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2、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

3、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4、加快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韩长赋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产权制度改革大会上强调 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

  9月8日下午,省政府召开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会。省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王守臣主持会议,省政府秘书长王云岫参加会议。韩长赋强调,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突出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创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体制机制,坚持与完善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相结合,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相结合,与扶持大型粮食企业集团相结合,优化粮食流通资源配置,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在全省形成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骨干、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

  按照国家部署,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2004年以来基本解决老人、老粮、老账“三老”问题的基础上,从2006年9月开始实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落实措施,解决了一些重点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力度不够大,措施不到位,进展还不快,还不能适应全省改革发展的步伐。

  韩长赋指出,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解决我省“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的迫切需要、搞活企业自身的根本途径。现在,我省正处在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的关键阶段。全省广大粮食企业职工的改革愿望强烈,同时随着这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财力明显增强,改革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较好,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深入落实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抓住有利时机,以攻坚破难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难题;以解放思想的行动和成果,检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效。

  韩长赋强调,要突出重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是全省各地要明确改革的重点任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市(州)县两级原则上不再保留由其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全面进行改制,实现产权多元化,融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二要坚持多种形式推进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确定企业适合采取的上划、兼并、重组、破产等产权改革形式。本着平等自愿、公平互利的原则,支持中央直属企业和国内战略投资者对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鼓励现有企业与中储粮、中粮、华粮、吉粮等大型粮食流通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布局结构,实现新的发展。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债务的企业,要依法破产,退出市场。三要积极筹措落实改革成本。按照企业的出资关系,以县(市)为单位,通盘考虑,统筹使用企业国有产权出售、土地使用权转让等变现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市)财政兜底。四要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粮食部门要组织企业对已销售出库“老粮”抓紧结算。财政、粮食等有关部门要尽快清理认定“老粮”亏损挂账,从企业剥离,挂到同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搞好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落实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再就业扶持政策,做好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五要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省政府确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原则上比照2005年我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关政策,也适用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市县一定要用好相关政策,增强主动意识,克服依赖思想,全力推动改革。

  韩长赋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在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严肃工作纪律、营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集中力量打好这场攻坚战。

  对于今年新粮购销工作,韩长赋要求,今年新粮收购的任务比较重,必须提早做好各有关方面工作。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快推进改革,争取提前完成改制任务,创造粮食购销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作用。相关金融机构要对改制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要腾仓倒库,做好接新准备工作。继续发挥中央和省储备粮体系的调控作用,落实好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国家临时储备玉米收购政策,保障粮食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会议还听取了省粮食局、省农业发展银行、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发言。各市(州)、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中省直有关部门和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

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

  大豆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高。大豆产能问题受到格外关注。为缓解进口压力,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振兴国产大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推动提升大豆自给率。如何破解大豆产业困局,经济日报特邀3位专家进行探讨。

  主持人

  经济日报经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产需缺口为何扩大

  主持人:分析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需情况,为何面临如此大的缺口?

  司伟(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大豆是粮食和油料兼用型作物,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与肉类消费依赖大豆,同时大豆及豆制品也是高质量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此外,粮豆轮作是环境友好的保护性耕作制度,大豆生产对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总体上看,我国大豆生产发展缓慢。1996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是1.12亿亩,2021年增加到1.26亿亩,年均增长率为1.38%。同期,产量由1322万吨增加至1640万吨,单产由118.01公斤/亩增加至130.16公斤/亩,年均增长率为0.33%。不过也有快速增长的时期,在一系列大豆生产支持政策的推动下,2015年以来大豆生产加快,尤其是2020年,大豆播种面积达1.48亿亩,产量达1960万吨。

  相对于生产发展,大豆的需求却增长迅速。大豆需求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是压榨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大豆压榨消费为9949.83万吨,占比85.34%;食用消费为1460.07万吨,占比12.52%;种用和其他消费249.56万吨,占比2.14%。从消费量来看,根据《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报告(2021—2030)》,1996年我国大豆消费量为1547.70万吨,而2021年消费量为1.17亿吨,增长约6.53倍,年均增长8.26%。

  大豆生产跟不上快速增长的压榨需求,产需缺口逐渐扩大,进口量也连年攀升。自1996年我国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净进口国以来,大豆产需缺口由225.28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0019.46万吨,增长了43.47倍。国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进口大豆9651万吨,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59.68%,占国内大豆总消费量的82.77%。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2021年进口大豆的60%来自巴西,美国大豆占33%。近年来从美国进口大豆量持续减少,从巴西进口大豆量呈增加趋势。

  如此大的产需缺口,一方面是大豆压榨需求快速增长。大豆及豆制品是饮食中主要的蛋白来源,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带动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转变,从食用谷物为主转向更多的动物性食品,同时大豆压榨所生产的豆粕是生猪养殖业规模化生产必不可少的蛋白饲料,禽产业和水产业也依赖豆粕。蛋白饲料需求增加推升了大豆压榨需求,进而拉动消费增长,1996年至今,我国大豆消费量翻了近三番,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按照豆粕用量在饲料中占15.3%计算,需要近9000万吨大豆。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肉类产量为8887万吨,较1996年增加4303万吨,人均肉类消费量约60公斤/年;禽蛋产量为3409万吨,较1996年增加1444万吨,人均蛋类消费量为13.20公斤,大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刚性需求。

  另一方面,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缓慢。与大豆需求8.26%的年均增长率相比,同期大豆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0.82%。究其原因,从客观角度看,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用于大豆生产的耕地资源非常有限。2021年我国大豆消费量1.17亿吨,单产130.16公斤/亩,若需求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满足,则需要耕地8.95亿亩,拿出这么多可耕地用于生产大豆不现实。主观方面,大豆的单产仅相当于玉米和小麦的三分之一、稻谷的四分之一,粮食主产省没有发展大豆生产的内生动力。而且,我国大豆生产研发投入资源不足,单产水平低是大豆生产发展缓慢的内因。2021年美国大豆单产230.67公斤/亩,巴西大豆单产236.67公斤/亩,阿根廷大豆单产187.33公斤/亩,与之相比,我国单产水平差距明显,加之缺少农产品间价格协调机制,种植玉米等竞争性作物比较收益更高,农户愿意把更好的耕地用于种植大豆的竞争性作物,这也造成了大豆单产恶性循环。国内大豆市场的供给安全严重依赖全球大豆供应链的稳定供应,同时进口大豆的涌入挤压了国内大豆的生产发展空间,不利于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创新。

  全球消费增加致供应趋紧

  主持人:目前全球大豆生产、消费、贸易呈现怎样的特点?

  赵亮(大连商品交易所研究中心研究员):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初步形成了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以食用消费为主,进口大豆(转基因)以饲用为主,两个品种、两套定价体系的基本格局,而进口大豆是主要供应来源。从全球大豆格局来看,整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全球大豆生产高度集中。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显示,2010/11年度至2020/2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由2.65亿吨增至3.66亿吨,年均增长3.30%。2020/2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和印度,产量分别为13800万吨、11475万吨、4620万吨、1860万吨和1045万吨,其中美洲三国常年位居全球大豆产量的前三名,产量累计占全球总产量的81.69%。生产高度集中,使得大豆供应容易受主产国产量波动和相关政策影响。

  二是全球大豆消费需求增加。2010/11年度至2020/21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量由2.53亿吨增至3.63亿吨,年均增长3.28%。2020/21年度全球大豆消费排名前五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欧盟,消费量分别为11160万吨、6105万吨、4941万吨、4741万吨和1762万吨,其中中国、美国、巴西合计消费占比61.16%。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国际环境,大豆主产国和主要消费国或进一步增加本国大豆储备,建立“防御性”库存。

  三是全球大豆贸易周期普遍较长。2010/11年度至2020/21年度全球大豆贸易量由1.81亿吨增至3.30亿吨,年均增长6.19%,贸易量占产量比重达90.15%。全球大豆贸易主要由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流向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由于进出口国家分属不同大洲,大豆贸易周期普遍较长,我国进口美国和巴西的大豆船期在30天至45天,海运费用和汇率波动会加大运输的不确定性。

  四是近年豆油用作生物能源数量快速增长。一方面,全球大豆消费以压榨为主。2020/21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量约95%用于压榨,按照18%和80%的豆油和豆粕的压榨产出率计算,全球豆油和豆粕的产量分别约为0.62亿吨和2.76亿吨。产出的豆油主要用于食用、饲用和工业消费,占比超过70%,豆粕主要用于饲料,占比超过90%。另一方面,豆油用作生物能源数量快速增长。中金公司研究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叠加减排降碳驱动,2021年全球豆油用于生物能源占比上涨到18%。据统计,美国豆油用于生物燃料的消费量由2019年的86.58亿磅增长至2021年的110亿磅,豆油用作生物燃料占比由34%增长至41%,且势头不减。

  五是全球大豆贸易定价集中在美国期货市场。一方面,全球大豆贸易主要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现货价格有巴西大豆、美湾大豆和阿根廷大豆离岸(FOB)价格等,也都以期货价格加上适当的价差(基差)确定。同时,国际大型粮食贸易商基本垄断全球粮食贸易。另一方面,近两年CBOT大豆期货价格持续上涨。2020年二季度以来,受拉尼娜气候,以及大豆与玉米、小麦等比价关系处于低位等因素影响,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及产量不断下降,叠加原油价格上涨拉动豆油消费,全球大豆库存降至3.05亿蒲式耳历史相对低位。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800余美分/蒲式耳涨至近期的1700余美分/蒲式耳。

  从国际形势看,俄乌局势变化导致两国原油、葵油、小麦、玉米等能源和粮油作物供应中断,相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今年1月17日至3月3日,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上涨28.22%,CBOT大豆上涨22.03%,CBOT玉米上涨25%,CBOT小麦上涨52.68%,CBOT豆油上涨29.28%。此外,3月初美国干旱监测报告显示,美国大陆地区没有反常干燥或干旱的比例为26.46%,接近2012年最低值,北美出现极端干旱天气概率较大,加剧了全球大豆等商品供不应求的预期。

  增加产量扩大贸易多管齐下

  主持人:面对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稳定油脂和饲料供给?

  孙东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大豆产业发展,但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大豆生产和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突出表现为大豆种植面积有限、单产不高、效益较低、贸易受控等,国产大豆生产经营优势不振。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跨国粮企全球布局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豆生产、贸易、供需平衡等方面受到较大现实冲击。

  大豆生产方面,一是种植成本高、比较效益偏低、扩大种植面积难。与玉米、水稻等作物相比,尤其是受巨量进口大豆低价冲击,大豆比较效益偏低,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受挫。二是大豆种植规模零散、管理粗放、单产水平低。我国大豆生产主要是千家万户小规模种植,良种化程度不高、植保措施不强、机械化程度也不高,加上科研投入不足,大豆单产水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三是受低价进口大豆挤压,国产大豆受抑制效应显著。目前,国产大豆入厂价格约为6500元/吨,进口大豆完税后的进口到岸价格约为5000元/吨,明显低于国产大豆价格,不仅削弱了国内支持发展大豆生产的政策效果,而且推高了发展大豆产业的政策成本。

  大豆贸易方面,一是对外依存度高且短期内难改变。1995年以来我国大豆消费量快速增长,进口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未来10年进口量增速或放缓,但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二是高度依赖进口的潜在风险加大。我国大豆关税水平较低(3%),通过关税调节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不到15%,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很大一部分为外资掌控,给国内市场和产业稳定发展带来挑战。三是进口来源集中度依然很高。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经历了由美国主导向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相互竞争的格局变化,从上述三国进口大豆占进口大豆总量的95%。四是大豆流通能力外控,产业链供应链易受突发事件影响。美国ADM、邦吉与法国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大豆行业90%的贸易量,在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均建有完善的生产、收储、加工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物流体系,控制着全球范围内主要大豆货源。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方,总体市场掌控能力不容乐观。另外,2004年以来外资大量进入我国大豆压榨和加工行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逐步强化大豆采购主导力量,采购权占据主导地位。

  结合我国大豆生产和进口情况,中长期看大豆不可能实现基本自给,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大豆产业的特殊性,应加快推进大豆产业振兴。对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定大豆生产,多措并举发展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任务,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体现了我国发展大豆产业的政策连续性,也明确了发展大豆生产的针对性举措。围绕提升大豆产量的面积和单产两个决定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保持发展大豆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根据“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实施区域化布局,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大豆产业振兴,切忌反复。加快发展大豆产业,既要加快提高大豆产量也要注重提升品质,既要发展高蛋白大豆又要兼顾高油需求,既要着力稳定提升大豆产能又要保持适度进口还要考虑适当出口,确保我国大豆生产、贸易、供需的有效衔接,确保大豆市场稳定。

  第二,调结构、扩面积、保产能。要抓紧落实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方面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另一方面,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恢复大豆种植面积,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此外,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基于满足基本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我国大豆播种面积近期可达到1.5亿亩以上,2022年总产达到并超过2000万吨(平均亩产135公斤左右),大豆自给率超过20%。到2025年,在持续稳定1.5亿亩以上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主要依靠提高单产水平把国产大豆稳步提高到2300万吨以上,进一步增加大豆自给率。

  第三,科技先行、突出创新,强化支撑、内生发展。一是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升单产水平,缩小与世界大豆主产国单产差距,到2025年力争达到并超过150公斤/亩。主要是加大大豆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促进联合攻关,注重成果应用,兑现大豆良种选育后奖励政策。二是通过大豆产业合作的组织创新,实现专业化种植、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提高大豆产业链价值链的内生增值效应,增加豆农收入。三是强化合规补贴,合理保障豆农收益。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则,给予豆农和大豆产业发展更多补贴,在稳定生产者补贴的基础上,对大豆生产服务补贴、大豆良种补贴,同时落实大豆全成本保险及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和生产大县全覆盖,充分调动豆农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第四,多渠道拓宽大豆供应来源。在巩固和改善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大豆进口来源稳定性的同时,积极推进战略性农业国际合作,多方增加进口大豆,务实稳步推动农业走出去,促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进口渠道,推进大豆进口市场多元化。

?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 ?于绍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坚守正确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我们要坚持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坚持平稳平实、精准精确、高质高效,发挥好主流媒体主力军作用,全面挺进主战场,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树牢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发现和掌握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积极主动引导舆论,早说话、会说话,讲清情况、疏导情绪,用共情共鸣凝聚最大共识。要做好服务排忧解难,发挥全媒体优势,精准服务用户,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全面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提质增效”,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们将以视频化为突破点,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内容布局;以智能化为着力点,强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技术驱动;以平台化为支撑点,拓展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生态基础。

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将始终坚持精准传播,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继续主动设置议题,有力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持续强化系统推进,努力打造立体式全媒体对外传播格局。

人民日报社已是一家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过13亿人次的全媒体方阵。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日报社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加快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快推进安徽农业现代化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中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安徽把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增加农民收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突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安徽农业现代化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在全国位次居中靠前。粮食产量由2012年的3289万吨增长到2021年的4087.6万吨,稳居全国第4位,成为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农民收入由7160元增长到18368元,居全国第11位。农业机械化率由64.6%提高到82.2%,土地流转率由20.5%提高到52.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6%提高到66%。但与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省市相比,安徽突出问题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亩均产出低。“十四五”时期,安徽应以“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为引领,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提质扩量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产值。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设立现代设施农业专项引导资金,对设施蔬果、花卉、食用菌、畜禽养殖、林业、渔业等新建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工厂化育苗等装备和设施农用地配套给予补贴。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品,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茶、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薯类等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木本油料和山核桃、薄壳山核桃、竹笋等林特产品。大力发展新业态,深入推进快递进村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等农业新业态。

  拓展产业链。按照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着力打造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十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深入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8”行动计划,皖北着力发展品牌粮食、畜禽、蔬菜水果、道地药材等产业集群,皖中着力发展优质稻米、蔬菜、畜禽、水产品等都市型高效农业产业集群,皖西南着力发展畜禽和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林特产业集群。以“双招双引”补链强链,始终把招引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产业链构建的核心抓手,建立农业项目化推进机制,实现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串珠成线、块状成带、集群成链。

  推进科技强农。推进种业强省建设,全面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种业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为农林牧渔业提供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发挥“土专家”“田秀才”技术优势,培育农村实用技能人才。推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和数字赋农,推广一批测土配方肥料、植物源农药、全生物降解地膜以及农业机械等新产品,加快设施农业物联网建设布局,推动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生产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壮大农机优势装备产业,积极打造农机制造产业集群,补齐农机研制短板,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快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农机装备应用,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加快农业人口转移。出台系统集成的配套政策,瞄准农业转移人口的新需求,破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堵点,尽快制定新时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见,在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细化政策举措。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创新户口登记管理工作,简化登记和落户手续,积极推行业务网上办理,实现“能够转”。维护进城落户农民权益,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与农村“三权”脱钩,不以退出农村“三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实现“安心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公共服务供给,给予进城落户农民的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医疗同等市民化待遇,实现“留得住”。

  聚焦短板弱项。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计划、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通过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园区模式发展设施农业,借鉴工业园区化的发展经验,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促进农业集约集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着力提高设施蔬菜园艺、畜禽规模养殖、设施渔业等种养比重。用品牌化战略提质增效。聚焦长三角“大厨房”,打造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抓好“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

  (作者单位: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标签:大豆   粮食   发展   企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