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

2、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3、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

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

让棉花生产告别“人海战术”的新科技

“10年前,人工打顶、人工采收费时费力费工,效率不高,着实让人头疼……10年后,化学封顶、机械采收节省打顶、采收用工,每亩增产皮棉5公斤至10公斤,增收400元至600元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芳草湖农场棉农李海江谈及10年的变化,感慨万千。

10年风雨兼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召虎带领团队致力攻克人工打顶费工费时、脱叶催熟效果不稳、肥水投入过频过量等难题,跋山涉水,只为找到棉花全程机械化采收的“金钥匙”。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召虎团队系列科技成果共获发明专利21件,登记农药新产品3个,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5项。近3年在主产棉区累计推广5060万亩,新增效益173.6亿元。

解决棉花机械化采收难题早在2012年,李召虎团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第八师实地考察棉花生产时,“株型不利于机械采收”“机收杂质含量高”等棉农的诉求便萦绕在耳。

“那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概有3700万亩棉花,没有成熟的化学封顶技术,棉花打顶全靠人工,一个工人一天最多打顶3亩左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韩焕勇说,有棉农为抢在7月初完成打顶,白天干完晚上打着手电筒接着干。

如何找到棉花机械化采收的“金钥匙”?长期从事作物抗逆高产调控机理与化控技术研究的李召虎心里有了对策。

经多年探索,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一条全新的化控增效路径:揭示棉花不同生育阶段化控效应和顶端生长的分子机理,研制高效株型调控和封顶产品,创建精准调控的机采棉株型塑造和化学封顶技术。

“通俗地讲,采收机械需要什么样的株型和株高,我们就为它‘量身订制’什么株型和株高。”李召虎说。

团队成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田晓莉教授介绍,团队进一步创建了以蕾花期精准塑型、盛花期精控封顶为主的机采棉定量化塑型和封顶技术。这项技术已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范推广10余年,成效显著。

将脱叶和催熟药剂合二为一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最早在全国引进、推广机采棉。当时进行脱叶催熟需碱性脱叶剂噻苯隆和酸性催熟剂乙烯利两种化学药剂,在田间按比例 “现用现配”,不但使用不便,药剂比例也容易搞错。

为此,李召虎带领团队展开“头脑风暴”。他们将噻苯隆和乙烯利微粒化,采用“微空间屏蔽技术”解决酸碱成分不能在液体中共存的难题,按照最佳配比研制成一种新型脱叶催熟剂——欣噻利,直接兑水稀释就可使用,实现单一产品既可脱叶又能催熟。

如今,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在施药15~20天后均可达95%以上,这个数据满足了机采要求,使得采净率提高3~5个百分点,含杂率降低5个百分点。

2016年开始,该项技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内地棉区400余个环境下进行多年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凭借该项技术,2021年李召虎团队“棉花全程机械化栽培关键化学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兵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这项技术好就好在省人工,节成本,容易操作,实际效果好!”管理着2万多亩地的巴州轮台县国欣农场场长卢春建说。

实现农艺、农化、农机高效融合10年来,李召虎带领团队逐渐在栽培技术上,将机采棉株型塑造、脱叶催熟关键技术与播期、密度、水肥等栽培措施进行集成创新,构建主要棉区适合全程机械化管理的栽培技术体系。

不单如此,他们还将新型智慧农业中的单粒精准浅播、密植机采模式、精准水肥滴灌、系统株型调控、无人机精准施药等用于系统集成之中,逐渐解决了“肥水投入过频过量”的老大难问题,实现农艺、农化、农机高效融合的“大飞跃”。

近年来,该团队培养了大批棉花专业技术“科技二传手”。累计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0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6万多人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了大批棉花技术人才,提升了区域棉花科技水平。

目前,李召虎团队系列科技成果共获发明专利21件,登记农药新产品3个,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5项。近3年在主产棉区累计推广5060万亩,新增效益173.6亿元。

“多亏了李老师带来的新技术,我们种植棉花越来越轻松,信心也越来越足!”棉农们纷纷表示。

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让每一寸农田变沃土,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3月28日,在文昌会文镇元丰田洋高标准农田里,连片的水稻田内绿色的稻苗长势喜人。农田里,沟、渠、路等生产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稻田间,会文镇白延村委会农机合作社工人们正使用无人机撒肥,实现水田数字化管理。?

  “现在的水田旱能灌、涝能排,农机开得进来,粮食能运得出去。”该村种植户陈庆理赞道,预计今年的水稻亩产将突破1100斤,一亩增收至少200元。?

  让种植户丰收信心倍增的“底气”来自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记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海南已建高标准农田477.5万亩,在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中,海南不单满足于提高地力实现旱涝保收,还通过围绕农田建设创新提升生产体系,不仅建设好,更要管好、用好,让“高标准”寓意更丰满。?

  “小田并大田” ?

  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

  种植户陈庆理说,现在种田和以前差别很大。?

  以往每家每户都是几亩地,农机进不来,靠着人工插秧种植忙活半天,亩产也不高,导致愿意种田的人越来越少。?

  去年元丰田洋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乱糟糟的“补丁田”、“巴掌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笔直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农田旁的道路也硬化了,不仅农机能进来,丰收的粮食也能及时往外运。陈庆理说,以前农田基础设施差,天一旱稻田就没法播种,台风雨季水田里的水又排不出去,种田的农民只能看着干着急。?

  如今水田基础设施建好了,水渠浇灌到田里,前段时间没有降雨也不耽误生产。“依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亩均提升粮食产能约200斤,农户一亩增收至少200元。”文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文昌共建成1.34万亩高标准农田。?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文昌市采取“缺啥补啥”的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土壤质量提升和小农水建设模式,真正促进高标准农田向良田、粮转变,提升农民和种粮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长远发展。“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每亩农田年平均增加粮食产能约80公斤,瓜菜产能提升200公斤,每亩均增收约800元。”该负责人说道。此外,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文昌不断选育地方优良水稻品种,打造“公坡香米”品牌,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优田优粮、优种优产”。?

  管好用好 ?

  多举措做好“粮田良用” ?

  近日,在文昌召开的海南省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曝光”了一批质量不达标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质量,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和管护质量,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发挥真实效用。”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多措并举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

  前不久,海南省首单高标准农田IDI保险落地。很快,多个市县高标准农田纷纷参保,借助金融保险全程介入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监管并参与日常维护和修复,在原有部门质量监管基础上又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上了一把“安全锁”,同时高标准农田日常维护和损毁修复也得到了保障。?

  为了让高标准农田发挥更大效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还将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百日行动”,行动立足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业综合能力提升,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田间道路、电力设施、土地平整等工程和设施,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标准和相关政策要求,对高标准农田在建、待建、已建工程开展全面摸查,重点摸查偷工减料、质量不达标、监理走过场等问题,对摸查发现的问题要立行立改,确保工程设施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

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

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近日,新华社记者深入一些粮食主产区采访发现,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稳定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种植户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的农田里进行春耕生产(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农民在插秧(5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为宝贵黑土“加油”

走进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脚往垄沟上一踩,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团,松开后黑土又散开落地。

“这是好土,下雨后垄沟里一般看不到水,地还特别松软,抗旱保墒能力强。”付正武说,这几年通过深翻整地、秸秆粉碎全量还田等综合性措施,黑土地又“有劲儿”了。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我国一些地区的黑土地出现退化,有机质含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铧镒农机合作联社的拖拉机进行机械化玉米播种工作(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黑土地正变得更黑。在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1030亩绿油油的水稻连成一片“稻海”。这是宝田绿色水稻高产示范区,该示范区近年持续开展水稻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黑土保护模式,成效明显。

宝田村党总支书记连忠林说,经有关部门测算,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以上。

推进休耕轮作,有效“藏粮于地”。绥棱县克东向荣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去年种了7000余亩玉米,今年轮作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5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峰说,轮作让病虫害减少,让黑土地“歇口气”,提高土壤肥力。去年,黑龙江省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1369.39万亩。

保护性耕作在黑土地上兴起。在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高家村的一块试验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正记录测试数据。当地农民秋天将玉米秸秆还田,第二年春天用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

关义新对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跟踪研究多年,他说,经过数据对比,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黑土地得到保护,玉米长势更好。

今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种植户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兰西镇的农田里进行春耕生产(4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为受伤耕地“祛病”

有些土地需要补充“营养”,有些则需要祛除“病灶”。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对耕地利用造成影响。近年来,华北地区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

河北省曲周县地处华北平原,属于地下水超采区。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种粮大户王拥军今年种了200亩小麦,其中100亩是抗旱节水小麦品种。“这100亩少浇了一遍水,就节水8000立方米,但产量却相当于普通高产小麦。”王拥军说。

近年来,曲周县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县10个乡镇设立11个节水小麦示范方,引进17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今年该县推广节水小麦9.2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400万立方米。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境内滏阳河和支漳河的引水工程,可辐射灌溉面积5.1万亩。邯山区水利局工程科科长于志信说,原来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地有板结,现在使用“活水”灌溉,微量元素多了,土壤结构改良了。

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地下水超采治理不断深入,河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喷灌设备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田间作业(2019年7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土壤污染也是耕地的一大“病灶”。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对耕地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黑龙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镇的农民王全,闲暇之余就去田间捡农药瓶,然后送到固定回收点,每个农药瓶能换回0.1元。

嫩江市设了190个固定回收点,遍布14个乡镇。2010年以来,嫩江市财政累计投入回收、无害化处理资金700多万元,回收农药瓶超过3000万个,有效减少了土壤污染。

一些地方还通过种植绿肥作物,让土壤更健康。洞庭湖之滨的湖南省华容县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专门用于还田,改善土壤状况。华容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建军介绍,华容县紫云英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一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公斤以上,含有机质10%以上,全县的紫云英还田后,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6月20日,农户在黑龙江垦区新华农场的玉米地块进行田间管理。新华社发(孙建波 摄)

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 摄

为农民增收“护航”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核心区,3000亩大豆连成一片。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黑土地保护正在见效益,土壤肥力增加,每亩大豆产量能达到400斤。加上增施有机肥,大豆品质也提升了。

绿色种植既保护了土地,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与黑龙江省龙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单,如所种大豆达到绿色标准,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企业每斤高于市场价0.05元收购。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杨连军向免耕播种机里投放玉米种子。(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驾驶条耕机整理土地(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康达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调试免耕播种机(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康达农机合作社杨青奎应用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已有13年。说起好处,杨青奎算起了账:“化肥少用10%-20%,增产10%,加上减少的机器作业成本,一公顷地一年节本增效1500多元。”

农民收入增加了,也更愿意进行绿色种植。前些年,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白泉镇华晨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增产多施化肥,如今采取保护性耕作技术,每亩用肥量仅用80多斤。

“种植成本减少了,产量并没减,过去每亩产量1500斤,这两年都有所提高。”合作社负责人边振华说。

不久前,河北省曲周县种粮大户王拥军把100亩地所产的约13万斤节水品种小麦,卖给当地一家面粉生产企业,因是强筋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高0.1元,多卖约1.3万元。今年秋季,他准备全部种抗旱节水小麦品种。

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好、更久。

标签:农田   高标准   黑土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