——HTC Vive。“你可以通过手势、声音、注视目光来实现体验。不需要鼠标、网线,它是采用Window7的自动搭载,可不要小看这个‘眼镜’,它相当于一台微型的电脑。”据该科技公司技术员蔡贞华介绍,HTC Vive可以自由探索并与虚拟物体、人物和环境互动。

据介绍,作为全球首款完整虚拟现实系统,HTC Vive完全摆脱了手机,凭借两个无线VR控制手柄、空间定位传感器装置和一个VR头戴设备,HTC Vive与电脑连接后可为用户打造出一个能达到10平方米范围内的虚拟空间。

民生科技接地气惊喜不断

除了“高大上”和“域外风”,创新展并不缺少最接地气的民生科技。在农业科技展区,这些民生科技给观众带来身临世外桃源的新体验。

“平时在超市买的秀珍菇,没想到居然是从培育瓶长出来的。”“你看这只大虾,足足有半斤重。”在农业创新成果展区里,当赵大姐看到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展出的红鳌鳌虾新品种之后,惊讶地说道。

据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杨慧赞介绍,红鳌鳌虾原产澳大利亚,外表看起来像是海中龙虾,实则淡水龙虾,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淡水虾类之一。去年9月水产科学院从外地引进之后,就在南宁、桂林等地进行稻田养殖,很快就繁殖成功。据悉,这种淡水虾最大可达500克,7月份即可上市,届时南宁市民就有口福了。

农业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农业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本网讯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积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科技扶贫,帮扶和培育双发力,将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品,将特色产品变成特色产业,全面助力脱贫攻坚,科技扶贫成效明显。 

选派帮扶专家,选准特色产业。2020年开始,农业农村部探索建立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旨在解决贫困地区在产业选择、政策咨询、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的发展难题。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工作助力产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组建贫困县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充分发动全国农业科教力量,指导组建4100多个扶贫专家组,在广大贫困地区送品种、送技术、送服务,努力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实施特聘计划,开展有效服务。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具有“特、小、优”的特点,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农业农村部自2017年以来创新性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农技服务特聘计划,直接从“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中招募农技服务人员,精准服务农民需求、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目前,特聘计划已在全国500多个县实施,招募特聘农技员4200多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们,发挥自己所长,解决产业问题,帮扶周边农民,为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培育带贫主体,实现永续脱贫。农业农村部面向贫困地区贫困村,培养“一村一名产业扶贫带头人”,帮助有文化、有见识、有志向的贫困户掌握生产技术,了解市场行情和产业发展动态,通过带动辐射更多贫困户增产增收。2017年以来,已累计培训产业扶贫带头人83.3万人。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不断完善专家帮扶、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帮扶机制,从技术支撑到产业培育,从单一技术到全产业链突破,持续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让科技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标签:农业科技   农业   技术   创新   产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76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