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

2、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3、找准突破重点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

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

找农机用上“叫车服务”

找农机,也可以像打的一样使用“叫车服务”。记者5日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庄镇看到,该镇的246台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机械,今夏试点应用“农机宝”卫星定位与调度管理系统。通过这一新技术,农民和农机手只要在手机里下载APP软件,就能随时“接头”了。

“你看,我们村周边有哪些农机,一眼就能查到。”这一季夏收夏种,徐庄镇徐庄村种粮大户徐岳东成了镇里第一批“吃螃蟹”农户。他打开软件,农机动态位置都显示在地图上,点击每一个农机标识,就能看到机器具体位置和机手联系方式。徐岳东告诉记者,他家种了200亩地,过去都是找相熟的农机手服务。由于机手们多是跨区作业,如果预约时对方不在本地,他只能再四处寻找或等待其他机手主动上门。现在,他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很多机手资源,不仅可以就近选择,还能比较价格。

“这是互联网技术和农机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徐庄镇副镇长李俊峰是省农机局挂职该镇的科技镇长团成员,正是他和团队与专业技术人才对接,推动了项目研发、落地。李俊峰直言,今夏在徐庄镇的试点发现,新科技使农机的使用效率提升一成,他们计划今后在更大范围推广。

“互联网+农机”的初体验,让徐庄镇尝到了甜头,不过他们还不满足。该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林昌海说,他们也提出了完善系统的新建议。比如增加农户对机手评分互动设置,通过“挂星”的方式,让大家点开手机一目了然,促进机手不断改进服务。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2月14

~20
日,中共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并在研讨班结束的当天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2006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也是“十一五”起步后的第一个“一号文件”。这些足以证明中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因此在开局起步时就需要把握好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一是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必须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列入建设创新型国家规划。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把握战略重点,加强自主创新,着力解决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农业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生态保护,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
  
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二是要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途径。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三是要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的渠道。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环境,保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一是要落实各项民主制度。二是要搞好村民自治。三是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四是要开展普法教育。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区参与、农民群众自主维护相结合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二是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三是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一是要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三是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一是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二是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要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四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恢宏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虽然不能也不可能全靠国家,但国家要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2006年的投入提了“三个高于”的要求,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对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出了原则要求。
  
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要围绕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事业的供给机制。
  
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形式主义,特别要防止出现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第二,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要形成一套有效的体制机制。有了好的体制机制,不仅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
  
第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深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对他们政治上要严格要求,工作上要大力支持,生活上要热情关心,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和解决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加强干部培训和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干部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培训,使他们提高认识、坚定信心、明确思路,增强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农民群众,使他们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共同为落实政策而努力。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要认真总结经验,全面把握情况,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组织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要注意研究国外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有益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加以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正确把握好几个关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做好“三农”工作的关系。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农”工作的政策目标、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央立足全局作出建设新农村的决策部署,是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目标。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忽视城镇化,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为了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今后“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农村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进城务工农民也不可能都在城市定居,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因此,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任务。新农村建设搞好了,不仅有利于改变农村自身的落后面貌,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为工业化、城镇化顺利推进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政策扶持的关系。农民始终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要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建设新农村。但是,不能把强调农民的主体作用与国家扶持对立起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很多方面,都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本应由国家来提供,但过去由于国情国力的原因,只能是“农民的事业农民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新农村,国家理应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我们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有的具有公益性,如义务教育、乡村道路等,就应当主要由国家来投入;有的主要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农业生产、农民建房,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当由国家和农民一起办,国家应积极引导和参与。总的看,国家与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侧重,是一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关系,而不是一种简单替换、非此即彼的关系。
  
创新体制机制与增加资金投入的关系。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努力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加快建设,加快发展,打好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能沿用过去的办法和手段,而要采取新机制、新办法。国家扶持新农村建设,也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更多地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新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搞好试点示范与做好面上推广的关系。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以点带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也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选择试点、树立典型,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对试点地方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能垒大户、把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千万不能将那种“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到处硬性推广。加强工作指导与突出个性特色的关系。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特色有不同,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在全国乃至在一定区域内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乡村规划和建设,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切忌用一张图纸、一个式样、一种格调来搞村庄建设,切忌用大拆大建、强制拆迁、随意撤村来树新村样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高度重视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更好地发挥生产要素和公共设施的效能。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应当是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找准突破重点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

找准突破重点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

  农业强国建设主要依靠技术支撑,强农兴农,科技先行;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也要重拾原来丢掉的传统农耕文明,让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信号。目前我国农业虽然创造了奇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解决了我国14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是大而不强,农产品供求还存在不小缺口、科技水平还有待全面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农业农村振兴依然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各个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要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只有农业强大了,才能避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被某些农产品出口大国的胁迫式威胁以及各种“卡脖子”问题。

  衡量农业强国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农业强国有不同的定义。单纯按农产品出口创汇来看:美国、荷兰、以色列、巴西等位居前列,美国每年农业出口创汇1040亿美元,荷兰1000亿欧元排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进入中产阶级阶段的消费者,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并不是以产品数量来论英雄,而是以不用化肥农药、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产品高质量标准。从品质与美誉度来看,这方面的农业强国是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

  按每年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率来算,我国并不低,因为我国北方地区除了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外,农业生产大都是一年两季,而南方更是两季以上。许多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一般一年一季,他们一季的亩产比较高,但年生产率并不比中国好,但他们有海量的土地资源。我国2亿多小农户,户均9亩地左右,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技术转化率、农业装备率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我国可以实现局部的突破,通过技术的集成获得成功。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总产量是世界第一,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因为我国拥有14亿人口,海量的生产供给总量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我国每年还需从世界进口大量的农产品,种子等还面临部分国家“卡脖子”的压力。我国已连续9年粮食进口量超过1亿吨。除了大豆的进口明显增加之外,食用植物油、食糖、肉类、奶类等重要副食品的进口量也逐步增加。2020年,我国每年粮食消费总量约8.1亿吨,其中自产6.7亿吨,进口量约为1.4亿吨,粮食进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20%以上;从食用植物油来看,我国年消费量在3800万吨左右,但是国产食用植物油不到1200万吨,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大约在70%;从糖类来看,国内年消费量约1500万—1600万吨,但进口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吨;从肉类来看,我国是传统肉类出口国家,这几年由于非洲猪瘟等特殊原因,总的来看进口量还是在增加,牛肉进口量约相当于国内消费量的30%;而从奶类来看,虽然我国液态奶产量已达到3500万吨,但进口的奶制品1200万吨以上,国际依赖度在30%以上。

  无论从农产品的供给还是技术与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我们农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通过聚焦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凝练共识,扎实投入,最终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

  三管齐下建设农业强国

  其一,农业强国建设主要依靠技术支撑。强农兴农,科技先行

  无论从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供给总量,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科技应该是最核心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早在2013年在山东农科院考察时就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现代化,科技是根本性决定性力量,要把农业科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农业科技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农业崛起的主要推手。近年来巴西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堪称奇迹,靠的主要是农业科技的力量。在不到30年的时间巴西从一个粮食进口国发展为世界大粮仓之一,目前已变成过去全球主要粮食出口五大俱乐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与欧盟)的强大竞争对手。巴西是通过技术进步创造了这一奇迹。巴西在2001年12月颁布的第10.332号法令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每年要将当年税收总额的17.5%用于农牧科技项目。巴西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农牧业研究公司有员工8000多人,在全国设有40个科研中心,引进吸收国外技术,然后为己所用,对巴西的农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年巴西农业生产能力增长70%,而同期种植面积仅从3780万公顷增加到3970万公顷,粮食增加主要靠内涵式的科技进步。

  车厘子最近几年在我国大火,而其主要来源国却是南美小国智利。智利近些年在果品种植及出口方面取得骄人业绩,成为果品出口大国,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1%,在美国水果的进口市场中占40%。智利政府通过引进发达国家技术与人才,大力提升本国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通过专业化集群化生产,以销定产,建立质量控制计划等,使本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几个国家之一。智利的葡萄干年产量在3.7万吨到3.9万吨之间,为拉美国家第一。桃、梨、李的产量也经常处于南美洲的前一二位。

  《2021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显示,我国农业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开拓性、突破性重大进展,在作物、园艺、兽医等学科领域已处于领跑地位,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由局部创新向整体性跨越。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农业科技还面临科研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在未来发展中要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通过举国体制,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要素充分活跃起来,形成农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带动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其二,通过全产业链建设形成产业规模集聚,打造优势农业产业带。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其核心内核就是要提升产业集聚优势,形成集成创新,获得规模竞争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形成规模型的产业集聚。

  荷兰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创汇大国,主要就是靠一村一品的升级版:一国一业。荷兰的花卉占领着世界花卉60%以上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发展花卉,但都比不过荷兰的花卉。价值最高、种类最全、运输最快捷、服务最周到、价格最透明的一定是荷兰。原因很简单:荷兰已形成一个有高度竞争力的全产业链花卉集聚区,很难被模仿超越。荷兰的花卉专业生产区优势一方面来自全球最好的上百家世界知名的种子公司提供的最新、最具竞争力的种子与种苗,通过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的集成系统,他们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随时满足客户的一切要求,比如花的颜色、形态、大小、开花时间等。再加上发达的拍卖系统、便捷的国际航运体系,这些软硬件的集聚创新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使荷兰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卉王国。

  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专业生产区是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提及的知名的专业生产区。该专业生产区包括680家商业酒厂及几千个独立的葡萄种植者。还包括为葡萄产业服务的各关联产业,如:葡萄苗、灌溉和收获设备、桶子和标签的提供者,专业化公关和广告公司,众多针对消费者和贸易受众的酒类出版商。专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一个类似专攻葡萄产业的大学,该大学提供大量的葡萄栽培和酿酒学课程、葡萄酒研究等全产业链内容,从而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一县一业”式的农业区域特色专业生产区通过专业化与规模化等产生强大的竞争优势。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学者克鲁格曼认为是专业化的生产区形成规模经济的扩张,从而带来报酬递增效应。哈佛大学教授波特则认为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及其完善的配套服务,形成竞争优势。我国近年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甚至“一县一业”快速发展,未来需要从产、加、销、贸各方面进行整体精心打造,以规模集聚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其三,农业强国并不只有一条道,也要重拾原来丢掉的传统农耕文明,让土的更土、洋的更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各类土特产需求越来越旺。这需要对我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及水产品供应进行分类建设,既要满足温饱,也要满足大家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丹麦在肉类生产中进行系列创新,将肉的品质提升,变成猪肉出口大国,出口到140多个国家。丹麦的养猪业也走过一段弯路,曾经盲目追求养殖业的快速生产,滥用抗生素。在2000年丹麦开始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通过给猪洗澡、保暖、住单间,完善科学饲养体系,重视猪生长环境及卫生问题,种种措施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丹麦还通过建立一系列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合作社组织,将分散的家庭农场、屠宰场、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联合起来,进行纵向整合,形成了高效的产业供应链,从而实现了养猪与猪肉产业的农工商一体化,创造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世界猪肉出口市场上的领头羊。

  意大利通过小农场与需求方直接配送,既保护了农民收入又满足了消费者对食物的安全与品质需求。意大利农业不用化肥农药的比例已达到80%以上,其中要归功从娃娃抓起。意大利规定中小学的午餐必须在学校吃,而且必须吃不用化肥农药以及抗生素等的有机食品。意大利通过“农校对接”,由学校对周边的一些农场进行招标,中标的农民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以及学校每天的采购量来进行生产,每天学校的采购车统一来农场收运,让消费者与农民直接建立联系。一个农场靠给学校直供菜蔬等,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学校也保证了食品的质量。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通过农业发展方式的创新,既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量的需求,也要满足质的提升。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准确把握人民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

标签:农村   农业   农民   建设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2733.html