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

温馨提示:文章已超过91天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1、...

今天给各位分享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扬州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 2、关于扬州变化的作文?
  • 3、扬州未来的发展如何
  • 4、“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作用分析与对策建议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

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6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增长24.2%。财政总收入117亿元,同口径增长2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分别增长15.5%和11.2%。

着力抓好“双创”和“三重”,工业第一方略强势推进。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20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88亿元、利税101亿元,分别增长23.1%、21%。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入252亿元,增长40%。新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产品138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70亿元,增长43.5%。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个。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420亿元,增加值92亿元,分别增长14%和18%。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6%。全市粮食总产量226万吨。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累计达47家。新增农业外资项目47个,利用外资5100万美元。“菜篮子工程”建设完成预定任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0万亩,新增“三品”品牌48个。宝应县建成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启动全面小康村建设,首批30个先行村基本达标。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农技推广、农业机械化、气象服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制定发展纲要和扶持政策,服务业持续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5亿元,增长15.6%。接待境内外游客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亿元,分别增长20%和32%。全年房地产投资73亿元,商品房施工面积700万平方米。全社会货物运输量稳步增长,其中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96万吨。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增长10.7%。物流、中介、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09亿元和70亿元。

2.开发开放实现新突破。

沿江开发和园区基础设施完成投入85亿元。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全线基本贯通。扬州港3号泊位对外开放,4号泊位建成投产。扬州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相关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二电厂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扬州发电厂扩建工程投入运行。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沿河开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安大公路先导段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淮河流域灾后重建应急工程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及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协议注册外资24.2亿美元,增长47.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老口径12.5亿美元,增长53.6%;新口径5.3亿美元。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6个。新增民资注册资本165亿元、民资总投入402亿元,分别增长61.9%和57%。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外经营业额1.03亿美元,分别增长40.6%和20%。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不断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得到加强,宝胜科创、琼花高科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着手进行市区公用事业单位改革。112家市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完成人员身份置换和社保接续工作。成立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整了市区财政体制,完善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达13.9%。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320家。

4.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全年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65亿元。先后拓宽改造史可法北路、渡江南路、润扬南路等19条城区和出入口道路,整治了沿山河、新城河等4条河道。实施了邗沟河、漕河、二道河绿化风光带建设和汶河路等道路街景美化亮化改造,初步建成润扬森林公园。市区新增绿地面积134万平方米。新增、改造路灯近2万盏。翻建街巷43条。新辟公交线路10条。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和城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等工程按计划推进。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全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80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成生态村18个。农村新增改水受益人数15.6万人,改厕4万座。建成农村公路1107公里。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基层管理责任网络逐步健全,“数字城管”启动建设。成功承办了首届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城市化率达4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5.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全年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8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24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拨款1.07亿元。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江都、仪征、邗江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刘秀梵、程顺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2.2%。完成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了市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扬州中学西区校。扬子津科教园区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全市有16所学校开办了宏志班。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加快。重点医院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建成市区新体育馆。成功承办了全国十运会相关赛事,扬州籍参赛运动员获金牌9.75枚,金牌贡献率列全省第3位。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市近1.3万名农村计划生育群众领取奖励扶助金。实施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的解读工程,吴道台宅第基本修复开放,“双博馆”建成开馆。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举办了首届“市民日”、市第五届少儿艺术节等活动。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城乡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9%,数字电视实现试开通。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启动,市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6.关注民生收到新成效。

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税费减免、职业介绍、培训补贴、小额贷款担保等扶持,全年采集就业岗位7.5万个,推荐就业3.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全年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大,参保人数达51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平稳运行,参保人数达31.2万人。全面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近万名被征地农民领到了基本生活保障卡。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8.6%。城乡6.3万人纳入低保,农村1.6万名五保对象得到妥善供养。全年“慈济医院”和“慈济窗口”为3.4万人次减免、报销医药费208万元。市区1800多户低收入和〃双困〃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农村三年草危房改造和扶贫建房任务全面完成。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工作全面展开。残疾人事业得到加强。

7.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

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第一人民医院等3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江都市丁伙镇、维扬区平山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和文明村。高邮市菱塘回族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单位。老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新进展。和谐社区创建扎实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得到加强,政务和村务公开不断深入。双拥工作和国防教育进一步深化,国防动员支前演练取得成功。完成市人防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建设。

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决定,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311件,办理市政协提案363件。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四五”普法目标全面完成。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问题,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强化“平安扬州”创建和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全市社会保持稳定。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隐患整治力度,事故发生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8.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清理并初步确认了362项市级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又有98项行政许可事项进入市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办理。努力畅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建立健全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开通了中国扬州政务网和“12345”政府公开电话。对城市规划、物价等与人民群众紧密相关的重要事项实行听证、公示等制度。公文交换、网上审批等电子政务投入应用。市区为民办实事和农村“八件实事”工程完成预定目标。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成立了市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引导,制定了我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

各位代表,2005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计划目标的实现。五年来,我们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适应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战胜“非典”和洪涝等灾害,全力做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扬州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累计3422亿元,是“九五”的1.7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累计380亿元,是“九五”的2.9倍,年均增长28%。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全市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招商引资、沿江开发、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沿河开发启动实施。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五年累计29亿美元,是“九五”的8.4倍,年均增长79.8%。新增民资注册资本累计398亿元,是“九五”的7.4倍,年均增长51%。过去的五年,是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城乡面貌有较大变化的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311亿元,是“九五”的2.2倍,其中城市建设投入265亿元,是“九五”的5.2倍。建成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宁启铁路扬州段、环城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先后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过去的五年,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的五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五年累计分别增加7平方米和5.6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

回顾“十五”时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改革的思路突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三是坚持开放开发,推进沿江沿河开发和园区建设,强化招商引资,汇聚生产要素,加快产业集聚。四是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大力推进城乡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统筹城乡、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发展良性互动和社会安定和谐。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人民,向关心、支持和参与扬州建设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要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不快,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政府机关作风还有待改进,在服务水平、办事效率等方面还存在基层和群众不够满意的地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克服并认真加以解决。

(小标题)“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构想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责任十分重大。根据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的精神,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实施开放开发、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富民优先、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扬州。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我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五年累计60亿美元,新增民资注册资本五年累计1200亿元。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000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城市化率5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十一五”预期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倍加珍惜机遇,倍加开拓进取,倍加努力工作,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提升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发展。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推进沿江沿河开发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的力度,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优势,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更加注重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做精、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更加注重关注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小标题)2006年政府工作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其中一产增长5%,二产增长15%,三产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30%,新增民资注册资本增长30%。外贸出口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

为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着重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1.着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

加快推进“三重”工作。强化规划导向和政策激励扶持作用,力争重要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积极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电工电缆等八大产业,提高重要产业的集聚度和贡献份额。加快中集通华罐式车、大连化工三期工程、大洋造船和顺大多晶硅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资源的优化配置,培植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健全落实领导干部与“三重”挂钩联系制度,协调解决“三重”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20家。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入322亿元,增长28%,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96个。

加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增强名牌意识,积极实施争创名牌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支持企业推行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环保认证体系,以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提升“扬州制造”形象。全年新创中国名牌和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40个。

加快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指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制度。培养和引进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推进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市场化,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加快发展建筑业。积极开拓市场,提高装备水平,扩大产业规模,壮大骨干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形象。加大建筑业改革力度,全面完成市、县重点建筑企业的改制任务。全年建筑企业实现施工总产值、增加值均增长15%以上。

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制定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新增蔬菜、花木、经济林茶果20万亩。进一步实施“三品三创”工程,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万亩。推广新型实用技术,超高茬麦套稻扩大到40万亩以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培植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家。促进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进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引导乡镇工业集聚化发展。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利用“三资”22亿元以上。加强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市场建设,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5万人以上,新增劳务输出3万人以上。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编镇村总体规划,加强重点中心镇建设,逐步调整缩减自然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县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以创建卫生村镇为抓手,以清洁河道、清理垃圾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和改厕工作,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以上,卫生厕所覆盖率68%以上。发挥小康先行村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120个全面小康村创建达标。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免收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实施五保户“关爱工程”,集中供养率45%以上。加快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做到“即征即保”。切实做好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的帮扶工作。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优化整合事业单位。加强县乡财政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扶持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稳妥发展土地合作组织。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认真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完成扬州港、扬州火车货运站和仪征石化等特色物流园区规划的编制,加大物流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力度。推进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公共平台建设。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

发展壮大旅游业。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扬州古城、古运河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创响文化、休闲、生态特色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市与县、扬州与周边城市的旅游联动发展。加强对江浙沪地区、火车开通沿线城市及海外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和扬州城市的整体推介,不断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客源。加快旅游业与娱乐、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开工建设1-2家五星级饭店。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

做优做特商贸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规划建设国庆路老字号一条街,打造名品名店集聚区。鼓励老字号企业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新型业态,放大品牌效应。通过开展“扬州师傅”评选等活动,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特色传统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合理优化大型连锁超市、专业市场的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

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启动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省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引导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和解危安置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放手发展养老托幼、体育健身、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审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会展等行业和创意产业。

4.继续推进开放开发。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精心组织2006“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加强对千万美元以上、重点产业链、增资扩股等项目的引进,努力实现重大引资项目的新突破。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建立项目推进制度,强化跟踪服务,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项目签约率、外资到账率和开工投产率。全年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0个。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形成综合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全力推进对外承包合作,提高总承包在工程承包中的比重。规范境外劳务合作市场管理,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加快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步伐。全面建成沿江高等级公路,逐步完善沿江地区路网,加快港口、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继续着力推进5家省级开发区和扬州化学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大扬州出口加工区、市开发区光电产业园、仪征汽车工业园和邗江国家级数控金属板材加工基地等载体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提升沿江开发、园区建设的水平。全年沿江地区工业产值、注册外资实际到账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

促进区域统筹发展。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出台沿河开发总体规划。继续推进安大公路和京杭运河“三改二”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改善沿河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培植块状经济优势,打造电工电器、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轻工工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扩大与长三角及南京都市圈城市的区域合作,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加快扬柴、亚星、扬农等一批企业的战略重组和增量改制,增强骨干企业的活力和竞争优势。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好市属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加快企业的股份有限公司改造,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完成联环药业、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维护出资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放宽投资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制度、管理、技术和品牌创新,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不断做大做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和改善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协调解决用地、用水、用电、融资等方面的困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全年新增民资注册资本200亿元,民资投入450亿元。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稳步实施财税改革,积极培育壮大财源,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规范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简化投资备案程序。推行多种形式的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权和收益权的有偿转让,试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制度和项目代建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引进市外银行来扬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发展融资担保主体。

继续搞好事业单位改革。在完成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扫尾工作的基础上,稳步推行以规范机构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6.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培育省级以?

、经济状况

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依靠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在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完成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100亿元,同比增长1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000元。财政总收入158亿元,增长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亿元,增长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增长30.1%。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牢固确立“工业强则扬州强”的观念,“双创”和“三重”工作深入开展。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92亿元,增长31.4%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实现增加值500亿元、销售1806亿元、利税155亿元,分别增长21.3%、32.3%和51%。亏损企业数、亏损总额全面下降。八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7.8%。规模以上和亿元以上企业数分别比上年增加207个和91个。全年完成工业投入361亿元,增长43.3%。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比上年增加44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08亿元,增长39.6%。创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9个。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国家免检产品12个。全市建筑企业完成施工总产值55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分别增长25.5%和24.8%。荣获“鲁班奖”6个。

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增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农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5.1%。粮食丰产丰收,总产达245万吨。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65万亩、“三品”品牌92个。“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扬州鹅、高邮鸭、邵伯鸡获国家级品种认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全面小康村12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680多公里,行政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相继建成,战胜了里下河地区严重雨涝灾害。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加大,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农业科研、综合开发、粮食流通、农机、气象等工作又有新进展。

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实现增加值385亿元,增长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增长16%。扬州石化、公铁水、港口等重点物流园区规划通过评审,石化物流园区码头、仓储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014万吨,增长8.2%。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增长15%。传统特色商贸业持续发展,6家企业获“中华老字号”称号,“扬州师傅”品牌建设得到加强。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展顺利。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3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分别增长18.4%和25.9%。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全年开发投资83.4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4.1%和1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33亿元和84亿元。中介、会展和社区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2.沿江沿河加快开发,对外开放取得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沿江高等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扬州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并网发电,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编制了沿河开发总体规划。安大公路三垛以南段贯通,先导段建成通车。各开发园区、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快。“八区二园”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81.9%和84.2%。新增省级开发区3个。扬州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行。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举办2006“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赴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港台、京深沪杭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推介活动,有效拓展了客商源、信息源、项目源。围绕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加强配套服务、跟踪督查,提高招商项目成功率。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7.61亿美元,增长44.7%。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5个。新增民资注册资本215亿元,增长30%。实现外贸出口23.6亿美元,增长23.9%,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48%。完成外经营业额1.25亿美元,增长20%。

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7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5.7亿元,增长28.3%。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3.4:56.2:30.4调整为11.7:58.1:30.2。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已逐步形成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电工电器、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0%。

3.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着手编制扬州市“一体两翼”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广陵新城(河东分区)、东南分区等5个分区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了开发区中心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了13个乡镇和76个村庄建设规划。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市区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2亿元。建成开发路、解放南路、黄金坝北路、三湾大桥等工程,开工建设文昌大桥、渡江南路延伸工程,完成古运河五台山大桥至徐凝门桥段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工程。古城保护深入推进,修复卢氏盐商住宅,建成康山文化园一期工程。翻建40条街巷。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新城西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各类绿地127万平方米。实施天然气置换工程,6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新建垃圾中转场5座。新建、改造公厕18座。新增公交车105辆、公交线路7条。建成数字化城管新平台,首创全国中等城市数字化城管新模式。

节约型社会和生态市建设力度加大。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和《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06-2010)》。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和村庄绿化等年度任务,全市创成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区完成汤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各县(市)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仪征、江都建成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市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通过国家级评审。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132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通过审核。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整顿专项行动,以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重点化工企业等环境风险排查和整治工作。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和3.2%。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该市以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奖”。

4.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直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整合重组金茂化工医药集团、亚星汽车集团、工艺美术集团和工业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基本完成市直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取得进展,完成市燃气总公司合资合作和企业改制。顺利完成联环药业、扬农化工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减轻农民负担。贯彻落实“一免三补”等政策,共兑现补贴资金1.56亿元。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深化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完善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村务公开继续扩大。

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实施依法治税和社会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精细化征管。启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定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代建制管理办法。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18项。落实省级以上火炬、星火计划项目103项。宝胜科创、三星电梯等1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扬州汽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一批信息化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与南京大学签订了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人才要素有效集聚,全年引进各类人才9500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6%。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改善。新创建9所星级高中、16所省示范初中和省实验小学,扬州中学西区校建成招生。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当年招生4.4万人。扬子津科教园区全面投入使用。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持续发展。制定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扬剧等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名,新评“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47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3.5%,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78%和40%。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3万户。完成了苏北医院医技楼和市妇幼保健院一期工程建设。全市33个乡镇561个村建成体育健身工程。参加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获第7名。承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鉴真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高邮、仪征、广陵被命名为全省人口计生工作示范市(区)。宝应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外事、侨务、台湾事务和统计、档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我市社会发展总水平列全省第五位。

6. 关注民生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积极进展。鼓励全民创业,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8077家、个体工商户27627户。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全年采集就业岗位13.1万个,净增就业7.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7万人、农村劳动力7.9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4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扩面续保10.8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两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标准。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6.4万人。基本解决了破产困难企业7.8万人的医保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1%。市区“慈济”医院、“慈济”窗口共为7万人次减免医药费610万元。2.7万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乡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47.2%。灾民生活保障、残疾人帮扶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新一轮帮扶经济薄弱村和贫困户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分别增长13.8%和1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郊又有6个乡镇、30万居民享受区域集中供水。市区建成3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262户低收入家庭领到购房补贴,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健全。

7.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入。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百万市民学礼仪”和窗口行业、服务部门共铸诚信等活动,评选了百名好市民和十佳新人新事,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关心下一代、老龄工作取得新进展。双拥、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军事)园区启动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落实市人大的决议、决定,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94件、市政协提案374件,解决落实率进一步提高。加强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实施“五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扬州”、“法治扬州”建设深入推进。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相关控制指标全面下降。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进步。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直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市级公布保留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集中办理。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开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政府公开电话和“寄语市长”回复率、办结率稳步提高。市区为民办实事事项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对外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扬州成立了扬州市对外贸易公司。1976年国家批准扬州为全国首批十大出口商品基地之一。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扬州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底,全市共有获得国家外经贸部批准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流通企业20家,自营生产企业179家,三资企业480家;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各类人员5000多人。2001年全市各类外贸企业共完成进出口额123222万美元,其中出口66377万美元,进口56845万美元,出口商品的品种由1978年的8大类245个,发展到现在的纺织、丝绸、轻工、工艺、五金、机械、设备、电子、化工、医药、粮油、土产、畜产、汽车及配件等门类较为齐全的14大类500多个品种,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市外贸大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规模,2001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达34.9%,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49%上升到95%。部分低中档、单一化的品种也逐步向中高档、系列化转变,玩具、集装箱、鞋类、罐头、服装、猪鬃及制品、工具、船舶、医药和化工中间体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地位,深受客商青睐。

为适应WTO的各项运行规则,抓住新的外贸发展机遇,该市已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扬州支会、中国国际商会扬州商会、扬州市对外经贸企业协会及扬州市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健全了扬州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外汇管理局、海事局以及税收、保险等专业涉外机构;所有专业银行均开办了国际结算业务;扬州港已被列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可直接停靠万吨级货轮;沪宁高速、京沪高速的开通便捷了我市的外贸运输和各类商务活动;即将建成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和沿江高等级公路等将极大地改变我市的交通运输状况和投资环境,使我市的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近年来,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开发开放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外向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交通运输

交通现状:

目前扬州的对外交通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等方式。沪宁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在扬州境内交汇,扬溧高速公路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直通苏南,扬州已实现环城贯通高速公路,此外,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淮江公路、盐金公路、仪扬公路等国省干线公路构筑起400公里的“市域环路”。宁启铁路横穿扬州境内,已开通扬州至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等客货运线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在扬州南部汇流,构成市域航道主骨,全市共有航道184条,盐邵线、古运河、三阳河等纵贯南北,高东线、新通扬运河、仪扬河、盐宝线等横穿东西,构筑了“三纵四横”的内河主航道网。扬州港口布局为“一港三区”,主港区六圩港区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江都港区、仪征港区分列两翼。

扬州交通规划:

规划至2020年,扬州市高速公路形成以扬州市区(含江都市区)为中心的“一环七射”高速路网:一环——宁通高速公路江扬段(含扬州南绕城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砖桥至丁伙段+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七射——宁通高速公路宁扬段、扬天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扬泰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南延段、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及其北接线。国省干线规划建设以宁通高速、京沪高速为为主骨架的“五纵四横”的国省干线公路网。“五横”:S331盐金国防公路、S332界临沙公路、S333高兴东—邮仪公路、G328国道、S336江平公路;“四纵”:S233河宜大公路、G010同三国道(京沪高速)、S237淮江公路、S244扬天公路、S243扬瓜公路。地方干线公路将形成“六横七纵六联”路网结构:“六横”:泾(河)安(丰)公路、沿(河)广(洋湖)公路、车(逻)樊(川)公路、邵(伯)吴(堡)公路、扬(州)治(山)公路、沿江公路;“七纵”:嘶(马)华(阳)公路、安(丰)大(桥)公路、泰(安)李(典)公路、扬(州)菱(塘)公路、扬(州)六(圩)公路、仪(征)圩(十二圩)公路、十(五里墩)月(塘)公路;“六联”:城水、范柳、澄营、马横、七麾、扬霍。农村公路建设同步推进:使县—乡公路达二级以上标准,乡—乡公路达三级以上标准,乡—村公路达四级以上标准。

规划至2020年,市域航道形成以京杭运河(二级)和高东线(三级)为主骨架的“四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四横”:高东线、盐宝线、新通扬运河、仪扬河;“四纵”:京杭运河、三阳河、盐邵线、芒稻河。

按照扬州港“一港三区”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市拥有100吨以上生产性泊位387个,具备吞吐能力近2亿吨,其中沿江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4个(10万吨级泊位5个),千吨级泊位18个,具备吞吐能力近1.3亿吨。

铁路方面规划建设淮(安)扬(州)镇(江)铁路,结合京沪高速铁路南延工程、长三角城际轻轨项目,力争建成五峰山公铁两用大桥。

与邻近城市共建苏中机场,在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公路和港口的配合下,将扬州建成江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港。

1.不要宏观写整个扬州所有,可以写绿化、市民生活丰富程度、扬州的某处变化,以此来影射扬州的变化

2.文章得分层次,这个是必须的,特别是写这种文章,没个结构概念很容易写着写着就变成流水账,有形无神。

最后希望你能写一篇好文章~

近日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我市未来5年发展情况详情已经和我们见面了,在这次整体的规划中,针对扬城目前现状为基础,各方面都已经考虑到了,力争将我们扬州打造成为一个与时俱进,国内一流的文明城市。

至于更多详细的内容以及具体的规划详情就随我来一起了解一下吧。

根据《扬州市城市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学管理为手段,通过加快路网建设、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精心保护古城、彰显城市特色等举措,加快推进城市建设。

未来5年,“一体两翼”大扬州都市区格局将基本形成。

东联西进,北拓南下,扩展城市空间。

到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35万。

全面保持古城总体风貌规划提出,推进传统民居修缮。

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改造传统民居的经济性,按照统一立面设计、 *** 适当补贴、居民自主修缮等原则,加强老城区传统民居的修缮速度,每年修缮不少于200户,老城区传统民居30%-40%得到修缮和维护,居民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扩容提升瘦西湖景区。

丰富完善万花园、宋夹城文化游览内涵,实施唐子城大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相别路一线国际休闲度假集聚区、长春路一线文化休闲康体旅游产业带,开通扬州环城水上游览线,把瘦西湖景区打造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

保护性改造历史街区。

继续推进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湾子街等历史街区的改造和复兴,加快整治国庆路、渡江路、广陵路、甘泉路等四条古城干道街景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继续实施老城区盐商建筑的保护利用,重点修缮蔚圃、刘庄、周扶九住宅、岭南会馆、匏庐等一批古宅名居;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唐宋城大遗址城河体系和历史景观。

整治主城区旧街巷老小区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与市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完成主城区内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环卫、公共健身、邻里中心、无障碍、公共停车场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改造,完成主城区内旧街巷的整治和1990年以前的老住宅小区整治,全面完成现有危旧房和老农贸市场改造任务,以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通过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含发放政策性购房补贴、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廉租住房(含发放租赁补贴)建设,结合城市危旧房改造,基本解决约2.2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约4.7万名新就业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

发展城市外围交通体系根据规划,大力发展城市外围交通体系。

沟通完善“一体两翼”联系通道,建成环古城、环主城区、环城高速的城市快速道路,健全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层次分明的市区路网体系,打通交通“卡点”和“堵点”,全面提高道路畅通水平。

抓紧实施苏中江都机场、京沪高速公路南延及长江公路大桥、扬州港“一港三区”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新兴交通运输方式,按照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和融入长三角都市圈的要求,加快宁扬轻轨和沪泰宁城际铁路规划的编制,实施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淮扬镇铁路等轨道交通建设,着力打造半小时宁镇扬都市圈、一小时长三角都市圈的对外交通网络。

同时,加快构建城市快速通道。

建成瘦西湖地下隧道,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快速路网规划方案,规划总长度为60公里,快速路与路网中主要道路相交时采取立体交叉。

“三纵”为:润扬路、运河路、沙湾路;“四横”为:北环路、江阳路—施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

开工建设瘦西湖地下通道和江都路延伸、开发路东延、运河南路南延、西三环连接、大学南路南延等道路,打通交通“堵点”、“卡点”,优化城区路网体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此外,进一步完善畅通市区路网。

古运河风光带加快建设

根据规划,深入开展城区水环境整治。

加快建设茱萸湾至瓜洲古运河沿线30公里风光带,逐步搬迁沿河企业和居民住户,启动建设三湾湿地公园,重点改造南门外街,整治高旻寺周边环境,提升运河两岸景观,全线开通古运河水上游览线。

同时,通过截污、清淤等手段,显著提高城市河道水质,全面消灭劣ⅴ类河道,达到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明显改善沿岸环境景观,逐步满足人居环境需求。

全面保护城市水系,将水环境整治与滨水绿地开发建设、城河历史再现相结合,与防洪排涝相结合,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供水安全性。

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古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突显“古、文、水、绿、秀”的地方特色。

城市绿地增100万㎡/年根据规划,“十二五”继续实施城市绿地工程。

以古运河、城河水系和大运河构成滨河带状绿地网络,以沪陕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及城市道路构成沿路带状绿地网络,在展示历史城区格局的同时,有机联系各类公园绿地,确保每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

合理布置相对均衡的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

规划在主城区建设市级公园7处,区级公园14个,专业类型公园9个(部分结合市级、区级公园设置),结合现状补充小型绿地(如街头绿地、小游园、游憩绿化带等)。

规划形成“两廊、两片”区域生态绿地格局。

“两廊”是指沿邵伯湖、廖家沟、芒稻河等形成的南北生态廊道和沿仪扬河、夹江形成的东西廊道;“两片”是指北洲与北山生态区,由特色农业生产区构成。

东联西进 北拓南下

全面推进广陵新城建设。

充分利用沿河滨江优势,高标准推进城市cbd核心商务区建设,重点完善细化cbd建设规划,加快建成“京杭之心”、“商业水街”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启动“扬州外滩”开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业基地和广陵产业园建设,努力打造城市发展新地标。

积极实施开发区新城建设。

策应沿江开发战略,加快推进“两城”(南部临港新城、开发区二城)、“两园”(扬子津科教园、港口物流园)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开发区整体配套功能,加快建设“扬州智谷”,大力推进“三新一网一书”产业发展。

加快提升新城西区建设。

按照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要求,继续完善新城西区城市功能,重点打造大型商业休闲和文化娱乐健身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商贸、房地产、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集聚人气。

重点实施片区建设。

积极实施蜀冈生态新区、蒋王片区的开发建设,加快汊河、瓜洲、湾头的规划建设,重点打造朴席、杨庙、甘泉、槐泗、泰安、李典六个卫星镇,加快推进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八老”改造

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全力推进老城区、老小区、老宿舍、老宅子、老庄台、老校舍、老厂房、老街巷等“八老”改造,着力提升旧城形象。

重点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

对大学路以西、邗江路以东、南绕城公路以北,四望亭路至念四桥路、平山堂西路以南的西部区域和古运河以东、京杭大运河以西、江阳路以北、漕河路以南的东部区域内的105个“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加快企业“退城进园”步伐。

有序实施街景整治。

重点加强新老城区交接处、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河道沿线的景观塑造,加强文昌路、扬子江路、江阳路、友谊路、文汇路、大学路、江都路、运河路、淮海路、南通路、泰州路、盐阜路一线的城市景观设计,有重点分路段逐步改造沿街建筑立面,做到免维护;同时加强对沿街新建建筑的规划管理。

0引言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农田规模整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论农民是否置换身份都会涉及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涉及农地整合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由此,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配合,将关系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对扬州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深入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于进一步加强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密切沟通和联系,更加紧贴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动员组织农民群众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形成和谐共进局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在分析“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土地股份合作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对土地股份合作经济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关系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综合运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拆迁补偿安置等政策,通过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和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

土地股份合作经济是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为股份,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交由合作经济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农户按股获得分红收益,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农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现阶段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具有覆盖面广、统筹度高、政策性强的显著特征。而土地股份合作经济作为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具有产权清晰、合作生产、规模经营的基本特征。就发展现代农业而言,两者在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在其目的、目标、基本做法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农地规模化建设成果需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济需通过农地规模化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因此,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从推进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更广范围、从促进农民增收的更优途径、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更高层面出发,通过建立或壮大工程区内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工程项目实施与农地规模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与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互利共赢。

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作用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培育扶持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决定,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2.1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启示

自2004年以来,扬州市从创新农村经营机制,理顺农村生产关系入手,围绕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壮大主导产业,推动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等目标,大力度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区股份合作。截至2008年底,全市各种形式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已达1649个,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6.3万亩,占土地二轮承包总面积的27.1%,其中土地股份合作社542个,入股土地总面积40.4万亩。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一是推进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有60%以上的入股土地实施高效规模化生产;二是优化了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联合;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形成一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四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合股流转土地收益是个人分散发包收益的一倍以上,土地增值分红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五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入股农户劳力有近70%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获得务工收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优化了土地和劳力资源配置,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极大地调动农民生产、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8年12月,《中共扬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全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土地总面积力争突破60万亩,并提出积极营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税收优惠政策、金融部门资金支持、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工商部门企业登记、创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扬州市的实践证明,农村土地集中规模化生产经营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得到广大农民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同时也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提供有利条件。

2.2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的作用分析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农地整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农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更重要的还需得到所在地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参与。从扬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的现实说明,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让农民在土地规模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愈来愈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因此,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可以切实保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更加顺畅和谐的氛围中顺利实施。

2.2.1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共享“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建设成果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大规模整治,建成大面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实行农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这就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此基础上农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投资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经依法登记后成为法人组织和市场主体。这不仅能够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而且能够使广大农民长久享受“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成果。

2.2.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只有把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从扬州市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看,广大农民已从土地规模经营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土地股份合作的经济组织形式已得到广大农民的认知。由此表明,在坚持农民土地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权益的合作联合与规模经营,就能够得广大农民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可以借助于各地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的成功实践,从土地规模经营、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引导广大农民用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面,加深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理解和支持,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融入“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2.2.3有利于体现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涉及项目区内成百上千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的还会涉及已经依法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即便是自愿转变农民身份的,也会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无疑将成为工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的最大难题。另外,对土地实行大规模整治后,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生产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农村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发展潮流。因此,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自愿原则,对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广大农民,通过组建和扩大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不仅会有效解决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而且会有效化解工程遇到的最大难题。

2.2.4有利于大幅降低工程建设总费用,减轻项目所在地政府的资金压力

目前有些地方的县级人民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财政可用资金十分有限,再加上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改善需要投入等,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在此条件下,要由地方政府筹措上亿或几亿资金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遇到资金问题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一些地方拟通过经营性用地上市、相关税费返还等渠道解决。但就一个县级区域经营性用地而言,一年也就是300~400亩,按50万元/亩净收益计算也就是1.5亿至2亿元的年纯收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难免会造成安置保障费、搬迁安置费拖欠的状况,给工程带来负面影响。按照有关工程项目测算,对自愿转变农民身份的安置和保障总费用约占工程总费用30%左右,根据人数多少所占比例会相应增减。在此情况下,如果减少农民身份转变人数,将会降低安置保障费用支出,减轻资金压力。由此,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将留地分散生产经营的土地承包经营者组织起来,实行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对于减少工程总投资,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缓解资金、就业压力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2.2.5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资源,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营造更加宽松的建设环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扬州市为例,为了支持和鼓励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组织领导、部门配合、财政扶持、工商登记、金融支持、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壮大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的土地股份合作经济,有利于吸纳更多的政策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营造更加宽松的投资建设环境。

3关于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发挥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作用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发展和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对于解决农民身份置换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等难题,减轻工程资金压力,调动农民积极性,确保工程更加顺畅和谐实施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为了充分发挥土地股份合作经济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的作用,现提出5点对策建议。

3.1紧贴农民思想认识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崭新事业。由于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工程试点阶段,做好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一是要从工程实施的具体项目入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现实和未来两个方面,加深农民对工程的理解、认知、参与。要从土地综合整治到规模经营,从零散村落撤并到土地集约利用,从眼前生产和生活现状到工程建成后前景等方面的针对性、引导性宣传教育,启发和激发农民参与的热情;二是运用典型实例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让农民从自身利益角度认识到工程建设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从扬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看,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形式的“三大合作”经济正在全市蓬勃发展,各县、市、区及各乡、镇、村都有成功实践土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典型。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方面,“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在其数量规模、质量产能、保障措施等方面都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必将为农民带来更多、更大利益。通过典型实例的对照宣传,教育引导,能够让农民把工程建设看作自己的事,真正感到政府是在办一件自己想干而干不了的大好事,使工程得到广大农民真心实意的理解和支持。

3.2通过建立和壮大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业热情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为主体,依法建立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农民群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中,要重视发挥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作用,对自愿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应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据调查,在“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区内,已有相当一部分村组已依法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并进行生产经营。对此可以以村或组为单元,通过增股、扩股等形式壮大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乡镇区域为单元,组织和动员村、组农民联合组建大型土地股份合作公司或企业集团,实行更广范围、更大规模的土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更好地激发广大农民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创业热情。

3.3十分重视坚持“自愿”的原则,尊重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权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确立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大原则。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实行土地换社保,还是留地保身份,由于事关农民个人现时和未来的切身利益,都应当向广大农民讲清两种安置方法的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生活保障办法,让农民自主选择、自主决定,切不可简单从事、轻易对待。这不仅是眼前工作的需要,更是从农民的未来作出的思考。

3.4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流转

按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方案的要求和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还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都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同时,认真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益。同时要积极配合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管部门,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3.5加强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充分整合涉农政策资源,确保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从“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实施的工作内容看,涉及市、县、乡级党委政府众多职能部门,而各职能部门从其管理的职责出发均相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规定和扶持措施。因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各方面实施要求,对相关扶持政策措施进行充分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统一、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关于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和扬州市农业发展政策解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建设   发展   土地   扬州   农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8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