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修农机: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及补贴政策介绍
农机深松作业是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或带有深松部件的联合整地机等机具,进行行间或深层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应用这项技术可在不翻土、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加厚松土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能有效增强粮食基础生产能力,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
技术篇
一、技术原理
深松技术可使农田土壤容重下降
印度农机维修视频教程
,空隙度增加,透气性增加;耕作层输送水分、营养能力提高,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同时,土壤深松对地表扰动小,基本保持农田秸秆覆盖状态,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保障技术措施。农田深松打破板结层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用深松技术替代农田翻耕,可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充分接纳天然降水,建立土壤水库,对解决旱区农业水资源制约瓶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深松时间。秋季深松有利于蓄纳秋冬雨雪,周期一般2~3年进行一次。秋深松起垄的地块要注意起垄后应及时镇压,以防跑墒。
2.深松深度。深度的确定要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对于土壤比阻较大及犁底层较厚的地块,应用普通联合整地机难以达到深松整地的效果,应采用浅松铲与深松铲相结合的深松机进行复式深松作业,分层打破犁底层,以保持耕层土壤适宜的松紧度和创造合理的耕层。
3.深松质量。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质量要求是“深、平、细、实”,即:作业深度一般在25厘米以上,作业后要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虚,达到待播状态。
4.深松作业的原则
农机深松作业应该根据土壤的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情况下,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否则宜浅些。
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粘重的地块不宜进行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深松作业,以防止下年出现坚硬板结的垄条而无法进行耕作。
深松深度可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土壤质地来确定,一般土壤,以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为目的,可根据土壤耕层状况选择松土深度。
农机深松应提倡以秋季的深松为主,以夏季的局部深松为辅的原则。
作业时在主机能够正常牵引的挡位上尽可能大油门提高车速,以便获得理想的深松作业质量。
二、作业效果
1.农机深松深度可达35~50厘米,可有效地打破长期以来铧式犁翻耕所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有效地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深松后的土壤体积密度为12~13克/立方厘米,恰好适宜作物生长发育,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
2.有利于提高土壤蓄积雨水和雪水能力,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又能自心土层提墒,提高耕作层的蓄水量。一般来讲,深松作业地块较未深松地块可多蓄水165~330立方厘米/公顷,并保存在0~150厘米的土层中;0~20厘米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比传统耕作条件一般增加5%~15%,0~100厘米的土层中可多蓄35~52毫米的水分,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使伏雨、冬雪春用、旱用,确保播种墒情。
3.农机深松作业只松土不翻土,可有效排涝、排除盐碱,特别适合土层浅,不宜翻地作业的地块,为耕作层较浅地区和草场改良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原有草场植被不被破坏,并不影响当年放牧。
4.农机深松作业与其他作业相比较,其阻力小,工作效率高,作业成本低。深松机械由于其独特的工作部件结构特性,使其工作阻力显著小于铧式犁耕翻,降低幅度达1/3。经过测算,一般地块公顷耗油仅为10.5~12升,作业成本90~120元/公顷左右,工作效率因机型不同而不同,效率高的每天可达20~30公顷。
5.农机深松可使雨水和雪水下渗,并保存在0~150厘米土层中,形成巨大土壤水库,使伏雨和冬雪春用,确保播种墒情。一般来说,深松比不深松的地块在0~100厘米土层中可多蓄35~52毫米的水分,0~20厘米土壤平均含水量比传统耕作条件~般增加2%~7%,可实现天旱地不旱,保证一次播种的出苗率。
6.深松不翻动土壤,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减少因翻地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沙和浮尘天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7.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增强地力,实现作物增产。机械化深松适合各种土质,尤其中低产田增产效果更加明显。据中国农机院在中低产田进行的试验数据对比表明,玉米平均增产1200公斤/公顷,增产率约20%;大豆增产270~360公斤/公顷,增产率12%~17.8%。深松机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至少提高30%。
三、重大意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即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厘米左右,土壤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犁底层的土壤变得硬脆,一锹下去就会大块大块地开裂,同时厚硬的犁底层也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贮存,小型农机具的连年作业,也导致了土壤中蚯蚓等生物的大量减少,土壤毛细管的破坏,土壤养分输送能力的破坏,难以维持植株正常生长对水、肥、气、热的需求;另外多年来传统的种植习惯翻、耙、压,翻动土壤严重,不符合作物生长需求;另一方面机车多次进地,土壤压实,降雨径流现象十分突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明显不足。据测定,小四轮机械灭茬,耕深6~10厘米,多功能复式整地机也只有12~16厘米。由此导致了土壤干旱现象逐年加剧,恶性循环,农作物只能在夹层狭小的空间中生长
黑宝山农机维修
,根系发展没有空间,养份吸收不上来,造成农作物生长不良,抗风、抗旱、抗病能力不足。土壤板结,农作物根系不能深扎,应该说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障碍因素。鉴于上述问题,在农业种植技术上,就必须进行改革,大力推广以农机深松为主导的种植模式,这是在目前现有综合技术条件下,使粮食增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实行以农机深松作业为主的整地技术,已是迫在眉睫。
目前,我省各地已探索形成了适宜各种土壤类型的深松整地技术模式,研发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深松整地机具,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区推广的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作业,深度一般在25厘米以上,打破了犁底层,效果显著。我省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推广工作经验。随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已具备大面积推广深松技术的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发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2009年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深松作业补贴”。同年11月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暂行管理办法》,明确将深松作业纳入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重点支持范围。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整地”。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在适宜地区实施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试点。2010年1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落实补贴资金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通知》(农机发〔2010〕9号)中,明确要求东北、黄淮海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要优先支持深松整地作业,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北、内蒙古、天津、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十五省开展补贴试点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技术路线、实施方式和保障措施等,加快推动了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推广应用。
政策篇
农机维修技术大比武
为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后劲,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通知》(农办机〔2015〕6号)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2015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农办财〔2015〕6号)精神,今年我省启动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试点,补贴资金在2015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统筹安排。
一、实施范围
2015年农业部下达我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800万亩。省农牧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甘肃省2015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甘农牧发〔2015〕91号)确定今年纳入深松作业补贴试点面积500万亩。试点范围是除嘉峪关市、甘南州外的12个市、州及甘肃农垦农场涉及到54个县(市、区)和13个国营农场。
二、补贴原则
农机深松整地要突出重点,向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旱作技术示范区、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倾斜,优先整村整乡推进,做到补贴到户,先作业后补贴,定额补贴,公开透明,严格监管,注重实效。
三、补贴对象
在全省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试点范围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并自愿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四、补贴标准
今年我省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标准是每亩15元,在下达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不超过补贴资金总量的15%)。鼓励各市(州)、县(市、区)增加投入提高补贴标准。
五、补贴方式
县(市、区)农机化主管部门组织农机服务组织(或农机户)开展深松整地作业,经核查验收合格后,当地财政部门将补贴资金通过“一折统”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六、作业模式及质量
1.单一深松整地作业。拖拉机带动单一深松功能的深松机具或振动深松机具进行作业。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深松效果直观,作业质量便于测量等特点。
2.深松旋耕(施肥)作业。拖拉机带动深松旋耕(施肥)联合作业机具进行作业。具有工作效率高,利于争抢农时的特点,但对配套动力要求较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选择使用。
3.农机深松作业深度必须保持在25厘米以上,要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作业后的地块要达到“深、平、细、实”的要求,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上实下虚。同一地块应三年深松一次。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weixiu/18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