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启动(“新神器”解决如何高效施用有机肥难题)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启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神器”解决如何高效施用有机肥难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3、“无人农场”之春
“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启动 ♂
“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启动1月31日,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启动,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11位农业大学校长/副校长及专家学者荟聚,就“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展开研讨。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主持会议并致辞。他代表学校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在新春前夕来到中国农大,并介绍了近年来高等农业教育中“新农科”探讨兴起的主要背景。
孙其信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尤为强调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道严肃的必答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是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在变,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也正在发生且变革速度不断加快,由此呼吁农业教育也要应时而变。
近年来,“新农科”的探索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出现,在近日召开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8次全体会议上,陈宝生部长特别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农科。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启动的“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项目致力于探讨“世界在变、农业在变的背景下农业教育如何变”,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总体情况。他指出,中国工程院长期关注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针对工程教育中的农科建设改革这一较为薄弱的环节不断加大研究和支持力度。
邓秀新阐述了新时代农科的基本含义,分析了当前农业教育在教育需求、教育供给两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强调项目将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着眼于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进行统筹分析、综合研究形成重要结论与判断,提出新时代农科发展战略的目标、路径、举措与保障措施。
“新时代农科高等教育战略研究”由邓秀新院士和康绍忠院士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4所高校共同承担。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以“新农科建设的逻辑与实现路径”为题,中国农业大学校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学院院长李小云以“新农科内涵与发展理念研究”为题,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学院图景演变”为题,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平以“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题,先后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研究项目展开了深入研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原副司长、巡视员刘艳充分肯定了项目的重要意义,认为这一研究将对未来农科人才培养起到“搭建四梁八柱”的作用,并分析了近年来农业发展中出现的新区域、新用户、新风险和新矛盾,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感谢各位院士、专家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认为要从国家战略、客观要求、改革需求三个维度来把握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命题,要把握根本任务、核心要义、改革目标三个着力点,要处理好现有专业和新兴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理念模式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在新农科建设中努力形成共识,做好理论支撑和实践推动,表示教育部将积极支持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推动农林教育创新发展。
邓秀新在总结研讨会时提出,20余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项目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在对这些意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邓秀新强调,咨询报告一定要有科学性、前瞻性,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有高度、有深度、有抓手,真正推动新农科的建设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李坚、李德发、李天来、沈建忠、康振生、张福锁,中国工程院二局副局长左家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副校长青平,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我校副校长龚元石,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骆有庆,浙江大学农学部副主任喻景权,有关农业院校部门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也参加了研讨会。
“新神器”解决如何高效施用有机肥难题 ♂
“新神器”解决如何高效施用有机肥难题有机肥撒施车作业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在原本已经收割完的麦田里,一辆拖拉机正拉着一台厢式车来回走,一颗颗“泥团”从厢式车里被呈扇形均匀地抛洒到地里,不一会儿金黄的麦茬地便盖上了一层黑褐色的外衣。其实,这些抛撒出来的“泥团”并不是真正的泥巴,而是对土壤培肥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机肥,拖拉机拉着的厢式车其实是北京市在今年“三夏”新引进的有机肥撒施车。“这个大家伙可了不得,一个小时没到就把这块地的有机肥给撒完了,省了多少事儿啊”,“这要人来撒肥,不得忙活个好几天啊”,“回头跟老板说说也弄个这个试试”……蹲在地头观看的农户们一个个不可思议地称赞着新设备。
在北京市今年的“三夏”生产中,除了常规的耕整地、播种、收获等机具外,还有一些新机具引起了农户们的注意。为此,笔者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大家揭开这些新设备的神秘面纱。
“这批有机肥撒施车主要是使用液压推动系统匀速将箱体内的肥料推出,配合尾部的螺旋抛撒系统,实现有机肥的快速均匀撒施。我们对有机肥撒施车做了实地检测,结果发现,该设备行进方向撒肥均匀度较高,平均能达到90%左右,作业幅宽方向撒肥量呈现由中间向两边逐步减小的正态分布现象。该设备最高作业速度可达9km/h,作业幅宽达12m以上,加上填料的时间,保守估算,一台这样自动撒肥车每小时可作业20亩,而人工撒施有机肥一天也就作业2—3亩地,省工效果十分明显。”北京市农业局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相关负责人张莉介绍说,“除了可撒施固态有机肥外,该设备还能撒施堆肥粗料、沼气干料以及其他的固态物料,适用性很好,应用前景广阔。”
今年“三夏”,北京市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金已经尝到了有机肥撒施车的甜头。夏收过后,张金计划种植几百亩鲜食玉米,但是,快要播种的时候天气预报提示过两天就有大暴雨,必须抢在下雨之前进行播种。但是按照平日里的人工撒肥效率来算,根本来不及。正当张金急得跺脚的时候,有机肥撒施车来到了他的田里,于是便出现了开篇介绍的那一幕。“过去‘三夏’抢收完抢种,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遇到下雨这样的天气,我们农户就更没办法了。今年‘三夏’,这个大家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不仅施肥效率高、效果好,而且,施用有机肥料还绿色环保,咱农民也能为首都的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啦!”张金兴奋地说。
近年来,北京市以“调粮保菜、做精畜牧水产”为核心,以节水富民、提质增效为目标,深入推进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粮改菜、粮改饲,鲜食玉米、露地甘蓝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然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带来了新问题,其中如何高效地施用有机肥已成为最大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三夏”这种大忙季节,抢收抢种是常态。过去夏种以玉米为主,而今,经济作物不断增加,这也为农民施用肥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北京市农业局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积极行动,深入调研,结合北京市农业发展特点,引进了一批有机肥撒施车,解决了夏种期间有机肥撒施工作量大、人工撒施效率低等问题,提高了有机肥撒施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的开展。
据北京市农业局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陆续引进了有机肥撒施车、液肥撒施车、颗粒肥精量撒施车等高效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在今年“三夏”表现十分抢眼,实际解决了农户的难题,得到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这也为北京打造绿色“三夏”出了一份力。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市农业局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将通过培训宣传、示范区建设、政策扶持等措施,全面提高北京市有机肥施用机械化水平,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方案落地,为北京市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无人农场”之春 ♂
“无人农场”之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5月8日早,伴着一路春光,驱车奔向公主岭,去探访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无人农场”。
路旁花红柳绿,广袤的田野里农人三三两两,都在忙着春播。在记者的想象中,现代农业的春播应该是农机排成排、轰鸣响震天的场景和气势。那“无人农场”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行驶中,一块标有“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的牌子映入眼帘,目的地到了。
与想象出入很大,这里只有一台免耕播种机往来穿梭,驾驶室里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己不停地转动校准方向。农机过处,开沟、播种、施肥、覆土一气呵成。装完种子和化肥的农机手站在路边,看着农机摇摇晃晃地在田地里行进,神情分外轻松。“‘开车’的是驾驶室里的北斗导航系统。事先在操作系统上规划出导航路径,农机就能按规划好的路线行走作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指着徐徐开过来的免耕播种机介绍说。
记者钻进驾驶室,只见一大一小两个显示器上下排列,一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作业参数,控制播种量和株距;一个显示导航路径、确定行走边界,操纵农机按部就班。
“无人驾驶农机智能化程度高、工作模式多样、行驶路径直、轨迹偏差小,效率是传统有人驾驶农机的近10倍,直线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保证苗齐、苗壮,提高作业质量。”
无人驾驶免耕农机继续“闲庭信步”,我们则随着陈国双来到“无人农场”的大本营一探究竟。大本营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指挥部,位于陶家屯镇。指挥平台硕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个基地无人驾驶农机运行情况,这里是“无人农场”的“大脑”——智慧农业大数据管控中心。
坐在电脑前,陈国双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刻显示出无人驾驶农机在田地里运行的画面。“‘无人农场’主要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设施、装备、机械等全程自动控制,实现生产自动化、监管信息化、分析数字化、管理智慧化,这些都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陈国双介绍,“无人农场”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与赵春江院士团队、中农阳光数据公司一起合作设计完成的,通过科技手段将智慧农机与现代农艺新技术和新模式相结合,提高“耕、种、管、收”作业质量与效率。
正说着,窗外缓缓驶过一个蓝色“钢铁怪物”。记者追了出去,只见几个年轻人正在通过远程操作,把这个连驾驶室都没有的大家伙“请”到院外一块耕地里。“怪物”走过,一片片挺立的秸秆被打得粉碎。这“怪物”叫无人驾驶秸秆还田机。“这台机器是李德毅院士团队研发的,没有驾驶室、没有操纵杆和方向盘,完全无人驾驶。搭载的秸秆还田机将秸秆粉碎后直接覆盖在地表,充当肥料,避免了表土的流失,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实现全量还田。”陈国双介绍说。
“怪物”干完了活儿,轻车熟路地钻进了一个大库房,这是“无人农场”的“武器库”,里面停满了各式各样的无人驾驶农机,从春种到秋收就靠这些“轻重武器”。
陈国双说:“随着智能升级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操控农机会越来越简便,在智能平台上就可以操控农机作业全过程,真正实现农田耕作‘无人’化。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但耕作‘无人’化一定能实现。”看着陈国双信心满满的笑脸,记者和他约定:夏天还来这里,看“无人农场”的植保和喷灌。
“无人农场”里的“无人收割” ♂
“无人农场”里的“无人收割”引擎轰鸣,无人驾驶农机在稻田快速作业……在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熊楼村“无人农场”基地,随着操作人员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无人收割机、无人拖拉机在地里大显身手,让农户、种粮大户大开眼界。
直行、转弯、倒车、掉头……无人驾驶农机在田地里灵活运作,所过之处,颗粒归仓。“从耕地、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通过手机和电脑就能完成各种复杂的农业操作。无人收割机3分钟完成一亩地作业,效率非常高。”宿迁市心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友智介绍,通过给无人收割机安装导航系统,实现全程无人驾驶,每台机械能节约400元用工成本,“‘无人农场’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也提高了作业效率,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
在“无人农场”,越来越多的收割机正在朝着无人化方向迈进。“我市首个‘无人农场’迎来丰收。”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行业发展处处长邹明懿介绍,相对于传统收割机,无人驾驶农机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优越性明显。今后,将在全市推广无人驾驶农机具,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无人农场”是宿迁市宿城区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智”赋能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近年来,宿城区不断加快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高效发展,已建立农业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农业“四情”监测网点10个,建设智慧农业基地8个。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