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小知识1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灭火小知识1,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灭火小知识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灭火小知识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灭火器基本知识 - 百度1

2、灭火小知识1

灭火器基本知识 - 百度1

灭火器基本知识 - 百度

灭火器灭火原理: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
  适用范围: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
 在使用时,应首先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二氧化碳灭火剂是一种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灭火剂,价格低廉,获取、制备容易,其主要依*窒息作用和部分冷却作用灭火。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5倍。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因而,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600伏以下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在使用时,应首先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紧握启闭阀的压把。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度。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在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灭火小知识1

灭火小知识

一、常用灭火方法
1、用水灭火。木材、纸张等着火都可以用水扑救。把水直接泼洒在可燃物上,熄灭火焰。用水把着火点附近的可燃物浇湿,使之降温;
2、用其它工具灭火。将沙士、淋湿的棉被、衣服等捂盖在燃烧物表面,使之隔绝空气而中止燃烧。同时,笤帚、衣服还可以用来当作灭小火的工具;
3、隔离灭火。把着火点附近的可燃物搬开,防止火势蔓延;
4、用灭火器灭火。
二、常用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因筒体中充满干粉灭火剂而得名。它主要适用于扑救液体火灾、带电设备火灾、特别适用于扑救气体火灾,不宜用于扑救精密仪器火灾;
2、泡沫灭火器。用喷射泡沫进行灭火的灭火器,主要适用于扑救油品火灾,如汽油、煤油、植物油等初起火灾;也可用于扑救一般固体物质火灾,如木、棉、麻、竹等火灾及飞机、汽车事故引发的火灾;不适于扑救带电设备火灾及气体火灾;
3、二氧化碳灭火器。利用气化了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灭火。适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资料、精密仪器、贵重设备火灾。由于其不导电,可扑救带电设备火灾。
三、当燃气灶具着火时
1、立即关闭进气阀门,切断气源;
2、液化石油气气瓶起火,可用湿毛巾或湿沫布盖住着火点,同时迅速关闭气瓶上的角阀;
3、关闭角阀时要防止烫伤;
4、灭火过程中不要把气瓶弄倒,以免造成更大危险;
5、可使用干粉灭火剂灭火。



扩展资料
灭火常识
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家中一旦起火,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火势不大,应迅速利用家中备有的简易灭火器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大火。
油锅着火,不能泼水灭火,应关闭炉灶燃气阀门,直接盖上锅盖或用湿抹布覆盖,令火窒息。还可向锅内放入切好的蔬菜冷却灭火。
燃气罐着火,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灭火,并迅速关闭阀门。
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救火时不要冒然开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参考资料:灭火-搜狗百科

标签:灭火   灭火器   二氧化碳   火灾   使用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